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语:明反、暗反及其他

2022-06-27王希杰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反语

王希杰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一、反语的定义与本质

鲁迅说:“但我们日日所见的文章,却不能这么简单。有明说要做,其实不做的;有明说不做,其实要做的;有明说做这样,其实做那样的;有其实自己要这么做,倒说别人要这么做的;有一声不响,而其实做了的。然而也有说这样,竟这样的。难就在这地方。”(《推背图》)(1)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1页。这是反语。鲁迅是运用反语的高手。反语是鲁迅杂文的特色。反语是鲁迅语言风格的区别性特征。鲁迅说出了反语的复杂性。首先,是否是反语就是一个问题。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归家后,阿母强调说:“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2)邬国平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5、46页。刘兰芝是有教养的女子。她说的“本自无教训”,是反语吗?如果是反语,对阿母是刺激,就是没教养的表现。如果不是反语,那是假话,是虚伪?这是有教养的表现,得体的言语表达,是给婆婆最后的一个面子。如果是反语,是礼貌式反语吗?

反语(irony)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格。日本修辞学家五十岚力的《新文章讲话》:“反言法是立言于本意的反面而较之正面讲述收到更多效果的辞格。”(3)佐藤信夫著,肖书文译:《修辞认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页。王易《修辞学通诠》说:“反语法——反语者,辞之外表与内容含相反之语句也。”(4)王易:《修辞学通诠》,神州国光社1830年版,第98页。陈望道称为“倒反”:“说者口头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的,名叫倒反辞。”(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版,第132页。董季棠说:“嘴里说的话,跟心里想的意思,正好相反,字面上表出的意义,跟文中所指的主旨,完全相背:叫作倒反辞。”(6)董季棠:《修辞析论》,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辞海》:“反语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就是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如鲁迅《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其中‘英雄’即反语,用以讽刺当时国民党的执政者。”(7)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65页。《现代汉语词典》:“反话 故意说跟自己真实意思相反的话。”文军主编的《英语修辞格词典》:“Irony一词来自希腊语的eironeia,意为‘dissembling feigned ignorance’。这一修辞术语通常译为‘反语’。所谓反语,就是说反话,通常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表达其本意。它可以用反面的词语表达正面的意思。”(8)文军:《英语修辞格词典》,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0页。

反语的本质就是故意说反话。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正而反之,反而正之;真而假之,假而真之;有而无之,无而有之;颠而倒之,倒而颠之。反语是表达者逆向思维的产物。解读反语需要的是反义联想的功夫。

修辞格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创造的特定格式。反语是表达者言说的一种策略。根据表达者运用反语的主观态度,反语可分为:明反和暗反。明反是表达者希望与要求接受者当作修辞上的反语。明反的技巧是:让接受者看出假中的真与真中的假,避免接受者信以为真。暗反,表达者隐蔽了主观意图,力求使接受者当作真话来解读。暗反的技巧是:假话说得比真话还要真,目的就是要受众信以为真。

反语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双关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反语区别于双关的地方在:表里两层意义是对立关系,即言和意的对立关系。不同于比喻和借代的是,比喻的两层意义之间是相似关系,借代的两层意义之间是相关关系,反语的两层意义之间是对立关系。

反语是超语言的,各种语言中都有反语。反语是各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逆反心理是人之常情,由爱而恨,又恨又爱,由恨生爱。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由对立的两个面组成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表层没有对立面,潜在着对立面。现在无对立面的,将来会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矛盾是人的双向思维形成的基础。逆向联想是反语的心理基础。

“两点论”,两项对立,双向思维,逆反思维,是认识的方式,是言说的方式。《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续随。”(第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三十六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真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

反语是论辩方式、教学方法。古希腊最有知识的苏格拉底,总是“装疯卖傻”,假装自己一无所知,虚心向人请教,提出各种问题,让对方不知不觉之间暴露出自己的无知,转而信服苏格拉底的看法。苏格拉底的反语是一种有效的论辩方式、教学方法。

二、明反

修辞学论著中所论述的反语,都是明反。明反是要求接受者当作反语来解读的反语,接受者是不可当作真话的。《左传》:“公(晋襄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孟明等)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死且不朽。若从拜君赐。’”秦国将军孟明的这番话是典型的反语。所谓“拜君赐”,不是报恩,而是报仇雪恨。表面上礼貌客气谦恭感恩,但是,骨子里是杀气腾腾的。孟明运用反语来让阳处父知道自己报仇雪恨决心的强大与坚定。阳处父当然知道孟明说的是反话,他感受到孟明报仇雪恨的决心是强大与坚定的。

