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2-07-02洪谊雅林存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资源文化

洪谊雅,林存文

(1.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2.厦门海洋学院 国际商贸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一、引言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符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从数量与规模的增长向质量与效益的增长转变,传统的要素扩张对经济的驱动力减弱,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新要素的作用增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就是“提质增效”,主要抓手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属于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研究范畴,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是优化文化产业供给结构和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而文化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正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中国加强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必要性

(一)从宏观层面看,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

文化创意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是国家经济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从世界范围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趋向高级化,产业结构也趋向下游化,产业发展中心逐渐从有形财物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劳动力就业也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下游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第三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和利润结构的分化和集中,进一步催生了新的产业门类,如“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第四产业”“第五产业”等,知识、信息、文化、创意等精神文化要素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厉无畏在《创意改变中国》一书中总结到,“工业化国家现代经济增长经历了五次大的转型,其驱动要素分别是投资、技术、信息、知识和创意”①,文化创意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

从国内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放缓,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以往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可持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蕴涵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具有“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点,并能同经济产业各部门有效融合,其产业特性正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的需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之一,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来源。

(二)从中观层面看,是解决中国现代都市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创意城市蓬勃兴起,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城市经济”的新阶段,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以特大城市为代表的“巨型城市”“城市圈”“城市带”出现,我国城市发展也逐渐面临西方国家城市所经历的环境质量下降、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公共设施紧张等各种现代“城市病”影响,城市社会环境恶化不仅不利于各类人才聚集,也迫使许多企业向外迁移,沿海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产业空洞化的趋势,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意城市正是解决现代都市发展问题的新途径,创意城市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2019年11月,中国已有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加入了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联盟”,现代城市向创意城市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意城市能够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吸引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和企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改善。在创意城市中,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为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开发,为文化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有利的人才、资金、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三)从微观层面看,是推动文化企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文化企业快速成长,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强劲,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正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是文化企业,在我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文化企业也得到了快速成长。根据2019年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报告,截至2018年底,全国文化企业共309.28万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8.9%,其中,2018 年全国新登记文化企业52.21 万户,同比增长6.9%。此外,随着文化企业转企改制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的出台,文化企业上市步伐加快,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境内外文化上市企业约有222家,其中A股约有144家。此外,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有力推动了文化消费增长,文化企业快速成长,文化企业投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融资规模仅为38.88亿美元,2016年达78.10亿美元,2018年更是高达154.83亿美元。①文化企业并购重组也渐次增多,文化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化企业的成熟壮大,将有助于文化资源更好更快地向文化产业转化。

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发展,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强劲,文化产业市场环境日渐成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需要逐渐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推进,社会需求趋向高级化。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上升态势,已由单纯地追求休闲娱乐向更加注重求知求美转变,从以生理需求为主导的“身时代”向以心理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为主导的“心时代”转变。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精神文化上的社会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需求在总消费份额中的比重大幅提升。中国人均GDP在2008年时达到3414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的关键节点;2011年5447美元,首次突破5000美元;2018年人均GDP更是高达9509美元。相应地,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9853元,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226元,占总支出比重11.2%。②社会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强劲,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有助于提高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三、中国文化产业资源产业开发的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从发展规模来看,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3440亿元,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达1.1万亿元,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4363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1.9倍。此外,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2018 年末,全国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10.3 万个,比2013 年末增长129.0%;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055.8万人,比2013年末增长16.8%,是2004年的2.45倍;资产总计22.6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18.3%,是2004年的13.92倍。④从增长速度来看,2004—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7%以上。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15%;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3%,达3.48%;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2019年已达4.5%。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占GDP比重如图1所示。可见,中国文化产业增长迅猛,发展效益稳步提升,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举足轻重,正逐渐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图1 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2004-2019)

(二)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发现状

首先,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持续的动力,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必须建立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之上。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文化资源的重视,文化资源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有形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来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为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水平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文化遗产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9年7月,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共有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与此相应,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批(含增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6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批,以及“全国文博单位名录”“全国馆藏文物名录”和“外国被盗文物数据库”等相关名录。各级各类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增加表明我国对文化资源保护日渐重视,也意味着中国文化资源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次,文化资源是人类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时可以利用的各类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形式。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源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内容基础和创意来源,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在促进本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助于弘扬本国文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6.39万家,201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2187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7.6%,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中,以新闻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4656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2.4%;创意设计服务业达8256亿元,增长12.2%;文化投资运营服务业达308亿元,增长了12.3%,三者均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⑤

由此可见,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成效日益显著,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四、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实力竞争已经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转向了文化、外交、政治等“软实力”的较量。学者Joseph Nye指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目的的能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发展文化产业,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则在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中便指出,“文物利用仍然存在着文物资源开发程度不高、利用手段不多、社会参与不够以及过度利用、不当利用等问题”。总体上看,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水平不高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然而,与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十分有限,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看,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在2007年就占到GDP的25%,日本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韩国的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也超过7%,而中国截至2019年底也只有4.5%;从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的份额来看,美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约为43%,欧洲占了34%,中国大约只占到7%。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水平较低,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优势的能力还存在很大不足。

