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音乐美学理论对钢琴表演的指导作用

2022-08-04

大众文艺 2022年13期
关键词:演奏者钢琴演奏音乐作品

马 璇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嘉峪关 735100)

音乐美学理论可帮助钢琴演奏者加深对钢琴作品的认知,提高钢琴演奏者的审美力和鉴赏力。钢琴演奏者借助音乐美学理论又可以不断地积累美学经验,实现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既传承作品创作时的音乐文化特色,又结合自身理解用更丰富的表达形式诠释和演绎作品,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增强钢琴表演深意和感染力的同时彰显个性,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

一、关于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是从全方位地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音乐美学与音乐史、美学、音乐技术、音乐赏析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美学艺术的深化和发展需要从音乐史、音乐技术、音乐赏析、美学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关于音乐美学理论知识包含但不仅限于音乐美学的概念、产生、发展历程、分类、研究方法、美学思想等等方面的内容。美学是人们针对某种物品或者事物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美学也就是针对音乐所进行的审美。众所周知,同样的乐曲会因演奏乐器、演奏者、演奏方式的不同而表达出不同的气质和质感。当然,音乐美学水平不同演奏的音乐效果也不同。在富有个性特点的美学认识和认知的基础上演奏出来的乐曲总是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扎实的音乐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素养能够加深音乐情感的表达,使音乐富有灵魂,更具魅力。

二、音乐美学理论与钢琴表演的关系

(一)从艺术层面彰显音乐本质

音乐美学是美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它能够辅助演奏者从艺术层面把握音乐的本质和音乐的表达规律。它包含音乐的表达方式、音乐表演、音乐素养、音乐创造和赏析、音乐美等等方面。音乐美学内容贯穿音乐的各项功能和特征,更是一种音乐意境的营造,对提升表演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效辅助钢琴表演

钢琴表演是通过音调变化来呈现音乐的情感和节奏的。观众也使通过钢琴音调和音色的变化来实现与作品和演奏者“交流”的。音乐美学理论是将音乐转化成情感的纽带。对于音乐美的欣赏,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结构来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结合演奏者的完美演绎,观众的情感也更加饱满。

(三)音乐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音乐作品一定是创作者基于一定的创作背景进行创作的,凸显的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在钢琴演奏中,既要借助一定的演奏技能和技巧进行准确的演绎,又要注重情感的表达,让听众感知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演奏,它是在诉说一个优美的故事。肯定是要基于一定的乐理知识,才能实现与创作者的“沟通和交流”,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和理念,又通过演奏技巧实现作品的升华和情感的完美演绎,通过节奏和旋律将现实的演奏和艺术灵魂融入一起,才能完美打造一场视听盛宴。

三、音乐美学理论的应用特点和价值

(一)真实且具创造性

一次成功的演奏一定是实现了演奏者和作曲家“个性”的高度融合和平衡。二者将自身的“情感”充分释放出来的时候,演奏艺术的魅力也就达到了顶峰。同理,要想彰显钢琴表演的艺术魅力,就必须实现钢琴作品真实与创造性的完美结合。基于此,钢琴演奏者要对钢琴作品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把握钢琴作品的基本元素,明确钢琴作品的风格,并能够了解钢琴作品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情感和特点。既把握了作品的风格,又明确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结合演奏者自身的音乐美学技能和综合素养,实现情感和表达的交融,才能实现二者思想和表达的高度统一。比如:NikitaMagaloff演奏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既把握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气势,又融入了自身的理解和情感,借助扎实的演奏技巧,完美呈现作品的同时更增加了该音乐作品的魅力。

(二)理智且富有情感

音乐的表达与演奏都应该是“发于心”的。自然、自由且发乎内心的情感通过演奏技巧、演奏布局的控制和理性把握,演奏才更具生命力。比如:Arthur Rubinstein在演奏《第十三首降E大调奏鸣曲》时,既感受到了贝多芬创作《第十三首降E大调奏鸣曲》时的情感,明确了《第十三首降E大调奏鸣曲》的作品风格,又基于自己的理解在音色和旋律上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使节奏更优雅、旋律更激荡、情感表达更生动,音乐被展现的活灵活现。个性情感与音乐表达的理智结合,实现了情感和理智的平衡,也更能彰显艺术的魅力。

