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中学生失言判断及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

2022-06-27杨兰香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聋生调节高中生

杨兰香

(金陵科技学院 党委保卫部、保卫处,江苏 南京 211169)

一、引言

个体对自己及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现象叫做“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1)Happe F G, Winner E, Brownell H. The Getting of Wisdom: 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 34(2),pp.358-362.。心理理论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研究。有研究者提出了两成分模型,即个体的心理理论包含社会知觉成分和社会认知成分。陈友庆认为人的认识存在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虚拟认识三种主要形式,因此可以从社会知觉(感性认识)、社会认知(理性认识)和虚拟认知三个维度考察个体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心理理论特点(2)陈友庆,徐春芳,薛兴:《人格障碍人群心理理论特点的三维度探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1期,第113-120页。。

社会认知成分是指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和推理加工,其典型的代表是错误信念,有研究者以失言判断为内容测试个体的社会认知成分。所谓“失言”(faux pas)是指个体无意间、非恶意的话伤害到了听者的一种情境。失言判断任务即通过呈现这种失言情境,考察被试能否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以及失言对听者造成的感受(3)Stone V E, Baron-Cohen S, Knight R T. Frontal Lobe Contributions to Theory of Mind.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98, 10(5),pp.640-656.。失言判断任务包含对他人信念、情绪、意图的理解,能测量出被试对心理状态的认知。研究表明失言判断可以对大龄儿童心理理论进行很好地测量。

社会知觉成分则属于知觉的范畴,情绪理解是其一项重要内容。情绪理解主要分为面部表情识别、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混合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四个方面(4)李佳,苏彦捷:《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1期,第37-44页。。Harter等人认为,混合情绪理解是指个体能够意识到同一个事件可以引发两种方向相反的情绪体验(5)Harter S, Buddin B J.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imultaneity of Two Emotions: A Five-stage Developmental Acquisition Sequ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7, 23(3),pp.388-399.。研究混合情绪理解能为我们分析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提供依据。Harter等人认为幼儿及童年期儿童(4—12岁)的混合情绪理解有不可能、继时性及同时性三个阶段。在同时性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同一情境可以同时引发两种不同的情绪体验。这其中又要经历两个阶段,儿童首先可以体验同质性的混合情绪,如高兴和自豪,伤心和羞愧,然后才能理解不同性质的两种情绪即冲突性混合情绪,如可以体验既高兴又难过的情绪。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儿童情绪理解的较高阶段。情绪调节要求儿童不仅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还要利用一定的策略做出反应。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划分为自我安慰、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问题解决和认知重建六大类(6)陆芳,陈国鹏:《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7年第5期,第1202-1205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如何恰当地控制和调节情绪对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7)Morris A S, Silk J S, Steinberg L, Myers S S, Robinson L R. The Role of The Family Contex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2007, 16(2),pp.361-388.。

目前,特殊人群的心理理论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对自闭症儿童、聋童、人格障碍、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理论研究较多。研究者认为,相对于正常儿童,聋童由于语言障碍使其认知和社会功能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故而其较正常儿童在心理理论上出现了滞后现象(8)陈友庆:《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假装表征、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的认识》,《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第66-73页。。

依据聋生早期所处的语言环境,可以把他们划分为口语聋生(oral deaf children),后天手语者(late signer)和土手语者(native signer)。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这三种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在心理理论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研究表明,并非各类聋生在心理理论发展上都落后。例如,土手语聋生与正常儿童发展基本同步差不多,甚至有超过的方面。Courtin等人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土手语5—7岁聋生的错误信念任务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同龄儿童(9)Courtin C, Melot A M.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Deaf Children: Lessons from The Appearance-reality and False Belief Tasks.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5, 8 (1),pp.16-25.。Peterson等人对比了3—13岁的聋生与正常学生在心理理论五个阶段任务中的表现差异,结果发现两类学生在五个任务上的发展顺序相同(10)Peterson C C, Wellman M H, Liu D. Steps in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with Deafness or Autism. Child Development, 2005, 76 (2),pp. 502-517.。

对聋生心理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学前和小学阶段,也有人对中学聋生开展研究,例如陈友庆等人曾分析过中学聋生在线下(现实)和线上(网络)社交情境中的心理理论表现,发现社交技能和家庭成员是影响聋生意图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11)邱慧燕,陈友庆:《聋生在现实社交情境及网络社交情境中的心理理论特点》,《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77-84页。。

纵观以往的研究,针对聋生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多采用错误信念范式,这不太符合中学阶段聋生的发展特点,需要选择适合他们的研究内容。因此本研究将选用适用于大龄儿童的失言判断任务对聋中学生进行考察,旨在分析他们对信念、情绪、意图这三种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及与正常中学生间的差异。

