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下关于文化馆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2-08-04赵子欣

大众文艺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化馆网红数字化

赵子欣

[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省非遗保护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81]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截至2021年底,全国各地仍存在零星及范围性疫情暴发的情况。为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全国多个旅游景区、公共场所或限制每日的接待人次或暂停对外开放,而承担着组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责任和使命的文化馆则在这场疫情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文化馆的现状及不足

近年来文化馆在党和中央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进一步明确现阶段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和标准,强化保障能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群文系统注入新鲜血液,完善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队伍更加专业化;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协同推进;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在文化发展稳中向好的大趋势下,文化馆事业飞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文化馆发展不平衡

文化馆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省、市、县三级文化馆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市县与落后市县差距较大,省、市级馆与县级馆建设差距较大。省级馆相对市、县级馆;经济发达地区文化馆相对经济落后地区文化馆来说拥有更多的财政支持、更加完备的设施建设、更加优越的办馆条件以及更专业的人才队伍。因此在疫情的冲击下,市、县级文化馆更容易面临缺乏数字资源、创作难、培训难等问题,陷入一关门就没事干,一关门就没办法的困境。

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有设施完备的虹光剧场、录播室等。疫情期间,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省非遗保护中心积极策划组织了“数字文化年福牛闹新春”-河北省群众文化及非遗春节网络活动,此活动包括“激情冰雪·相约冬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京冀云上音乐会、“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等7个主题,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书法、民俗等多种艺术形式。以云剧场、云展览、云课堂等方式呈现,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笔者下乡调研期间发现,某些县、乡文化馆在疫情期间的艺术普及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几乎没有进展。即便是部分文化馆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网络活动,但仍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点击率不高,影响力不大等问题。县、乡文化馆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受限于当地的疫情防控政策。县、市级文化馆受当地文旅局管辖,疫情期间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被派出到防疫点执勤,文化馆闭馆,不得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则碍于人手缺乏、场地限制、资金不足,导致部分文化馆在疫情期间出现抗疫作品创作不及时、数字资源更新慢、群文活动推广少等问题。部分偏远地区的文化驿站甚至都无人看管,逐渐流于形式。

(二)文化馆工作开展的形式落后

文化馆主要通过线下开办展演、开设培训班、举办艺术节等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文化艺术传播。信息时代改变了人民认识事物、获取信息的手段,数字服务成为文化馆实现普惠式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信息化时代下,线下模式的弊端显露无遗。人民群众对于文化馆的各项活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且馆内开办的各项活动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及时、准确了解人民群众最真实的喜好。虽然文化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开设慕课、云上艺术培训、文艺欣赏等,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及公众号,但仍面临单边文化输出、文化内容与时俱进速度慢、群众被动接受、网页点击率不高,用户黏性低等问题。

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文化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没有真正打开与群众沟通了解的渠道。无论是线下展演展览还是线上直播,真正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的大多是文化馆周边的群众及从事文化事业相关的工作者。文化馆受众面单一,受众面窄,甚至存在群众对文化馆的认知不清楚、不全面甚至一无所知的问题。文化馆的普惠式文化服务一方面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如文化馆的展演时间多为19:30-21:00,观众多为附近居民,从受众年龄观察,多为小学及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老人。文化服务程度以群艺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辐射程度逐渐减弱,辐射范围小,文化服务的年龄层次出现严重断层。另一方面输出的文化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容易引起群众的审美疲劳。