(三)继承历史且更具当代特点

音乐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音乐作品能够表达出创作者在创作之时所处的地域环境、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生活状况等等。每一部音乐作品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还要关注到作品“背后的故事”,更深层次上了解作品的“个性”特点。借助现代化的乐器优点展现传统音乐魅力,是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所以,在音乐学习与演奏时,要关注作品的创作背景,也要结合现代需求融入新鲜“血液”,在彰显时代精神的同时对作品实现“二次创作”。比如:马克西姆在演奏《革命练习曲》时,既保留了该作品所独有的时代历史特色,又借助电子音乐和现场乐队创新了该音乐作品,是非常受大众所喜欢的。

(四)讲求表达技巧且更具表现力

乐器和音乐技巧的掌握和应用,是将音符转化成动听的音乐的基本前提。要想真正地实现艺术“自由”,前提是得实现技巧的灵活应用。只有掌握音乐演奏的技巧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情感。音乐演奏的表现力是演奏者音乐技巧表达的升华。将音符变成了有情感的旋律和节奏。演奏技巧和演奏者自身表现力的融合与统一,才能更准确、更富感染力的将音乐作品的情感、历史和背景表现出来,才能更好地发挥演奏者的创造力。比如:要想更完美的演绎《莫扎特奏鸣曲》,既要有意识的借助指尖的速度和力度的合理把控,又要注重情感的渗透和传递,让观众通过演奏更清晰的把握该作品的情感,彰显该作品的艺术美。

四、音乐美学理论对钢琴表演的指导作用

(一)提升演奏者对钢琴作品的深层次认知

基于一定的音乐美学理论知识能够帮助钢琴演奏者加深对于钢琴作品的理解和认知。很显然,不具备一定的音乐美学知识和素养的观众是很难真正的领会一次钢琴表演的情感和内涵的,很多时候只是觉得钢琴表演是一场视听盛宴,很好,好在哪,不能清晰地表达和描述。作为钢琴表演的演奏者也要考虑到听众的不同情况,同时顾及对于钢琴的演奏不仅仅是音符、节奏和旋律的准确演绎,更应该是情感的准确表达。而这种情感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创作者在特定环境和背景下所想表达的情感基础上的。一次完美的演绎,既要让听众实现与作曲家情感的“交流”,准确的定位作品情感内涵,又要让观众欣赏到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音乐作品的特点和发展。不同的音乐作品带着不同的时代印记,同样,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钢琴演奏不仅是一场表演,更应该是一次文化的传承。

当创作者的情感、演奏者的情感和观众的情感实现融合和汇集,达到高度统一的时候,也真正发挥了音乐作品的美学意义。一次钢琴表演的效果如何受到很多感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个演奏者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也会有不同的演奏风格和效果。因为演奏者在进行作品演奏时会融入自身的情感,情感不同,情感表达也会不同。开心、愉悦、乐观、活泼,伤心、愤怒、哀愁等等这些情感都需要通过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地给听众听觉上的享受,实现与钢琴作品的情感共鸣。

任何音乐作品从来不缺乏演奏者,缺乏的是能够将作品的情感完完全全的诠释给听众的演奏者,缺乏的是能实现与听众“交流”的演奏者。所以,钢琴表演的演奏者也要提升自身的音乐美学知识和素养,通过演奏技巧的灵活运用实现与作曲者和观众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在现实中,有很多演奏者往往并没有理解作品的隐含深意就盲目地通过钢琴技巧进行演奏,不仅不能正确的表达钢琴作品,更不能将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正确的传输给观众,难以实现情感上的互通和交流,钢琴表演的效果也不言而喻。唯有基于一定的音乐美学理论,拥有一定的音乐美学基础,才能深度剖析创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深意和情感,才能再次通过演奏技巧的灵活运用,实现音乐作品的打造和创新,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和互动,真正的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听觉享受。

(二)积累审美经验,加强审美认知,提高音乐感染力

往往钢琴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要培养一定的情感感悟能力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日常的学习和表演中,钢琴演奏者就要有意识的剖析钢琴作品所包含的元素、结构、风格和技巧,通过深度挖掘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比如:钢琴演奏者在日常可以有意识的欣赏一些优秀的钢琴家的钢琴作品,尝试性地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握作品演奏技巧、结构和风格与创作者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对当下的音乐元素和音乐风格以及大众的音乐审美进行分析和把握,才能逐渐的积累经验、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感知力,为实现钢琴作品的完美演绎打下坚实的基础。

