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我国语言类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
2022-07-20张浩
[摘要]学术期刊是引领我国学术发展的旗帜,而语言类学术期刊不仅站在语言学术界的最前沿,还充当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这种特殊的身份给语言类学术期刊带来机遇,更带来挑战。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园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语言类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针对此问题,文章以《中国翻译》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语言类学术期刊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途径:明确学术定位,引领主流价值观;策划特色专栏,增强文化自信;融合媒体发展,传播中国声音;提升编辑素质,培养学术自信;依托期刊阵地,整合多元项目;让期刊“走出去”,创建海外“姊妹版”。
[关键词]文化自信;语言类学术期刊;《中国翻译》;使命;担当;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出版是文化的基础建设和传承创新的基本载体,是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2],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征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期刊是引领我国学术发展的旗帜,而语言类学术期刊不仅站在语言学术界的最前沿,还充当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这种特殊的身份给语言类学术期刊带来机遇,更带来挑战。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园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语言类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一、我国语言类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各类期刊有10000多种,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认定的学术期刊共有6400余种[3-4],其中语言类学术期刊百余种。2021年11月23日,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版》发布,共有61种语言类学术期刊上榜[5]。虽然榜单上的语言类学术期刊有61种,但通过影响力指数CI值可以看出,语言类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参差不齐,且分化严重。影响力指数CI值高于500的语言类学术期刊仅有10余种,甚至部分语言类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指数CI值在100以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以来,语言类学术期刊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家扶特力度的不断增强,外语类甚至多语种类文化成果几何式增长,这些都为语言类学术期刊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笔者也看到,我国语言类学术期刊整体实力有待增强,其在刊发研究成果的同时,亟须从增强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的视角来强化相应的责任。
二、语言类学术期刊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语言类学术期刊的时代使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既是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办刊方针与行动指南[6],更是新时代语言类学术期刊的使命。语言类学术期刊是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第一窗口”,其承载的学术思想传播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以《中国翻译》为例,其宗旨是“开展译论研究,切磋翻译技艺;探讨翻译教学,推动产学结合;促进国际交流,繁荣翻译事业”。与其他语言类学术期刊的初衷相似,《中国翻译》不仅致力于译论交流,引领学术方向,更致力于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国际交流。
(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语言类学术期刊的应有之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7]。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的宝贵资源。语言类学术期刊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园地,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学术园地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语言类学术期刊是中西文明对话与交流的学术平台,其有意识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攸归之责。
(三)“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语言类学术期刊的文化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8]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学术期刊特别是语言类学术期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类学术期刊要明确自身在外宣工作中的特殊定位,“通过策划和发表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学术文章,展现中国学术话语的特色和优势……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思想、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中国’”[9]。这是新时代赋予语言类学术期刊的特殊使命。
三、语言类学术期刊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明确学术定位,引领主流价值观
《中国翻译》的主管单位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是承担党和国家对外宣介任务的国际传播机构。作为外宣队伍中的一员,《中国翻译》引领业界学术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承担着对外传播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使命。
2020年5月28日,我国法治建设的征程上又多了一块历史性的丰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同时,译界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便是《民法典》的外译工作。《民法典》的外译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做好《民法典》外译工作,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对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推行法治外交,塑造中国国际法治形象,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0]。为此,《中国翻译》编辑部就该选题约稿相关外译专家,从翻译质量评估、英译逻辑等多个不同的视角探析《民法典》外译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切实的解决方案,供译界同仁交流的同时,也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
