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理性的声音

2022-06-10洪兆颖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5期
关键词:责任担当

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着眼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从实际教学的角度设计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旨在通过阅读鉴赏名家名篇培养学生思辨阅读的习惯,夯实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基础。

关键词:思辨阅读;任务群教学;责任担当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中,分别设计了“学习之道”“中华文明之光”“责任与担当”三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这三个单元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任务链,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是这个任务链的最后一环,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任务群解读与单元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任务群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现实,从而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把握思辨的方法,体会不同思想和风格的作品,进而发掘作品的现实意义,最终通过阅读较为复杂的政论性文章,领会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责任与担当”这一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实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从认识到思考再到运用的最重要的一环,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多为议论性文本,皆为文言名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停留于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的“咬文嚼字”,也不能忽视文言文积累性的教学内容而一味宏观构架。因此,笔者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积累文本中涉及的文化常识、文体知识等,积累实词、虚词,掌握典型的文言句式;

2.学习古代良臣贤士爱国爱民、勇于担当的精神,增强自己的使命意识;

3.学会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4.借鉴名家论证的方法,以理性的方式认识问题,独立思考,学会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与重难点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四篇文章分为两组,第一组为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第二组为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

(一)第一组教学设计步骤与重难点分析

1.完成相关知识积累,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工作。句句落实、字字讲透,是每个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希望实现的目标之一,但囿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对象,往往达成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预习、练习和导学案等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學习效果。

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论证方法,领略语言艺术。在古代的政治观念中,最注重君道和臣道。魏征直言敢谏,讲的是为君之道,王安石锐意革新,讲的是为臣之道。

教师可首先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教学中重在讲透议论文说理的不同方法。《谏太宗十思疏》采用议论文体常用的立论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从提出“积其德义”到为什么“思”再到“思”些什么,以“思”为线索,层层深入,条分缕析。理清思路的同时,教师可以将之迁移到作文教学中,力求在高一议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教会学生如何借助立论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答司马谏议书》是一封书信,教学重点应落在立论和批驳结合的论述思路上。文章首先抓住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名实之争。这样的“立”就具备了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基础。接下来,王安石开始驳斥责难,分析原因,针对司马光对自己的五点责难,逐一批驳,依次攻破。之后,作者分析自己的改革遇到抵制的深层原因。最后,作者以更加坚决的态度向对方表达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在教学中应将驳论作为重点,并可将其作为议论文写作思路的新方式迁移到作文教学中。

其次,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重在让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运用“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两个浅显易懂的比喻将“积其德义”这个根本原则很轻松地提出来,而“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比喻来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生动,具有说服力。第一段先正面论述固本浚源的重要性,再从反面证明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从“在殷忧”和“得志”正反两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全面,说理透彻。《答司马谏议书》借助盘庚典故说明所推行革新的合理性和正义性,表明坚定的决心,同样具备很强的说服力。这一组文章很典型地运用了举例、对比、比喻三种论证方法,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谏太宗十思疏》一文运用大量排比、对句,在骈句中穿插散句,整齐匀称又兼有参差错落之美。《答司马谏议书》第二段也用了大段句式一致的语句,整体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3. 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国家兴盛之时,魏征居安思危,大胆谏言,防微杜渐;国家艰难之际,王安石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面对帝王,魏征“献纳忠谠”,面对政敌,王安石辩难交锋。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精神,家国天下、勇于担当责任的品质。鲁迅先生曾说过:“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这种精神与王安石的革新精神又是何其相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倾听这些理性的声音,激发学生心怀天下、坚守道义的精神。

(二)第二组教学设计步骤与重难点分析

1.利用预习单和导学案完成相关知识的积累。

2.了解文体特征,分析创作意图,理清行文思路。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从古至今探讨六国、秦朝灭亡的诗文有很多,本单元选择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篇:杜牧的《阿房宫赋》写秦国灭亡缘由,立足现实、评说盛衰;苏洵的《六国论》写六国迁灭原因,借古讽今、以史为鉴。

首先,了解文体特征。《阿房宫赋》是文赋的代表作,文章骈散结合,既有声韵之美,整齐中又有变化。行文中综合运用比喻、夸张、排比、铺叙等多种手法,对阿房宫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极尽“铺彩摛文”之能事。“论”是一种论文文体,《六国论》属于政论,是学士大夫议论古人或评论经史的言论。文体虽不同,但用文字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的意图是相通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对“赋”的了解上。

其次,分析创作意图。杜牧所处的时代阶级矛盾尖锐,藩镇跋扈,外族入侵,百姓痛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于是,他用文章來表达政治理想,矛头指向的不单是秦始皇等亡国之君,更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而苏洵所处的宋朝屡次受到契丹和西夏的威胁侵犯,统治者并没有积极抵抗,只是一味用屈服妥协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和平,结果富敌弱己,带来无穷后患。文章从作者自身对时事政治的理解出发,借古事讽今朝,给统治者敲响警钟,指出一味屈膝求和只会招致灭亡。

最后,理清行文思路。《阿房宫赋》先从三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建筑之奇、美女之众、珍宝之多,为后文讽喻张本;然后夹叙夹议,点明农民揭竿而起的原因;最后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爱其民。文章前半部分着重“体物”,后半部分着重“写志”。《六国论》先分析原因,提出观点;其次分析问题,展开论证;最后解决问题,收束全文。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整。教学时可将《六国论》作为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范文,加强学生对议论文结构的掌握。

3.思辨阅读,培养多元思考的思维品质。思辨性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常见的形式是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疑问难、探索真理的活动,思辨性阅读应以细读、精读文本为基础,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应指导学生领会作者观点、了解时代背景,鼓励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辩证分析与合理推论,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这一单元有直言进谏的奏疏,有据理辩争的书信,有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的史论,作者们都站在各自立场上发表见解,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引导学生评估作者观点和论证的合理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有条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学生活动与拓展阅读

1.结合电视剧《觉醒年代》,感受本单元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准备一次班会发言稿。

2.阅读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司马光的立场和观点,开展一次辩论赛,感受论战辩难的过程。

3.从前代兴衰汲取当代治国经验,是学习本单元文章的重要内容,结合建党一百周年这一时代背景开展相关讨论。

阅读苏轼、苏辙、李桢的《六国论》,总结上述三人的观点,比较鉴赏不同作者所写的《六国论》,对苏洵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在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包括如何确定论点、选取论据、论证观点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并尊重对方观点,不求华丽的辞藻,重在周密考量、全面思考,在倾听别人理性的声音之后,也学会理性地发声。

作者简介:洪兆颖(1978— ),女,江苏省南通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责任担当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主题班会
新时期体育在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发力供给侧 服务创新驱动
创新行业学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新常态下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
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论社会转型期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