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熬煮”落实语文要素
2022-07-04丁维洁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江苏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有幸获得“李吉林教学奖”。这也是我第一次精细研磨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在《腊八粥》一课的研备之旅中,我在研备团队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反复推敲、“熬煮”,终于寻觅到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密钥。回溯研备过程,我和整个备研团队在本课教学中是这样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
一、着眼整个单元,明晰语文要素
《腊八粥》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课文所在的单元围绕“民风民俗”的专题编写,旨在让学生们了解不同地方的民俗风情,体会不同的趣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由此可见,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如何详写、感受浓郁的民俗风情是教学重点。《腊八粥》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内容安排详略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为推进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把握课文内容,分清详略并体会合理的详略安排的好处。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来设定教学目标,细化了语文要素落实的步骤,让语文要素的落实层层递进,步步扎实,干净明朗。
二、着眼一篇文章,落实语文要素
1.初借思维导图,分清内容主次。为了达成《腊八粥》一课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内容,分清详略并体会合理的详略安排的好处,探讨“‘等粥部分是如何详写的”及“如此安排详略的好处”便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在探究“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之前,先要理清的是文章“写了什么”,即把握课文内容。《腊八粥》一文篇幅虽长,但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粥与喝粥。在此基础上,我结合课后习题“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一问,引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分清内容的主次。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直观的把握,我选择了以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在众多思维导图中,鱼骨图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在鱼骨的主干上,详写部分“等粥”可以标注得长一些,而略写部分“喝粥”则短一些,如此借助思维导图,学生便可以初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分清文章的主次(见图1)。
2.再借思维导图,探寻“详写”密钥。
梳理了文章的详略安排,接着要更进一步,厘清“等粥”部分是如何详写的。要想明确“如何写”,则需先理清“等粥部分写了些什么”。于是,我再次借助鱼骨图,指导学生重新阅读“等粥”部分,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这一部分的层次。通过学生的阅读、交流,教师的点拨、引导,“等粥”部分的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件事从鱼骨图中由“隐”而“显”,一一明晰了起来。剥笋式的梳理,鱼骨图的呈现,让言语实践思维化,让思维过程可视化,抓住文章的结构,文本便“立”了起来(见图2)。
语文学习,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也要关注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在这篇课文中,“腊八粥”是全文的主线,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先总体介绍了当时的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再写“等粥”“喝粥”两件事。为了把“等粥”写详细,作者通过八儿的视角,呈现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有趣的场景,将腊八粥熬制过程中的变化和八儿的活动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互相映衬,既表现了腊八粥的诱人,又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细细一读,我们会发现盼粥、分粥、猜粥、看粥这几个部分在描写上各有侧重,有的着重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有的侧重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有的着意刻画了粥在锅中翻滚的样态......语文课堂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内容正在此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让学生静心默读“等粥”部分,圈画批注,一边读一边将关键词填至鱼骨图中。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读着读着,学生对作者“抓住细节”“反复描写”的写作密钥便了然于心,一个满心满眼都是腊八粥的八儿的形象也深深地烙印在了学生的心里(见图3)。
鱼骨图的使用,使学生的学习成了在教师
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生成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让学生轻松地把握了课文的内容,觅得了作者“详写”的密钥。可谓布思维网,收知识“鱼”。
3.三借思维导图,体会“详写”深意。
《腊八粥》是一篇介绍传统节日美食的文章,可它没有详写腊八粥的食材、味道、制作过程等等,而是详写了一个孩子等粥时的情景。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焦急的,作者详写“等粥”,更能表现人物对腊八粥的渴盼,凸显腊八粥的美味;同时,“等粥”部分还表现出穷苦年代一个普通家庭对儿女的爱,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年味,突出了文章中心,可谓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那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用心”呢?我依旧借助思维导图,紧扣一个“馋”字,让学生默读“等粥”部分,圈画描写八儿馋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并把关键词语填写到鱼骨图上。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描写八儿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感受到了八儿的喜、急、馋,体会到了详写“等粥”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从侧面表现腊八粥的美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两处对话描写,在对比与朗读中品读语言,读出沈从文内心真正想说的话。
其一,提炼出文中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引导学生对比发现,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对话十分简短,几句家常话便还原了生活中人们对话时的情景,让我们恍若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八儿那迫不及待的馋样及他与妈妈对话时的温馨场景。
其二,在教学八儿与妈妈讨论“分粥”这一环节时,巧妙地借力这段对话形成的语流,以一句轻轻巧巧的提醒——“八儿的话还没说完”,让两位同学继续接着模拟文本情境,让八儿与妈妈对话的情景再现于学生面前。在饶有趣味的对话中,学生能感受到:无论八儿怎么耍小聪明,有多么贪心,妈妈总是会报以同样的回答——“是啊!孥孥说得对。”在“大哥同爹真的都吃不得甜的吗”的追问中,那种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家人之爱便如汩汩清泉流进了
学生的心间。至此,详写等粥的深意便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间浮出水面。
三、借力名家之作,渗透人文教育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腊八喝腊八粥是我国大部分地區的传统,已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一碗集合了多种食材的粥,给我们带来了年味,也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我们的语文,它载负着文化,也传承着文化。
在课堂伊始,我通过带领学生品味名家语录,勾起学生对腊八粥的记忆,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走进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
——冰心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老舍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沈从文
接着,链接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在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穷困潦倒,能吃饱就已经很不错了,也只有到过年时,才会把一年都舍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与全家人分享。日子过得如此艰难,食材如此匮乏,为何一定要在腊八这天为家人熬上一锅暖暖的腊八粥呢?这就是传统节日的意义所在,再寒冷的天气也抵不过人心的相互温暖,一碗普普通通的腊八粥里面包含的是中国人深深的情谊、浓浓的祝福和美好的憧憬,正如诗人木心所说“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以名家语录开篇,以名家语录收尾,首尾呼应,让整节课不仅“步履从容”,扎实有效,而且充溢着浓浓的文学味。
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目标和依据。教师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侧重点,也要从文本的具体内容入手,找准单篇文本在落实语文要素中所承担的职责,从而使语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丁维洁,江苏省第22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课评选特等奖暨李吉林教学奖获得者,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八桥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多次开设市级公开课,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曾获镇江市第21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镇江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新秀杯”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