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生类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实践

2022-07-09彭鹏刘辉水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教育课程

彭鹏 刘辉 水燕

摘要:职校阶段的劳动教育既是对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总结与升华,也是开启人生劳动新征程的关键准备期,因此加强与改善职校劳动教育尤为重要。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通过对卫生类职业学校校园环境、教学场地、实训场所、办公区域等可提供的学生劳动岗位进行梳理与分析,使劳动内容系统化、项目化、课程化,形成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针对不同岗位的校内教职工开展师资培训与课程培训,并利用原有校内课程的空余时间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达成劳动育人的目的与效果。

关键词:“三全育人”;卫生类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5C-0034-04

一、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学校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思想。“三全育人”理念,是自上而下、系统的全方位的育人方法。而传统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实训实践,并不能很好达成“三全育人”的目的与效果,尤其是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更不可能开展必要的劳动教育。传统文化课、理论课、实训课以外的时间、场所,就成为开展劳动教育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思维方式,与劳动教育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三全育人”理念明确了“由谁教育”“何时教育”“如何教育”的问题,也为解决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思路和方针,对完善劳育机制、提高劳育实效有重要指导意义[1]。研究者需要重点研究卫生类职业学校如何才能实现育人主体多元化,动员学校各方育人力量参与,并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

二、当前卫生类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等研究,发现目前卫生类职业学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没有专职的教师,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确切的时间,缺乏几乎所有明确的教学资源,未建立准确的劳动教育目标、缺少系统的实施规划等。在课程化方面,绝大多数学校都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虽然多数学校都在开展劳动教育,但是基本都是在一些缺乏劳动力的校内岗位,安排一些机械化劳动任务给学生完成。可以说,现在的劳动教育仅仅是碎片化的劳动,没有体系可言。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及研究团队认为,项目化、课程化地规划劳动教育,可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主要理由是:设计、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其目标都是为了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与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符合職业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建设过程,可以涵盖理论、技能、信息技术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众多方面和领域,还可以融入教学理念创新、“三全育人”改革发展思路和多元综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因此,笔者及研究团队通过积极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为卫生类职业学校学生搭建起立体化、全景式劳动教育的广阔舞台。

在课程设置方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突出强调“优化学校课程设置”,要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这就需要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专业实践、志愿服务等相融合,才能有效达成教育目标。以上原因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是由若干个子项目构成。同时,项目化也有利于引导学生选择并主动进入项目研究。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完成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分析任务、建构知识与技能,学习结果以不同的项目“产品”的形式输出与呈现,在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也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全景式呈现的目标与要求。学校的课程规划,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方案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进行设计并落地实施。应用项目化课程的形式规划劳动教育,既是学校育人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突破点。笔者及研究团队将卫生类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化、课程化、项目化,将项目分为不同环节和要点,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三、卫生类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实践

(一)合理规划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思路

通过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建立长效育人机制,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渗透,以保证劳动教育的整体性、连续性、全景式,需要合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开展劳动教育;巧妙地利用学校现有的环境、空间、场所、资源,转化为教学环境;将以上多维要素进行整合,形成课程;根据课程需要,针对现有的不同劳动岗位的工作者,开展师资培训、课程说明等,将他们转变为劳动教育的育人主体,以此来开展劳动教育,并能够兼顾学生树立乐于劳动的价值观念、练就善于劳动的技术本领、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坚持目标导向,构建开放式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明确项目化劳动教育的细分目标,尤其注重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专业实践、志愿服务等相融合,做好目标分类,实践中注重分类目标导向与达成。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实践性、社会性,使得劳动教育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具有显著的外延属性,这些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必须是开放的[2]。此类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专业特征、职业要求、社会环境等,科学设置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将内容项目化。

(三)课程化实施劳动教育

1.内容课程化。第一部分,劳动公共必修课程。劳动公共必修课是进入课表的课程,以校内为主要教学场所,以主题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主要包括三类,分别是劳动认知与职业素养培育课程、劳动精神教育课程、劳动值周。劳动认知与职业素养培育课程是普适性课程,不分专业,包括劳动相关法律、职业与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理论知识。劳动精神教育课程包括劳动意识、劳动价值、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校内值周是每学期安排固定的时间,学生在校内设定的岗位执勤、劳动。

