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论视阈下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的思路及价值

2022-05-30金石么静涛

新闻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金石 么静涛

【内容提要】当前,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更多涉及的是媒介环境变化对新闻教育教学带来的挑战,而忽略了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本身应遵循的教育规律。当代教学观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界的最新理念,新闻传播学科理应了解和反映教育规律。教学理论的变革和创新,为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价值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方向,将教学论和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无疑能够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教学论 实践教学

教学论是认识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和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深入探讨“为什么教学”“教学是什么”等问题的同时,也相应地在指导“应该怎样教学”。教学理论反映和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方式和途径,追求的是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同一与超越。新闻传播学科具有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极强关照性,反映和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理解和价值判断。以往新闻传播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注重观念价值的传授和传播技能的培养,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研究不够充分。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指导着教育实践,历史悠久、成果丰富,将教学论和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无疑能够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一、当代教学观的演变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教”与“学”无论从内容到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导着当代教学观的变革方向,当代主流教学观体现出了以下走向。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传统教学观念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权威性,认为学生主要依靠经验的积累扩大认知的范围,并主要在教学中获取知识。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获取方式和速度的改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断调适,更加适应学生身心发展、个体差异、兴趣需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受到了社会和教育界的认可。

(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发展的转变

通过教育单纯达到知识技能迁移的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教育实践。杜威主张“教育即发展”,认为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实践论中,提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学科主题里的成人经验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经验。赞科夫提出的“发展主义教学论”对“何为发展”“发展什么”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即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不仅是达成智力的发展,更是个性的发展;动机、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教育中同样应当被重视。人本主义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教育要促进人各种潜能的发挥,各个层次的需求得到和谐发展,重视意志、感情和情绪与认知发展的统一。

(三)从重视教法到重视学法的转变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教”是教学理论的核心;当代教学论在教法改革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的方法的研究。研究如何“学”,使得教学论有了新的研究主体。注重对学生直觉思维的挖掘和培养是结构主义教学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直接观察可以直接迅捷地认知事物,直觉和逻辑思维同样重要。

(四)从重视继承到重视创新的转变

社会改造主义教学论主张,教育教学要考虑社会变革的需要,学校教学的价值,最终要落脚于社会价值,教学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①学生通过形成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塑造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的能力,进而成为能够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人。教学必须同社会实践生活联系,增强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习的逻辑主线不仅局限于学科逻辑,更应当建立关照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逻辑。

二、当代教学理论对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思路的指导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指明,高等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②

(一)实践教学及其特点

我国的实践教学是伴随着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及其深化在上世纪末才出现的教育话语,是具有高等教育专属特性和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③实践教学被认为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常识性概念,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和环节。实践教学指的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为了完成课程学习任务或从实践中获得体验以帮助学习任务的完成的校内外活动。④

(二)新闻传播学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即在实践(实地采访)中学习、询问(访谈、提问),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正确反映客观社会、揭示事实与真相的系统知识,正是新闻实践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社会作为新闻发生的现场和知识生产的场域,与课堂教学的区别就在于它融汇了当代社会的各种知识与问题,提供了新闻发生的现实环境和场景,潜藏着各种发现和创新的可能性。当学生带着兴趣与问题意识同现实社会接触时,可以直接勾连和检验以往习得的知识与理论,并予以及时反馈和修正。

(三)范例教学论与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

范例教学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教学论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精神世界的各种规律和现象,可以依靠具体的、个别的、学生能够理解的事例来说明。即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起认知(直觉)的“稠密区”。“稠密区”中各种知识、材料汇集、交融,从而形成新的具有逻辑和整体性的认知结构,进而达成对其他材料和知识的把握与联想。认知“稠密区”所获得的知识,应具有推论的性质,学生通过对某一事物本质的分析、理解,最终形成抽象和总结性的规律。

选择的范例是应当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突破点,能够同前后的知识点、同学生横向的经验有着有机的联系。范例教学论的本质特征在于教学目标的重塑,即教养性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服务于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为价值取向,教学过程为教学目的服务。范例教学对学生要素的探索、学法的研究、注重学生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等基本原则都值得新闻传播学在开展实践教学中思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新闻传播学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现场性、全面性、双主体性的特征,带有比较明显的“范例教学”特点。

一般来说,新闻传播学开展的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参观研修性质和专业见习性质。前者如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实践课走访新浪总部、河北大学的阜平革命老区实践教学、暨南大学的井冈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社会实践研修、广西大学的红色圣地践行“四力”、西藏民族大学的延安清凉山实践研修、河南大学的开封报业集团实践教学活动。后者如清华大学“新闻大篷车”、兰州大学“重走中国西北角”、暨南大学“我行我动”全媒体实践育人等。不论是实地研修还是专业见习,新闻传播类的实践教学主题性都非常明确,或为融汇理解某史论现象,或为掌握新闻技术。大多数新闻传播学教育工作者缺少对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对新闻传播技能的传授,或者说没有在理论高度上认识感性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缺乏对“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随意性。

通过对教学理论的理解,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应当认识到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形成认知“稠密区”,思考如何用一个课题的实践教学勾连前后知识点,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认知图谱,建立逻辑思维与直觉观察之间的桥梁;从教学方法向“学法”思维的转变,从传统课本教学目标的塑造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为价值取向,即明确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和改造社会,教学是为达到这一目的服务。

