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慢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研究

2022-07-20潘青霞

传播与版权 2022年8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

[摘要]慢综艺节目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优势,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央视网联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类慢综艺节目《你好生活》第三季在播出后,获得青年群体好评。文章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该节目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慢综艺节目进行互动,引发情感共鸣,实现节目正向积极的情感传播,以期为其他综艺节目加强与青年群体的情感互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慢综艺节目;《你好生活》第三季;青年群体

2017年,慢综艺首次出现在大众面前,相较于快综艺,慢综艺没有游戏、人物、情节的设定,节目嘉宾在一个放松的自然环境,自然而然地展现真实的自己和流露情感。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年群体面临学业、工作、家庭、感情等各方面的压力,而慢综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治愈心灵的效果,其以温馨的慢节奏叙述方式,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

一、《你好生活》第三季概述

《你好生活》第三季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首档新青年文化公益旅行综艺节目,是一档慢综艺节目,由尼格买提·热合曼和撒贝宁邀请不同身份的嘉宾分别前往北京、贵州、海南等地,根据具体事件展开节目内容,以积极向上的新青年视角,带领受众体验一场关于生活的温暖旅行。《你好生活》第三季设定的受众群体为青年,因此,节目展示了青年的成长历程会遇见的各类问题,每期节目都确定了深度与广度兼具的主题,嘉宾通过分享他们成长的故事,自然地诉说个人成长积累的智慧,帮助青年群体解答当下的疑惑,找到人生发展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你好生活》第三季作为受众定位是青年群体的慢综艺节目,打造了以青年群体为主导的互动仪式链,从文化观念、社会交往、价值引领等多个层面引发受众与节目的互动。

二、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

戈夫曼对互动仪式的解释为:“我使用‘仪式’这个术语,因为这类活动,尽管是非正式和世俗的,也代表了个体必须守卫和设计的其行动的符号意义的方式,同时直接呈现对其有特别价值的对象。”他认为互动仪式是一种传达意义的活动。20世纪下半叶,兰德尔·柯林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互动仪式链是由无数发生于特定“际遇”中的互动仪式联结而成的链状结构[2]。

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以及高度的情感连带—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与相互激起/唤起参与者的神经系统相结合,从而使参与者获得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这也为每个互动参与者带来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做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事情[3]。

三、《你好生活》第三季互动仪式链的建构

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有四个主要的组成要素。第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因此,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第二,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谁被排除在外。第三,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让彼此知道关注的焦点。第四,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在满足以上四个要素后,互动仪式链可生成四种互动仪式的结果,即群体团结、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道德感[4]。

(一)互动仪式的过程

1.群体的聚集:基于互联网发展的非物理空间的身体在场

仪式在本质上是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即人们的身体聚集到同一个地点,共同参与仪式的进行过程。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互动仪式链形成的前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身体”共在。而在互联网时代,各媒体平台创造了一个虚拟场景,受众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进入该虚拟场景,在这种情况下达到个性身体共时性的存在[5]。

《你好生活》第三季在央视网及央视综艺频道两大平台先后播出,同时在哔哩哔哩新媒体端播出。传统的电视端是单向无反馈的传播模式,受众作为接受信息的一方,无法与节目、同时观看节目的其他受众形成互动。而互联网平台为受众创造了一个虚拟平台,受众不仅可以在这个平台满足互动的需求,而且可以实现非物理空间的身体在场。例如,在哔哩哔哩平台观看该节目的受众可以一起发布弹幕和评论,弹幕是受众在观看节目时的一种重要的互动模式。

哔哩哔哩是中国最早加入弹幕互动模式的网络视频平台之一,观看平台节目的受众可以点击屏幕下方输入文字或表情包,以这些方式发表对节目某个方面的看法,而表示赞同这种看法的人可以点击具体某一条弹幕。对观看弹幕视频的受众来说,他们观看视频的同时能与其他受众一起交流,这在传统电视受众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交属性。同时,哔哩哔哩平台可以查看有多少人同时在看这个节目,营造一个与其他受众一起观看节目的“场域”。另外,节目的评论区基本上都在讨论节目嘉宾和情节,两个以上的个体在评论区发布对节目的看法,增强了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结,受众在这个空间实现了情感的共鸣和构建社会关系。弹幕和评论增加受众与节目之间以及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即使受众身处不同地域,也能在互联网平台实现虚拟空间的身体聚集。

