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在晚期大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8-10杜炜玮段铮马纯政胡斌
杜炜玮,段铮,马纯政,胡斌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内科,郑州 450002
大肠癌是一种发生于结肠或直肠部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大肠癌的发生率逐年升高[1]。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大肠癌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第三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及升结肠,多与遗传因素、大肠组织的慢性炎症和大肠腺瘤相关[2]。同时早期大肠癌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就诊时病情多已迁延进展,错失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近年来,临床多给予大肠癌患者奥沙利铂化疗,虽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抑制病灶转移,但该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且患者治疗过程中易产生耐药性[3]。近年来,雷替曲塞在食管癌、结直肠癌等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且药物不良反应更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4-5]。本研究探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晚期大肠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6]中关于大肠癌的诊断标准,经CT、MRI、X线气钡造影或腔镜学检查显示存在至少一个实体病灶,经病理活检或术中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大肠癌;②年龄18~75岁,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60 分[6-7];③生化检查、血常规及心功能检查正常,无化疗药物禁忌证。排除标准:①存在明显的雷替曲塞或奥沙利铂药物禁忌证;②合并肠梗阻、胃穿孔、肝硬化等其他严重消化系统疾病;③合并未控制的感染或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活动性出血等;④合并严重的认知障碍等精神类疾病。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90例大肠癌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化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雷替曲塞化疗。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36~72岁,平均(56.97±9.30)岁;肿瘤原发部位:结肠31例,乙状结肠4例,直肠1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40~71岁,平均(53.29±8.79)岁;肿瘤原发部位:结肠28例,乙状结肠5例,直肠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化疗:奥沙利铂85 mg/m2(依据患者体表面积计算),稀释于50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滴注,首日治疗滴注时间3 h;第1~5天,氟尿嘧啶375 mg/m2(依据患者体表面积计算)静脉滴注,滴注时间约为8 h。观察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雷替曲塞化疗:第1天,雷替曲塞130 mg/m2,首次治疗时滴注时间15 min以上,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的给药方式和剂量均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均以21天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4个周期,治疗前均给予盐酸托烷司琼及其他保护肝肾的药物,以防止患者产生剧烈呕吐、胃肠道黏膜受损等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1.1,RECIST 1.1)[8]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目标病灶完全消失,至少持续4周;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目标病灶的最大径总合减少≥30%;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目标病灶的最大径总和减少<30%或增大<20%;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目标病灶的最大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CR+PR)例数/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静置30 min后,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包括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③采用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的KPS评分[9]评估两组患者的功能状态,依据治疗前后两组患者KPS评分的差值进行评估,共分为3个等级:提高,治疗后KPS评分提高≥10分;稳定,治疗后KPS评分提高<10分或减少<10分;降低,治疗后KPS评分减少≥10分,或检查结果提示出现新病灶。总改善率=(提高+稳定)例数/总例数×100%。④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常见抗癌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10]评估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腹泻、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及血小板减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7.78%(26/4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8.89%(1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32,P=0.011)。(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2.2 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EA、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EA、CA19-9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CEA、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2.3 功能状况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KPS评分总改善率为82.22%(37/4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1.11%(2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0,P=0.002)。(表3)
表3 两组患者功能状态的变化情况[n(%)]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56%(34/45),高于观察组患者的55.56%(2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6,P=0.046)。
3 讨论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大肠癌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有研究证实,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11-12]。通过研究大肠癌高发国家居民的饮食习惯发现,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可以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同时,维生素D、维生素B和钙的摄入量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13-14]。而在大肠癌患者中,约1/4的患者具有家族遗传性,可能与基因表达异常、基因突变及细胞分化过程受影响有关[15]。但肠道慢性炎症、血吸虫病、肠腺瘤等均会对肠黏膜产生多次损坏和修复,进一步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同时辐射损害和消化系统手术也是大肠癌的发病原因。
大肠癌一般在发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疾病迁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明显的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或大便性状改变、便秘、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等,同时由于局部肠组织受到肿瘤病灶的压迫,患者还可出现肛门坠胀感、腹痛等肠道刺激征。随着疾病进展,肿瘤浸润血管并消耗体内营养,患者可出现间歇性的便中带血或黏液脓血便等,而长期的营养消耗会导致患者消瘦,晚期大肠癌患者由于肠组织被大部分浸润及侵占,易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或可伴有继发感染、组织局部坏死等症状[16-17]。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内镜下手术或传统手术切除治疗大肠癌,术后给予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等。内镜下治疗是大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创口小、术中风险小等优点。手术切除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可有效减轻出血症状,降低穿孔、肠梗阻发生率,但由于大肠癌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患者确诊时多已错过了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时机,多给予药物化疗[18]。
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其水平升高与大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的发生发展相关,尤其对大肠癌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糖类抗原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标志物,多以黏蛋白的形式存在,在监测大肠癌的迁移转移和复发方面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57.78%,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8.89%(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功能状况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血清CEA、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因为雷替曲塞是一种特异性的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可通过降低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来诱导DNA双链断裂,引起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使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与氟尿嘧啶相比,雷替曲塞有更强的细胞毒作用且无交叉耐药效应,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小,因此,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于雷替曲塞代谢后的合成物在体内留存的时间较长,其药效优于其他化疗药物,从而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与季阳[19]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由于研究条件受限,为回顾性分析,未能够依据患者的年龄、病灶部位等进行药物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今后可设置不同亚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可有效降低大肠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