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2022-06-27杨利元明庆忠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宿州市大运河运河

杨利元,宋 徽,明庆忠

(1.宿州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

大运河安徽段作为我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河段,其中安徽段主要流经淮北市的濉溪县、烈山区、相山区以及宿州市的埇桥区、灵璧县、泗县等,全长约180千米。作为连接运河南北的中间段,大运河安徽段滋养了隋唐文化、楚汉文化、孝道文化、水工文化、漕运文化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与增长潜力,为安徽省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也将为运河沿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社会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度日渐提升,学术界关于运河非遗文化与旅游领域的研究逐渐升温,但目前主要是针对非遗与旅游融合路径的探讨(1)郑菲菲,郭新茹,何亚兰:《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文旅融合路径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2)赵金金:《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开发模式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3)胡善风,方敦礼,赵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黄山市为例》,《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4)倪漫:《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工业设计》2021年第7期。(5)江娟丽,江茂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对策研究(6)肖潇,窦兴斌,孙洪杰,等:《河北省运河文化带发展“旅游+非遗”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7)张秉福:《后申遗时代促进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科学发展对策新探》,《长沙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等,对于大运河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研究较为薄弱。文章以大运河安徽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非遗与旅游发展状况,探讨能够推动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与旅游深度高质量融合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安徽省尤其皖北地区振兴发展提供思路。

一、非遗与旅游融合动力机制

旅游作为文化要素、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促进文化产业多功能发展的重要方式,旅游活动过程中人员的往来推动了不同区域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通过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不仅能够保护提升非遗文化品质,延申本地文化链,传播非遗文化,而且有助于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好地传播运河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依托优质的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旅游产品、深化旅游产品内涵则需要依托优质的非遗文化资源,因此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是推动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非遗文化与旅游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本质,引入其融合发展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非遗与旅游融合动力-机理-目标关系示意图

(一)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8)田磊,张宗斌,孙凤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9)汪静:《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旅游响应分析》,《宿州学院学报》2019年第10期。(10)张振鹏,栾晓平:《大运河沿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及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如何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是大众旅游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实现非遗文化与旅游良性互动是实现人们多样化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者需求也逐渐转向个性化与多样化。由于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观看、拍照的旅游活动,而更加倾向于可观、可感、可体验的旅游方式,这表明消费者对文化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非遗过程中不仅要深入探究文化内涵,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满足生活需求的文创精品,而且要通过文旅产品与非遗元素的结合,设计客观可感传递非遗文化内容的文创产品,使产品有故事、有温度、有创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营造出颜值高、高质感、重体验能够与游客情感共鸣的“新场景”。90后甚至00后已经成为促进非遗旅游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渴望,更需要创新的非遗旅游产品,丰富的旅游服务。多样化需求推动非遗旅游产品质量升级,业界应据此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

(二) 产业升级

近年来,旅游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国内旅游人数与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动能,而如何更好适应市场,抓住旅游市场发展机会,充分把握市场特点,利用好当下发展机遇是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关键。伴随着中国文化与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非遗文化与旅游在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了有效的扩张,能够更好的共享市场、资源,文化与旅游的边界在逐渐地削弱与淡化,在产业链上实现了有效互动、融合以及重构。在消费者消费需求升级和旅游方式多元更新的推动下,涌现出一大批“非遗演艺+旅游”“非遗节庆+旅游”等“旅游+”模式的新业态,不仅实现了非遗与旅游业市场资源的对接,而且更好的保障了非遗文化的延续,丰富了旅游产品形式,进一步加快了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深度、广度与速度。因此,抓住市场、了解游客需求、利用科技的创新,丰富非遗与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对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三)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大非遗文化与旅游深层次融合的引擎,不仅让游客不受时空限制的感受到了非遗魅力,而且还能更好的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依托人工智能、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将非遗文化展示在游客面前,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拓宽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深度和广度,5G、物联网、VR技术等的运用极大的缩短了非遗文化旅游与游客之间的距离,使游客能够感触到虚拟的文化,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多感官体验运河文化(11)李江敏,李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旅游学刊》2018年第9期。(12)工芳,黄远水,吴必虎:《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的模型构建研究》,《旅游学刊》2021年第2期。。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不同群体多维度展示大非遗文化旅游内涵,尤其以感官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体验深邃的非遗文化,激发年轻群体对于非遗文化的热爱。通过数字化促使运河文博场馆不断丰富数字旅游产品和内容,更好加快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旅游IP的开发与打造,引领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四) 政策保障