2.对局外人设置边界:青年的群体认同

形成互动仪式链的另一个关键条件是对局外人设置边界,即在互动仪式形成的过程中,仪式内成员会对仪式外成员设定一个范围,仪式内成员了解谁在参加,谁被排除在外,这体现的是在仪式过程中的身份认同[6]。兰德尔·柯林斯认为,对局外人设置边界可以让仪式成功完成,也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性。

根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青年年龄范围为14—35周岁。有关数据显示,哔哩哔哩平台18—35岁用户占80%左右,平均用户年龄为21岁。《你好生活》第三季的节目定位受众为青年群体,节目本身的聚焦受众和哔哩哔哩平台的受众皆为青年群体,这个定位给局外人设定了明显的边界。同时,《你好生活》第三季属于慢综艺节目,相较于喜欢快综艺的受众来说,对慢综艺节目不感兴趣的受众也是局外人。另外,《你好生活》第三季的节目地点选定北京怀柔、贵州毕节、海南三亚,这些地点远离城市的喧嚣,自然风光优美,易引起城市青年的向往。节目话题从小事情切入,展示了宏大的时代命题,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引发了青年群体展开讨论。从节目地点和节目话题两个角度来看,节目的目标受众是在城市中有热血、有知识的新青年,这也为局外人设定了明显的界限。

3.相互关注:节目主题词和嘉宾形成焦点效应

相互自发地关注焦点是互动仪式链的关键因素,指的是参与仪式过程的人们并不会刻意地关注焦点。受众对某一活动形成共同的关注才能够带来互动行为,在互动仪式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参与共同的活动,相互传达和分享信息来理解对方的想法。

《你好生活》第三季一共12期,每一期都围绕不同的主题词展开节目内容,这些主题词与青年群体在生活中面临的学业、工作、家庭等问题紧密关联,节目精心设计的主题词成为青年群体共同关注的焦点,青年通过主题词进入不同的情境,并在互联网平台积极讨论。同时,其12期节目所邀请的嘉宾在节目中展现了个人的人生经历、价值观、爱好,这些嘉宾本身就有一定的粉丝群体。因此,他们也是受众在观看节目过程中的焦点,嘉宾随着节目的发展节奏围绕节目主题词自然而然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嘉宾和受众的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也随之进一步加深,从而实现情感联结。而受众因为节目的主题词与嘉宾拥有了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产生一定程度的群体团结。

4.情感连带:热门话题引发情感共鸣

情感既是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又是互动仪式的结果,当人们同时关注某一件事时,他们会被彼此的感情所吸引,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情感连带成功的结果,情感连带是情感共鸣的形成机制,两者是互动者之间在情感层面的联结与相互影响。互动仪式的成功需要高度的相互关注焦点与高度的情感连带相配合,才能达到情理认同[7]。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求层次可以分为五种,其中第三层次就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受众围绕节目的相关讨论表达了自身情感,满足了自身的社交需要。截至《你好生活》第三季收官之际,根据微博综艺数据,#你好生活#话题拥有378.9万讨论量,37.6亿阅读量,热搜上榜79个,全站衍生话题330个,节目子话题讨论量557万,这些议题均提炼自节目内容,在多领域联动引起受众的线上讨论。有关讨论议题有#现在的小学题你会做吗#,#你在没有网络的地方能呆多久#,#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中国国家队#,

#贵州成为大数据中心的原因#等,因为受众在讨论节目时涉及问答和回复,这一过程会强化个体观点的认同和情感连接,形成群体认同情感。在节目播出后,有关话题的讨论也涉及#期待下一季#等,这表达了受众对该节目的赞美情感,个体表达对节目的认可也会激发参与讨论的其他个人的情感,强化个体之间的联系。另外,受众在#你好生活第三季观后感#议题下发表个人意见,教育脱贫、乡村振兴、致敬生活等热门议题均可引起受众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并且在群体中形成共同的正向情感。

