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文化传承视域下武汉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路径

2022-07-02赵亚梨杨爱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遗产武汉工业

赵亚梨,杨爱杰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0)

作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源头,武汉的城市工业发展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代表,工业基础雄厚,留下了众多工业遗产。同时在工业发展的反哺作用下,加快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为新时期国家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随着现代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武汉的城市的更新发展中成为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对旧街道、旧厂房等以“文化”为主题的改造,但主体思路中并没有涉及武汉工业文化传承思想,其对工业文化传承的效果不佳。[1]这些旧厂房、老街道见证了当时当地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承载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璀璨的工业文明。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外貌翻新,而是从结构、功能、景观凸显工业文化和城市特色上与以往不同,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深入分析武汉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提出相应对策,来达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工业文化传承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工业文化及工业遗产基本内容

(一)工业文化的历史脉络

工业文化和工业发展相伴而生,与工业化进程同步而行,武汉悠久的工业历史积淀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表1)。在洋务运动后期至武汉近代工业文明开始分别经历了产生—发展较快—衰落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的推动下,武汉工业发展迎来高潮,短短的时期内从一个百废待兴的城市跃升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武汉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激发了经济发展潜能,武汉突破桎梏迎来了第一个时刻——中南第一大城市,跻身于中国工业基地中的又一重要城市。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工业文化也随着不断变化发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内容和形式在各个阶段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与生产性质、工业技术等都密切相关,其中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最为显著,也让人们真正领悟到了工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到了无私奉献、一生为公的工匠精神和文化意义。

表1 武汉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典型代表

(二)武汉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概况

武汉作为国内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地,其具有的工业遗产资源种类和数量庞大。据武汉市国土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对汉口、武昌、汉阳、江夏等地区的调研和普查,大部分工业企业在解放前后被破坏,目前还尚存有实物的工业遗存为95处,武汉市从95处工业遗存中遴选出27处作为推荐工业遗产名单,成为了首批工业遗产正式目录。其中,以汉口既济水塔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15处被划为一级工业遗产;见证武钢发展历史的青山红房子等12处则被列为二、三级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不仅是整个武汉工业发展的见证,也昭示着中国正在逐步成长。同时,工业遗产中熔铸的精神内核也为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财富。

二、工业文化传承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耦合关系

(一)工业文化传承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

第一,工业文化传承有助于激发工业遗产的内在价值,同时在传承过程中也可以促进工业遗产的经济、美学等多重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考森斯先生(Neil Cossons)(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创始人)认为,工业遗产见证了过去历史中当地的工业活动和进程,也是人们了解过去、探索价值的主要方式。[2]同时,工业遗产还涉及到经济、政治、历史、美学、情感等多个领域,包含多个价值单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从时间上来说,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并不占优势,且近代研究趋于常规化,多为常见的单一风格,在丰富的工业遗产研究成果中很难脱颖而出。把工业文化传承部分注入到工业遗产保护中,加大价值比重,推进工业遗产发挥最大价值,这不仅能展现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也有利于唤醒全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责任意识,增加话题度,以多元姿态进入大众视野。工业遗址所留下的颓废美和工业遗址杂草丛生的荒野景观都传递了同一种美学形态——生态美学,可以重点利用工业遗产的审美价值,让工业遗产焕发新生活力。在生态思想的长期作用下,能很大程度上改观人们对工业遗产景观的传统观点,即自发认为荒漠、萧瑟、冷调景观是负面景观的思想,更进一步来说,以生态美学为视角,野生景观与人工修饰有本质的区别,在大自然哺育下的野生景观蕴含一种难以比拟的神秘美。

