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2-07-16洪家珊
摘 要:历史学科承担了人文素养发展的培养重任。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能让高中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要明确家国情怀和他的教学价值,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授课方式,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史实素材,让家国情怀贯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并采用合理的评价手段,这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高中历史育人的重要目标,同时更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有一定的家国情怀才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才能提高社会责任感。因此,历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及其教学价值分析
历史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一共涉及五个方面,而家国情怀这个素养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素养,也最具人文特色,贯穿整个历史学科的所有知识内容[1]。在我国国家发展中,家国情怀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让高中生感受到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从而了解到中国梦的重要性。这样,高中生才能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目前,历史课程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知识性课程和人文性课程。而进行家国情怀培养则属于人文性课程。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文明从未中断。而高中历史课程则成为了人们了解我国历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这门课程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是十分有意义的。而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即展示真实的史料,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仔细分析,促使他们形成家国情怀。通过这种方式,能让高中生了解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产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方向
一是,教师要有课堂正能量的引导意识。培养家国情怀需要教师重视正能量的引导。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我意识十分旺盛,并且思维活跃,充满激情。基于这些特质展开合理引导,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价值观[2]。但这个培养过程是十分漫长的,需要教师带着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使命感进行长时间的引导。在具体的授课活动中,一旦发现时机,要及时进行家国情怀培养,从而缩短培养周期,让高中生尽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是,教师要多关注现实中的国家成就。中国自建国以来,在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而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把这些成就展示给学生,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并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从而提升幸福感。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教师采用多样化授课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授课模式较为单一,很容易让高中生对历史课堂产生厌烦情绪[3]。因此,教师要掌握好授课方法,更新授课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激起学生对家国的真实感受。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中《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时,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对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让高中生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含义和代表遗址,从而提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让学生一直处于思考状态,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在问题中融入一些家国情怀内容,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产生一定的家国情怀意识。具体可以在课堂初期用多媒体展示两幅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这两幅图片有哪些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学生能感受到两种石器的光滑度是不一样的,并且图二的石器是有棱有角的,一看就是人为造成的。接着,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器十分光滑,显然是有意为之,而图一的石头却很粗糙,其实两种石器都是人类早期使用的工具,从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转变。接下来,教师可以以新石器时代考古内容为依托,展示相应的考古资料,并介绍各个区域的文化序列、文化谱系、基本格局等,让学生对文明起源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从而掌握中国五千年文明由传说变为现实这一事实,增加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给学生分组,并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如提问: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已经不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此时,学生能回答:部落是按照血缘结合在一起的,而国家则是按照地区来管理的,夏禹治水后,就将天下分为九州,表明夏朝已经具有国家职能了,不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管理。讲到这里,教师可以引入“祖国领土不可分割”这一话题,并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从而提升家国情怀。通过以上教学,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国家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了解了我国现今的国家制度的合理性,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二)提供丰富的史料实证素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中生认为历史学科不如数学、语文等主科重要,只要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记住重要知识点就可以了[4]。不仅仅是学生,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也将这门学科当成了副科对待。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师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教学创新;而单纯地让学生记忆知识点,很难使他们树立家国情怀。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以外的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课外史料,打开高中生的视野。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清朝中后期的历史,感受清王朝的腐朽。同时了解英法列强的坚船利器的破坏力,从而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要让高中生了解这一部分历史,只让高中生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5]。因此,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为大家展示丰富的史料。可以是一些文字,也可以是一些图片或视频。如:出示“大清官民吸食鸦片图”,并且教师可以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向大家提问:这个图片反映了19世纪的中国的状况,以前我们了解过康乾盛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者这么大的反差?这个问题能激发高中生的探索兴趣,此时,教师可以让大家自行阅读课文,并尝试着自己总结以上问题的答案。而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做出如下总结:大清王朝之所以会呈现以上众生相,是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这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接着,教师再展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资料。可以展示当时的一位外国人的真实记录,这位外国的传教士看到虎门销烟后这样写道:我们曾反复考察过硝烟的每个过程,他们在整个工作中表现出来热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超于我们的臆想……当学生对这份文字资料的大意有了足夠的了解后,教师提问:大家看完这个材料,有什么感想?此时,学生会被林则徐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所感染,在思考的过程中,能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展示史料十分有必要。
(三)让家国情怀贯穿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单纯地依靠教材知识的灌输,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授课的过程中贯彻家国情怀[6]。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要想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一个历史事件,首先要让他们了解事件发生背后的故事。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阶段直接切入主题用板书写下“民族危亡”四个字,并提出问题: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是怎样一步步加深的?同时展示一幅漫画,漫画中有一位浑身缠满绷带的伤员,代表经历过甲午战争以后,处于民族危亡时刻的近代中国。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重新梳理侵华战争,并对每一次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有效梳理,同时列出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战争,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新课导入能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能让他们增强历史时空感。接下来,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们为了挽救危局都做了哪些努力?让学生阅读教材,通过了解教材内容归纳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教材中提到的维新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等,教材也介绍了他们的主要维新思想和开启的主要活动。学生阅读完教材,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史料,让学生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挽救民族危亡斗争失败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教师展示的史料进行有效分析,分析出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同时分析出农民阶级不能正确区分侵略与文明的落后性。而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能从更多的角度来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以上过程,高中生能感受到这些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对自己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能感受到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将爱国情怀贯穿于整个历史课堂,可以拓展高中生的格局,开阔他们的眼界,讓他们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能以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去思考。
(四)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时,通常只是单纯地依据其学科的成绩。但事实上来讲,这种评价模式在合理性方面有一定的欠缺[6-7]。这也导致学生和教师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科成绩上,从而忽略了思维方面的发展。而好的评价模式应该是双向的。教师除了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以外,也可以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能让双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调整。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评价,能让学生产生更好的历史学习体验,教师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中《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时,教师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坚持生本教学理念,引导高中生主动学习本课内容,促使高中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从而提升家国情怀,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历史资料,如展示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中的相关内容,并提问:1895年发生了哪些事情“令中国人真正感到痛彻心扉”?指出1895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了怎样的状况?让学生进行自主解读和概括,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变,从而形成独特的分析视角。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厘清“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的时序关系,这个过程能让学生厘清相关逻辑,进而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各种探索,从而体会国人在寻求国家出路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发现每种解读中的亮点,并给予一定的表扬,激励学生的自主思考。此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征集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指出自己教学中不足的部分。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能让高中生树立学习历史的信心,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知识,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优秀历史人物,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动力,进而增强家国情怀。
结束语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内容,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对他们的综合素养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历史教师要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授课方案。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促使他们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世雄.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实效性: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19(2):71.
[2]季大伟.例谈基于部编教材的家国情怀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1:58-59.
[3]刘志明.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6):4-5.
[4]朱国娟.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建设[J].华夏教师,2020(8):5-6.
[5]刘丽丽.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之误区和对策[J].华夏教师,2020(14):60-61.
[6]秦秋敏.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才智,2020(19):121-122.
[7]禹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04:15-19.
作者简介:洪家珊(1977— ),女,汉族,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第三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本文系:福建省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家国情怀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的研究”(项目编号:PTKYKT21146)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