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五年制高职通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2-07-09郝云亮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通识教育核心素养

郝云亮

摘要: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职业能力的关键途径。目前五年制高职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较少,缺少可供借鉴的成熟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及实践模式。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博雅书院建设项目,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育人”与“育才”相结合为策略,从制度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实践开展等方面开展了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通识教育;核心素养;五年制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5C-002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职业教育要从规模扩张向注重質量转变。新时代职业教育打破之前重专业、轻通识的教育状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才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通识教育产生并发展于西方,是一种涵养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全人教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相比,五年制高职校的通识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应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定位,在理念更新、制度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实践开展等方面,深入挖掘通识教育的育人价值,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改进,逐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五年制高职通识教育实施路径。

一、五年制高职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

本文所述的五年制高职,指的是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独立的中职校和高职院相比,五年制高职便于统筹安排、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实现了中职和高职的有机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中纵向贯通立交桥的重要一环。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有利于对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系统培育。五年制高职长学制的特点,更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有利于整体设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贯通培养体系,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互动互促,将“育才”与“育人”相融合。五年制高职学生就业的在地性特点,有利于加强区域政校合作、产教融合,在课程开发、教学实践等方面获得政府机构和行业企业的主动支持,为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趋势与需求

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目前重专业、轻通识的现象在五年制高职中还很普遍,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上过于功利化、职业性,造成毕业的学生视野不开阔,缺乏创新性和社会责任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等性”不足[1]。

通识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理念,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五年制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贡献的重任,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强化通识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协调统一,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五年制高职校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目标定位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后,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联合组成课题组,历时3年研究得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个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2]。

以通识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五年制高职在教育的顶层设计上,应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定位,把学生学科素养、思政素养、文化素养、科技素养的培育作为重点,通过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制度建设、环境打造等,开展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课程体系设计

五年制高职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目标进行通识课程的设计,引进社会资源,充分发掘与职校育人相关度高的文化内涵,共建通识讲堂,共设通识课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激发师生立足本职、传承文化的激情。通识课程可分为4个模块:学科素养课程、思政素养课程、文化素养课程、科技素养课程。

1.学科素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五年制高职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政、历史、物理、化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等10个学科,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课程大多集中在1—3年级开设,属于中职阶段。教育部2020年版《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中对于每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都有准确界定,各学校应组织公共基础课教师认真学习,并积极贯彻落实。

2.思政素养课程。思政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与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由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公共基础思政课程已开设到5年级(第9学期),所以公共基础课程以外的思政素养课程主要以讲座和实践活动为主,主要包括“四史”系列专题讲座、红色专题征文、红色主题演讲、红歌合唱评比、红色话剧编演等形式。形式多样的思政课程面向全校开设,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

3.文化素养课程。文化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等核心素养,具体课程包括传统文化课程、地方文化课程、职业文化课程等,如“诗经选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诗话苏州”“中职生实用礼仪”“大学英语口语”“江南木雕技艺传承研究”“中外建筑史”等等,可部分面向全校必修,部分分专业选修。

4.科技素养课程。科学技术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健康生活、技术运用等核心素养,具体课程包括“生活中的化学” “数学文化”“工匠精神”“汽车文化”等等,可以分专业选修。

(三)资源开发

1.教材开发。教材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支撑。通识教材的开发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纲,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淡化专业教材内容的“专精深”,尽量做到广博性、思想性、通融性和通俗性,“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学校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各教研室主任牵头,集中优秀的教师,借助高校的力量,共同编写了部分通识教材。比如语文教研室开发的《诗话苏州》、英语教研室编写的《吴中精粹(英文版)》、思政教研室编写的《校园礼仪》、理化教研室编写的《生活中的化学》、汽车专业教研室编写的《汽车文化》等。

2.网络课程的筛选与开发。信息化时代,网络课程是线下课程的必要补充,方便学生灵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学校的相关专业系部开发了“江南木雕技艺传承研究”“中外建筑史”“汽车文化”等网络通识课程。同时,现在很多在线课程平台的课程资源已比较成熟,学校可以通过调研已使用情况,筛选并购买优秀的网络课程。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购买了“诗经选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职生实用礼仪”“大学英语口语”等网络通识课程。

(四)教学实践

鉴于五年制高职的教学特点,学生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时计划上满28节课/周,因此,学生线下课程的课时余量有限。学校通识课程可通过在线学习、讲座、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灵活开设。

1.在线选修课程。学校购买或者自行开发的网络通识课程,部分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等,由基础教学部等通识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教师进行管理与考核。其他的通识课程,可以专业系部为单位,按照专业特点与需求选修,系部组织教师管理与考核。

2.讲座。通识教育的专题讲座按照讲座内容和学生个体情况,可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内容难度较低、兼具通俗性与广博性的通识讲座,如“致能大讲坛”。致能大讲坛全体学生都可以参加,比如“吴地文化背景下的苏州水城”“传统中国画颜料的原料与现状”“苏扇鉴赏”等。第二种是内容难度较高,思想性、高等性、职业性较强的通识讲座,如“博雅小讲坛”。学生自主报名与各系推荐相结合,在全校范围内选出100名左右品学兼优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建立“博雅书院”,针对书院的学生开设博雅小讲坛,如“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抗美援朝”等红色系列讲座、“品味古典诗歌中的苏州元素”“数学建模简介”“携手抗疫‘化’担当”等。

3.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开展通识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学校可通过社团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专题征文、红色主题演讲、红歌合唱评比、红色话剧编演等活动,提升思政教育成效,通过读书会等活动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五年制高职校通识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通识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保障。学校构建了以基础教学部为中心,党办、团委、学工处三个行政处室协助,六系部密切配合的通识教育组织框架。

基础教学部总负责,负责研究、设计与组织实施通识教育,聘请校内外教师进行通识课程资源开发、讲座开设、课程教学,负责调研、购买网络课程,负责设计打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等等。学工处协助博雅书院学生管理工作,党办协调六个专业系部工作及实施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团委协助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一部门三处室六系部”的密切配合下,学校通识教育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项教育实践得以有效开展。

(二)师资保障

教师自身的素养水平是通识教育高质量开展的关键保障。五年制高职可借助周边高职院和普通高校的师资力量,共同开发通识课程资源,开展通识教育活动。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具有硕士学历的占70%,而博士学历教师只占1%,能够参与通识教育资源建设的优秀师资略显不足。但学校位于苏州国际教育园,园区有两所本科高校和数所高职院,因此学校在聘请高校师资参与通识教育方面资源丰富。同时,学校在通识教育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校内外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高,通识教育有了优秀的师资保障。

(三)制度保障

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科学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制度是通识教育长久、有效开展的有力支撑。学校基础教学部和学生工作处共同制订了《通识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和《通识教育学生管理制度》,考核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制订教师奖惩方案和学生奖惩方案,保障了通识教育健康有序开展。

学校的通识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学校将通过校校联合的方式,建设“五年制高职通识教育资源库”,逐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丰富各类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五年制高职校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曹大辉,邱开金.基于核心素养的台湾高校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2):72-76.

[2] 程有娥.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通识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17):41-45.

[3] 杨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等职业教育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J].江苏教育研究,2022(1C):29-32.

责任编辑:华轩

猜你喜欢

五年制高职通识教育核心素养
五年制高职护生谦虚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学生工作的探讨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