明反需要一定的标志。英国亨利·皮查姆在《修辞苑》(第二版)中说:“‘反讽’,是在两个相反的事项中,将其中一项通过另外一项来理解的转义法。其转义,虽然通过措辞也可以察觉到,但更可能根据表达的方法(发音、表情、姿态等)或人品或被叙述的事项的本性而察觉。”(9)佐藤信夫著,肖书文译:《修辞认识》,第158页。反语的标志常常是非语言的。弗洛伊德说:“反语的实质在于正好说出人们想表达的反面,但是它还通过音调的变化、伴随的动作,通过说话者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的反面时所用的那种——如果用文字表达——文体的稍微变化,而排除已经预料到的反驳意见。”(10)弗洛伊德著,张增武等译:《机智与无意识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70页。弗洛伊德所说的“音调的变化、伴随的动作”与“文体的稍微变化”可以看作是明反的标志。《唐语林》:“太宗谓尉迟敬德曰:‘人言卿反,何故?’对曰:‘臣反是实。臣从陛下讨逆伐叛,唯凭威灵,幸而不死,然所存,皆刀锋也。今大业已定,而反疑臣。’乃悉解衣投于地,以见所伤之处。帝对之流涕,曰:‘卿衣矣!朕以不疑卿,故以相问,何反以为恨?’”(11)王谠撰,周勋初校正:《唐语林校正》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0页。尉迟敬德口头上说“臣反是实”,却先列举自己的赫赫战功来证明自己绝不会反,继而用解衣裸露出来的身上的伤痕,证明自己绝不会反。战功和伤痕是尉迟敬德的这个反语的标志。

口语中,明反经常有伴随身态语言作为标志。妈妈或奶奶吼叫:“打你!打烂你的小屁股!”幼儿一点也不害怕,反而特高兴。妈妈、奶奶的语气语调和身态语言让他们知道,是在逗他们玩,没事的,好玩着呢。夫妻、情侣之间,嘴上说:“滚!滚得远远儿地去!死去吧!”表情动作显示出的却是爱、喜爱、宠爱。所谓的“打是疼,骂是爱”就是明反。

《西游记》:“那怪笑道:‘是,是,是有一个唐僧在我家。我也不曾怠慢他,安排些人肉包儿与他吃哩。你们也进去吃一个儿,如何?’这呆子认真就要进去。沙僧一把扯住道:‘哥啊,他哄你哩。你几时又吃人肉哩?’呆子才省悟,掣钉耙,望妖怪劈脸就筑。”猪八戒竟然把妖怪的反语当作真话,有点像小孩子了,的确是个呆子。猪八戒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自己是和尚,和尚不吃人肉包子。忘记了常识,师傅是得道高僧,不吃人肉包子。正常施主不会请和尚吃人肉包子。吃人肉的必然是妖怪。说什么用人肉馒头来招待和尚的,必然是妖怪,必然是反语。沙和尚认定是反话,根据的是这些最基本的常识。猪八戒居然把反话当真话,这当然是作者吴承恩的调侃与逗乐。如果猪八戒真的这么样,那是他的潜意识的反应,他曾是妖怪,他吃过人肉。

反语,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中叫“倒反辞”。“倒反辞可以分作两类:或因情深难言,或因嫌忌怕说,便将正意用了倒头的语言来表现,但又别无嘲弄讽刺等等意思包含在内的,是第一类,我们可以称为倒辞。”“第二类是不止语意相反,而且含有嘲弄讽刺等意思的,我们称为反语。”(1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132、133页。两类合二为一,成为“倒反辞”。这两类其实是一类,都是“反语”,而且都是“明反”,要接受者当作反语解读的反语。“倒辞”是因为有难言之隐,不便于直言明言的反语;“反语”是出于讽刺目的的反语,“倒辞”则是没有讽刺性的。我们的《汉语修辞学》分讽刺反语和愉快反语两种。把陈望道的“反语”称为讽刺反语,“倒辞”为愉快反语。把反语分为讽刺反语和非讽刺反语,导源于五十岚力的《新文章讲话》。佐藤信夫说:“五十岚力将‘反言法’分为两种,而只将其中特别具有讽刺意图的一种称作‘反讽法’(irony)。没有讽刺意图,而是为了诙谐或避讳吉凶的,则是‘逆语法’。”(13)佐藤信夫著,肖书文译:《修辞认识》,第147页。

