独树一帜的吉州窑黑釉瓷
2022-08-16李艳萍
李艳萍
(吉水县博物馆,江西 吉水 331699)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地处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西侧,邻近赣江江畔。在3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窑包堆积24处,窑址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对窑址进行了长期发掘和研究。既发掘了制作瓷器的练泥池、淘洗池、蓄泥池、房屋墙基、挡土墙、散水槽、排水沟、道路等遗迹,也发掘了烧制瓷器的多条龙窑,还对窑址的瓷土原料、市镇街巷进行了调查和勘探。清晰地揭示了宋元时期吉州窑制瓷生产的各道工序流程,对宋元时期永和镇“前店后坊”的生产和销售原貌有了新的认识。
窑址于195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起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运营名单。
1 集南北窑业技艺之所长
1974年,安徽亳县文化馆在当地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了一批曹魏时期的墓葬。其中的元宝坑一号墓出土了黑釉瓷。作者依据墓葬铭文砖判定,该墓葬属于东汉时期。因而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黑釉瓷。专家由此推定,黑釉瓷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经历六朝、隋唐数百年的技术累进和窑业发展,至宋代,黑釉瓷的生产遍及江西、福建、浙江广大地区,并随着文人雅士饮茶斗茶之风的盛行,其生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由单一的单色釉逐渐演变成丰富多彩的釉色品种,在全国数以百计的窑场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窑场都生产黑釉瓷,器物品种、艺术成就前所未有。富有创新意识及人文历史底蕴的吉州窑黑釉瓷随之脱颖而出,并迅速走红大江南北,辐射至四川、广东,并成为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的外贸商品。
吉州窑瓷器具有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博采众窑之长及开拓创新的显著特点。其产品乳白釉瓷早期多仿定窑,南宋时受建窑、龙泉窑的影响较大,而白地黑花釉下彩、绿釉及红绿彩等则渊源于磁州窑同类产品,印花装饰工艺及覆烧工艺可能继承了定窑的传统。各类瓷器釉色品种丰富、变化莫测。可分为黑釉、白地褐色彩绘、素胎、青釉、乳白和绿釉等。而得益于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吉州窑在黑釉瓷器领域的成就,尤其具有不可超越的独特地位。
2 具有丰富的装饰艺术魅力
黑釉瓷的釉料,主要是氧化铁,以及少量锰、钴、铜、铬等天然材料。经过约1300摄氏度的高温烧造,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由于釉料中掺和不同金属原料,在高温烧制时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会产生不同的色泽、不规则的釉斑,并出现独特的窑变结晶现象,使得釉面和釉斑交相辉映,别具风韵。同时,由于其瓷土取材加工容易,器物造型成型简单,成本低廉,深受普通民众喜爱,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吉州窑黑釉瓷创烧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延续至元代,是吉州窑所有瓷器品种中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装饰工艺最具地方特色、流传最为广泛的产品。其常见器形品种多样,有盏、盘、碟、鼎炉等,而以盏、瓶、壶、鼎炉黑釉装饰工艺最富有特色。其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雕塑等装饰技法,充分发挥了黑釉呈色原理,不但将黑釉釉色变化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还把陶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达到了色彩千变万化、艺术效果美轮美奂的意境。
吉州窑黑釉瓷的烧造技法和装饰艺术,早期多为单一黑釉装饰,除器物底部外,通体乌黑;随着斗茶之风逐渐盛行,各种窑变色釉和丰富色彩的装饰应运而生,艺术成就在各种类别的茶盏器皿上得到充分体现(图1)。吉州窑的窑工们把民间艺术剪纸、最常见的树叶融入瓷器创作中,烧成剪纸贴花、木叶贴花等名贵瓷器,又在釉料中掺和一些微量元素,形成色彩千变万化的兔毫纹、鹧鸪斑、玳瑁斑等,吉州窑瓷器爆棚天下。从下列作品中可以窥见吉州窑黑釉瓷古朴深沉、意趣天成的艺术魅力。
图1 黑釉盏
