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要素构成及其运行结果分析
2016-09-28邢颖
邢颖
【摘 要】以互动仪式链理论对警察形象进行分析,说明警察形象构建的复杂性。通过对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要素和运行结果的分析,要求公安机关对警察形象的维护在立足自身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寻规律,以构建良好的警察形象为目标。
【关键词】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要素;结果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74-02
近年来,警学界越来越关注警察形象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期待的警察形象与现实中呈现出的警察形象之间存在差距。当个体警察的不当或违纪违法行为的出现,经现代媒体的渲染,其负面形象往往多于正面形象;加之,警察组织的敏感度时常不够,致使警察形象的互动仪式链失衡,结果导致警察组织的公信力降低,相应地警察组织资源使用成本就会增加,从而影响警察机关的工作效率。
一、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的概念
“互动仪式链”是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试图把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统一起来的一种理论。国内关于警察形象的研究,主要基于现实考量,大多从公安学、传播学等理论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国内学者对警察形象的研究,在揭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多维度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就提升警察形象提出对策建议。如学者江明君、胡峻梅在对警察形象调研的基础上,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加强自身建设的角度提出如何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学者刘勇对警察形象的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影响警察良好形象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警察形象塑造的途径;学者何丹、赵雪莲运用SWOT分析法,对警察形象重塑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论证,其目的是更好地推进警察形象建设等。
实际上,警察形象的形成和发展,其互动仪式链一直起着内在推动力的作用。警察形象的形成过程就是相关要素或因子互动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和因子在一定的环境下运行,制约着警察形象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警察机关的应对策略。但是对警察形象的互动仪式链的分析,目前学术界鲜有研究。
所谓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是指以相互关注为基础的组成要素,在一定的情景下,激发参与方作出行为的情感能量,经由互动过程,内化为警察形象的符号及其思维形成的社会过程。
二、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的要素构成
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其构成要素非常复杂,但其基本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中民众和虚拟社会网民群体的聚集
警察形象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现实事件的渲染。有关警察形象的现实事件发生后,现场聚集民众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进行传播,并在其QQ群、微信群、熟人圈、工作圈中扩散,其事件的真实性随着传播速度的加快和范围的加大而不断弱化,并往往同虚拟社会网民形成互动,这种互动态势使得聚集群体的无限扩大。同时,警察形象事件真实性的揭示和报道,也是媒体的主要职责之一。媒体往往利用其娴熟的宣传报道技巧,对事件进行文字、图像、视频整合处理,从而促成民众和网民情绪的聚集,最终导致民众对警察正面形象或者负面形象的思维判断。这种思维判断的结果,反过来又强化了不同人群对警察形象的认知度。
(二)警察形象事件参与者的层次性屏障
警察形象随着相关事件的发生、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的过程与结果,与事件参与各方的互动性欠缺有关。当警察形象事件发生后,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警察组织往往在第一时间难以公布事实真相,致使参与各方层次性屏障的产生,并影响警察形象的形成过程。
1.警察形象事件参与者的第一个层次性屏障——警察组织及其成员。由于警察组织的纪律性要求,在事件发生后,警察个体没有权利对外公布信息,必须经由警察组织进行处理。而警察组织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忽视第一时间把控事件的处置权,直到关于事件的信息已经开始传播并有一定的影响时,才做出滞后性应对。
2.警察形象事件参与者的第二个层次性屏障——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是警察形象事件的直接关系人,由于关心其权益不被受到侵害,其内心对警察处理事件的行为往往采取选择性排斥态度,时常想通过第三方作有利于自身的评价,这样易出现对其他非知情人员的屏障。当事件处理结果与内心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时,在没有进行进一步依法维权的情形下,甚至会采取更为激烈的如上访、网络发帖等方式表达意愿,导致该层次性障碍的加大,不利于警察形象的修复和维护。
3.警察形象事件参与者的第三个层次性屏障——围观人员。由于是亲眼所见,所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警察形象事件围观人员所传播的信息,人们认为其可信度较高,相应地,不知情民众对事件理解易产生误解,从而形成理解性屏障。这种层次性屏障,在围观人员和不知情人员的互动中,关注的重点不是事件的真相,更多的是事件责任主体的处理或处罚结果。