非讽刺反语不全是愉快的。吕不韦对子楚说:“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公子西游。”(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不贫,富得流油。这个“贫”字,是反语。吕不韦式反语很常见的,大才子开口闭口是“某虽不才”,有钱人的口头禅是:“我虽然没有钱,……”,故作谦虚的反语,谦反。谦反反语是礼貌语言的手段。在中国,常见的主客对话是,客人:“太客气啦!太丰盛啦!”主人:“哪里哪里,实在不好意思,没准备,没有菜,怠慢您啦,您将就凑合着吃吧。”客人:“一桌子美味佳肴,还说没有菜?这还叫没有菜,那么,到哪里去找有菜?”主人:“内子手笨,不会做菜。这些菜拿不上桌子。”客人:“您夫人还笨,还不会做菜,那天下就没有会做菜的啦!”主人和客人说的反语,是礼貌言语客套话。欧美人因此指责中国人虚伪。因为,在欧美,通常是说:“我精心准备的菜肴是非常精美的。”“我夫人的厨艺是一流的。”“谢谢你的夸奖。我很漂亮(我很聪明)。”新时期,有些新派人士认同欧美人的观念,也指责国人虚伪。其实,这是文化习俗,高雅的表现形式之一,不能跟虚伪画上等号,不可上纲上线。

苏东坡的《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显然就是愤激之辞,可叫作“愤反”。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眼睛瞎了,反好,就……”“耳朵聋了,反好,就……”“死了反好,就……”“婚离了反好,就……”“退休反好,就……”“打光棍,反好,就……”“讨饭,当乞丐,反好,就……”,都不是真心话,都是反语中的愤反。

明反也是一种反驳的策略。明赵南星《笑赞》:“王安石向苏东坡言:‘扬子云大贤,其仕王莽,校书阁之事,必后人所诬枉,《剧秦美新》,亦好事者为之。’东坡说:‘正是,我也有些疑心,只怕汉朝原没个扬子云。’”(14)王利器编:《历代笑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0页。“只怕汉朝没个扬子云”是反话。苏东坡用这个极端荒谬的说法来反对、否定王安石的“《剧秦美新》亦好事者为之”的说法。这可以叫作“谬反”,用极其荒谬的说法来表达相反的意见。

亲密无间零距离,语言越是粗野,越是能体现亲昵的色彩。从前农村妇女,称呼丈夫为“老砍头的、老不死的、杀千刀的”。越是疏远,就越客客气气冠冕堂皇。夫妻之间一旦使用礼貌语言外交辞令,就大事不妙了。

反语具有策略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曹雪芹说:“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15)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36页。王夫人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第三回),说的是贾宝玉。林黛玉对贾宝玉说:“真真就是我命中的魔星,……”(第十九回)都是反语,明反。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不断地责骂贾宝玉:“他未曾做先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是个轻薄东西。”“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无知的畜生!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旧诗,敢在老先生们跟前卖弄!方才任你胡说,也不过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咳!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哪里知道这清幽气象呢!——终是不读书之过!”“你这畜生,也竟有不能之时了!”但是,贾宝玉一到大观园外:“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说道:‘今日亏了老爷喜欢!方才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我们回说老爷喜欢;要不然老太太叫你进去了,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那些诗比众人都强,今儿得了彩头,该赏我们了!’宝玉笑道:‘每人一吊。’众人道:‘谁没见那一吊钱!把这荷包赏了罢!’说着,一个个都上来解荷包,解扇袋,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16)曹雪芹:《红楼梦》,第199页。

贾政的反语,说得比真话还真,其实是虚张声势。因此,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贾政的责骂是假,喜欢是真,其实是反语。但是,谁都不说破。这就是人情世故。谁说破了,谁就是傻子。鲁迅《立论》中的傻子之所以挨打,原因在此。贾宝玉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贾政本人表面上要在场者当作真,但是也不在乎人们当不当真。内心深处显然不要儿子贾宝玉当作真话来解读的。贾政的明反是一种做人的策略,是从政之道的手段之一。