(三)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滞后

突如其来的疫情检验了各级文化馆数字服务方面的硬件保障水平、资源储备状况与数字服务能力。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暴露出的不足与短板主要有:1.数字化资源不足。文化馆的数字化资源主要通过拍摄录制、买断版权、按期租赁等三种方式获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不少文化馆暴露出数字化资源不足甚至老旧的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境况下人民群众的需求。2.数字化人才队伍不足。部分文化馆因人手不足,出现一人身兼两职甚至数职的情况,缺乏专业的数字化人才,且创新发展理念不强、发展资金不够,对数字化人才缺乏长期、专业的动态培训,导致部分数字化人才专业技术不够硬、思想观念不够新。3.数字化服务公众的适用性不强。在形式上,文化馆的数字资源与短视频当道的快节奏时代不适应。在内容上,数字文化服务既没有充分满足特殊时期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亦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的文化需求。打造什么样的数字文化内容及如何打造让人民群众既叫好又叫座的数字文化,是各级文化馆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疫情常态化下文化馆提升服务效能的对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要在疫情常态化下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提质增量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思想为指导,以“十四五”规划为纲领,谋新局、开新篇。

(一)整合优势资源,合纵连横,建设文化馆联动服务机制

整合优势资源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文化资源的效能,通过优势互补、互联互通等方式盘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利用互联网络打破省、市、县之间的层级壁垒,打破区域壁垒,文化馆间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在整合优势资源的过程中,各文化馆要努力探寻自身的优势所在,结合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文化。这样在文化馆联动的过程中,既可以达到优势资源的整合,又可以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节约文化资源,最大程度发挥文化资源的普惠性优势。

文化馆联动不但指省、市、县三级文化馆纵向的联动,而且还包括县区之间,设区市之间乃至各省、各区域之间的横向联动。当然,文化馆更要创新思维,进行多维联动。每个地域都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馆要对传统文化重视、保护和传承。要想让这些非遗在互联网时代闪耀出新的光辉,文化馆就必须集众家之力,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进行创新与突破。文化馆可与博物院、歌舞剧院等相关单位联动,实现优势互补,打破“各自为营”的僵局,联合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品牌。文化馆可将非遗传承项目、节庆文化、地域文化等与博物院累积的历史资源相结合,通过歌舞、话剧、戏曲、美术等形式,将这些文化搬上舞台,搬入荧幕,让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创新发展理念,探寻多元化发展渠道

目前文化馆的服务群众的现状是受众年龄断层,服务对象以老年、小孩为主,青年人参与度低。分析其原因,一是因为文化馆举办的各项活动循规蹈矩,没有跟上年轻人的“潮流”;二是因为文化馆文化传播的方式死板,只通过固定路径吸引固定人群。

河南博物院、河南卫视因《唐宫夜宴》一夜之间火爆出圈,截至目前,微博上#唐宫夜宴#话题阅读量已达2.6亿,讨论7.5万余次。《唐宫夜宴》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已成为传统文化时代表达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现象级IP。随后复原古乐器演奏《清平乐》再次给予观众一场视听盛宴。从《唐宫夜宴》到《纸扇书生》,从春晚开始到“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河南卫视的传统节日晚会在各家晚会拼钱拼明星拼流量的时代用传统文化“杀”出一条血路。

每个文化现象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而是契合了当下大众的敏感点,尤其是这次河南博物院、河南卫视的出圈,正是迎合了大众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因此文化馆应创新发展理念,扩大文化阵地,发挥自身优势,既要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创作、文化欣赏中来,提高群众参与度,又要结合自身长处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疫情常态化的形势下,文化馆更应积极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受众较多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活动宣传、直播,拓宽宣传渠道,打通“最后一公里”,并且可以对当下热门内容进行改编和二次创作,打造既有热度又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意策划更多受观众喜欢、易于传播的内容,可以通过强强联合、跨界合作的方式,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打造文化馆品牌,提升知名度。

(三)发掘培养文化红人,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互联网络当道的时代,催生了一个新兴词语:“网红经济”。网红经济是以年轻貌美的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位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的一个过程。网红粉丝量大,影响力强,且粉丝黏度高,而这些恰是文化馆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所在。因此文化馆可以“网红经济”为借鉴,借助当下互联网热度,打造一批文化红人,打造“网红文化”。打造“网红文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1.广泛发掘、扶持、培育一批优秀“网红”人才。组织开展“网红文化”课程培训。围绕传统节庆、地方文化、非遗传承等题材和热门打卡等话题,开展融媒体直播和短视频大赛。组织专家团队、联合主流媒体,对具有发展潜力的“网红”和孵化团队进行指导提升,帮助其提高策划制作水平。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红”优秀人才予以重点扶持。

