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侵蚀艾肯菌与星座链球菌混合感染致儿童脓毒血症的分析*
2022-06-29林慧珍李泰阶蒋诚传王柏莲潘慧颖
林慧珍,李泰阶,林 青,蒋诚传,王柏莲,廖 瑜,潘慧颖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医学检验科,广西南宁 530199
侵蚀艾肯菌,又称噬蚀艾肯菌或啮蚀艾肯菌;是艾肯菌属中的唯一菌种。该菌可通过唾液(蚊虫叮咬等)传播,是导致20岁以下人群和牙周疾病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现将1例侵蚀艾肯菌与星座链球菌混合感染致2岁儿童脓毒血症的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覃某某,男,2岁,2020年8月25日因发热和右面部肿胀半天入院,体温最高39.2 ℃。既往病史:孕36周+6出生,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出生后8个月仍坐不稳。实验室检查如下:白细胞计数(WBC)15.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UET%)69.70%,淋巴细胞百分比(LYM%)21.90%,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158.3 mg/L,C反应蛋白(CRP)20.81 mg/L,降钙素原(PCT)8.13 ng/mL。面部彩超结果提示右侧下眼睑皮下软组织增厚,回声减低、欠均,考虑软组织挫伤。入院后予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8月28日病情加重,表现为高热伴寒战,肢端凉,面色稍苍白,右侧面部及眼周肿胀明显,右眼睁闭眼困难,右上颌乳侧切牙牙龈上方可见较多脓液流出,精神、食欲欠佳,考虑面部软组织蜂窝织炎引起脓毒血症。因病情严重,临床药学科会诊建议予停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改用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
8月29日患儿转入本院,当天本实验室回报8月26日血培养结果为侵蚀艾肯菌和星座链球菌。本院继续予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9月3日本实验室回报侵蚀艾肯菌药敏结果。9月6-7日患儿每天发热1次,峰值38.6 ℃,原感染灶基本消退。因肝功能异常停用万古霉素,继续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9月11日因原感染灶消失,予停用美罗培南,改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治疗。9月14日,患儿体温正常6 d,予以出院。
2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
2.1细菌培养 血培养双侧需氧培养2 d后1瓶报警阳性。直接涂片革兰染色见革兰阴性球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转种血琼脂、麦康凯和巧克力平板培养24 h后,麦康凯平板不生长;血琼脂和巧克力平板均出现细小半透明菌落和白色菌落;培养48 h后,细小半透明菌落生长成灰白色、半透明、圆形、中间凸起、湿润、光滑、边缘扩散型生长、“咬琼脂”的草帽样菌落,见图1,为革兰阴性球杆菌,大多呈细长、两端圆、笔直、显微镜下形态见图2。
图1 侵蚀艾肯菌血琼脂平板48 h菌落形态
图2 侵蚀艾肯菌革兰染色镜下形态(×1 000)
2.2常规生化鉴定 采用珠海美华公司非发酵鉴定板和其配套试剂盒,生化结果显示该菌不分解糖,氧化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鸟氨酸脱羧酶和赖氨酸脱羧酶阳性,触酶、靛基质、尿素酶和七叶苷试验阴性。鉴定结果为多杀巴斯德菌。
2.3生物质谱鉴定 采用郑州安图生物公司质谱检测系统Autof ms1000检测,结果提示为侵蚀艾肯菌,得分9.625分(10分制)。
2.4细菌16S rRNA测序及结果比对 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与美国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同源性分析。BLAST结果显示分离菌与GenBank登录的2株侵蚀艾肯菌(登录号分别为MT318574.1、LT906482.1)同源性均达100%,表明该分离菌为侵蚀艾肯菌。
2.5药敏试验及结果报告 药敏试验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 M45-A3文件少见细菌/苛养菌的药敏指南[2],采用珠海美华公司的药敏试剂盒并添加裂解马血,药敏结果见表1。
表1 侵蚀艾肯菌药敏试验结果
3 讨 论
侵蚀艾肯菌是人类黏膜表面正常菌群的一部分,通常不致病,只形成带菌状态。当机体免疫力下降、黏膜表面损伤或防御能力破坏时,此菌容易侵入体内,引发感染。该菌常与其他细菌一起引起混合感染;牙科操作是感染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感染率逐年上升,国内外报道与多种感染相关:血流感染[3-6]、颈部及其周围脓肿[7-8]、胸部感染[9]、脏器感染[10]、输卵管感染[11]、脑脓肿[12]、心包炎[13]、甲状腺炎[14]、泪囊炎[15]等。临床上如能正确诊断该病原菌,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预后较好;但延误诊断或引发相关的并发症可危及生命[16]。本案例患儿血液培养出侵蚀艾肯菌和星座链球菌,属于混合感染。侵蚀艾肯菌和星座链球菌是口腔正常菌群,均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感染细菌之一。患儿仅2岁,且为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存在口腔黏膜损伤或免疫力低下时,可机会感染引发脓毒血症。
侵蚀艾肯菌属于“HACEK”菌群(H代表嗜血杆菌属,A代表放线杆菌属,C代表心杆菌属,E代表艾肯菌属,K代表金氏菌属);该菌兼性厌氧,生长缓慢,对营养要求较高,在3%~10%的CO2环境生长良好,在血平板中有“咬琼脂”现象,培养2~3 d形成典型的斗笠样菌落、草帽样菌落、扩散型菌落、铆钉样菌落、光滑型菌落,实际工作中还应注意少部分菌的黏液型菌落。该菌常规生化鉴定为多杀巴斯德菌,但经过生物质谱鉴定和16S rRNA基因测序均鉴定为侵蚀艾肯菌。侵蚀艾肯菌因生长缓慢,常规生化鉴定困难,临床工作中容易出现鉴定错误,影响后续临床治疗,需引起临床微生物工作人员重视。
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M45-A3文件中有关少见细菌/苛养菌的药敏指南提示,咬伤致感染标本中的分离菌,通常不需要常规检测,对来自血液、深部组织、植入的假体装置培养等无菌标本的分离菌需要进行检测,尤其对于免疫缺陷患者[2]。侵蚀艾肯菌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常规药敏试验试剂盒难以进行药敏试验。鉴于实验室现有条件,药敏试验采用珠海美华公司的药敏试剂盒并添加裂解马血,结果相对可靠。临床上治疗侵蚀艾肯菌,并考虑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时,抗菌药物的选择还应覆盖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本例患儿是侵蚀艾肯菌与星座链球菌混合感染,临床依次选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头孢曲松钠分别治疗。经过20 d治疗,患儿原感染灶消失,体温及各项炎症指标均恢复正常,予以出院。
随着生活、饮食、环境和抗菌药物等因素的改变,由条件致病菌引发的感染特别是血流感染越来越多。在没有明确感染病灶的情况下,任何一种HACEK组微生物的血培养阳性,尤其是存在牙源性操作并混合链球菌感染时,即使没有明显的心内膜炎临床症状,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免疫力低的群体更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