三、暗反

暗反具有策略性、误导性、欺骗性。2003年2月13日,为了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国务卿鲍威尔(1937—2021)在联合国大会上,手拿装着白色粉末的瓶子,宣称是伊拉克的生化武器。信誓旦旦,要求普天下的人都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欺骗了全世界的人,悍然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鲍威尔运用的是反语修辞格。鲍威尔式反语是暗反。暗反的特点是要求接受者不当作反语,而当作事实。暗反当然是“反”,而且是很重要的很常见的一种“反”。暗反是伪装的隐蔽的反语,力求接受者当作事实来解读,暗反往往说得比真话还要真,尽量避免与消除可能出现的暴露其反语性的因素。鲍威尔认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顺理成章,鲍威尔的污点是反语修辞格的污点。不,责任不在反语修辞格,必须负责的是鲍威尔,仅仅是鲍威尔的污点,不应当归罪于反语修辞格。但是,可以把暗反叫作“鲍威尔反语”。

传统修辞学中只有明反,忘记了暗反。暗反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鲍威尔的反语成功地欺骗了全世界的人。鲁迅《推背图》中说:“里巷间有一个笑话:某甲将银子三十两埋在地里面,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的阿二因此却将这挖去了,也怕人发觉,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这就是在教人‘正面文章反看法’。”(17)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第91页。某甲和阿二要大家把他们的假话当作真话解读。这是暗反。不过是不高明的暗反。

反语的策略性在暗反中呈现出误导性和欺骗性。《战国策》记载:“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郑袖对新人说:“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如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信以为真,于是,“新人见王,因掩其鼻”。楚王问郑袖:“夫新人会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回答说:“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18)刘向:《战国策》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53-554页。楚王的夫人郑袖运用的是暗反,要魏国美女和楚王当作真话来接受。魏国美女和楚王把郑袖的暗反修辞格当作常规表达(真话),郑袖的暗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魏国美女和楚王都上当了。可见,暗反具有误导性与欺骗性。如果说,明反是双赢的,暗反则可以是零和的。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公堂之上,贾雨村所说的都是“假语村言”——反语,但是偏偏要人们相信当真,所以是暗反。暗反具有误导性、欺骗性和策略性。但是,不能因为暗反具有误导性、欺骗性就否定暗反。其实,某种意义上,所有的修辞格都具有误导性、欺骗性与策略性,因此修辞学才被指责为欺骗的工具。但是,误导性、欺骗性与策略性的责任在人,不在修辞格。《宋书·武帝纪》:“桓玄为楚王,将谋篡盗。玄从兄卫将军谦屏人问高祖(刘裕)曰:‘楚王勋德隆高,四海归怀。朝廷之情,咸谓宜有揖让,卿意以为如何?’高祖既志欲图玄,乃逊辞答曰:‘楚王,宣武之子,勋德盖世,晋室微弱,民望久移,乘运禅代,有何不可?’谦喜曰:‘卿谓可尔,便当真可尔。’十二月,桓玄篡帝位。”(19)沈约:《宋书》(上),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页。刘裕的暗反是自我保护的手段。刘裕的暗反是聪明才智的表现。

反间计的反语,是暗反。暗反如果被对方识破,看出是反语,那就是使用反间计者的失败。《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亡失,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出击秦。”(20)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303页。

古今中外的战争中没有不使用反间计的。反间计的高手是田单。田单知道齐将乐毅跟燕新王有隙,就纵反间计燕惠王:“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21)司马迁:《史记》,第617页。燕惠王信以为真,就罢免了乐毅,使骑劫代将,乐毅畏诛,逃到赵国去了。田单继续运用反间计。田单扬言:“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燕人信以为真,就一一割掉被俘虏的齐国人的鼻子。即墨城中人看见投降的人都被割掉鼻子,非常愤怒,坚决守城。田单继续运用反间计,宣扬说:“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国将军又信以为真,就把城外的即墨人的坟墓统统挖掘了,把遗骸焚烧了。“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22)司马迁:《史记》,第617页。田单认为时机已到,运用火牛阵,大获全胜。田单的胜利是暗反的胜利。但是,功劳属于田单,反语修辞格仅仅是一种修辞格而已。

