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课常见误区和教学策略

2022-08-01饶小锋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发现问题

文∣饶小锋

选题课在整个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是关键的第一步,学生的活动主题选定得好与否,直接决定着后期开展实践活动的效果。在选题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将问题转化成活动主题的能力。选题课也是整个主题活动中最具难度的一步,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引导、帮助学生发现、提出合适的活动课题,需要做好非常充足的准备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小学一、二年级是从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颁布后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而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实践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面的教学都有较大难度。小学中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所有学段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的一个难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1]这里的真实生活情境是学生提出问题、选定主题的来源。课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运用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2]

一、当前小学中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课存在的常见误区

上述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实际上已经指明了选题课的要素及流程,如图1所示。选题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帮助学生从真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转化成活动主题,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转化确立为活动主题。这个过程中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词:真实生活、发展需要、发现问题、转化活动主题。

图1 选题课的要素及流程图

在小学中低年级选题课中,由于诸多原因,教师存在着不少误区或问题。根据以上选题课的要素及流程图,归纳如下。

(一)课堂定位不够清晰

中低年级小学生思维较浅,表达简单,教师往往忽视或没能力去认真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结果造成小学中低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进度往往比较快。加上一些教师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阶段不甚清晰,导致教学内容超出了选题课的范围,例如把小组分工甚至计划方案都放到选题课中,这显然是画蛇添足的行为。

(二)对选题的来源不够重视

“真实的生活和发展需要”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来源。而现实中往往有些教师没有重视“真实的生活和发展需要”的重要性。例如,有教师在出示“社会公益活动”主题背景时,直接去问学生“你对什么公益活动感兴趣”,因为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生活阅历少,教师并没有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给学生去体验,因此学生讲出的东西往往是非常单薄或狭窄的。

(三)对选题的自主性认识不足,发现、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够科学

1.对选题的自主性认识不足

现实中教师对学生活动的主题选择,通常存在以下两种误区。

第一,教师指定主题。这种方式容易使教师准确把握主题,兼顾现实条件,但局限于它没有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例如,某教师在执教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一年级下册主题二活动一“我是老师好帮手”选题课时,担心学生想不出帮老师的事情,就提前制作了许多帮助老师、班级的角色纸牌,如黑板美容师、教室保洁员、讲台保洁员、雨具小管家……然后学生只需要从中去认领角色和任务。看起来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在学生的自主性方面是做得不够的。

第二,完全由学生自由选题。这种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要,但在小学中低年级实际操作中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或局限,对选题的可行性分析要耗费大量时间,只适合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使用。

这两种误区都是对“自主性”认识不足,要么硬性规定了学生活动主题,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和选择的权利;要么任由学生天马行空,不加引导与规范,难以保证好的选题效果。

2.引导学生提问、发现问题的方式不够科学

不少教师在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及时给予合理的引导。例如,某教师在执教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主题活动四“动物是人类的朋友”选题课中,因为情境铺垫不足,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的问题。由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模仿从众的天性,后面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为什么……”。这位教师由于没有主动及时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去思考提问,从而导致这节课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范围非常狭窄。

(四)在选题的转化形式上存在盲目套用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帮助学生优化、科学表述选题的方法。例如,选题的原则包括可行性、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等。实践中有一些教师把这些原则原封不动搬进了小学中低年级的课堂,这是完全忽视小学中低年级的思维能力这个学情的表现。

二、小学中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课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定位上,厘清关系,划定清晰目标

东莞的陈碧瑜老师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把综合实践活动大致可以按阶段划分不同类型的课型:选题课、开题课、活动策划课、方法指导课、阶段研讨课、成果展评课。在选题课中,只要完成引导帮助学生从真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转化成活动课题即可,选题课的落脚点是生成小课题。选题课上的所有环节都是为这个结果服务的。

(二)在选题来源上,要理解“真实生活和发展的需要”的重要性,为小学中低年级课堂提供发现真实问题基础

由于中低年级小学生的学情——生活阅历少和思维水平低,他们能够针对某主题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也就很少。因此教师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环境紧密联系、与学生知识层面匹配度高的真实生活情境。创设丰富的真实生活情境,能为中低年级小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做铺垫。

例如,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室、家庭的环境就比较熟悉,他们发现、提出问题的机会就多。反之,如果这个环境是不熟悉的、超出自己思维水平,他们发现、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少很多。相比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来说,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更需要真实的生活情境。这种情境可以直接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观察,也容易给学生提供一些围绕大主题的相关材料,包括视频、文字等。创设真实熟悉的生活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认识理解,触发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基础。

