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理论指导下孔子学院建设方案的思考
2022-07-02荣文婷路春雷袁秀凤
荣文婷,路春雷,袁秀凤
(1.布鲁克大学 教育学院,加拿大,安大略省,圣凯瑟琳市L2S3A1;2.闽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州350108)
以“汉语为渠道”,以“文化交朋友”,“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这是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孔院)成立迄今为止的基本定位。最初选用“孔子”为学院命名,源自“孔子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导师”,“孔子代表儒家,而儒家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和而不同。”这是当今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根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示了中国对世界文化的态度——和而不同,也表现出对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的认同与尊重,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基础。
孔院成立后,在全世界发展得如火如荼,截至2020年底,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已成立孔院506所,孔子课堂1030个。[1]单纯从数量层面上,孔院在全球的规模已经大大超越已有60余年历史的德国歌德学院(传输德国文化的重要机构);[2]从全球分布层面上,孔院的分布也超过运行百年的法语联盟体系(分布于136个国家和地区)[3]。
一、孔院发展面临的困境、转变与新挑战
孔院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中文、中华文化的热情与认同。但近年来,孔院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4]:加拿大、美国、丹麦、瑞典、法国和荷兰等国的一些孔院陆续停办,仅2019年,美国13所大学已经关闭或者宣布即将关闭孔院;2020年4月,瑞典宣布关闭最后一家孔院;2020年7月,德国自民党提出德国大学应终止与孔院合作,随后德国汉堡大学决定结束与孔院的合作关系。在美国,曾有百余家孔院运行,截至2021年,还在运营的孔院不足50家,同时,美国议员正推动立法,希望增加对孔院的限制。[5]孔院的发展频频触礁,暴露出以下重要的文化性问题:
(1)历史遗留:对“文化”的不了解或不重视导致孔院所在地区“属地文化”的排斥。以“孔子”命名的初衷是好的,然而由于“外来文化”的困扰,一些意识形态相对封闭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往往把“孔子”看作“儒家文化”的符号,将孔院看成文化侵略的一种形式。[6]而在相对开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给有中国政府背景的孔院发展带来了阻碍;同时,多数西方人士对孔院、中华文化了解有限,让孔院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阻碍。
(2)当前困境:“教学缺陷”导致对“文化深度”挖掘得不够,使孔院“属地化”困难重重。当下大多数孔院的教学主要采用“汉语教学+”的模式,“+”的内容大多采用文化活动形式,导致整体教学层次停留在“兴趣班”水平。从短期来看,“兴趣班”“文化活动”的确营造了热闹的学习氛围,但时日一长,暴露了许多问题: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设计,导致当地对中华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缺乏有深度的教学研究,导致教师、教学资源与当地文化融合困难;缺乏可适应的教学方法,导致中华文化难以在当地广泛传播和被接纳。“文化”问题直接阻碍了孔院的发展,也难以达到孔院办院的初衷。
(3)发展瓶颈:“运营缺陷”导致“文化传播”途径受阻,限制了孔院的未来发展。2020年7月之前,孔院的资金、教师基本由中国政府(国家汉办)资助,这“单一”的资金来源,会让当地对孔院带有“不信任”心态,甚至认为孔院是中国政府植入其它国家的“特洛伊”木马。[7]2020年改革后,孔院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负责孔院的品牌塑造、标准指引、资源服务和生态营造。基金会并不参与孔院的运行和管理,习惯长期接受“拨款”的海外孔院,自身缺乏“造血”能力——中国政府的资助相当于“输血”,而孔院通过自身经营,拓宽资金渠道,补给运营资金,相当于“造血”——但绝大多数孔院仅仅作为一个教学机构存在,缺乏文化适应力和文化融合力,没有一套适用于孔院自身“属地化”、可持续地建设、运营、管理的综合方案,限制了孔院未来的长足发展。
因此,总体看来,无论从历史层面还是未来发展,孔院要解决的重大核心问题是“文化适应”问题。只有处理好孔院作为“外来文化”与所在国“属地文化”的关系,孔院才能适应所在国的“生长”环境并扎根发芽,为其开展深入的交流、建设夯实基础。