有研究者认为,错误信念是一种推理能力,用此来衡量心理理论是否获得不太恰当,应该用情绪理解来检测心理理论能力(12)蒋柯,熊哲宏:《“心理理论”与情绪、推理的关系辨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16-121页。。据此,本研究将分析聋中学生对复杂情绪的理解情况,以此作为对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的补充。考虑到聋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其心理理论水平有了更多发展,因此采用混合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范式对中学聋生的情绪理解进行研究。

此外,本研究还设立了正常中学生对照组,以此考察聋中学生与正常中学生心理理论发展上的差异性以及影响聋中学生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

本研究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比较分析聋中学生与正常中学生的失言判断与情绪理解发展特点及其差异;二是探索影响聋中学生失言判断与情绪理解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方法

(一) 被试

被试来自江苏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初一至高三聋生。本研究将其中的预高班被试(指初三与高一之间的特殊聋生年级,他们是为上高中做准备的,其文化程度属于初中阶段)划为初中组。实验中排除智力障碍聋生(根据入学前的智力测验),最后有300名合格被试。300人中有119名聋初中生(初一、初二、初三、预高各16人,15人,16人,72人。各年级的男女分别为10人,6人;9人,6人;5人,11人;37人,35人),300人中有181名聋高中生(高一、高二、高三各58人,62人,61人。各年级的男女分别为31人,27人;42人,20人;35人,26人)。

对照组被试为安徽两所中学(一所普通初中与一所普通高中)的440名中学生。其中有222名初中生(初一、初二、初三各78人,70人,74人。各年级的男女分别为46人,32人;44人,26人;28人,46人)。高中生218名(高一、高二、高三各74人,72人,72人。各年级的男女分别为34人,40人;36人,36人;32人,40人)。由于中学阶段的心理发展多是以年龄阶段为考察内容,因此在本研究中,把被试们合并为初中组和高中组来开展分析。

(二) 研究材料

采用两种实验材料:一是失言判断故事,采用文字材料进行施测,故事内容参考Baron-Cohen等人的实验材料(13)Baron-Cohen S, O’Riordan M, Stone V, Jones R, Plaisted K. Recognition of Faux Pas by Norm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r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1999, 29(5),pp.407-418.;二是混合情绪理解故事,内容参考Harter和Buddin的实验材料(14)Harter S, Buddin B J.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imultaneity of Two Emotions: A Five-stage Developmental Acquisition Sequ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7, 23(3),pp.388-399.。

(三) 施测方法

基于中学聋生已具备了较好的书面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本研究呈现的实验材料以文字形式为主。失言判断故事与混合情绪理解故事同时进行施测,采用ABBA法打乱故事呈现顺序,平衡故事呈现顺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现场同时由主试和一名手语老师开展指导。

(四) 实验内容

1. 失言判断故事

王芳的生日派对上,同学们都来了。每人都带来了小礼物,李欣也把自己准备了好久的“水晶杯”送给了王芳。由于大家的礼物都没写名字,王芳也不清楚大家都送了什么。几天后,李欣到王芳家找她学习,结果把那只水晶杯不小心打碎了。李欣立刻道歉:“对不起,对不起。”王芳赶紧说:“没关系,我觉得这个杯子造型很丑,也不知道哪来的,摔了就摔了,没事的。”

计分方式:被试正确回答问题1与问题2分别计1分,正确回答问题3与问题4计分别记2分。其中第四道题,如果被试回答,因为王芳不记得杯子是李欣送的,计1分。评分结果由两名研究者各自评分,当意见不统一时,需经双方讨论达成共识后计分。一个失言判断故事的分值在0—6之间。

2. 同质性混合情绪理解故事

故事1:洋洋有一个遥控小飞机,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一天洋洋的表哥来到他家,没有经过洋洋的同意就把他的小飞机带走玩了。等他还回来的时候,洋洋发现小飞机被摔坏了。

问:你觉得洋洋现在的心情会是怎样?(参考答案:伤心、生气)

故事2: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李欣代表班级取得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老师公开在课堂上表扬了她。妈妈还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她作为奖励。

4.首页脚注:①注明论文成果所属项目的类别。如果是基金项目,注明下达部门的名称、项目名称及编号,地调项目及科研项目等要列出完成单位及完成时间;②列出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及目前从事的工作;E-mail地址及联系电话。

问:你觉得李欣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参考答案:骄傲,开心)

3. 冲突性混合情绪理解故事

故事3:周末了,做完作业后妈妈只给小勇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他既想上QQ跟朋友聊天又想看电视。但由于时间有限他只能选择一项,他只好选择看电视。

问:一个小时过去了,你觉得小勇现在的心情会如何?(参考答案:满足/开心;遗憾/难过)

故事4:小军是一个住校生,他非常想念爸爸妈妈。这个礼拜天爸妈要来看他,并说好给他买件礼物。可当爸爸妈妈来的时候却忘记带了。

问:你觉得小军的心情会如何呢?(参考答案:开心/幸福;失望/生气)

4. 情绪调节故事

周末了,陈军想和爸妈一起去爬山。可是爸爸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加班,很想利用周末休息一下,但他没有对陈军直说,而是说:“山太高了,天太热了,你会累着的,影响你下周上课,还是别去了。”然而陈军并不知道爸爸是因为太累了才不想去爬山,他还想着去说服爸爸。

问:最终爸爸还是没有同意陈军想爬山的愿望,如果是你,当愿望被拒绝时会有什么反应呢?