第二,工业文化是一定时期或一定人群的时代象征,工业文化承载着一代人的历史与记忆,传承弘扬工业文化不仅能加强遗产区居民的身份认同感,也能促进当地社区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发挥反哺作用。工业文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地对老物件、老建筑的挖掘开发而衍生的文化情感,更多的是对社会历史情感的表达和传承。工业文化不只是人们脑海中刻板的工业知识文化,还有其内在衍生出的社会文化、工业劳模精神等。定期举行回归本土的忆苦文化活动,可以让年轻一代体验、感受上一辈生活、耕种的地方,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这对当地年轻人的生活能产生深刻影响。[3]同时这些活动也能促进角色带入,使精神和情感与工业文化双重融合,从而深深扎根于乡土中。缺乏文化底蕴的建筑一来并不能打动游客,二来也不能有效促进工业遗产再利用。老汉口水塔改造成了迎合时代发展的博物馆后,不仅模式焕然一新,而且富含历史韵味,得到了武汉市民的大力支持,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并且在其改造完成后,陆续有市民捐赠物资,其中老物件当属最多,在展览区里面数千张的老照片和珍贵的影像资料都在诉说和传达当年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当地市民想要留存历史记忆的强烈心愿。

(二)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促进工业文化传承

工业遗产是一个工业社会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记忆凝结,企业家和工匠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倾注了对它的忠诚和热爱,以此为载体,涌现出了大批优秀工匠和民营企业家,进而衍生出的开拓进取的工匠精神引导和带动了更多民营企业为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因此,基于工业遗产富含的双重价值,重点学习流传下来的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实实在在地传承下去,培养新一代青少年家国情怀,才是当今时代的重中之重。

第一,工业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宝贵的物质财富,见证了城市工业化进程,承载着历史的印痕,内在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及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层面。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利用和研究,可以有效地传承与保护工业遗产实物,这些实物都是历史记忆和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与凝结,可以进一步促进工业文化传承。比如,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工厂、建筑及机器等,这些遗产实物都见证了当时的生产条件、生产力水平,具有鲜明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遗产实物比任何纸张资料与照片更能让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触摸和感受工业遗产实物可以真切地了解过去一代人的生产生活,在此过程中可以灵活学习,把工业文化传承落到实处。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筛选有价值的要素,主要目的是去粗取精,方便人们快捷高效地针对某一地区工业文化进行了解、产生认知,通过工业遗产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加深对工业精神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对工业文化的传承。

第二,基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原则,对废弃的工业建筑施加改造,满足工业文化传承在空间载体上的要求。在今天,网络科技发展异常迅猛,同时网络看过就忘、筛选有效信息过于浪费时间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基于此,在特定的空间上展现工业文化进行传承弘扬是非常必要的,大片荒废的、遗忘的厂房和废弃建筑正是非常理想的空间载体,工业遗产本身就具有传承工业文化的功能,所以在效果上也更能让人有代入感,展现强烈的工业氛围。工业文化遗产是由工业文化遗留物组成,这些物件中凝结了大量科技知识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记载了当时的地理历史故事,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工业文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政治、军事、科技密切相关,人们从中可以获取不同于书本上的更加深刻、持久、震撼的感知。比如德国经典案例中由炼钢高炉改建的观光塔,屹立在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内部,游客在观光游览的过程中可以直观感受老建筑的风貌,同时也是学习炼钢知识的科普教育平台。进一步来说,比如英国的纺织城市索尔泰尔,其中的工业文化遗产已经完整具备了学习、研究各种学科的功能,因而已经入列世界文化遗产。

三、基于工业文化传承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路径

(一)注重文化内涵,遵循整体性保护原则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许多工业企业都曾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尤其是一些厂房和机械设备等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留存价值,它们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记忆。然而时过境迁,在经济发展面前,它们往往得不到重视,大部分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工业文化传承的转化方面,首先就是要对工业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武汉市工业遗产区域以及空间分布存在不均衡状态,进行整体性保护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传递工业遗产中蕴含的文化信息、留存历史记忆、展现时代特点。但在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对工业遗产自身的整体性保护。很多工业遗产的前身都与当地的衣食住行有密切联系,整体上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因此对工业遗产的自身整体性保护不仅是对周围居民历史记忆的留存,也是对整个城市历史发展记忆的留存,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各要素之间的理解。第二,对工业遗产和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工业遗产已经不能单单局限于具体建筑物,更重要的是和它有各种联系的周围要素,反映在生产、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所有相关联的节点都是整体性保护的对象。这种整体性的保护,可以让人们了解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将更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工业文化传承中。

