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儿童本位”理念下主题博物馆课程的实施路径

2022-07-15谢飞君

好家长 2022年7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博物馆理念

文 谢飞君

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持续推进,我园班级主题博物馆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广泛关注,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快乐生活”的课程理念;能够关注班级博物馆空间环境的创设与打造,注重周边资源与儿童博物馆中学习活动的积极影响;能够以儿童的主动探究和艺术表征为核心,促进儿童在行动中获得体验、能力、认识、态度等多方面的经验,进而全面地发展。本文立足园所实际,阐述“儿童本位”理念下博物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实现课程改革的根本性转变。

一、寻根之源——“儿童本位”理念下博物馆课程现状

(一)脱离需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儿童的经验,引导儿童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儿童的兴趣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有的教师不能及时捕捉儿童的兴趣点,导致新的生成点与儿童的经验生长脱节;有的教师把关注点放在预设的教育目标上,拘泥于以预定的目标对儿童指导和控制,存在“走教案”“走流程”等情况。

(二)忽视经验

在博物馆课程审议时,一些教师不能聚焦课程实践中的真问题,只关注博物馆活动过程中儿童兴趣的变化,其课程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把控能力有待提升,存在依葫芦画瓢、僵化等现象。

(三)方式单一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儿童本位”理念下博物馆课程更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资源,借助资源的力量,营造丰富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发儿童自主的探究活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增强资源的张力?如何将特色明显的社会产物或地方博物馆引入资源视野?如何开展馆园合作,让博物馆教育资源供给和幼儿园教育教学需求之间有机融合?这些问题对创新“儿童本位”理念下的博物馆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探路之径——“儿童本位”理念下博物馆课程策略

(一)课程随儿童自主生发

“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教师与儿童日常互动的三个步骤。我园深刻认识到游戏的本质与独特价值,捕捉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差异性行为。在课程安排上,我园“留有余地”,让课程随着儿童自主生发,从“儿童可能对什么感兴趣”到“结合兴趣爱好与问题需要推进”,给予时间和空间的留白、材料环境的支持以及教师、家庭、社区等资源的整合。

(二)开展高质量课程审议

课程审议就是通过集体智慧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商议并作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是教师经验与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儿童本位”意识是高质量课程审议的基础保障。在课程审议期间,我园通过教师之间相互连续性的“追问+反问”形式,使儿童在参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前审议要突显儿童主体地位,如儿童有什么兴趣,为什么会有这种兴趣,在主题中可以做什么,学习路径是什么等;中审议要关注儿童个性化处理的策略,如儿童的表现是什么,需要怎样的支持,生成的班本化课程如何推进等;后审议要反思儿童的行动力,如儿童有什么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可以做什么改进或优化等。整个审议流程始终从“儿童发展”和“教育者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展开。教师不断发现、思考和研究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和感悟力,不断提炼新的见解和观点,从而有效提升课程实施的品质。

(三)多样化推进课程实施

博物馆是儿童自主探究和自我学习的游戏场、探究场和学习场。我园站在儿童立场上,通过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助推儿童经验的积累、进阶和拓展,促进儿童快乐成长。

1.问题导入式:基于儿童的兴趣需要

在大班主题博物馆课程《茶》中,儿童在教师和家长的陪伴下,上网浏览和实地参观各类“茶”博物馆,产生了各种问题:茶叶是怎么来的,有哪些不同的茶,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喝茶……教师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发儿童的一系列探究学习,引导儿童自由组成项目小组,分工合作、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教师分享探究成果,有效提升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2.场景感染式:注重空间的拓展运用

在中班主题博物馆课程《娃娃演大戏》中,教师带领儿童参观玉祁戏码头,观看《穆桂英挂帅》演出。其中,“大破天门阵”场景给儿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随后,在班级戏剧表演馆,师幼共同收集并投放了表演道具和表演服装,并创设与之相关的故事场景。儿童身临其境,进一步激发了探究欲。

3.任务驱动式: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

在大班主题博物馆课程《茶》中,儿童利用各种茶叶开展泡制、品尝活动。面对形状各异的茶壶,儿童喜爱不已。基于儿童的兴趣,教师鼓励儿童自己制作小茶壶。在教师和家长的协助下,儿童收集不同质地和种类的茶壶及相关绘本,调查了解茶壶的制作方法;设计制作图,收集制作需要的材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茶壶”相继出炉。

4.游戏体悟式:注重儿童的学习方式

暮秋时节,小班儿童在树林撒落叶雨,铺一条小路和落叶一起唱歌,做个树叶小桶放烟花,堆一个树叶小人,串一串树叶变彩色项链……回到教室,师幼在美术馆一起做树叶娃娃、树叶泡泡等。教师通过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个别学习等,让儿童以不同的游戏方式,在多样的游戏情景中,借助多种感官感受秋天落叶飘零的气候特征,感受秋天自然环境的变化,支持儿童在自然中发现,在自然中体验,在自然中成长,不断建构良好的课程生态。

三、摘果之实——“儿童本位”理念下博物馆课程成效

(一)优化课程架构

在前期博物馆课程建设中,我园走出了“开馆布馆、探馆展馆、巡馆游馆、忆馆思馆”的“快四步”。在此基础上,我园打开更为开放的空间场域,优化实施策略,以更本真、更融合、更放松的方式,决定课程方向和进程,满足每个儿童的需求,让课程具有特色,突显本班文化,促进儿童的个性生长。

(二)师幼同步发展

一路研究,《指南》相随。在博物馆课程建设中,儿童游戏行为的观察是基础,最终的价值判断、观察分析和跟进才是核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在课程实施中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支持。

(三)创设生活场景

博物馆课程以生活背景、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件为主题,以儿童视角创设儿童真实生活的学习场景,让儿童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增长经验,带来乐趣、挑战、想象、专注、快乐和经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活力源泉”,具有生命力。

儿童本位,即以儿童为中心,其他人或物必须服务于儿童利益的理念和观点。陶行知先生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把选择权还给幼儿,主张:“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博物馆课程建设要体现教师对儿童的发现和引领,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站在儿童立场上,顺应儿童的天性,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教育。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博物馆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博物馆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好玩”的教育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儿童本位,让语文课堂智趣飞扬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