A:独自伤心,等时间长了就好了(被动应付);B:找点其他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做(替代活动);C:找朋友倾诉心中的难过(寻求安慰);D:不理爸爸,觉得他不理解我(发泄);E:无所谓,以后会有机会的(认知重建);其他:(涉及问题解决)。

计分方式:同质性混合情绪理解与冲突性混合情绪理解故事里都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情绪反应,被试每回答一个计1分。如果回答两个是相似的如高兴和开心,则按1分计算。评分结果由两名研究者各自评分,当意见不统一时,需经双方讨论达成共识后计分。同质性混合情绪理解共4分,冲突性混合情绪理解共4分,整个混合情绪理解的总分为8分。

被试情绪调节的类型划分为:被动应付、替代活动、寻求安慰、发泄、认知重建和问题解决六种类型(15)陆芳,陈国鹏:《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7年第5期,第1202-1205页。。此研究仅分析被试的类型,不做计分。

三、结果

(一) 评分者一致性系数

失言判断(包括信念理解1、信念理解2、情绪理解、意图理解)的两名评分者的一致性系数(Kappa系数),聋中学生的是0.96—1.00;正常中学生的是0.93—1.00;情绪理解(包括同质性混合情绪1、同质性混合情绪2、冲突性混合情绪1、冲突性混合情绪2、情绪调节)的两名评分者的一致性系数(Kappa系数),聋中学生的是0.97—1.00;正常中学生的是0.98—1.00。

(二) 聋生失言判断的发展

1. 聋生与正常学生失言判断的差异

表1 聋生和正常学生失言判断的得分及其差异(M±SD)

由表1可见,在信念理解、情绪理解、意图理解以及失言判断总分上,聋初中生水平最低,其次是聋高中生,他们都显著低于正常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失言判断和意图理解上,正常初中生显著低于高中生,但在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上,两个年龄段的正常中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聋中学生的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正常中学生,但聋中学生的水平仍然随着年龄阶段的发展而发展;正常中学生在失言判断和意图理解上随着年级发展而发展,在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上两个年龄段的水平趋于一致。

2. 影响聋生失言判断的因素

表2 不同特征聋生间的失言判断差异情况

深入探索影响聋生失言判断发展的因素,结果发现:女生失言判断的总成绩显著好于男生(t=2.18,p<0.05);城镇户口聋生的失言判断总成绩显著好于农村户口(t=2.05,p<0.05);聋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父母是否是聋人,家人是否有人混手语都差异不显著。

(三) 聋中学生混合情绪理解的发展

1. 聋生与正常学生混合情绪理解的差异

将聋中学生的同质性混合情绪理解与冲突性混合情绪理解进行相关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5(p<0.01),达到中等程度的相关,因此将同质性混合情绪理解与冲突性混合情绪理解的成绩相加作为混合情绪理解任务的总分。两类中学生的混合情绪理解的整体发展情况见表3。

由表3可见,两类初中生的混合情绪理解总成绩无显著差异,但他们又比两类高中生显著低,而正常高中生的水平又显著高于聋高中生。其中,两类初中生的同质性混合情绪理解的成绩无显著差异,但他们又比两类高中生显著低,而正常高中生的水平又显著高于聋高中生;冲突性混合情绪理解的成绩,聋初中生最低,聋高中生与正常初中生水平相当,但他们都低于正常高中生。

表3 两类中学生混合情绪理解的情况及差异(M±SD)

2. 影响聋生混合情绪理解的因素

深入探索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聋生失言判断的发展,结果表明独生子女情况、户口、家人是否会手语、聋生性别、父母是否聋人等因素对失言判断的影响皆不显著(见表4)。不同语言类型的聋生混合情绪理解的差异显著(p<0.05),事后检验(LSD法)表明,口语聋生>口语、手语聋生>手语聋生成绩。

表4 各种因素对聋中学生混合情绪理解的影响情况(M±SD)

(四) 聋生情绪调节的发展

1. 聋生与正常学生情绪调节的差异

由表5可见,聋中学生与正常中学生在选择情绪调节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两类学生对替代活动与认知重建的选择比率都很多,对发泄的选择都很少。两类学生选择情绪调节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差异比较明显的是问题解决的选择。聋中学生对问题解决的选择是最低的(只有4%),而正常中学生的选择比例占到20%,这表明相对于聋生来说,正常学生更多地会利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调节负性情绪。

