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常态下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

2016-03-24黄宏祥

人民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责任担当领导干部新常态

黄宏祥

【摘要】“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个新用语,也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热词”。文章以领导干部如何适应新常态、融入新常态为切入点,针对企业干部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强调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对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领导干部 新常态 责任担当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由此,“新常态”概念悄然而至并深入人心成为广泛共识。伴随新常态的到来,中国经济告别“三高一低”粗放式高速增长的旧常态,迈向中高速增长、中高端升级、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效益集约式增长的新常态。这不仅是国有企业面临的现实命题,更是领导干部共同的政治责任。

现状与分析

“新常态”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在新旧动力切换期,旧的办法难以为继,新的办法还没显现出来;原有的驱动力后劲乏力,新的动力一时接不上档;传统产业的盈利能力在萎缩,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在培育成长中。我国经济应对“三期叠加”的影响,增速回落,增长趋缓,下行压力加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为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也是企业发展绕不过去的“成长烦恼”。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企业与全国一样,在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的同时,由于受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国内调结构、转方式以及企业的组织形式、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受到较大冲击,经济效益持续下滑,下行态势比较明显,既有经济增速回落的共性特征,也有因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呈现的特殊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管理层、普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呈现出多变、多元、多样的形态,不同群体的诉求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主要表现在:

一是“换挡焦虑”症。一些干部常有“工作不如以前好做”的感慨,对经济新常态表现为不适应,把不努力形成的低增长归咎于“新常态”,自我安慰,不思进取,停滞不前。那些在旧有的“病态”政治生态中“自由快活”惯了的干部感叹“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对长期形成的做法有路径依赖,一时“找不着北”,滋生了消极、懈怠、迷惘情绪,出现了“换挡焦虑症”,导致心理上的疲惫和心态上的失衡。追其根源就是没有充分认识我国仍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没有充分理解中国市场化改革不可逆转,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可逆转,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升级不可逆转,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提升不可逆转;没有考虑到在经济增长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难免会受影响,不能随着新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新的发展目标。

二是“难作为论”。有的干部面对新常态不以为然,任务不上肩,执行不得力,角色难到位。信守“不干事,少干事,不出事”的做事做人潜规则和“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消极态度。束手无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遇事绕道走,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做事;袖手旁观,抱着“多栽花、少拔刺”的心态,从观望等待到消极应对,畏难情绪加剧,满足于平平安安守摊子,庸庸碌碌混日子,回避风险,逃避改革,缺乏主动作为的意识支撑。这种“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的倾向恰恰是对“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也是“为官不为”、“为官不易”负面影响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受到影响和弱化的主要成因。

三是“改革疲劳”症。经济新常态本质上是改革新常态。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允许失败,允许呛水。有的干部由于没有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没有摆脱墨守成规和僵化保守的桎梏,对实现新发展的信心不足、激情不够,感到在企业和自身发展上前景不明,引发了思想和情绪上的波动。从客观层面看,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好吃的“肉”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从主观层面讲,观望等待、“精神懈怠病”、“改革疲劳症”在一定范围内滋生蔓延,折射出一些同志“不在状态”,找不到干事动力,看不到前进方向。这种不良现象对干部的身心健康和企业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尽快调整和扭转。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循循善诱,积极做好疏导工作,抵制消极倾向和负面影响,提高对适应新常态、融入新常态的认识,加深理解新常态本身是对过去很多经济政策、经济行为和习惯的改变,充分考虑到新常态下企业发展可能伴生的新矛盾、新风险。

责任与担当

担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一种不辱使命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就是责任,是检验每一名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忠诚、干净、担当是领导干部的核心素质,忠诚是为政之魂,干净是立身之本,担当是成事之要,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当前,在全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核心要义就是对党忠诚、敢于担当,要求党员干部切实牢记,勇毅笃行。

敢于担当,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①担当是责任,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当干部,意味着责任,责任就要担当。一是政治担当。面对复杂局面、重大原则问题,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为官一任,握住了权力,就要对得起信任,担得起责任。二是责任意识。干事就会有责任。谋事要实,就是树立干事创业正确导向,把创业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谋事决定着干事,谋事的质量决定着工作质量,谋事的水平决定着发展水平。创业实不实,是成事兴业的基础保障。在企业改革过程中,越是尖锐的矛盾、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拿出政治勇气和睿智,想方设法地破除制约,解决束缚发展的难题。

善于担当,做到知责思为,履责善为。把“三严三实”贯穿到领导干部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的全过程,这不仅是组织的明确要求,更是群众的殷切期盼。领导干部是改革发展事业的带头人。要善于把握和运用经济规律,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急躁蛮干不行,束手无策也不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换挡期后,一些中央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一方面实现了强强联合,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架构、经营机制、管理模式也都在发生新的变化。以勘察设计行业为例,当前面临着来自市场开拓、技术革新等各方面的巨大挑战。尤其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企业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越是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辛劳、多一份担当,保持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既要“愿作为”,更要“能作为”;既要“真作为”,更要“敢作为”;既要“善作为”,更要“快作为”。做到扛得起、负得重、过得硬,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难题面前积极开拓,困难面前担当在先,时刻把为民的责任、改革的攻坚、难题的破解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体现担当,做到修己惠人,笃行致远。作为领导干部,当官就要做事,在位就要谋其政,既廉政又勤政,既干净又干事,这是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应有的觉悟和姿态,也是责任担当的充分体现。一是把主体责任抓在手上。从管住作风、管住权力、管住钱袋三方面入手,以严格的责任有序推进管党治党各项任务全面落地。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情况亲自报告;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细化责任清单,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企业领导班子和子企业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把组织考核与职工评价相结合,提高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加强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动态监管和经常性检查,主动承担起“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的监督监管责任,立家规、正家风、严家教,构建问责问效新常态;积极探索完善党委调研、决策、实施、考核、监督、追责等方面相协调、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实现用科学精神行事,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成事。二是把廉洁自律放在心上。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②的新要求,常怀律己之心,守住做人、处事、用权行为底线,筑牢拒腐、防变、自律道德防线,远离“红线”“雷区”,做到严以修身,坦荡做人,谨慎用权③,清白做事。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既要敢担责,又要敢追责;既要“阳光雨露”,又要“修枝剪叶”,“廉洁风”常吹,“预防针”常打,“警世钟”常敲,在新环境下对党忠诚、敢于担当。