2.在文化馆场馆内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标志性的场景,如文化角、文化墙等,邀请当地或附近已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红来馆内打卡拍照。网红可通过直播、照片、视频等方式,让粉丝“云游”文化馆。并可以将文化角、文化墙与当下热点相连,在疫情期间可设置“抗疫”专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可设置党史学习室,结合文化馆现有的场地、资源,加设诸如戏曲角、书画墙等一批独具文化馆特色的打卡景点,利用“网红”影响力,吸引群众前来参观、拍照,提升文化馆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文化红人”提升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后,文化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要壮大自己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是文化馆进行多元化和普惠化文化服务的重要渠道。壮大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弥补文化馆人手不足的压力。壮大志愿服务可以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壮大馆办文艺团队。可以通过招聘和常态化培训的方式,吸纳一批专业性强、影响力大、创新度高的优秀人才,将文艺演出和文化指导常态化,提升基层文化活跃度;二是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文化馆可通过发布公告、建立志愿者招募系统等方式,联络专家学者、艺术工作者、文化能人等,鼓励、动员、引导他们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规范文化志愿者服务管理,明确志愿者的责任与义务,制定行之有效的群众文化志愿者激励机制,培育壮大群众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2019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映前后,某演员粉丝积极参与到歌颂祖国的行列中,自发开始乐器接龙,并在微博创建了#我和我的祖国乐器接龙#的相关话题,目前阅读量已超2.1亿,讨论超38.7万次,参与人员横跨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参与人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粉丝,更多群众被这场活动吸引,参与到用才艺歌颂祖国的活动中来。除参与人数众多外,乐器种类也十分繁多。除钢琴、古筝等常见乐器外,更有编钟、拇指琴、磐等。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也让我们看到人民群众多才多艺,人民群体人才济济。如果文化馆能将这种人才吸引到文化志愿者的队伍当中,利用互联网络开展文化活动,将全国各地的文化志愿者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互联互通互助文化网,将进一步扩大文化馆的服务范围,更好调动群众参与文化积极性,更好履行文化馆职能。

除此之外,文化馆更应吸引广大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化馆应该深入到高校当中,为高校学生提供正规专业的志愿服务平台,形成长期有效的志愿服务奖励机制,不能将文化志愿服务当成简单降低人力成本的机制,通过颁发证书、“最美志愿者”评比、各类文化活动志愿者优先等方式,切实让文化志愿者从中受益。

(四)加强数字文化馆建设,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疫情中部分文化馆暴露出诸多问题,疫情常态化的形式倒逼文化馆加强数字化建设。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各级文化馆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开展数字文化馆网络服务的认识才是关键。文化馆应将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常态化,而不只是成为特殊时期进行文化活动的特殊手段。完善和强化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除了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之外,还要增加文化馆数字资源的存量,凝练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文化馆应该建立常态化的,通过面向市场购买来扩大数字资源规模的理念和机制。这需要文化馆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正确的资源建设规划和优秀的资源管理人才。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离不开前期规划,更离不开从事数字文化服务的专业人才。文化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数字化人才。通过招聘和开设系统内数字化培训班等方式,为文化馆人才队伍引入一批新鲜血液,提升从业人员素养。数字化人才和数字化建设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数字化人才为数字化建设增砖添瓦,数字化建设过程对文化馆业务干部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促进文化馆专业人才知识更新、服务方式转型。

综上所述,在疫情常态化形式下,文化馆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以国家政策为指导,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数字文化馆建设,想民心之所想,聚民心之所向,创民心之所爱,发扬自身优势特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以高效、专业的服务惠及全体人民。

①刘珂辛.河北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J].领导之友(理论版),2017.(06)(上).

②金武刚、王瑞芸.论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点[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8.(08).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篇第三十五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④词语解释源自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

文化馆网红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起舞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我要当网红
“网红”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