2.1 剪纸贴花
吉州窑黑釉瓷类中剪纸贴花装饰,源于民间剪纸艺术。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色黑釉剪纸贴花,一种是双色黑釉剪纸贴花,主要装饰于黑釉茶盏内壁,有单色和双色之分。
单色黑釉剪纸贴花,是把剪好了的图案直接贴于器物胎上,然后施一层黑釉,之后把剪纸图案揭除;表面施以透明釉,再入窑烧造,也称为“剪纸剔花”或“剪纸漏花”。早期吉州窑单色剪纸,以团花形式为主,图案为民间剪纸题材如鞋花和帽花,或窗花形式中的梅朵、龙凤题材。这种剪纸贴花直接来源于生活,工艺手法简单,色差对比明显,装饰效果古朴淳厚。
双色黑釉剪纸贴花与单色剪纸贴花工艺相似,区别是两次施釉。先使用含铁量高的釉,对器物的素胎进行施釉,也就是打底釉,先美化器表,强化胎和釉结合。然后将剪纸图案贴在已施釉的器物胎壁之上,再施一层含铁量低的灰薄釉。最后将剪纸剔除,剪纸的纹样就留在器物底色上。在高温烧制时,上下两层釉层变化出各种窑变釉色,从而得到底釉与面釉不同的色彩。剪纸图案在双层釉层中更显饱满、圆润、丰腴,画面更加雅致艳丽,凸显黑釉窑变中的剪纸贴花的另一种清新意趣。剪纸主要有龙凤、鸳鸯、梅鹊、蝴蝶、鸾凤、梅、兰、竹、菊,以及“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福寿康宁”“龟鹤齐寿”等吉语题材,其中梅花与鸾凤是两种最常见的题材,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图2)。
图2 “金玉满堂”盏
2.2 木叶贴花
吉州窑木叶贴花是吉州窑独创的一种陶瓷装饰工艺,贴花盏是南宋茶盏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极富艺术魅力。具体做法是,将树叶放于水中浸泡、发酵,去除叶肉仅留存叶茎和叶脉,然后将树叶贴在器物的碗心或碗壁上,再罩一层薄釉覆盖,入窑烧制而成。烧成后的树叶在黑釉的衬托下呈金黄色,与黑色地釉形成鲜明对比,树叶的形状、茎脉清晰可见。在茶水中,树叶忽隐忽现,动与静完美结合,妙趣天成(图3)。木叶盏的烧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陶瓷艺术釉面装饰工艺进入到新的阶段。
图3 木叶贴花盏
吉州窑黑釉瓷器畅销产品是茶盏。据文献记载,早在唐末五代时期,“饭后三碗茶”即成为吉州禅寺的“和尚家风”。茶对禅僧而言既有养生之功,又是得悟途径,茶与禅的关系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吉州窑工匠把一片枯死的树叶放置在坯碗之上送入窑室,这脆弱的桑叶不仅没有灰飞烟灭,相反它那美丽的形体、清晰的叶脉,竟然永恒地完整无缺地保留在漆黑的茶盏上,契合了禅宗“一尘一佛国,一叶一释迦”的禅意。青原山禅宗七祖行思道场遗址出土的贴有栢卜图案的茶盏,奉新百丈山怀海道场出土的书写“众寮”款的吉州瓷,都证实了禅文化与吉州窑木叶瓷器的完美结合。
在20世纪70年代韩国新安海域发现的元代沉船中,曾经出水中国瓷器一万余件,包含大量吉州窑瓷器,其中的木叶贴花盏被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奉为稀世珍品的国宝级文物。同时古代的欧洲、中东各国的王室贵族也对吉州瓷情有独钟。
2.3 黑釉彩绘
吉州窑的彩绘艺术同样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黑釉画彩是以彩绘形式来装饰黑釉器的一种,其以草木灰或黄色釉料为原料,在纯黑色釉的器物上,以画和洒等手法营造出具体与抽象两类画面,呈现灰白色或金色图案。大多数是在盏的内壁进行装饰,采用对称的圆形构图形式。题材多以植物、动物和吉祥文字为主,常见有月映梅、喜鹊登梅、兰花纹和龙凤纹,以及画梅的题材等。或枝梅横直斜出,或朵梅含苞欲放。月亮和梅花浮在漆黑的釉面上,黑白分明,清丽明快,意趣盎然。表现出一种文人画的写意之风,既有绘画性的超脱飘逸之感,也不乏工艺装饰中因器施艺的特性。吉州窑黑釉彩绘装饰画笔娴熟、端庄粗放,有动有静、笔简意深,釉的挥洒,在把握画意和成器之中,体现出彩釉与黑釉相融的微妙变化,深沉中隐隐让人体会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感,富有含蓄隐晦的风味和浓厚的水墨画意境,开创了釉上彩绘的先河。
2.4 兔毫纹
兔毫纹是窑变釉色中的一种,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当窑内温度达1300℃以上时,釉层开始受热、流动、产生气泡,气泡将釉中原有的铁微粒带至釉面,流成像兔毛一般细密、细长的条纹,因而得名兔毫。纹样条文细如发丝,粗看整齐划一,细看豪锋参差不齐,釉面在银紫色的统一中产生微妙变化。同时,由于兔毫盏施釉比较厚,釉药在高温下流动性较大,釉水由上而下逐渐加厚,导致盏口沿内外釉层较薄,口沿上部无光泽;而器物内壁和底部釉层较厚,使得黑色地釉上布满银灰色兔毫的条纹效果(图4)。所有这些,既有人工作用的原因,又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结果。
图4 兔毫盏