梁将康绚都督淮上诸军事,用反间计修筑水里工程。康绚“又纵反间于魏曰:‘梁人所惧开湫,不畏野战。’魏人信之,果凿山深五丈,开湫北注,水日夜分流,湫犹不减。其月,魏军竟溃而归。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地。”(23)姚思廉:《梁书·陈书》,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67-168页。康绚巧用反间计,让敌国来帮助自己“开湫北注”,完成了一个有益于民的水利工程。

四、言反和行反

言反的载体是语言(话语),即话语同内心本意相反,心口不一,言意相反,嘴巴跟心唱对台戏。《孙子》:“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24)黄寿成校点:《老子庄子孙子吴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这是言反。刘备听到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25)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13页。刘备用来掩饰的是言语,是“言反”。

运用动作行为作为载体的,叫作“行反”。行反是言语和行动相反。行反,指的是行为动作跟心意相反。是手脚跟内心唱对台戏。“声东击西”与“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和“真者假之,假者真之”等都是行反。这些反语的载体不是语言而是行为动作。鲁迅所说的“有明说要做,其实不做的;有明说不做,其实要做的”就是行反,因为所谓“做”,不是语言,而是行为动作。因为反语的载体是行为,所以叫作“行反”。《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26)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2页。刘备的“养光韬晦”就是反语,其载体是后园里种菜的行为。连关羽、张飞都信以为真,刘备对关羽、张飞也不说破,是暗反。俗话说:“打是疼,骂是爱。”“骂是爱”是言反,话语跟内心世界对立相反。“打是疼”是行反,行为动作同内心世界相反,即相反的动作行为作为内心世界的表现符号。沈谦说:“又富贵者往往装穷,贫穷者喜欢摆阔;老年人佯学年轻,青年人故示老成。外表狂妄自大,往往是由于内心自卑感作祟!”(27)沈谦:《修辞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31页。周瑜打黄盖的打是假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暗反。

逆反是一种行事方式。唐代吏部侍郎唐皎就是这种人。冯梦龙说:“贞观中,唐皎除吏部侍郎,常引人入铨,问:‘何方稳便?’或云其家在蜀,乃注与吴。复有云亲老先生住江南,即唱之陇右。有一信都人希河朔,因给云‘愿得江淮’,即注于河北一尉。由是大为选人所欺。”(28)冯梦龙:《古今笑史》,华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这个信都人想到河朔做官,却对吏部侍郎唐皎正话反说,说希望到江南。这是言反。他如愿以偿了,是因为他吃准了主选官员唐皎的逆反行事风格。唐皎的行反是他人的言而自己的反。诸葛亮耍了司马懿,这个信都人耍了唐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六回“吴用智取生辰纲”:“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赔着笑,说道:‘大哥,直(值)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什么?’”(29)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页。白胜的任务就是要把有蒙汗药的酒卖给杨志的军健门喝。可是他却偏偏不肯卖酒给他们,他的行为动作跟他的本意是正好相反的。只有杨志他们相信酒里没有蒙汗药,他们才会买酒喝。白胜本当尽力证明自己的酒里没有蒙汗药才是。但是,白胜却反其道而行之,反而硬说自己的酒里有蒙汗药,运用反语来反证,为的是使对方相信酒里没有蒙汗药,因为常规情况是,酒里有蒙汗药的要千方百计表明自己的酒里没有蒙汗药。那么反反复复说自己酒里有蒙汗药的,酒里则必然没有蒙汗药。

五、符号反

语言是一种音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但是,我们这里把语言排除出符号,将语言跟其他符号相互对立。这时,修辞学可分为语言学的修辞学和符号学的修辞学。反语可分为语言学的反语和符号学的反语。言反是语言学的修辞学的反语,行反则是符号学的修辞学的反语。行反运用行为动作作为反语的载体,把行为动作符号化,是具有特定语义的物。

《孙子》:“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30)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99页。“示”的载体,不一定是语言,主要是行为动作与实物等。作为载体的事物,都已经符号化,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