第二部分,学科渗透课程。学科渗透课程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科教学的内容,还将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形成的课程,其形式为一个或若干个的课程模块。如,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职业理想教育,领悟劳动光荣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相关的课题,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习俗、技艺等,如年夜菜的烹饪、时令点心的制作、花灯制作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挖掘劳动要素,导入职业劳动案例,创设劳动情境,树立工匠精神,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课程,培养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与工匠精神。

第三部分,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理论与技能的综合应用,不断强化劳动意识的实践性课程,包括志愿服务、职业规划设计、创新创业实践与方案撰写、垃圾分类宣传、药草种植与产品生产、学工学农等。通过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关心文明城市建设,体验不同种类的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公益劳动的意识。

2.课程项目化。课程项目化就是把每一门课程的内容细分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目标将内容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在此基础上再将每个子项目分为若干个环节和要点,并进行教学实践。例如,对于“我爱我家”宿舍劳动课程,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和宿舍现状,明确课程基本信息:以每间宿舍为单位,通过对环境卫生、物品放置、文明行为和安全规范的日常养成情况的检查和考评,创设学习、生活、休息的优雅环境。然后,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宿舍劳动所包含的内容,理解除了保持宿舍干净卫生之外,还可以怎样美化环境,以及创建和谐共进的宿舍文化,感受劳动创造美的乐趣。接着,将“我爱我家”宿舍劳动分为“文明宿舍”和“特色宿舍”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可再细分为若干个劳动任务,依次进行。

3.实施多样化。(1)理论讲授,主要是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并培养劳动与职业有关的意识和素养,让学生重视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懂得劳动的意义。(2)体验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悟自身的变化与成长,理解辛勤劳动对于丰富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性。(3)劳动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而感受劳动的魅力,明白劳动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性。(4)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工作岗位中主动劳动,记录过程,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5)劳动竞赛,主要是利用各种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6)调研报告(作文、计划书),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热点,思考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从更深层意义上提高自己的劳动素养。

由于很多劳动并不是在校内完成,也并不是都有专人进行教授,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劳动任务,学校研制了劳动指南等作为劳动教育的辅助工具,以供学生自我对照检查。例如,学校延迟开学期间,开展了“居家抗疫劳动课”,设定了收纳整理、卫生保健、美食烹饪、 智慧创造四个项目,在发布劳动任务的同时,提供了劳动指南,在指南中明确细节要求,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了任务。

4.评价多元化。基于人类劳动行为和劳动教育过程的特殊性,劳动素质评估应以重过程为先、终端成果为辅,尤其重视对劳动素质的发展性评估。在方式方法上,我们通常采取劳动过程记录单、劳动日记、劳动档案袋、劳动任务清单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估。考评分数主要由書面理论考试、阶段性成绩报告和展示、过程性表现三个部分构成。评估成果将成为评价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并列入学校长期发展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养评估内容,作为评优评先、实习就业与升学推荐等重要依据。

四、实践经验及反思

(一)课程化使得劳动教育更具有系统性

学校教育教学是以课程为主要载体的,通过合理设计并优化不同类型课程内容、形式的组合与搭配,科学分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兼顾校内与校外的课程开设,通过线上与线下等不同途径的强化,使得劳动教育更具有系统性、多元化。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较好地解决了教育和劳动相脱节的问题

在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传授与实践淬炼相结合、榜样示范与文化浸润相结合、情境创设与家校协同相结合、成果分享与劳动反思相结合,多种方法与策略有机运用,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较好解决了以往重说教而轻实践、重劳动而无教育性、缺乏科学教育方法引导的问题。

(三)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劳动教育有效实施,需要课内与课外、学校与职业岗位劳动活动相互补,构建学科或专业教学和文化氛围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但目前还存在着教师育人理念尚未适应劳动教育的要求,家长担心劳动挤占学习时间,社会无法提供长期稳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四)考核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聚焦劳动教育目标实现,虽然采取了多元的评价方式,但如何更好地将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定期评价与阶段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科学制订劳动教育分类评价标准,仍是下一阶段需要完善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方蕾,刘艳晴.“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5):125-128.

[2]刘洪庆,张兰芳.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设定与实施策略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10):94-97.

责任编辑:许洁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劳动教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