得益于兔毫纹梦幻般的色泽变化,一经诞生,兔毫纹盏便成为宋代茶文化饮具中名贵的品种,为文人雅士、士大夫阶层所喜爱。文献记载,宋人品茶、斗茶专尚兔毫盏。蔡襄在《茶录》中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之句。苏东坡《送南屏禅师》说:“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赞:“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亦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以上诗文所记兔毫、兔毛、玉毫、兔褐金丝等,均为兔毫盏之别名。
2.5 鹧鸪斑
鹧鸪斑是黑釉的一种特殊窑变釉。它以人工装点的方式,在黑色底釉上洒上酱斑等,在高温下发生窑变,形成类似于鹧鸪鸟胸前的羽毛的色彩,因而得名鹧鸪斑。一般来说,鹧鸪斑盏可分为黑釉白斑、黑釉酱斑和油滴三个装饰类型。
作为吉州窑黑釉瓷窑变系列的主要品种,鹧鸪斑盏是以乳白釉人工洒滴或装点于黑釉上形成的。其原理是:入窑烧成时,乳白釉里的微量氧化剂呈色剂在釉里结晶;冷却后,一种带灰白色圆点的花斑便呈现在黑色釉面上。其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是灰釉中铁氧化物等析出的晶体;斑纹的形成过程是在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鹧鸪斑的斑底是斑点状,而非条纹状,其美丽较之兔毫,不仅有形变化,而且产生更加丰富的色彩变化,如天际云彩而变幻无常(图5)。
图5 鹧鸪斑盏
北宋中晚期,经济社会发展,奢侈之风盛行。鹧鸪斑盏开始受到推崇,并广受文人青睐,很多产品专属“供御”。当时烧造鹧鸪斑的只有吉州窑和建窑等少数窑场,因而吉州窑鹧鸪斑产品属于珍贵产品。史上多有诗文赞誉鹧鸪斑盏。陈蹇叔诗云:“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僧惠洪:“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可见鹧鸪斑盏所蕴含的诗意。
2.6 玳瑁斑
玳瑁斑是吉州窑黑釉窑变中较为美丽的品种,属窑变花釉的一种,为黑釉结晶斑。它是在黑釉上,用人工涂抹黄色调釉色,仿玳瑁甲壳的色泽烧制而成,黄黑颜色相间,花色变化无穷,却始终不失玳瑁甲壳特有的色调。吉州窑的玳瑁釉莹润厚实,釉色极佳,乃吉州窑同类器物的佼佼者,为当时饮茶、斗茶的必备物(图6)。根据釉色的色泽和斑点大小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又有玳瑁与虎皮的区别。通常色斑呈块状者为玳瑁,呈条状者为虎皮;而花纹细碎点状、不成斑块者俗称为“玳皮”釉。吉州窑烧成的“玳瑁”斑,追求浑然天成的造化之态,再现自然的神韵风貌,可能不是陶工们的初衷,然而在得到了这些效果之后,他们又在创造中总结并掌握了这些规律而达到了得心应手、呼之即出的高超技艺。这已不仅仅是在生产日用器皿了,它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创作。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写到宋代茶文化对高丽的影响,其中就提到“金花乌盏”,很可能就是吉州窑的黑釉玳瑁盏。
图6 玳瑁纹盏
3 走向世界的艺术瑰宝
作为我国宋、元时期江南地区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吉州窑的黑釉瓷在继承早期传统黑釉制瓷技艺的基础上,又对定窑、建窑、磁州窑等制瓷工艺兼收并蓄、发扬光大,最终博采众长、自成体系,淬炼成为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的著名窑场,产品风靡大江南北。吉州窑的瓷器凭借其独特创新的工艺、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莫测的釉色,特别是来源于生活、具有浓郁民间喜庆习俗色彩的图案、彩绘,而闻名世界,并以黑釉剪纸贴花、木叶贴花、玳瑁釉、鹧鸪斑等装饰工艺独步天下,极大丰富了宋元时期瓷器品种,还将单色釉瓷发展到彩瓷装饰阶段,如它的釉下彩绘瓷工艺,为元代景德镇成功烧造清新淡雅的青花瓷作好了技术上的准备,因而成为宋元时期民窑领域的艺术瑰宝,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吉州窑在宋代逐步走向成熟后,其影响力不断扩散,产品不断输往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甚至成为这些国家国宝级“稀世珍器”,因而,也最终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注释
①李灿.亳县曹操宗族墓葬[J].文物,1978(8):32-45.
②江鹏飞,李其江,吴军明,等.建窑与吉州窑素天目釉瓷的比较研究[J].陶瓷学报,2012(3):347-353.
③郑建明,郝雪琳.21世纪以来南方黑釉瓷窑址考古新进展[J].文物天地,2019(9):104-111.
④⑤⑦彭明瀚.雅俗之间—品读吉州窑[J].南方文物,2007(2):121-130,137-144.
⑥⑧王占峰,曾军宏.宋代吉州窑黑釉考[J].大众文艺,2017(24):59-60.
⑨隋璐.鹧鸪斑盏新探[J].农业考古,2015(2):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