空城计是反语计。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晋宣帝(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魏延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魏)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兵北趣山。”(31)陈寿:《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1页。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此时的西城,没有大将,只有二百五十名士兵。在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面前真的是一座空城。如果诸葛亮武装西城百姓,城头上是手执刀剑的战士,城门外,四处山野,竖立旗帜,作疑兵之计,这是反语,明明是空城,让司马懿当作早有准备,埋伏了精兵强将来解读。但是,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却下令:“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着百姓,洒扫街道。”司马懿来到西城:“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于是下令撤退。司马懿把空城解读为充分武装的战斗之城。这依然是反语。这个反语得以实现的条件是诸葛亮对对手的认识与把握。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暗反,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心理,借助于自己在司马懿心目中固有的形象,诱导司马懿反其道而解码之。萧承之,“(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皇考(萧承之)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32)萧子显:《南齐书》,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页。。萧承之的“空城计”是成功了的。诸葛亮和萧承之的空城计,载体是情景状态,是非语言的符号反语。

六、禅宗反语

反语是禅宗的语言特色。禅宗的反语不同于通常的反语,不是说话人的话语具有相反的两种意义,是学人同禅师的话语的意义相反。就是学人从正面提出问题时,禅师就故意从反面作出回答。例如:

① 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屎里蛆儿,头出头没。”(《五灯会元》)

② 问:“古镜未磨时如何?”曰:“照破天地。”问:“磨后如何?”曰:“黑似漆。”(《景德传灯录》)(33)周裕楷:《禅宗语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297页。

③ 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景德传灯录》)

④ 问:“如何是大善知识?”师曰:“杀人不眨眼。”(《景德传灯录》)

⑤ 问:“如何是佛?”师曰:“干屎橛。”(《景德传灯录》)

禅师的答语同学人的问语之间,是两种相反意义的尖锐的对立。说是反语,是从禅师的立场上说的,是禅师故意说反话。禅师的反语是教学方法,从反面作答,故意造成一种荒谬感,目的是逼迫学人从更高层次上思考。继续按照常规无法解码,“山穷水尽处”,“山穷水复疑无路”时,变换思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同禅宗的认识论相关。僧肇在《物不迁论》中提出:“必求静于诸动,不释动以求静。”(34)张节末:《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六组慧能提出“对法”,有三十六种对法。如:天跟地对、日跟月对、暗跟明对、阴跟阳对、水跟火对、动跟静对、清跟浊对、大跟小对、老跟少对、长跟短对、高跟下对、邪跟正对、痴跟慧对、乱跟定对、喜跟嗔对、进跟退对、舍跟悭对、愚跟智对、生跟灭对、直跟曲对、慈跟害对等。

七、梦、反语与无意识

既然反语是解梦的工具,那么反语首先是做梦的模式。反语是梦的制造工具,或说是模式。做梦是潜意识的活动。那么,反语也是潜意识活动的模式之一。因此可以认为,反语是根植于人类心灵的深处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第二编“梦”,做梦和释梦都离不开辞格,他谈到比喻、比拟、借代、双关、象征等。他说:“至于表示裸体,反而用衣服和制服。”(37)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5页。在《机智与无意识的关系》中,弗洛伊德说:“我们指的是反语,它与机智十分相似,而且还被认为是喜剧性的一个次要种类。反语实质上在于正好说出人们想表达的反面,但是它还通过音调的变化、伴随的动作,通过说话者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的反面时所用的那种——如果用文字表达——文体的稍微变化,而排除已经预料到的反驳意见。反语只能用于别人已经准备好听到实际表达的反面意思的那些情形,这样他就不会错误地去进行反驳。其结果是使反语表达尤其有一种被误解的危险,对说反语的人来说,它具有随时可以避开直接表达(如谩骂)所面临的困难的优点。”(38)弗洛伊德著,张增武等译:《机智与无意识的关系》,第270页。、“梦不但通过一个相同的合成形象表达出一对相互对立的东西而使人感到高兴,而且它还常常把一种因素从梦变成它的反面。”(39)弗洛伊德著,张增武等译:《机智与无意识的关系》,第271页。

反语是自觉的行为,梦和无意识是不自觉的,梦的制作和解读的反语算不算反语?弗洛伊德认为算,普通人承认是反语,这就扩大了反语的范围。

猜你喜欢

反语
学前幼儿反语情绪加工特征及促进作用
反语认知加工之主观语境
印地语反语的构成手段及语用功能研究
对汉语反语意义认知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所言非所指”:反语理解的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反语中的幽默现象探究
反语认知操作模式管窥
新格赖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反语对比研究
论反语本质
反语句的分析及其谈话功能
——以日语反语疑问句、感叹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