2016年文化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可以通过结合旅游、节庆活动的形式来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保护,促进非遗的良性发展。2018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旅游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提出,结合市场需求,依托文化展示馆、剧场、演艺、动漫等产业,结合非遗资源优势,推动非遗与旅游良性互动以及文化旅游产品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中提出,通过加强对非遗活化传承等八个领域建设来更好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同时,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也多次强调,要紧跟文旅融合发展方向,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挖掘。相关政策的出台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供了基本的发展保障。

二、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 安徽省运河文化带非遗发展状况

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1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见表1)。安徽省运河沿线的宿州市、淮北市历史文化厚重,拥有国家级、省级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宿州市的皇藏峪传说、垓下民间传说,剪纸、农民画、年画、石雕刻、药物布鞋制作等传统技艺,其中民画、钟馗画等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坠子戏、唢呐等民间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北市的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表1 安徽省大运河沿线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表1可以看出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传统戏剧数量相比于其他非遗项目类型来说较多,占比55.6%,而民间文学、民俗、传统医药、传统美术等没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运河文化沿线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中,传统美术10项,传统技艺7项,两种非遗类型占比60.7%,依托这些项目较强的观赏性、艺术性,能够较好融入旅游产品中去,开发演艺类、体验类旅游项目。同时,可以看出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多样性,运河流经区域的宿州市所占比重较大,表明宿州市历史文化厚重性、资源种类多样性较为明显。

(二) 旅游发展状况

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有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相山风景区、南湖风景区等4A级景区9个,其中运河沿线城市宿州市6个,淮北市3个。有3A级景区25个,如泗县清水湾公园、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泗县运河人家等。目前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尚无5A级景区,表明其旅游景区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运河沿线城市宿州市与淮北市旅游经济与旅游规模等发展较为迅速(图2,图3)。宿州市国内旅游收入由2015年的98.27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212.37亿元,国内游客人数也由2015年的1587.82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2989.93万人次,增加了1402.11万人次,增长幅度较为明显;淮北市2019年共有国内旅游收入126.1亿元,相较于2015年增加了92.7亿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852.2万人次,相较于2015年增加了1234.2万人次。总体而言,安徽省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发展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图2 宿州市2015—2019年旅游发展状况(数据来源:宿州市2015—201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3 淮北市2015—2019年旅游发展状况(数据来源:淮北市2015—201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 安徽省大运河文化沿线非遗与旅游融合困境

(1) 旅游与非遗文化资源竞争力较弱

2019年安徽省大运河文化沿线宿州市与淮北市国内旅游收入总数为338.47亿元,仅占安徽省全年国内旅游收入的4.1%,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竞争力较弱。同时,从现有A级景区数量可以看出,安徽省大运河沿线城市旅游景区等级相对较低,目前没有5A级景区,宿州市、淮北市A级景区数量仅占安徽省的6.6%,景区综合质量较弱。从实地走访中发现很多景区分布较为零散,与运河文化融合的项目较少,所有A级景区中仅宿州市的泗县运河人家景区与运河文化进行了较好地融入,相比较其他运河沿线城市如杭州、苏州、天津等无论是旅游资源、旅游收益还是文化资源竞争力都较弱。同时,从非遗文化来看,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9项,省级非遗项目479项,其中属于运河文化带体系的分别是9项、28项,分别占全省的9.1%、5.8%,从数量上来说竞争力较弱。

(2) 缺乏对非遗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带缺少国家级别的民间文学、民俗等类型的非遗项目,同时已有项目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远不如宣纸制作技艺、凤阳花鼓、珠算等非运河文化带体系内的非遗项目。而运河沿线遗址、遗迹,如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泗县大侯遗址、王楼遗址、于城遗址等也仍处于待挖掘、开发的状态,缺少配套设施以及相关产品,没有成为规模效应,有待进一步深度开发和利用。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中仅仅将一些传说文字以图片形式悬挂在室内,只停留在观看层面,如隋炀帝下江南时船队在行驶到泗县发生的“纳黍行舟”“看花沟”等与运河相关的传说只是简单描述,没有进行深度开发,未渗透到旅游活动中去。同时,当地“东坡苏酒”的传统手工艺也失去了传承人,该技艺也处于即将流失的状态,缺少保护手段。