迄今为止对孔院的研究多集中于孔院的影响方面,但是对孔院自身建设、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基于跨文化传播层面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因此,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团队结合10年来运营管理孔院的实际经验和前期研究成果,运用跨文化适应理论和ATUBE跨文化交融过程理论,对孔院从使命(Mission)、长远发展蓝图(Vision)、价值观(Values)、目标(Goals)进行定位,构建了一整套涵盖指导原则、管理框架、日常运营、执行办法的建设方案和具体措施,希望可以给予全球各孔院一些重要参考,为建设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孔院、促进同行交流学习、共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层面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跨文化适应理论应用于孔院建设整体构想
(一)跨文化适应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
1.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内涵
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约翰·百瑞(John W.Berry)教授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双维度模型,即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互都会产生影响,只不过是相互产生影响的大小不同(如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要小一些)。[8]他将单维度(只关注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影响)的文化适应论提高到一个深入细致的阶段,拓展为不同文化碰撞时会发生的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融合(Integration)、分离(Separation)、同化(Assimilation)、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同时,他也从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四种策略进行了解释,即:当主流文化采用“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策略时,非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会采用“融合”策略(既融入主流文化又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当主流文化采用“隔离”(Segregation)策略时,非主流文化会采用“分离”策略(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但不与主流文化或其它文化交流);当主流文化实行“熔炉”(Melting pot)策略时,非主流文化会采用“同化”策略(与主流文化或其它文化交流但不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当主流文化实行“排斥”(Exclusion)策略时,非主流文化会采用“边缘化”策略(既不能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又不与主流文化或其它文化交流)。因此,主流文化采用的策略对非主流文化的文化适应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2.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孔院建设理念框架和指导思想
基于对百瑞的跨文化适应理论的理解,我们得出如图1所示的结论:
图1 百瑞的跨文化适应理论模型
维度1代表非主流文化保持自己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维度2代表非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9]即:当非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或外来文化)采用“融合”心态(策略)时,在主流文化为多元文化背景下,将逐渐适应主流文化,并保持个体的民族传统。
孔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渠道与传播平台。它作为外来(非主流)文化在融入过程中遇到困境,归根结底来源于跨文化交流的程度,取决于它是否能与不同的文化(特别是与入驻国作为主流文化)相融合。因此,采用百瑞的“融合”文化策略,提高孔院的“文化适应力”,才能保证孔院处于“特色”与“交往”并存的经营状态,才更有助于孔院开展工作。丧失掉“特色”的“同化”,虽然可以与所在国建立交流,但孔院将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从而丧失存在的意义;而如果不能与所在国建立“交往”,过分重视自身文化,“分离”自己,将走向自娱自乐的道路;或者既没有保持住自己的“特色”,又不被当地文化所接受,走向了“边缘化”,这更与建立孔院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孔院建设与发展的程度取决于跨文化交流所采取的策略方向,取决于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程度。孔院建设及运营方案的设计,必须以“融合”为指导,以“交往”为路径,避免逃避、抗拒、漠视等不良思想,主动适应当地文化,在交流、冲突、妥协中不断寻找平衡发展的途径,最终完成“跨文化交流”的愿景。
(二)ATUBE跨文化交融过程理论(ATUBE Cross-Cultural Integration Theory)
1.ATUBE跨文化交融过程理论的内涵
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的路春雷教授提出了“ATUBE 跨文化交融过程理论”,描绘了跨文化交融过程的5个发展阶段(如图2):
