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红楼梦》

2022-06-10纪德群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红楼梦

摘要:从生态文明视角看《红楼梦》,可以发现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相当感人的思考与描绘。作者认为天下万物都是有情的,人也是秉自然之气而生,书中主人公常对自然界的花草鸟鸣怀有悲悯、呵护之情,并演绎了不少人与自然互动感应的动人故事。《红楼梦》体现的这种生态理念,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万物有情;天人感应;生态文明

当今人类正遭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威胁,如何化解生态危机呢?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就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的确,我国自先秦以来,不仅道家、儒家经典对“天人关系”的问题极为关注,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从来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而且不少古代文学经典也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有生动形象的诠释,小说《红楼梦》就对人与自然相互感应、和谐共生作了感人至深的描绘。

一、《红楼梦》的生态观

所谓生态观,就是人对自然万物尤其是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认识。《红楼梦》体现了什么样的生态观呢?

1.“万物有灵”。《红楼梦》第七十七回,贾宝玉就说:“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他还列举了孔庙前的桧树、诸葛亮祠堂前的柏树、岳飞墓前的松树等,说它们与人物的堂堂正大之气相互感应,成为千古不磨之物;至于杨贵妃沉香亭畔的木芍药、端正楼前的相思树,王昭君坟上的青草等,也是有灵验的。姑且不论他所举的例子是否属实,只说他的观点,这就是典型的万物有灵、天人感应论。据此,他认为大观园中其所住宅院里的海棠花,忽然有一半枯死,就是晴雯被逐病死的一个先兆。

2.“秉气”说。《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发表了一通人秉自然界正邪之气而生的“秉气”说,认为“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像贾宝玉这样的人,则秉承了“清明灵秀之气”与“残忍乖僻之气”,这两种气的相互搏击,则导致了“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

3.“天然”论。《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游大观园,对“稻香村”颇有微词,认为它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缺乏“自然之理”,不得“自然之气”,从而失去了天然之趣。可见,他反对人为造作,主张“道法自然”,欣赏“天然图画”,追求一种天然浑成的天然之趣。

二、人与自然的感应、互动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既然认为人秉自然之气而生,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那么这种观念就自然会对他如何写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小说中,他就说贾宝玉的前生是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的一块“无才可去补苍天”的石头,而林黛玉的前生则为三生石畔灵河岸边的一株绛珠仙草,两人前世有缘,即为“木石前盟”。而大观园中那些天真无邪的女孩子,也都是秉天地山川灵秀之气孕育而生。如作者就多次借贾宝玉之口慨叹道:“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第二十回)“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造出这些人上人来!”(第四十九回)在书中,作者还曾别出心裁地借贾宝玉过生日,女孩子们吟酒令,分别以牡丹、红杏、梅花、海棠、荼縻、莲花、芙蓉、桃花、兰花等来象喻宝钗、探春、李纨、湘云、麝月、香菱、黛玉、袭人、晴雯等(第六十三回),并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来暗示红楼少女们的悲剧命运(第五回)。

又由于作者秉持万物有灵的观念,因而他在小说中就多次写贾宝玉对自然界的花草鸟鸣怀有一种悲悯与呵护之情。例如,宝玉看到桃花纷纷飘零,担心被人践踏了,就用衣服将桃花兜起来,然后撂在那清碧的溪水里。林黛玉见他这样做,就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宝玉问她怎么办,她说:“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第二十三回)可见,她对落花的体贴更甚于宝玉。不仅如此,她在葬花时还这样唱道:“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可见,她认为落花、飞鸟与人一样具有灵魂,因此她才会由桃花之零落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红颜之易老、身世之飘零(“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并由葬花进一步预感到自己将来无所归依的悲剧命运。

耐人寻味的是,《红楼梦》中还描写了自然界的花鸟对林黛玉幽情苦绪的感应之情。如第二十六回写晴雯和碧痕拌嘴,不知黛玉来访,不让黛玉进门,黛玉误以为宝玉恼她,于是“越想越傷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可见,宿鸟栖鸦也是能感应人的悲情的。

《红楼梦》还描写了宝玉面对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所做出的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行举止,说他“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和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第三十五回)。例如,第五十八回写他去看望黛玉,路过沁芳桥时,只见:“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可见“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甲戌本第八回批语),不时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765344E7-8418-41C7-B97C-4E6D5A94A1AE

三、诗意地栖居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因为秉持“天然”论,所以为了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有意“道法自然”,别出心裁地为每一个红楼女儿都安排一个与其性格、爱好与审美情趣相一致的住所,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翠竹夹路,苍苔布满”,“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就足以映衬出其品性的清幽雅洁;而长满奇草仙藤的蘅芜苑,也未尝不是宝钗人格的某种隐喻;至于栊翠庵的冰雪红梅,也与妙玉清高孤傲的人格风采相映成趣。

书中还写宝玉与大观园中的少女们开诗社,咏海棠,颂菊花,赞红梅,过着一种颇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而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生活画面,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如第二十七回写宝钗扑蝶:“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一段描写就将宝钗天性中难得一见的天真烂漫之情活现于纸上。又如第六十二回写湘云醉酒之后,“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也在人与花的交相辉映中展现了湘云憨直、洒脱的个性风采。第七十六回写黛玉和湘云中秋之夜在凹晶馆赏月,只见一轮皓月与一泓秋水交相辉映,清风缕缕,碧波粼粼,“令人神清气净”,于是情不自禁地即景联诗,一个吟出了“寒塘渡鹤影”,一个吟出了“冷月葬花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总之,在《红楼梦》的作者看来,自然万物不仅是有生命的、有情的,而且与人是相互感应的,人自身本来就是自然孕育的,因此人对待自然理应怀有敬畏之心、关爱之情、体贴之举,理应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肆意践踏。毫无疑问,这种思想观念不仅是对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发扬光大,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5年1月19日-21日)[N].人民日報,2015.

[2]庄子.齐物论[A],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4]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纪德群(1971— ),女,安徽省长丰师范附属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学。765344E7-8418-41C7-B97C-4E6D5A94A1AE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