(二)深度融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工业遗产的创新开发

在现阶段,网络“泛娱乐化”信息交流现象较为普遍,人们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新奇富有创意的事物上,因此要想让工业遗产引起重视以及在保护利用中实现工业文化传承,必须借助一些创意手段来推进展示,让人们在多样化的展示中体验丰富的工业文化。在创意展示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可以就现有的工业遗产空间分布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开拓具有特色的工业文化展示场所。武汉自古有九省通衢之说,信息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后期发展文化创意的潜力。以如今的美术馆模式和博物馆模式等为例,像烟囱、水塔这样的老建筑,可以创办创意展览园区,在活化利用的基础上,让老武汉焕发生机活力。汉阳铁厂几十年的制枪史,可以通过老照片传递年代故事;对大面积闲置的工业遗产,将现代潮流元素加入其中,“新”“旧”产业有机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园,多种方式再现当时的工业文化,这不仅符合城市升级的市容市貌要求,也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也灵活提高了文化展示过程中的互动有效性。[4]第二,遵守“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对工业遗产制定分类保护利用方案。在发掘、展示和文创方面不断加大整合力度,引入旅游、教育等新业态,把当下热点的服务业当做主抓手,作为主要展示方式,灵活保护和利用工业遗存。第三,强化创意展示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趣味性。可以在展览馆中采用3D 技术再现历史场景以及融入VR 等感知装置设备。参观发现,国外的工业遗产在展示工业文化板块部分,经常利用高科技感知装置,引导游客触摸、聆听、体验一体化探索乐趣,这种创意手段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充分整合资源,发挥文旅融合优势

工业文化传承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人们认识、了解丰富的工业遗产。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逐渐走进大众生活,一方面,旅游业的盈利会给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配套措施带来反哺资金。例如在著名的铁桥峡谷的辐射带动作用下,每年都会为周边大量建筑群带来近四十万参观旅游者,创造的经济收入支持了该区域的遗产保护和工业考古工作。[5]另一方面在工业旅游设施开发过程中,对原有的工业遗产面貌进行重塑,赋予现代化新的内涵,与时俱进的文化形象更有利于迎合当下人的审美,在新旧文化有机融合的双重作用下,不仅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参观游览,也能进一步带动工业文化传播。

武汉工业文化历史悠久,工业遗产类型也极其丰富,在众多资源中,重工业遗产尤为突出,钢铁工业不管是从资源分布还是后期发展潜力来看,都具有极大的发掘价值。对工业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和挖掘,可以打造魅力武汉新名片,成为城市经营的创新模式。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旅游项目可以更好地传达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情感及文化价值。因此,要想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还需要借助相关产业为载体。以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为例,此风景公园以一个大型钢铁厂为载体,经过开发改造,成为了如今人们休闲、游览的绝佳胜地,同时德国著名教授也表示,以成功案例为代表,充分利用工业遗存活化转化,推行工业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基于上述案例,武汉可以借助其成功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工业旅游。第一,挖掘特色资源,塑造旅游形象。钢铁遗产、船政遗产等都极具武汉特色,把这些要素注入到旅游开发中,使其成为一大亮点,不仅会重新唤醒武汉大众对老武汉的深层记忆,也会进一步提升这些工业遗产的知名度,带动周边相关互补资源的开发,对于发挥整体优势提供了坚实基础。第二,以媒体宣传为手段,提高知名度。拍摄纪录片等影视作品,或是面对面访谈那些对工业遗存有深刻记忆的老一辈人物,双管齐下,一致对外推出武汉工业遗产新名片,提升武汉城市旅游影响力。第三,完善周边配套措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武汉的江城壹号文化创意园为例,在它的带动下,以此为中心辐射了周边大面积区域,从居民爱好出发,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提升精神世界,以此逐步形成了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意社区。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文化向更高层次长远发展,也进一步加深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积淀,成为居民精神文化的生活向导。