图2 ATUBE跨文化交融过程的5个发展阶段
(1)意识:察觉“不同”——感知到差异的存在,并认同差异是正常的文化现象;
(2)容忍:包容“不同”——从心态层面接纳、容纳文化间的差异(即便是不理解或有冲突);
(3)理解:认识“不同”——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4)获益:受益“不同”——通过学习、了解不同文化,扩大对其它文化的认知,同时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获得实际利益;
(5)享受:感恩“不同”——享受多元文化带来的美好,提升文化适应力。
这5个发展阶段是文化交融必须要经历的五个发展过程,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前一个阶段发展得越稳固,后一个阶段就开展得越顺利;各阶段之间可能会出现重叠或反复;每个人或集体(如:孔院)情况不同,进展速度也会不同;对文化的不同层面或内容,跨文化交融过程的进度和难度也不同,如表层文化(如服装、建筑、音乐、语言)比深层文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对容易交融。因此,可以通过分享表层文化,逐渐使学习者进入深层文化,最终实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而不是满足于表层文化的交融。
2.ATUBE跨文化交融过程理论对孔院建设的指导
对于孔院的建设发展,应该在“融合”策略的基础上,结合ATUBE跨文化交融过程理论,首先对自身所在环境、与外方协作单位的关系发展所处的跨文化交融阶段(意识、容忍、理解、获益、享受)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然后根据所处阶段,设计孔院下一步发展的方案与策略,并根据每个阶段特点,设计不同策略,来促使双方关系发展到下一阶段,最终提升孔院自身文化适应力,与当地文化融合,使中华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和而不同”、相得益彰,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孔院“四层面融合”策略下的建设方案
凡重要之事应理念先行,注重建设方案的整体性。在“融合”文化适应策略下,首先要判定所在地区处于跨文化交融过程理论中从“容忍”到“享受”的哪个阶段,制定短、中、长期的发展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孔院的建设与日常工作的展开。为此,各孔院可以设计“四层面融合”执行策略与“四抓四重视”执行方法相结合的建设方案。其中“四层面融合”策略是指:与正规主流教育体系融合、与当地主流社会融合、与当地中文师资资源融合、与当地中华文化社会团体融合。“四抓四重视”执行方法是指:抓综合管理,重视制度建设;抓课程建设,重视教材支持;抓项目体系,重视品牌活动推广;抓会员培养,重视俱乐部建设。下面将详细介绍分析“四层面融合”的执行策略与“四抓四重视”的执行方法。
(一)“四层面融合”的执行策略
1.与正规主流教育体系融合,构建“属地”教育框架,为开展长期、稳定的汉语教学打通渠道
如果孔院最初在大、中、小学学术或教学单位(Academic)中,工作重点应放在扩大教学规模上。除了开设面向不同群体(教师、学生、当地社区人士)的各类非学分课程,还可以开设类似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分课程。而如果孔院是已经存在于大、中、小学非学术或教学单位(Non-academic)中,孔院的工作重点则应放在与学校其它学术、教学单位的合作、提供教学资料等服务形式上,逐步扩大孔院的贡献力和影响力,并在加强已有的中文或者中华文化课程的同时,争取开设学分课程。在运营的同时,还应建立多级综合通信与沟通网络,与学校高级行政管理办公室、国际交流中心、教育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院及孔院的各理事会成员保持紧密联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网络铺垫。
2.与当地主流社会融合(如政府机构、图书馆、社区中心),搭建“属地”合作平台,为后期深入属地文化做准备
孔院之于当地尚属新兴事物,若想落地生根,必须寻找一切可以合作的当地机构,主动与当地政治人物(如各级政府领导、各级议会议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当地图书馆、社区中心和各类支持中文和中华文化推广的组织建立联系,这可为后期深入融合当地文化做好准备。
3.与当地中文师资资源融合,挖掘“属地”人才资源,为孔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
虽然目前全球孔院已有专、兼职教师4.6万余人,但实际对中文教师的需求量一般要远大于孔院现有所能提供的师资。所以,培训当地教师成为可用的教师资源,是孔院为了促进文化融合的另一个工作重点。孔院可以围绕本地的中文教育现状,举办中文教学研讨会和培训班,摸索适用于本土的教师培训模式,例如摸底——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本土教师基本情况、问题和需求;调研——旁听本土教师课堂,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制定方案——根据摸底和调研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精准的培训方案;培训——采用多手段培训模式,并逐渐形成可持续的、常规性的本土教师交流平台。
4.与当地中华文化社会团体融合,拓展“属地”文化资源,为文化融合、未来经营转型奠定基础
孔院要利用中华文化这一天然纽带关系与当地华人社群建立紧密联系(譬如:当地的中华文化协会、中文学校、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华裔教授协会等),以真诚友好的姿态与这些团体合作,并借用他们的关系和力量深度融入当地文化、开展工作。