此外,每一期《中国翻译》的刊末都设有《词语选译》栏目(表1)。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栏目,所刊内容基本上取材于我国重要政治文献,其英译词条来源于我国权威部门审定发布的英译稿。此栏目设立的初衷是提供政治文献中文词条的英译本,供广大语言学习者参考。选材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中国翻译》的价值导向性,其应尽可能地在语言学术交流范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语言类学术期刊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的同时,也应当聚焦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引导语言学术界对该问题展开学术探讨。这有利于打造融通中外的学术话语体系,从学术界引领我国主流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二)策划特色专栏,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信仰,就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和敬畏,有一种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走向未来的文化定力。尤其要对新时代我们的文化发展充满自信,主动承担出版业的文化责任。”[2]语言类学术期刊不仅要引领主流价值观,还应积极主动地策划特色栏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译论思想,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11]。以《中国翻译》为例,近年来该刊所策划的特色专栏如表2所示。
从近年来《中国翻译》策划的特色专栏可以看出,《中国翻译》一方面致力于对中国译论思想的学术宣介,比如对“翻译中国学派”相关选题的组稿讨论,对“生态翻译研究”相关主题的策划与学术探讨,另一方面从国家的大局站位出发,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翻译事业进行学术梳理,对政治文献的翻译与国际传播进行专题探讨,在翻译课程思政教育以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时代背景下聚焦翻译专业远程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此外,《中国翻译》还设有《译家研究》栏目,该栏目主要对中国传统翻译家的理论思想、实践经验、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立体化研究。比如,该栏目2020年第5期对我国民国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冯友兰的哲学术语翻译思想的探讨;2021年第2期对我国作家、翻译家巴金的译者主体性建构的相关研究;2021年第4期对我国民国时期诗人、翻译家朱湘的翻译思想的述评等,这些都是对我国优秀传统译论思想的认同与宣介。《中国翻译》在语言学术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也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融合媒体发展,传播中国声音
纵观传播百年发展历程,从纸质传媒到新媒体,再到如今的媒体融合,互联网对传播的影响逐渐加深,传播体系日益全球化[12]。语言类学术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媒介,不仅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营造自信的文化氛围,传播好中国声音,还应借现代媒体融合的东风,“构建语言类学术期刊良好的信息化传播生态”[12]。
1.创建期刊“微平台”
当前,很多语言类学术期刊都开通了自主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如“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微信公众号、“中国翻译”微信公众号、“现代外语”微信公众号等。语言类学术期刊自主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是连接期刊与受众的桥梁,用户可以借由此两种渠道推送的消息获得最新的学术讯息,了解最前沿的业界资讯。
以“中国翻译”微信公众号为例,该微信公众号日常推送的消息包括期刊的订阅邮购信息、投稿公告、最新一期的摘要与目录等;推送一些重要活动的信息,比如推送举办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的通知、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的相关通知、创刊周年活动的通知等;推送一些业界专家学者的文章,如《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中国翻译”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者不单是期刊的读者,还包括期刊相关活动的参与者、关注者,以及语言学习者、爱好者,心系译界的热心人士,热爱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等。語言类学术期刊的关注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对优秀语言文化的推介,再经关注者群体转发,便能达到几何级增长的传播效果,甚至可以扩散到学术圈外,实现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良好传播,营造文化自信的学术氛围。
2.整合数字化经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
会[13]。目前,语言类学术期刊大多以传统出版模式经营,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的传统出版方式受到冲击,以单纯出版纸质期刊的方式,难以赢得广大读者认同与青睐,扩大学术影响力,占领学术制高点[14]。因此,语言类学术期刊可尝试整合数字化经营,从而更好地传播学术信息,增强文化自信。
以《中国翻译》为例,《中国翻译》编辑部于2018年1月正式启用在线投审稿系统,所有来稿均会进入中国翻译协会官网的审稿系统,投稿、初审、复审、终审、拟采用等环节都可在此系统内完成。数字化处理流程不仅减少了编辑的日常工作量,也提高了期刊采编的整体效率,编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在内容把关、勘校与选题策划上。
在线投审稿平台只是期刊迈向数字化经营的第一步,语言类学术期刊在数字化集约发展的道路上,仍须漫漫求索。语言类学术期刊可以研发智能客户端,将采编系统纳入客户端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阅读系统。通过阅读系统,读者可以查询过刊、搜索文章,该系统也可以推送学术讯息,采用兼有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的多模态呈现方式,从而更加立体、生动地传播学术思想。比如,在刊用一篇探析中国《易经》或中国太极拳相关术语英译的学术文章时,该系统可以搭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动态推送,同时设置读者点赞评论区,让读者汲取学术营养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互动。
(四)提升编辑素质,培养学术自信
语言类学术期刊对编辑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编辑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还要有一定的政治觉悟与较高的思想站位,树立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自信,尤其是学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8]学术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力量。编辑的学术自信能助力中国学者构建中国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而借助中国特色学术思想向世界贡献中国学术礼物[15]。
1.注重编辑业务能力培养
语言类学术期刊编辑既要有扎实的中外双语语言功底,也要有较高的选题策划与编校水平,这是由语言类学术期刊本身性质所决定的。编校水平首先体现在对意识形态的把关上,编辑要做到学术自信,才能在意识形态的阵地上做好“守门人”,对来稿进行审读时,能从选题、关键词等方面做出基本判断,确保来稿政治立场正确。很多语言类学术期刊来稿的选题多涉及中外双语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价值观等,所以语言类学术期刊编辑一定要警惕个别“学术成果和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奉西方学术标准为评价圭臬……机械套用西方思想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现象”[16],确保来稿的价值导向正确,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
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也是体现编辑学术自信与期刊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中国翻译》编辑部在2019年第3期策划了“翻译与五四运动”专栏,邀请多位译界专家从翻译精神与五四运动、翻译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等多个视角进行学术讨论。该刊第3期于2019年5月初出版,是《中国翻译》编辑部对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献礼。专栏的策划建立在期刊编辑对我国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基础之上,也建立在期刊编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基础之上,这有助于我国语言学术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省,也有助于中国特色学术思想的对外传播。
2.注重编辑学术能力培养
