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研究
2022-07-02马乃骥
【摘要】在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压力,无法有效地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基于“双减”政策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提出有效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马乃骥(1975—),男,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新区实验学校。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往往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单纯地听讲,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双减”政策的有关要求相违背。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一、概述
(一)“双减”政策
布置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出现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导致作业不能起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作用,学生需要牺牲自己的锻炼和休息时间去完成。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规范校外培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也印发专门通知,要对各地的“双减”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二)学习共同体模式
目前,不少教师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但是部分教师未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所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缺乏针对性,这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模式的作用。学习共同体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围绕某些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1]。
二、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建构策略
(一)师生通过倾听与对话建立良好的关系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可以通过思考和倾听的方式学习新的内容,通过评价和对话发表自己的观点。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例如,在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熟悉一下演算的过程。”同时,教师需要用心倾听学生所说的话,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以此捕捉学生内心的想法,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想法。例如,在教学有关分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请几名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再请其他几名学生复述或评价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观点,如有的学生说:“我明白了刚刚这位同学所说的计算分数的方法,也就是……”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他说得很对,他的意思是说……”这有利于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正确评价其他学生的观点。
再次,教师应该借助学生的反馈情况来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将不同学生的观点串联起来,如用“你从这些同学的发言中得到了什么启发?”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在教学“1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数学学具学习加减法的运算。然后,教师可以让同桌之间互相谈谈对知识点的看法。如一名学生提问:“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另一名学生回答:“我认为加法和减法反映了多与少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交流结束后,请几名学生复述同桌的观点。
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看法,以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这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
(二)以問题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
为了发挥学习共同体模式应有的作用,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围绕同一个目标进行学习。
1.教师引出问题,促进小组成员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倾听彼此的想法来提升合作的效率。教师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引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条形统计图可以用于哪些场合?目前常用的统计方式除了运用条形统计图,还有哪些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全班学生合作
其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知识点本身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这节课的知识点时,有的学生提出问题:“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中哪个数位最大?”这名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值得全班学生思考的。有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说道:“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如果将一块蛋糕平均分给10个人,那么这10个人得到的蛋糕会比平均分给100个人的蛋糕更大。这说明十分位最大。”这名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班上的学生通过这名学生所举的例子可以明白,如果一块蛋糕平均分的份数越多,那么每一份就越小,从而更容易理解小数的十分位、百分位和千分位的大小。可见,学生能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其二,教师应该引导全班学生针对某些学生的发言进行提问。学习其实是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时,可以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其他学生则需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发言,向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114×21”这个式子为例,如学生A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如图1所示),并说明自己计算的先后顺序。学生A介绍完之后,学生B向他提问:“为什么要将‘228’中的‘2’‘2’‘8’依次写在千位、百位和十位上?”学生A回答:“实际上这里的计算结果是2280,但是我在竖式中将‘0’省略了。”学生B继续提问:“为什么这里的‘0’可以省略呢?”学生A则回答:“因为在竖式计算中可以将‘114×20’简化成‘114×2’进行计算,这样就不会出现‘0’了。”学生A与学生B之间的对话环环相扣,并且学生B提出的问题都一针见血。学生采用这种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有助于进行深入的思考,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及学习能力。班上的许多学生在几名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此外,学生升入高年级之后,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变得比较抽象。虽然学优生仍能比较快速地掌握这些知识,但是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吃力,遇到许多困难。因此,教师在采用学习共同体模式开展教学时,应该鼓励学困生提出自己在学习上的疑问。例如,在教学有关长度单位的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米、分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如,一名数学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说:“我不明白为什么0.1米是1分米。”其他学生听了他的疑问,都很想解答他的问题,如有的学生说:“你可以这样理解,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1分米,也就是0.1米。这是因为分米和米是十进制的[2]。”这名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理解了0.1就是,进而理解了分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由此可见,“双减”背景下的学习共同体模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模式进行评价
多数学困生之所以数学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对数學学习缺乏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对这些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学生很少获得成功的体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并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建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成长。
1.健全数学课堂评价机制,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学生学习的目标和过程,还需要思考教学评价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为你点赞”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研讨的环节中,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为表现出色的学生点赞。同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机制的作用,以此丰富活动内容,使活动的意义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适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进行探究。在每位成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
2.注重学生的评价体验,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为了提升学生的评价体验,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开展教学评价:第一,借助“点赞榜”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提升;第二,让学生以小组评价的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第三,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提高自身的亲和力,为评价助力;第五,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1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相关内容时,先设置“2+3+2”这样的题目,以了解学生整体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再针对学优生设置“1,2,3,5,8,(),()”等难度较大的题目。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四)善于采用学习共同体模式开展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比较活泼好动,对学习比较枯燥和抽象的数学知识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交流时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为此,教师在采用学习共同体模式时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实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向学生讲解“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由于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需要使用人民币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学习共同体模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进行合作探究。又如,在学习“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个章节的内容时,因为负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知识理解负数的概念。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3]。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更愿意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另外,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不仅要提升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要帮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应该在建构学习共同体时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并且,教师应该善于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相联系。例如,在教学与加减法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小明邀请朋友庆祝自己的生日并准备礼物分给每位朋友”的情境。学生结合情境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有效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可见,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教师只有将知识点和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采用学习共同体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实现高效学习,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凤.基于命运共同体的师生关系重构与促进策略[J].机械职业教育,2019(09):58-62.
[2]张素红,缪海泓.信息化时代新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3):72-75.
[3]朱梦冉,施小明.基于师生共同体的师德建设问题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