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微评价的尝试
2022-06-26庄丽敏
庄丽敏
[摘 要]课堂微评价是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反馈,结合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一定评价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小、短、简单的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开放性的特征,融合了道德、法律、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对一线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利用微评价实施课堂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教师可以从微评价引导参与、微评价唤醒认知、微评价内化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尝试,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微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2-0042-03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2017学年开始使用,新教材在综合性、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方面的特征更为明显,它融合了道德、法律、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把控和引导,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精力去研究如何教,却常常忽略课堂的评价。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教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相关理念,这样才能在实施评价的时候凸显学科的特质。
课堂微评价是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反馈,结合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一定评价的一种教学方式,特点是小、短、简单。微评价在课堂中所占时间不多,内容不多,但是德育价值不小。本文从实践层面来谈谈课堂上如何借助微评价促进学生德行的生长。所谓德行,就是人的道德品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实践。关注课堂微评价的激励功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
一、微评价引导参与,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提升道德认知
将游戏引入课堂,是对传统品德课的一次变革。在游戏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经历感,这种经历感是践行德育的重要基础,富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是促进学生德行生长的重要力量。在游戏环节,教师的微评价应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要重视学生游戲中的体验,淡化游戏结果。微评价的角度不用太大,方式也以简单为主,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者简单的口头评语即可。
例如,执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下同)二年级下册第6课《传统游戏我会玩》时,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现场体验的游戏环节,将教室划分成6个区域,创设6个游戏场景,分别是挑小棒、踢毽子、滚铁环、打洋片、抽陀螺、捡石子。我让学生利用8分钟时间,到每一个游戏场景中去玩一玩、试一试,现场体验传统游戏的乐趣。整个游戏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我通过微评价来引导学生全程参与。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两颗用来评价的小星星,如果你觉得这个游戏值得推荐,请将你手上的星星贴在游戏介绍的手抄报上面。
生:请问老师,我们怎么评选啊?
师:评选的标准是你觉得这个游戏是今天6个游戏中比较好玩的,所以你必须6个游戏都去了解和参与一下,自己小组推荐的游戏不能投哦!
(游戏时教师巡视全场,参与其中,8分钟后全班讨论)
师:你刚才玩了几个游戏?你把手上的小星星给了哪个游戏?
生1:我玩了4个游戏,踢毽子和挑小棒我没有去玩,因为我平时经常和妈妈一起玩。我喜欢挑小棒这个游戏,所以我把小星星投给了它。但是今天我把玩的机会给同桌了,我推荐同桌多玩一点时间。在其他4个游戏中,我选择了抽陀螺,虽然我一次也没有成功,但是我觉得这个游戏充满了挑战,我喜欢。
师:你在游戏中把玩的机会给了同桌,这个行为值得称赞。你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择了喜欢的游戏,为你的积极参与和懂得谦让点赞。
师:刚才我在你们玩游戏的时候当了一回旁观者,我夸了好多会玩游戏的孩子。被夸到的同学还记得我为什么夸你吗?请你来说一说。
生2:我刚才在玩的时候注意了排队,没有抢先,老师夸我懂秩序。
生3:老师刚才夸我挑小棒的时候有耐心,会观察。
生4:老师夸我虚心好问,因为我踢毽子的时候请教了组长,组长是踢毽子高手。
以上这个游戏教学片段中,教师的微评价指向的是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而并非是否会玩这个游戏的结果,以及渗透的是守规则、懂谦让等道德认知。教师的评价语言看似随意,其实是基于活动目标精心思考过的,是经过预设的。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随着教师在课堂上给予的赞许和表扬、肯定和尊重而不断提高,并产生了积极幸福的情绪。教师的课堂微评价,促进了学生归属感的获得,帮助其在道德行为中体验到自我满足和快乐,进而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认知水平。
二、微评价唤醒认知,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明确价值取向
心理学表明,6岁到12岁的儿童,感情活动丰富,但容易冲动,易转化,稳定性差,意志发展水平较低。他们的年龄和心理成熟程度决定了他们看待事物和现象比较粗浅,判断对错只根据事物具体的表象,价值观也存在明显分层。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微评价引起学生思维上的碰撞,让学生走向充满正能量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方向上来。微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旨在唤醒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真实感受。另外,教师明确微评价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的德行发展。
以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道德与法治教材副版绘本中提供了现实生活中插队的不同情景,旨在体现遵守规则、懂礼让的道德品质。这些情景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遇见,学生碰到类似的情况各人也有各人的处理方式,无所谓对错。但是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交流引领学生明确一个正向的处理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德行的成长。比如,有事离开正在排着的队伍,事情办完以后是回到队伍中还是排在队伍的最后?当在队伍中遇到老弱病残或者内急的特殊情况,是否允许他插队?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微评价,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选择中明白多元并存的价值观。
师:刚才的故事中,一位叔叔因为打电话离开了队伍,再回来的时候大家要求他遵守规则,重新排队。这时,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背着行李来了,妈妈却说“您先请”。都说人人应该遵守规则,但为什么妈妈允许老爷爷插队呢?到底该怎么做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上车应该排队,不能破坏秩序。这个故事中老爷爷来得迟,也应该守秩序,这样才显得公平。
生2:我们必须遵守规则,只有讲秩序的社会才会更安全。
师:如果这是你的爷爷,这么大年纪,今天背着沉重的行李排在队伍最后,你希望他得到怎样的帮助?