语言类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有较高的学术修养,这也是所有学术期刊对编辑的普遍要求。首先,语言类学术期刊编辑以语言类专业毕业生为佳,这类编辑有一定的语言专业学术背景知识,有良好的中外双语语言功底,可以更好地对来稿选题进行把关。《中国翻译》的选刊内容多涉及翻译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因而《中国翻译》的编辑大多出身翻译专业。其次,语言类学术期刊社应鼓励编辑继续深造,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提高编辑的学术修养。《中国翻译》的主管单位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即中国国际传播集团(CICG),其会定期组织一定人数的出版业务骨干参与海外培训计划,一线的编辑或其他业务工作者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术交流,习得新的知识,升华专业认识,甚至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最后,语言类学术期刊社也应鼓励编辑“走出去”,多参与语言学术论坛。编辑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业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构建与业界专家的沟通网络,实现作者、期刊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就翻译界而言,中国翻译协会年会是目前影响力较大的高端学术会议,每届年会都设有多场翻译相关领域主题论坛及平行分论坛,《中国翻译》的编辑每年都会参与其中,以了解译界学术动态,加强与译界专家的交流与沟通。
(五)依托期刊阵地,整合多元项目
语言类学术期刊要长足发展,还应突破期刊本身的局限,創新学术思想的传播形式,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素有翻译界“奥斯卡”之称的“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就是以《中国翻译》为依托而开展的,大赛旨在激励广大翻译学习者和爱好者投身翻译事业,促进我国翻译专业教学,推动我国翻译事业发展。每一届大赛的竞赛规则、获奖名单以及译文评析等均会刊于《中国翻译》及其微博上。该赛事吸引了大批国内、国际语言学习者参与中国文化的研习与传播,并鼓励了更多的语言研究者就此赛事与翻译教学的良性互动关系发表学术看法。
此外,中国翻译协会每年还会发起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计划,其中的“翻译理论研修班暨《中国翻译》杂志论坛”就是依托《中国翻译》而设置的学术理论研修班,研修班成员会就前沿的中西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和论文选题等方面进行沟通。另外,研修班还会鼓励青年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进行学理性总结,表达学术见解,增强学术自信。
“傅雷”青年翻译人才发展计划项目是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人民政府、上海浦东傅雷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以及《中国翻译》杂志联合承办的一项活动,活动旨在“传承傅雷精神,立足中法翻译事业发展,培养中法翻译人才,为促进中法人文交流作出贡献”[17]。傅雷是我国翻译界的代表性人物,其翻译主张“神似说”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一面旗帜,翻译界学者常用此与西方的翻译理论进行对比,以探析二者的异同。该活动传承中国传统译论精神的同时,也鼓励更多投身于中法文化译介的学者形成学术成果,展现文化自信。
(六)让期刊“走出去”,创建海外“姊妹版”
我国语言类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我国学术自信、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的关键突破口。语言类学术期刊应发挥语言优势,抓住国际化机遇,提高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
首先,语言类学术期刊可考虑创建海外“姊妹版”,把我国语言学术界的声音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海外“姊妹版”可先从年刊做起,逐渐积累资源与经验,条件成熟后再做成半年刊、季刊,如果在国际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拥有较多的受众,可再考虑做成双月刊甚至月刊。在此方面,《中国翻译》曾做过一些调研与尝试,这在今后依然是《中国翻译》努力尝试的一个方向。其次,语言类学术期刊的海外“姊妹版”并不是中文期刊的“译本”,其在有意识地选刊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学术论文外,还可以邀请海外知名的汉学家进行撰稿,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平台。最后,语言类学术期刊还可以发挥期刊本身的语言优势,在英文海外版的基础上,开拓其他通用语种甚至是多语种版本以及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在内的非通用语种的受众市场,将中国语言学术界的优秀文化与学理声音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弘扬学术自信,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语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然要求语言类学术期刊引领业界学术方向的同时,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语言类学术期刊应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以学术自信促文化自信,在国际上树立“学术中的中国”形象,进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这是新时代赋予语言类学术期刊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柳斌杰.坚定自信,走进出版强国新时代[J].现代出版,2018(01):5-10.
[3]包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EB/OL].(2014-11-18)[2022-01-03].https://xbbjb.bttc.edu.cn/info/1021/1033.htm.
[4]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公布第二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EB/OL].(2017-04-10)[2022-01-31].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522.shtml.
[5]张口说英语.重磅|2021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行榜(语言文字)[EB/OL].(2021-11-23)[2022-01-31].https://www.sohu.com/a/502844008_121124287.
[6]褚金红,刘晓春.以十九大精神引领学术期刊发展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1):81-83.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马援.办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作贡献[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2-17.
[10]张法连.从《民法典》英译看法律翻译质量管控体系建构[J].中国翻译,2021(05):121-130.
[1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2-01-3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
[12]王楠楠,李侠,邵滨.国际话语权视域下语言类学术期刊的对外传播[J].出版广角,2021(10):46-48.
[13]求是.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EB/OL].(2022-01-15)[2022-01-31].http://m.people.cn/n4/0/2022/0115/c190-15397029-2_2.html.
[14]付志华,付晓静,曾子璇.新媒体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0(02):60-65.
[15]周丽,丁三青.认知、养成和实践:新时代图书编辑学术自信的逻辑理路[J].出版广角,2021(11):55-57.
[16]臧峰宇.用中國话语体系彰显学术自信[J].区域治理,2019(17):76-81.
[17]中国翻译协会.2021“傅雷”青年翻译人才发展计划项目申报公告[EB/OL].(2021-08-16)[2022-01-13].http://www.tac-online.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96&id=3969.
[作者简介]张浩(198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翻译》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