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2022-07-25张丽清
张丽清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属于一种心室心率紊乱性病变,发病率比较高,患者发病后极易引发室颤,引发猝死的几率非常高。因此,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有研究发现,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老年患者居多,加上老年患者各机体功能的减弱,导致治疗难度增加。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在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对其心电图情况的监测,进而为疾病诊断及后续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依据[1]。本研究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取9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符合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其中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其他类型心脏病患者分别为22例、5例、47例、16例和8例。按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情况将患者分为Ⅰ级组(11例)、Ⅱ级组(38例)、Ⅲ级组(29例)和Ⅳ级组(20例)。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动态心电图(深圳博英医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型号BI9800)检测,利用激光打印结果,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后,对心电图进行分析,获取完整的动态心动图报告。在检测的过程中,采用超声心动图(荷兰菲利普公司;型号EPIQ 7C),将心动图探头频率设置为2-5MHz,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的心尖四腔心切面、大动脉短轴、心尖五腔心切面等切面进行详细的观察,详细观察患者心脏瓣膜的形态变化情况,并对左室收缩末和舒张末内径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情况、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以及心脏功能不同患者的生存情况。女性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5.0mm为正常,男性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5.5mm为正常。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每个月定期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做好详细记录。根据Lown分级,单纯性室性心律失常为Lown 0-2级,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为Lown3-4a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定为Lown4b-5级,根据此标准0-2级16例,3-4a级27例,4b-5级21例,心律正常患者共34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一般资料
在一般资料方面,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心功能Ⅰ级和Ⅱ级组患者单纯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分级越高,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而恶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见表2。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n(%)]
2.3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正常组和增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单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左室射血分数均大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正常组和增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n(%)/±s]
表3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正常组和增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n(%)/±s]
组别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正常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组χ2/t值P值例数(n)55 43复杂室性心律失常16(29.1)20(46.5)8.341 0.006单纯室性心律失常39(70.9)23(53.5)8.013 0.007左室射血分数(%)65.4±9.2 47.8±6.4 9.011 0.001
2.4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随访结果显示,4例患者因心脏性因素致死,2例患者因室颤死亡。心功能分级越高,死亡率越高,生存时间越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随访结果[n(%)/±s]
表4 随访结果[n(%)/±s]
注:a表示与Ⅰ级组相比较,死亡率χ2分别为3.016和7.224,P分别为0.034和0.015,平均生存时间t分别为6.012、8.002和10.281,P分别为0.019、0.006和0.000;b表示与Ⅱ级组相比较,死亡率χ2分别为2.318和6.491,P分别为0.048和0.014,平均生存时间t分别为2.129和4.392,P分别为0.049和0.030;c表示与Ⅲ级组相比较,死亡率χ2为4.283,平均生存时间t为2.562,P分别为0.031和0.046。
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例数(n)11 38 29 20死亡患者例数(n)0(0.00)1(2.63)2(6.90)ab 3(15.00)abc平均生存时间(个月)42.34±4.26 30.34±1.35a 26.42±1.38ab 21.27±1.17abc
3 讨论
临床上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诊断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能够对患者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准确的检测。目前,动态心电图检测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所用到的动态心电图检测仪不但能够对受检人员全天心电活动情况进行动态检测,还能利用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这是因为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所检测到的是患者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心脏疾病的变化状态,与常规的心电图检验方式相比较而言,动态心电图检测方式得到的准确率较高,所体现出的患者的心电变化情况也更加真实[3]。
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心脏前期收缩情况,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内交感神经与血液内的儿茶酚胺活性增强,使得机体同时出现了舒张期和自动除极情况。一般情况下,如果除极抵达到阈电位时,机体室性前期收缩性衰增强,促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表现出了异常变化,还会表现出心律失常症状。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所以心律失常症状还会引发出一些折返现象,促使机体自律性表现异常[4]。本研究在心力衰竭治疗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患者的心电图监测,结果发现,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其发生单纯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的几率也不同,尤其是心功能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发生单纯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几率更高。对此进行分析后发现,这可能与患者过度疲劳、情绪不佳以及其他精神因素有关。我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发现,负性心理情绪极易引发自主神经紊乱[5]。随着心功能分级的逐渐增高,尤其超过Ⅱ级以上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复杂性心室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这是因为随着心功能分级的逐渐增加,患者心功能逐渐减弱,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症状逐渐加重,而这些症状的变化与细胞因子的异常激活有关[6]。因此进一步提示,随着心功能分级的逐渐增加,加速了细胞因子的异常激活[7]。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心功能Ⅰ级和Ⅱ级组患者单纯室性心律失常、房室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而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发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比较高,进一步提示心功能分级越高,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程度也越严重。
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前者发生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几率更高,进一步提示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化情况有关[8]。本研究中,所有受检患者实施为期4年的随访后结果显示,心功能分级越高,心脏功能越差,死亡率越高,生存时间越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本次选取的患者中冠心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较多。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其左心室容量和压力均明显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步表现出心室重构,冠脉血流储备能力减弱,心肌灌注的区域性调节能力降低,引发了心肌缺血,加重了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说明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左室重构[9、10]。
综上所述,对心力衰竭患者开展动态心电图检测,能够对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通过准确的分级,对临床治疗均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