(四)重视发挥知识教育优势,深化工业文化研究

武汉大多数工业遗产区区位较为集中,面积广阔,随着产业衰落,大片产业荒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进而也影响到了城市美观,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起带头作用,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因地制宜作出合理方案。作为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的城市,武汉高校众多,高校作为同质性人才的集聚地,其具备的资源条件能够促使专业从业者学习相关技能、提高捕捉事物的敏感性,也能为其创造性活动提供平台;其次校园学术氛围浓厚,加强了同类型专业人员的沟通交流,以这些有利条件为依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带动周边工业文化与工业遗产保护协同发展。首先,在绿色环保低碳的号召下,制造业从闹市中分离出来,闲置了大片土地资源和废弃建筑。这些资源可以转化利用在高校扩建用地上,比如高校文化产业园等,成为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学习基地。其次,迎合高校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高校是创新意识的中心,在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拥有极其浓厚的文化环境氛围、文化人才培养、文化理论研究、文化生活服务的固有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文化发展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创办文化产业园区,高校的文化引导功能可以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挥。[6]最后,在高校、工业遗产和工业文化的融合上进行有效衔接。在高校、城市、工业文化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循环结合模式,不断进行推广,完善内部小循环,促进区域外部大循环,双循环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发展,进而对三者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五)提升管理精细化,凸显工业文化特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工业遗产都具有与社会历史发展相适应的独立性,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则条例,是对已有现行办法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是对之前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进行的重新确定。首先,商讨制定有关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细则。将现存的武汉市区域内的工业遗产纳入保护手册,进一步明确对其的保护规划、措施及利用;采取思想和行动并重、法律和条令双向落实的手段,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再利用,以创新方式打开工作发展新局面。其次,将商讨后的保护细则进行编制印发。将典型的工业遗产作为代表纳入保护示范工程,按照“保护其原貌,熔铸其灵魂”的思路,推动以旧换新工程,再现老武汉风貌。最后,推出武汉工业遗产多种模式并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加强资源认定管理,科学规划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全力打造“工业遗产+博物馆”“工业遗产+文化创意”“工业遗产+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城市特色”等一批精品工程。

(六)聚焦宣传教育,扩大工业文化传承的社会参与

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研究一直都是社会性活动,需要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协商讨论。首先,当下都是一些评估专家一语定夺具体工业遗产具有的历史价值,缺少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过程。专家在当地人看来属于“外来人”,由一个“外来人”来定夺一个是自己甚至是父辈几代人参与过的建筑物遗产,显然不能说服众人,应该综合考察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当地人的愿望诉求两个方面,共同协商出一个共赢的方案,达到促进当地遗产保护和刺激经济的作用。其次,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特色追忆活动吸引游客参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通常来说,面对居住地周围的环境,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与环境发展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对周围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利用不仅能提升环境质量,也能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载体,工业文化是工业遗产的灵魂。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关系使两者不可分割。工业文化在工业遗产中衍生,并不断传承和发展,这不仅延伸了城市记忆,也重塑了地域形象特色;以建筑改造和环境景观修复为手段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为工业文化传承提供了必要的空间载体,同时也带来了必要的物质需求。因此,应当发挥工业遗产最大转化效能促进工业文化传承,在此过程中,应当注重挖掘和表达,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使武汉工业遗产成为具有旅游精神内核的“文化产品”。

猜你喜欢

遗产武汉工业
遗产怎么分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工业人
千万遗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