钢琴演奏发展到如今,也凝聚了世世代代的心血和智慧。无论是肖邦还是莫扎特、李斯特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优秀钢琴作品,供后来的演奏者进行赏析和借鉴。演奏者们对这些成功地优秀作品的全方位研究和分析,不仅能够把握优秀钢琴家的作品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还能够提升自身美学素养。当然,钢琴演奏家要想真正的领会钢琴作品当中的情感,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美学素养基础上的。

钢琴作品自身就是一种美好的体现,对于钢琴作品的完美演绎,传承了美,也创造了美。不同钢琴演奏者对于钢琴作品不同角度的剖析和认知可以打造出不同的音乐风格,但是对于情感的传承是不会改变的。演奏者通过音乐作品可以了解创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了解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自身的理解和情感升华实现音乐作品的打造和创新,是自身音乐美学素养提升的表现,也更提升了自身音乐作品的音乐感染力。

(三)实现艺术性与技术性,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提高钢琴作品诠释深度

被我们大众所熟知的钢琴艺术家不仅具有精湛的钢琴演奏技法,还能将钢琴技法和音乐艺术实现完美的结合。钢琴演奏者只有具备扎实的演奏功底才能顺利地将一场钢琴演奏完成。通过对钢琴作品结构、层次、节奏、和声等等方面的重重分析和处理,结合自身的演奏技法,才能塑造出更具层次感、更具“活力”的钢琴演奏。不能只重视技法而忽略了内涵,也不能只注重情感表达,不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和技术也是密不可分的。艺术造诣的升华需要基于技术的日积月累。钢琴演奏者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有助于个人艺术涵养提升。

钢琴演奏受到很多不确定的感性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会被各种理性因素所制约。比如:演奏者基本功不扎实、表演能力差等等。融入个人情感的钢琴作品自然带着创作者的个人情感,融入个人情感的钢琴演奏自然也带着不同的个人情感,观众听到的钢琴作品会因演奏者情感融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当然,没有一定的音乐美学基础,也会影响观众对于钢琴作品的欣赏。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一样的钢琴作品,因演奏者音乐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演奏者的情感、演奏者的演奏欧技法而有所不同。音乐美学基础不足,美学素养有限的演奏者对于钢琴作品的把握也往往只停留在作品本身,而音乐美学素养高的演奏者对钢琴作品的诠释也会更加丰富多彩。作为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肯定是希望观众能够听得懂自己所表达的情绪和思想,真正地感受到钢琴演奏的魅力。

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但不乏存在慢下来欣赏美的需求。对于钢琴作品的演绎也不能哗众取宠,盲目从众,而应该静下心来,通过音乐作品彰显“个性”。

我们会逐渐发现,感性因素对于音乐表演的影响要更明显于理性因素。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些感性因素的存在,才给了演奏者创作和创新的空间,才更升华了演奏者对于钢琴音乐作品的认知,不同演奏者的情感认知不同,塑造的钢琴演奏作品的风格各异。这些独具“个性”的钢琴作品演绎都是建立在演奏者自身扎实的音乐美学基础和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领悟、感知和挖掘。一成不变,完全复制的钢琴表演是不具备情感意义的,也是不受大众所喜爱的。

(四)有效实现中西文化互补,拓宽眼界,推进文化交融

由于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人文素养不同、语言文化不同,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音乐也存在着不同的魅力。在当今时代,“跨界”热词也在音乐领域流行。“跨界”的目的是实现多重文化的教融和平衡。通过不同的文化和音乐形式的交融实现音乐形式和演奏形式的创新。在中西方文华和音乐艺术交融和互补的过程中,不是直接“拿来”,而是借鉴、引用和创新。中西方不同的音乐审美理念的交融和互动,能够丰富钢琴表演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彰显“个性”的同时体现“共性”,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比如:从西方的视角,用中方的文化表达形式来实现音乐的微调,使情感表达更丰满,艺术形式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语

音乐美学理论在钢琴表演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音乐美学理论基础不同,演奏者的表达和观众的接受和吸收程度也会不同。钢琴演奏者要认识到扎实音乐美学基本功,培养音乐美学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一定的音乐美学理论基础和音乐美学素养实现个人情感、作品情感和演奏技术的完美统一和平衡,才能通过演奏技巧的灵活运用将音乐作品的情感完美的演绎出来。同时,演奏者也要注重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经验总结,结合自身的音乐美学素养,传承和创新音乐文化,形成自身独有的风格。既要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又要让观众能听懂,并有所遐想。优秀的钢琴演奏作品是能够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的,是一种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演奏者钢琴演奏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作用及训练方法研究
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分析
论音乐作品分析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