对策与建议

“新常态”指的是什么?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也可理解为我国历史发展进入新时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发展态势和新的行为规范。如果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是合乎规律的经济“新常态”,那么,领导干部在严格约束下干事创业也是回归优良作风的执政“新常态”。中央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也是党执政的重要根基。新常态新变化,要求企业领导干部把握好五个基本要素。

政治定力。所谓政治定力,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的素质和能力。增强政治定力,最根本的是坚定政治信仰。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的最高价值的信念,体现对政治价值的认知判断和崇尚追求。把使命铭记心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④,是领导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的刻度尺。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如何定位新的价值坐标,归根到底是要把握好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发自肺腑的对“三个自信”透彻理解并坚持始终,入脑入心的把马克思主义和市场经济理论学懂弄通。深化理解,统一认识,打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始终保持一种清醒、一份冷静和高度政治定力,搞清楚“入党为什么,在职干什么,身后留什么”,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以及为谁改革、怎样发展等问题。

人格魅力。这些年“人格魅力”已经成为流行的词语之一。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方面能吸引人的力量,也是人格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是其道德品格、气质修养、能力才干和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⑤。干部形象的表率作用,一言一行、言谈举止对周围人具有示范效应,与党的形象休戚相关,也是最能体现人格魅力的,是一种无言的力量。一个领导干部有多大的作为,最终取决于人格和智慧的力量。品格和知识是决定人格魅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只有自己比别人学得更好,走得更前,站位更高,视野更宽,才能在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上展现知识的力量和领导才艺。新常态下,企业领导干部不论是想问题、做决策还是抓工作,都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走势,保证思路清晰,拒绝“短视”行为,服从长远发展。要发扬“安、专、迷”精神⑥,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深入学习和丰富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新常态下经济运行新特征,提高经济素养,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本领。要把深学、细照、笃行这三者融为一体,在知识更新中深钻悟透,勤奋笃行;在知识储备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克服“本领恐慌”⑦,做到“不说外行话、不干外行事”,彰显“行家里手”的人格魅力。

能力素质。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⑧。基层干部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实干者;既是协调者又是监督者;既要善于布局谋篇又要把握政治方向。而能力、素质又恰是领导干部智力、才能形成的基础。领导干部要有把人心凝聚起来、把智慧和力量调动起来的组织能力;有善于分析事物本质的判断能力;有化解矛盾、理顺关系的协调能力;有挖掘可利用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的管理能力。要肯花时间、肯动脑筋、肯耗精力去想、去做、去研究、去琢磨。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统筹规划,兼顾长远,树立大格局、大胸怀和局部利益服从整体的“一盘棋”思想。遇到问题做全方位的分析,遇到瓶颈寻求解决的途径,靠素质立身,靠勤奋做事,靠品德做人,做“多能型”的企业管理者。

平常心态。保持适应变化的新状态形成“心常态”,既是对领导干部的一个全新考验,又是价值观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要自觉克服消极心态,理心气,调心智,在战略上保持淡定、平和、从容、有定力;在战术上理性、智慧的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增强“调”的意识—调好心态、调优状态、调整姿态。不为功利烦心,不为挫折折腰,淡泊名利,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在“名”上保持平静心态,在“权”上保持平衡心态,在“利”上保持平淡心态。以良好的生活方式、广泛的情趣追求、适度的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调适心情,珍惜拥有,懂得感恩,保持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

“基本功”。顺利度过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领导干部就要历练为民“基本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上,领导干部身处企业第一线,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更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工作既辛苦又清苦,权力不大,责任不小,事无巨细,遇到的困难和“烦事”不少。大量的基础工作在基层,热点难点也在基层。因此,必须学会从群众的立场出发,用群众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用群众接受的形式交流、沟通、互动。带着感情、热情、激情和责任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心贴心交流,多说暖人心的话,多做暖人心的事,弄清楚我们的工作对象在想什么,干什么?下基层、接地气,到有困难、有问题、有矛盾的企业去,帮助干部职工克服“换挡焦虑症”、“改革疲劳症”、“精神懈怠病”和畏难情绪等,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广大职工的幸福指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时下,“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个新用语,也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热词”。企业领导干部必须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把新常态新变化转化成争取优势、抢占先机的手段,引领变化,推动变化,承担新责任,施展新作为。

(作者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⑦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81页,第381页,第394页,第93页,第415页,第402页,第415页。

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年,第103页。

责编 /张晓

猜你喜欢

责任担当领导干部新常态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