(二)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不科学

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不科学,文化资源闲置与资源浪费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我国当前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民族文化丰富的地区,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的状态,未能得到有效地产业开发和利用,而在对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又由于急功近利或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认识不足,使得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层次低、利用率不高,开发方式过于粗放,甚至使得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因盲目开发、过度开发而遭到毁灭性破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散乱,整体规划不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存在区域封锁、条块分割等现象,使得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文化产业反而发展不理想的“文化资源诅咒”问题大量存在。《2020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文化企业获得专利授权超过50万件,同比增长23%,2020年度我国文化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数量超过2000家。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创新能力对比悬殊。浙江、广东、北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文化企业数远高于其它省份,这三个省市高新文化企业数量之和占到了全国的近50%,63%的国家高新文化企业位于东部地区。2020年浙江、广东、北京、上海、山东五个省市取得的知识产权数量之和占到全国的61.1%,而西藏、青海、内蒙古等西部地区省份文化企业知识产权数量明显较少,各地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不均衡性非常突出。加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晚,基础薄弱,文化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亟待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五、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提升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成效的对策

(一)区分文化资源种类,避免资源诅咒

“文化资源诅咒”是指一个地区富饶的文化资源未能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文化资源禀赋丰富文化产业却发展不理想的现象。相关研究表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作用,总体来看,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文化资源诅咒”的现象从大体上看是不存在的,但从具体地区具体城市或从不同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来看,“文化资源诅咒”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存在的。可见,不管是城市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部门、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文化资源拥有相关组织或机构,在从事文化资源产业转化和开发的过程中,都应重视“文化资源诅咒”问题的避免。

避免文化资源诅咒的存在首先应区分不同类型文化资源,尤其应认识到文化资源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历史文化资源。国内学者陈少峰教授便指出“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未必是一件好事情,它既可以提供一些可供挖掘的素材,但也会对流行的做法产生排斥”。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各类主体都应该认识到,文化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文化资源从存在形态和历时性的角度上,可以分为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现实资源,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均属于历史文化资源的范畴,而现实的文化资源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各类人力智力创造的著作、诗歌、绘画、建筑、艺术作品及其他的智力成果。各类不同文化资源丰裕度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参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和转化的城市管理者和各类文化市场主体,一方面应从各类文化资源综合作用的角度上审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应该区别文化资源的种类和性质,对不同文化资源采取不同的产业转化手段,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顺利转化和实现。

(二)重视转化要素,提升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水平

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产品化阶段,创意、人才、技术、资金等供给侧投入要素对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关键的影响作用;在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的商品化阶段,文化市场需求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而当文化商品实现了规模化、链条化和集聚化等进入了产业化阶段后,文化产业集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可见,在产业化阶段,产业集聚要素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文化资源产业集聚通过规模化生产、文化产业链合作及文化企业集聚等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类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要素的整合,极大推动了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此外,就城市环境而言,城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均对文化资源产业转化存在重要影响。因此,在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各阶段,政府应通过有效措施,提升文化资源开业开发成效。

在文化资源向产品转化的阶段,为增加创意要素和人才要素的供给,政府可通过政策优惠,着力引进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尤其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以及科技型创意人才等人才资源,并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本土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强应用型创意人才培养,为本土文化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在技术要素提升方面,政府应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引导各类科技型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相互合作、相互融合,实现科技企业创意化和创意企业科技化,可以从地方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入手先行先试。此外,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融合创意、设计和科技等各项要素,推动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

在文化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阶段,为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各地政府应继续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针对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文化创意企业应将文化创意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文创产品。在产业集聚方面,政府应通过税收与财政优惠措施,扶持龙头文化企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加强和完善各类文化创意园区建设和基础配套,加大引入文化产业供应链各环节相应的企业,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度,以吸引各类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人才到来。此外,地方政府还应注重改善城市硬件和软件环境,一方面,从城市生活便利环境的角度看,政府应加大力度进行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加大公共基础交通设施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吸引创意人才打造良好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应改变“硬件思维”的城市建设理念,既要注重大型场馆设施投入,又要注重生活配套、商业街区、文化创意空间等软环境设施投入转变。

(三)推动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发展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是文化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和必经阶段,也是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程度的具体体现。《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1)》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3年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20%以上,而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减缓的态势,2014-2020年年平均增速只有12%,这固然与国内外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但也同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和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与转化较低、耦合协调度不高等产业发展问题有关。国内学者厉无畏在《创意改变中国》一文中指出,“21世纪的今天,在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的柔化、产业关联的错综、产业布局的集聚、产业间的融合、产业要素跨区域的一体化、产业价值网络的全球化……,产业发展从分工走向融合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实践中,产业发展正从有边界走向无边界,创意产业是典型的无边界产业”。

基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强化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能力,首先,各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应具有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的理念,应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重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进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各城市应依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情况,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调动创意、人才、技术、资金等产业发展要素,寻找文化资源内在价值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关联点,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和耦合协调发展。最后,各城市可探索建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监测、追踪、协调与反馈机制,通过建立两者互动联系的机制,加强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监督,一方面让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产业发展要素,另一方面让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反哺区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注释:

①2019年文化传媒产业投融资报告,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report/1001-20190523-1537.html。

②人均GDP、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文化消费支出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编.中国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27.

④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六号)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1/t20191119_1710339.html。

⑤2019 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6%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0/t20191031_1706213.html.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资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