4.警察形象事件参与者的第四个层次性屏障——传播媒介。现代社会传播媒介的传播手段日益先进,传播方式越来越注重大众化,因此在警察形象事件发生后,为追求传播时效,往往在第一时间使用敏感言辞刺激不知情民众第一感的产生,并引导他们对事件进展的持续关注。而不知情民众在媒体的引导下,由于惰性因素的作用,对于滞后的官方关于事件的通报产生理解屏障。
(三)相互的关注焦点
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的核心,就是参与各方之间的相互关注焦点——警察形象事件的真相,包括事件背景、事件过程、各参与方的行为及事件后续影响力等,一直贯穿着事件始终。但是相互关注的焦点,与事件持续时间长短联系紧密,如再次发生类似警察形象事件,则焦点的关注率会得到增强。如2016年5月7日晚,中国人民大学2009级硕士雷洋离家后身亡,警方称其涉嫌嫖娼被抓因突然身体不适经抢救无效死亡,[1]此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多方人士对警察形象的讨论;2016年5月17日,微博网民爆料称兰州民警暴力执法将大学生“屁股打开花”,随后相关照片和视频在网络疯传引发热议[2],此事件的发生,使得人们关于警察形象的议论成为社会热点,甚至发酵成为一场公共事件。
(四)共享的情感状态
当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其共同的行动、更知道彼此的所做所感,也更了解彼此的意识时,他们就会更强烈地体验到其共享的情感,如同这种情感已经开始主导他们的意识一样。[3]因此,当警察形象事件发生后,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各参与主体间的互动形成的情感体验,误解、理解、接受等情感随着事件真相的显现达到统一。此时,参与各方与警察形象有关的共享情感随之形成,并主导着对类似事件的内心感受和形象评价。
三、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运行结果
当警察形象互动仪式链四大要素的运行达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引起警察组织及其成员、行政相对人高度关注和围观人员、传播媒介的集体兴奋,一般会产生下列运行效果。
(一)参与者群体团结的形成
警察形象事件发生后,为争夺话语权,由于事件本身的复杂性,警察组织在第一时间往往不能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及时作出回应,涉事警察同时也被限定不能随意回应有关问询,结果是警察组织及其成员对外界言辞的高度一致性;在事件进展中,作为行政相对人,无论是个体或者群体,往往认为自身属于弱势地位,在追求事件真相过程中,其群体力量很快形成;围观人员往往不了解内情,加之官方一般难以在极短时间内对事件进行权威声明,以讹传讹现象必然会出现,其范围圈在真相公布前呈现出涟漪式扩展;各种传播媒介在报道揭示事件真相过程中,往往将警察形象事件归于公共危机事件,在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方面,其在报道的方式、技巧、编排策略等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媒体合围现象继而形成。
(二)个体情感能量的表现
警察形象形成过程中的各方参与人,伴随着个人情感因素的催化作用,往往表现出与非常态的能量展现。警察组织的语用艺术通过发言人的言辞充分表现其立场;行政相对人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心理作用下,表现为弱势或迎合大众同情的言行,时常通过具有戏剧化的表现形式予以展现;围观人员的兴奋度往往表现最为激烈,其无关自身权益的心态,在警察形象传播过程中,往往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人往往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对警察形象的宣传报道,极尽个人对有关事件的理解力,并通过自身熟练的媒体语言逻辑进行加工并充分展示,往往对警察形象的定性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警察形象内涵符号的展现
人们主要通过警徽、警服、警察证等具有符号性质的代表物来理解和感受警察形象;警察个体对这些代表物的感受通过自豪感表现出来,并时刻以当一名人民警察为荣。同时,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警察形象内涵的理论基础。因此,警察形象的符号和理论基础,使警察组织充满集体团结感,并促使警察个体在工作中努力捍卫警察形象。
(四)警察职业道德的建设
警察道德和警察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警察道德决定警察形象,警察形象对警察道德具有反作用。人民警察道德需要用人民警察形象来展示,人民警察形象会促进人民警察道德的逐步完善。[4]1994年1月,公安部党委正式颁布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为警察形象的树立奠定了基础。警察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忠诚形象、为民形象、执法形象、清廉形象、协同形象、无私奉献形象建设等方面,是警察组织和个体为之不断奋斗的目标。
警察形象的互动仪式链要素的复杂性,要求公安机关对警察形象的维护立足于自身建设的同时,重视互动要素的构成,并客观分析运行结果,积极探寻规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公正”,[5]构建良好的警察形象。
参考文献:
[1]雷洋事件舆情分析报告[EB/OL]http://www.xinhuapo.com/2016/0612/31068.shtml.
[2]兰州警方化解“大学生被打屁股”舆情危机[EB/OL]http://www.legaldaily.com.cn/The_analysis_of_public_opinion/content/2016-06/07/content_6663221.htm?node=42598.
[3]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8.
[4]警察道德与警察形象及相互关系[EB/OL]http://www.zyga.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21.
[5]规范产生正义习近平擦亮中国警察形象[EB/OL]http://news.youth.cn/wztt/201606/t20160602_8076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