在上述四年级“动物是人类的朋友”选题课的同题异构活动中,A老师采用了“谜语猜动物”“我喜欢××动物,为什么?”两个环节进行情境铺垫,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总费时13分钟。B老师则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①游戏:动物特性我来传;②人类的动物朋友;③播放保护动物的视频。前后总共费时20分钟。两节课最终学生提出问题是明显不同的,第一节课学生提出的基本是“为什么大象的耳朵那么大?”之类的问题;第二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明显比第一节课丰富得多,原因便在于B教师创设的情境更丰富,这便是创设丰富生活情境进行铺垫的作用。再如,上述一年级“我是老师好帮手”选题课,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哪些事可以帮助老师和班级完成,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去实地观察,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从真实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三)在选题的方式上,要正确把握,培养学生学会发现、提出问题的科学方法

1.正确认识学生的自主性

对于上述提到的误区,针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宜做好教学预设,采取自主性与指引性相统一的选题方式。师生共同选题,能提高提问质量。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大的活动背景之下,由教师做好教学预设,学生围绕主题背景或一至几个大主题方向去思考,能为学生提供发现、提出问题的科学思路。这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主题选择方式,是更适合小学中低年级的方式。教学预设是教学生成的基础和条件,教学生成是教学预设的目的和追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是教学的基本问题。[3]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实践,但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教学预设。教师应预设好主题的分类角度,预设好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但同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学生在情境的铺垫下就能很好地提出问题。

针对上面一年级“我是老师好帮手”选题课案例,笔者建议教师进行以下修改,先把小帮手分成几个大类:卫生保洁、整理、纪律、老师的生活等,然后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或任务。这样就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要求,也锻炼提高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心中有预设,便可以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也可以在学生出现偏差时及时纠正,为学生提供发现、提出问题的思路。

2.多角度科学引导学生提问

围绕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途径,建议采用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等方式进行。提问角度通常可以从“由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等角度进行,也可以从主题本身的角度分类进行。

儿童思维发展具有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基本特点。尤其是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依靠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来联系,对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基本无感。四年级左右(10~11岁),小学生的思维才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4]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从“五何”角度来指导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中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从这五个角度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模仿。例如上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选题课中的问题,教师可多举几个不同角度的例子,适时打断学生以“为什么”开头的雷同提问,鼓励学生多从服务、设计制作、体验类等其他角度去思考。

(四)在选题的转化形式上,要运用科学指导方法, 降低难度,指导学生优选问题及科学表述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小课题)。“问题”与“课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区别。简而言之,课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即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能回答和解释某种现象的问题,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对学生有教育意义。

1.指导学生掌握优选问题的方法

中低年级小学生逻辑和抽象思维都非常缺乏,对于如何优选问题,能引导学生基本做到分类、排除难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即可。

(1)指导学生将问题分类与合并。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做到将不同学生提出的意思相同、类型相同的问题进行归类。例如上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选题课中,有学生提到“小猫爱吃什么”,有学生提到 “波斯猫爱吃什么”,这两个问题便可以进行整合。

(2)指导学生删除不合理的、实施难度大、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猫和狗的基因有什么不同”这类问题明显超出中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纯净水是不是安全的”这类问题研究价值较低,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删除。

2.指导学生对表述不清或难度不合适的问题进行修改

如对于“小猫的眼睛为什么会发光”这个问题,有学生就主动提出应该修改为“小猫的眼睛为什么晚上会发光”,这样修改后表述就非常准确了。

对于这些方法,一般教师认为都能理解和运用,但实际上,选题课真正的难点恰恰在于这个“转化”环节。很多教师在指导、判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时,都存在把握不准的状况。这需要教师自身加强修养,提高对问题的可行性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而且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还是要尽量降低难度才可。

3.指导学生表述研究课题时尽量降低要求

正常来说,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要有研究范围、对象、内容和方法。但是对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由于还没发展出逻辑抽象能力,这些要求明显过高。例如前文两个主题的课,“我帮老师管纪律”“我是黑板美容师”“家庭宠物喜爱的食物有哪些”“我是小兔的保姆”等都是很直观、很生动的活动主题,实在没有必要加入“研究”等抽象的名词到课题里。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低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课实施过程中,限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课堂教学确实是更有难度,因此也相应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钻研去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和把握选题课的关键要素,真正理解并适应小学中低年级的学情,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不要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单一角度的游客,而应做一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全局思考者,这样才能在类似的课堂改革、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课堂品质。

猜你喜欢

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性研究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理科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如何加强技工烹饪专业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
科学课的生活性与科学性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活”起来
摭谈英语教学中问题生成与疑难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如何开展初中体育课堂中的探究
浅谈“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