生3:我想让爷爷快点上车休息,所以我认为故事中的妈妈做得对,应该孝敬老人,我会礼让老爷爷。
生4:其实,很多公共场合都有爱心专座,说明对特殊人群是要有爱心的,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作为小学生更应该主动让一让。
师:同学们,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班级中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在社会上一定也一样。如果队伍里其他人不同意你让爷爷插队,你怎么办?
生5:我可以先询问一下队伍中的其他人愿不愿意和我一起献爱心,如果还是有人不同意老爷爷插队,那么让老爷爷排在我的位置,我排到后面去。
师:老师欣赏你的做法,这不仅遵守了规则,还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值得我们学习。
……
学生的道德知识、道德行为是外在可见、便于直接评价的,但他们在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展开的内隐性心理活动却难以觉察和控制。微评价必须直面个体的现实生活,走进个体的情感世界。从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由于二年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了思维碰撞,如何抉择成为他们道德认知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微评价引导学生理解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合理性和导向性,理解规则与道德之间相互补充、和谐融洽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了道德认知上的难点,使学生理解了既要守规则也要懂礼法,而不能成为规则的僵化守卫者,进一步厘清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样的微评价有助于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在思维碰撞中明确价值取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价值观。
三、微评价内化行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落实道德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重在引导学生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德行的内生和外化。课堂微评价在教学中无处不在,它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教学活动组织的基础。它并不是孤立于教学环节之上,也不是教学过程的终结,而是与教学过程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而微评价又成为下一个教学行为的依据。合作探究是课堂活动的一种常用形式,是围绕某一个任务或内容,小组成员合作探究,进而一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合作中,应力求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人人会协作。合作探究中的微评价涉及教师评价、组长评价、学生自评三种形式。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基于评价结果对自己的教学和评价行为进行调整,向学生提供适当和及时的反馈,运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而在合作探究中落实道德实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11课《我是一张纸》时,我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现场制作的活动环节。当学生听到了这项活动后立即兴奋起来。但几次试教下来,我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因为小组合作需要有组长在活动前进行材料分发、活动中进行组织与分工、活动后进行整理等,学生没有合作的意识,不清楚在活动中的分工,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活动无法顺利进行。有了微评价的引入,合作探究活动终于得以开展。在活动前,我出示了一张合作探究评价表(如下),和学生一起详细解读了评价的标准,用一张小小的表格贯穿活动始终。小组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自评、组长评、教师评三个层面的微评价都得到了彰显。
教师在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并结合评价表进行评价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学生探究的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如合作中需要配合、需要仔细观察等。而组长作为小组活动最直接的观察者,在合作中需要有不影响他人的公共意识,因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完成小组任务的前提,借助评价表,小组长可以提醒组员小点声、分工合作。小组长可以依据合作探究评价标准对小组成员展开评价,重点关注“配合程度”和“讨论参与度”这两项。组员自身也可以进行自评,重点评价“个人贡献值”。这三种评价方式交织在一起,借助评价表和简单的语言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在每一次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践行文明、有序、团结等道德修养,切实落实道德实践,让道德实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慢慢开花,在滋养中结果。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当前,儿童的德行生长迫切呼唤我们的德育课堂要有微评价的入驻。美国学者斯蒂金斯曾说:“如果评价不能在课堂层面有效地实施,那么其他层面的评价都是在浪费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借助微评价持续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方能持续地做出决策,通过微评价不断地驱动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微评价需要围绕德行的培养,需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需要引导学生价值观的确立,需要不断落实学生的道德实践。微评价让道德品质与学生相识、相知、相爱,让“德”满生活,“德”满人生。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彩芳.以评价引领学生道德成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9(6):41-42.
[2] 卢文巧.把握“德性”落点,培育公共意识:以二年级下册“我们小点儿声”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9(5):54-57.
[3] 董琼.学生如何深度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与教学改进的评价新取向[J].人民教育,2019(Z2):106-109.
[4] 朱淑秀.真实的品德课[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