(3) 非遗与旅游融合深度和层次不足

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对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实地调研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沿线过程中发现,基于当地居民对于非遗文化重要价值的认识不足,很多非遗文化要素并没有与旅游相匹配,使得非遗只存在于博物馆中,有些非遗项目更是处于即将消失的状态,没有融入旅游产品、旅游活动、旅游线路中去,极大地限制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与旅游的融合。同时,从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来看,文化承载力明显不足,没有将属于运河文化体系中的非遗项目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如宿州新汴河景区、相山风景区、四季榴园景等,景区质量虽然较高,但较为缺乏文化气息,而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泗县运河人家等缺乏相应的旅游接待设施,缺少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

三、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一) 深入挖掘非遗内涵,拓展文旅融合市场

作为运河沿线城市,深化文化内涵,优化运化产业结构,是宿州市、淮北市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托。要做好运河文化带非遗资源的深度挖掘工作,不仅需要严格保护运河遗产本体,为宿州市、淮北市博物馆展陈提升提供原始素材,同时更要加强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改变目前存在的浅层次和表面化的融合状态,提升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市场深层次的需求。如利用泗州戏、坠子戏、花鼓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讲述运河故事,将“纳黍行舟”“看花沟”等传说与传统戏剧结合,在旅游景区、博物馆等区域进行展示,丰富活动形式,不仅能够让游客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有利于打造旅游IP。同时,可以依托运河文明,将非遗、运河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效融合,加强运河非遗旅游的研究力度,将符离集烧鸡打造成为像山东省德州扒鸡一样有影响力的旅游商品,强化运河沿线剪纸、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以及与游客的互动,让游客多感官感受非遗文化。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活动,通过运河元宵会、猜灯谜等方式充分展示运河非遗文化,深化非遗与旅游内涵,打造属于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的非遗文旅品牌与形象。

(二) 创新运河非遗旅游产品形式,深化文旅产业升级内涵

大运河非遗文化蕴藏着世代相传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如何将其进行“现代化”,如何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深入挖掘和提炼安徽段运河非遗中的文化精髓,打造安徽运河文旅品牌,是推动大运河安徽段非遗与旅游深入融合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戏剧、音乐、曲艺等非遗项目而言,在保证其核心文化不变的情况下,结合新时代市场特点,创新表现形式,引起游客共鸣,获得游客的关注与认同感。对于传统技艺、美术类非遗项目而言,融合当今文化时尚元素的同时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强化与游客的互动,让游客参与到非遗项目的研习和传承工作中来,获得文化和休闲的双重享受。对于民俗类非遗来说,可以通过旅游节庆的方式,让游客感受灵璧古庙会、萧县伏羊宴习俗等民俗文化。同时,可以依托运河沿线城市当地旅游发展特点以及当地文化特色,运用“文化+旅游+创意”模式,与剪纸、民画、石雕等非遗项目相结合,设计、研发具有特色、时代性的运河相关文旅创意产品、LOGO等,如在游客游览过程中,除了体验、感受运河非遗文化魅力之外,可购买运河文化风景图、与运河文化联名的乐高、盲盒等产品。既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也将运河非遗成为带的走的文化。

(三) 优化多种宣传方式,奠定非遗与旅游融合基础

作为安徽省运河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基础,大运河文化得宣传与传播需要依托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才能得以更好实现。(13)邓绍鸿,李悦铮,江海旭:《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5期。大运河文化本身是多元的、开放的,而大运河在安徽省的主要流经区域是宿州市与淮北市,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人不清楚、不了解大运河文化,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适当宣传。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00后在文旅产品消费占比中逐渐增加,因此,安徽省运河非遗在宣传方式、方法和途径上要符合市场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非遗文化传播中明确中青年群体的诉求。如可以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型网络形式进行宣传,传播运河非遗,促销旅游产品。同时,可在移动互联网端以APP软件的方式为消费者打造生动的文化场景,实现对运河非遗文化升华与宣传的双重目标。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也应融入大运河非遗元素,通过运河知识进课堂,运河知识竞赛等方式,提升中小学生文化自觉,对当地高校、中专等学生群体以举办运河非遗文创产品竞赛、运河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方式激励学生深入探索安徽省运河非遗文化精神与内涵,激发学生兴趣,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非遗与旅游融合智力

作为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至关重要。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一些传统技艺、传统戏剧等传承人的数量较少,针对该问题,安徽省大运河沿线的宿州市与淮北市应该强化政策引导,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以奖励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也可以加强与当地高校合作,挖掘智力资源,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通过成立运河研究团队,构建运河文旅融合科研平台,对安徽省大运河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等因素的深入探究和分析,为安徽省大运河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提供专业、科学的发展依据。同时,完善培训体系,通过继续教育、馆际交流、专题培训等方式,提高整体业务素质,为安徽省大运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宿州市大运河运河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园区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拼 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