(二)互动仪式的结果

1.群体团结

群体团结是个体作为群体成员身份的自我认同,是集体意识通过仪式而深化于心的感受。在《你好生活》第三季每一期节目开始时,观看节目的受众首次发送的第一条弹幕就是响应节目口号“你好生活”;而在节目结束时,受众会发送“下期见”等弹幕内容,这种集体表达会让受众之间瞬间的团结感非常强烈。青年受众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观看《你好生活》第三季,节目内容和价值观的阐释在青年群体的互动中得到强化,如由《你好生活》节目衍生而来的微博平台超话社区,其意义在于青年群体获得身份认同的同时,与局外人的界限变得清晰。

2.个体的情感能量

个体的情感能量是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参与群体互动的人最终会获得情感力量[8]。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主要目的是唤醒情感,情感能量就像一种力量,会指导参与者的行动方向。在微博#你好生活为什么要求素颜种珊瑚#话题的讨论下,受众认识到化妆品的化学物质对珊瑚伤害较大,并且表示以后要保护珊瑚和海洋环境,这形成了对受众的正向行为引导。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处于互动仪式链中心的《你好生活》第三季的主创人员会形成较高的情感能量,促使他们继续创作下一期《你好生活》,而对节目产生积极情感的青年群体也会继续观看下一期节目。

3.代表群体的符号

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代表群体的符号是一种标志,会让群体的成员觉得自己与整个群体有关,而充满集体团结感的人格外尊重符号,并会捍卫符号以免其受到局外人的轻视,甚至内部成员的背弃。群体符号是群体成员在互动仪式链发生过程中的情感反映,符号的出现也使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更强。例如,《你好生活》第三季节目在播出后,出现了“sunny组合”“央视boys”等对嘉宾形成的情感符号,另外,每期节目开头出现的弹幕“你好生活”也是青年群体表达对节目高度关注的情感符号。

4.道德感

兰德尔·柯林斯认为,道德感指维护群体的正义感,个体尊重群体符号,防止受到违背者的侵害。道德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成员自身对自己在群体中的行为约束,如群体成员保护群体符号的行为;二是群体成员对群体外部人员的约束,如对外部设置明显的边界,防止群体受到外部的冒犯。例如,《你好生活》第三季节目在结束后,受众对“sunny组合”的喜爱延伸到了其他场域,受众在其他情境中看到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人就能重新唤起对群体符号的记忆,而当遇到不喜欢或诋毁他们的人则会反驳这些人的言论或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受众维护群体符号则是产生道德感的体现。

四、结语

网络综艺的良好发展与受众的互动密不可分,《你好生活》第三季在慢综艺领域的首次实践实现了与青年群体的积极互动,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青年群体围绕节目展开了多个话题讨论,构建了与节目的互动仪式链,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情感空间,从而增强了青年的群体认同和对社会的归属感,这为未来其他综艺节目加强与青年群体的情感互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勉励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EB/OL].(2018-05-14)[2022-05-16].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0514/c385474-29985628.html?from=singlemessage.

[2]邓昕.被遮蔽的情感之维: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诠释[J].新闻界,2020(08):40-47,95.

[3]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麗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陈权.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J].新闻世界,2012(10):183-184.

[5]陈志翼.文化综艺类节目中的互动仪式链:以《朗读者》为例[J].青年记者,2018(02):69-70.

[6]李欣欣,孙蔷薇.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短视频中的青年互动行为研究:以抖音App为例[J].东南传播,2020(10):115-118.

[7]诸葛达维.政治社会化与互动仪式链:主流媒体新闻游戏的价值传播研究[J].中国出版,2021(11):59-62.

[8]张兵娟.互动仪式中的情感传播及其建构: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2(24):16-18.

[作者简介]潘青霞(1996—),女,安徽安庆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
两岸青年群体心灵契合问题研究
从弹幕现象谈电视剧对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相亲节目对青年群体婚恋价值观的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对青年群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试论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常态与青年焦虑
当代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弱化与重构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
家庭结构对青年群体劳动参与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