通过采用“四层面融合”的策略,可以让孔院与当地文化接壤在一起,使当地人员和组织能够从社会层面、教育者层面、政府层面都对中华文化深入了解,解决孔院当前教学资源不足、文化推进受阻、未来发展乏力的运营问题。
(二)“四抓四重视”执行方案
1.抓综合管理,重视制度建设
由于孔院人员构成的特殊性,在人员流动的情况下,要保证工作正常、稳定的开展,一定要有严谨的工作管理制度。因此有必要在建院之初,就明确孔院的使命、发展蓝图、价值观、目标、规划(近期、中期、长期),制定并逐渐完善帮助孔院顺利运行发展的综合管理工作框架(图3)和与之配套的、灵活操作的管理方案,来保证孔院管理团队的日常良好运营。
图3 孔院综合管理工作框架图
2.抓课程建设,重视教材支持
孔院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学分类与非学分类、中文与中华文化、在校生与社区人士、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免费与收费、一对一与班级上课、常规与临时。对于学分、非学分类课程,我们认为可以以非学分类课程的发展带动学分类课程的建设。例如:面向中华文化爱好者的各种非学分类中文课程、中文与中华文化项目(如夏令营)、文化课程(如:太极拳、中国画、中国舞蹈、如何与中国及中国人做生意),可以帮助孔院扩大影响力,获得广泛关注,相当于是孔院鲜活生动的广告。学分课程可以分两个方向:中文系列和中华文化相关课程。对于所有课程(特别是学分课),需要高度重视教材的建设(如:本土化、趣味性、实用性)。
3.抓项目运营,重视品牌活动推广
孔院应抓项目体系,重视品牌活动推广,使特色品牌活动深入人心,将中华文化渗透到当地各层次相关社团群体中。品牌活动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得以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孔院在重视抓综合项目体系发展的同时,要逐步进行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因为这些品牌活动有望成为孔院的名片,展示孔院的文化建设精髓。笔者参考多家孔院的课程体系,设计了以下孔院课程及项目体系图(图4):
图4 孔院课程及项目体系图
4.抓会员培养,重视俱乐部建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思想对于文化的推广同样适用。孔院可以采用多层次会员体系建设,即:学员、专家、志愿者、合作伙伴(如当地的中华文化协会、华人艺术团、中文学校、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华裔教授协会、华人商业协会等)四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会员,组织不同的俱乐部活动(如中文俱乐部、中华文化俱乐部)来维系会员的活跃性,满足不同会员的需求,并使之常规化。这样的做法不仅使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会员感受度更好,也可为平时大型的文化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坚实的保障。
通过采用“四层面融合”执行策略,孔院可以从“大众层面、教育者层面、社会层面、政府层面”逐层次地与当地文化接壤在一起,做到多角度帮助所在地区完成从所处的跨文化交融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文化转变。采用“四抓四重视”执行方法,运用的是“从点到面”的思想,结合ATUBE理论,一方面让已经完成“了解”发展阶段的核心人群——教师、会员,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让其走向“获益”和“享受”阶段;另一方面,针对孔院自身,提出了两个核心工作指标(文化推广、制度建设),以助力孔院长足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经过多年运营孔院的积累,我们不断寻找根本性的深层问题,并在跨文化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帮助孔院融入本地文化、打开本地市场,帮助孔院“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孔院运营方案,期望能为同仁提供参考。
同时,我们还认为以下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1)如何使建设孔院的有关各方(中方协办方、外方主办方、外方所在地机构和社区等)认识到跨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并协力帮助;(2)哪些关键举措能够帮助孔院尽快真正地完成跨文化各个具体阶段,并保持中华文化和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而不是被同化、分离、边缘化);(3)如何平衡孔院的发展速度和跨文化所需要的时间和耐心;(4)如何使中华文化主动并尽快地融入当地文化、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使孔院的发展如鱼得水。
总之,跨文化理论为研究孔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我们认为每个孔院都应该在跨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符合自己特点的使命、长远发展蓝图、价值观、目标体系,构建一整套涵盖指导原则、管理框架、日常运营、执行办法的建设方案和具体措施,为建设高水平孔院、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发展、建立人类共同体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