表5 聋中学生与正常中学生情绪调节反应倾向的描述统计

单看聋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式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认知重建、替代活动与被动应付,这三项均达到20%以上。聋中学生选择最少的调节方式是发泄与问题解决。

为了进一步检验聋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正常学生的差异性,对聋生与正常学生的情绪调节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聋生与正常学生情绪调节的方式差异显著(χ2=54.16,p<0.01)。这表明聋生与正常学生选择情绪调节的方式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2. 影响聋生情绪调节的因素

为了进一步了解聋生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因素,分别以性别、户口、独生子女情况、父母有无聋人为自变量,以情绪调节为反应变量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所有这些因素对聋生选择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均不显著。

四、讨论

(一) 聋生失言判断的发展特点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聋中学生失言判断整体落后于正常中学生,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聋生因为听力障碍,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很少,尤其是聋生在进入特殊学校之前,由于身边都是正常人,与他人的交流更是困难,这是造成聋生心理理论落后的主要原因。Peterson等人系统地使用五个心理理论任务全面考察聋生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发现年长聋生只有正常儿童学前期心理理论的水平(16)Peterson C C, Wellman M H, Liu D. Steps in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with Deafness or Autism. Child Development, 2005, 76 (2),pp.502-517.。

从聋中学生失言判断整体的发展规律上看,聋高中生的失言判断成绩显著好于聋初中生,同样,正常中学生也是在失言判断和意图理解上随着年级发展而发展,在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上两个年龄段的水平趋于一致。这表明聋生从初中到高中对失言的理解是在不断发展中的,他们与正常中学生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只是发展水平要低于正常中学生。

进一步对聋生失言判断发展的研究表明:聋生是否是独生子女,父母是否是聋人、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人会不会手语在失言判断上的差异都不显著。这表明这些都不是影响聋生失言判断的主要因素。以往的研究发现有聋父母的聋生心理理论发展较好,甚至跟正常人没什么区别(Courtin,2000(17)Courtin C. The Impact of Sign Language on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Deaf Children.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000, 5 (3),pp.266-276.)。然而在本研究中发现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在跟聋生的老师交流后发现,有很多父母是聋人的聋生在出生后就被送给爷爷奶奶抚养,父母与孩子直接交流并不多,这可能是造成这类聋生并没有表现出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表明,女生对失言的理解显著好于男生。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跟女生的心思更加细腻有关,而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则不那么敏感。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城镇户口聋生的失言判断成绩显著好于农村户口聋生。结合我国的国情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专门招收聋生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这代表着出生在农村的聋生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很多农村聋生在进入特殊学校之前与他人的交流很少,这可能是导致农村聋生比城镇出生的聋生在失言判断上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 聋生混合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发现,从混合情绪理解的总分看,聋初中生混合情绪理解的成绩与正常初中生水平相当,两者都落后于高中生,而聋高中生又落后于正常高中生。这种现象也表现在同质性混合情绪的理解上。只是对于冲突性混合情绪的理解,聋高中生仅相当于正常初中生的水平。由此可见,聋生的混合情绪理解水平已经很高,其初中生已经与正常初中生水平相同,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水平不断增长,只是比正常高中生的增长要慢一些。

我们在跟聋校老师进行交流时发现,相对于口语中丰富的情绪词汇,手语中对情绪的描述没有那么细致,一般只分为正性与负性两种,虽然聋生也学习书面语和口语,但毕竟日常生活中使用手语占据了他们交流的主要成分,对于复杂的情绪表达要少于正常人,这可能是造成聋生到了高中阶段比正常高中生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本研究还发现,不管是聋中学生还是正常中学生对同质性混合情绪的理解均好于冲突性混合情绪理解。

另外,从聋中学生混合情绪理解的整体发展上看,不同性别、户口聋生的混合情绪理解成绩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它们不是影响聋中学生复杂情绪理解的主要因素。

(三) 聋生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

对聋生与正常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进行卡方检验可以看出,聋生与正常学生选择调节情绪的方式差异显著。两类学生调节情绪的方式也有相似之处,对替代安慰与认知重建的选择都很多。两类学生差异最明显是对问题解决的选择上,正常学生选择此项的比率占到20%之多,而聋生只有4%的比率选择此方法。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与正常学生相比,聋生与他人的沟通较困难,很难对负性情绪产生的根源进行解决,久而久之便学会用被动的方式应对困境,因此表现在使用问题解决面对负性情绪的行为减少。

此外,在对其他人口学变量进行分析发现,所有的变量对聋生选择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都不显著。

猜你喜欢

聋生调节高中生
方便调节的课桌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