三、教学理论对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价值的重塑

(一)感性认识价值的确立

认识,包含着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种形式。间接性、抽象概括性和全面性是理性认知的特点。感性认识的对象是客体的现象,它是关于客体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人们通过对客体的生动直观而获得的。因此表达它的形式是关于事实的个别判断。⑥一般来说,我们更多提及的是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忽略的是在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中,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转化。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历史性、曲折性、螺旋性特征,人们形成的感性认识并非是单纯对事物的感知,而是将既有的理性认识“编织”到了新的认识当中。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往返流动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⑦

新闻传播学科是直接影响、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科。新闻传播学科教什么、怎么教不但作用于学生本体,而且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塑造、价值判断和价值表达。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历史或现实的直观认识,对课本中的理性认识以“再现”的方式、认知“稠密区”的形式激活学生的感性认知,形成新的、更有高度的再认识,这种再认识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形成的。

(二)过程教学价值的挖掘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除了文化传播外,还可以产生文化增值。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创新着文化。教育部印发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各环节强化意识形态取向。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势必是培养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新闻工作者,必然应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教学不仅在于实践教学成果的产出,实践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学习的构成。在当代教学理念中,“完整人”不仅是对学科的学习,更包括着对人情意、感情和情绪的发展,认知、理智和行为的发展及其统一。在教育学家罗杰斯看来,“无意义”的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感情或者个人意义;而“有意义”的学习,则可以使得学习者行为、态度、感情以及未来选择时发生变化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增广,更是与人的各种经验和感性认识的融合。许多“有意义”的学习是在实际活动中进行的。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教学通过对历史或者现实问题的关照,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学习材料、场景进行分析,提炼出与学习目的相关的内容,从而开展更具个性的内化学习和发展。

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教学环境的改变。实践教学实际上构建了一个“自我经验”的实践环境。而这种“自我经验”常常会突破理论学习的局限,引发学习者内心的学习动力,创造出新的经验和认知。当我们引导学生在延安清凉山教学基地观摩学习时,学生通过对历史实物的触碰、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甚至是气候环境的感知,对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积累了超越文本的“自我经验”,进而形成了新的认知和体会。这种认知极具个性,学生通过物和人的互动,展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再认识的螺旋式学习过程,人的学习性、生命性、活动性得以体现,互动的教学环境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略。

实践教学过程的另一个特点是自发学习。不论是观摩性质的现场教学还是操作性质的见习教学,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灵活性都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最持久、最深入的学习无疑是来自学生的自发性学习,自发性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者获得学习的自由。以专业见习性质的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为例,学生的选题到策划、采访、撰稿过程也会受到教师和媒体的制约,但其学习的自主性远远超过课堂学习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当学生认识到其所学的知识能够直观地影响自我发展,就会进行意义学习,进而激发更多的潜能。

(三)创新价值的再认识

创新可以是具象化的新发明,也可以是抽象的新思维。对于新闻传播类学科的实践教学,创新不仅意味着知识再造、新的文本的生产,也意味着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再造、升华与统一。实践教学成果的显性作用,往往是课堂和经验学习的具象体现;实践教学的隐性成果则是对受教育者思想的改造、潜能的激发、情感的发展、态度的改变。显性的教学成果是可见的,隐性的教學成果则体现在学生对党性原则的坚持、职业道德与修养的提升、理想信念的形成、专业理念的确立,这些隐性的教育教学成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创新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落脚点。

四、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与教学理论的回归和发展

(一)重视教学理论的学习

教学论研究涉及教学过程、教学系统、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艺术等内容。时至今日,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除却媒介融合等技术因素带来的新问题外,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如何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基础性问题也有深入研究的空间。

中国的高等新闻教育曾一度停办,质疑者认为大学“根本培养不出革命的战斗的新闻工作者”,新闻人才必须在实践中培养。改革开放后,新闻教育恢复正常,但业界依然有执此念者。⑧这些声音的产生与新闻生产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也与我们对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滞后有关。科学的教学方法无疑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细化、教学内容的深化、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借力于教学论的成熟理念,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思路,是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跨学科的综合实践。

(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不应重弹“技术决定论”的老调,而是要认清并遵循其自身的逻辑,即教育的规律、业界的变化、社会的需求,三者缺一不可。⑨本文旨在探索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当前新闻传播学科教学研讨的议题,大都离不开新传播技术对传播生态的冲击和挑战,进而提出立足于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观点。

与新技术对接的教育理念固然有着它的时代意义,然而回归教育本身的目的、目标,教学的原则、方法,对于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仍然是立足之本。拥抱技术、赶追变化给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工作者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制造了焦虑。对业界最新变化的过度关注实际上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反映,而社会改造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后现代主义教学论等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教学研究中还鲜有涉及。在一定程度上,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教学研究落后于教学理论的发展,对于我们开展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目标和原则等基础性问题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新闻传播学科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可谓不多,而回归教育教学规律是其未来长足发展的逻辑起点。

【本文为西藏民族大学重点教改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编号:2018371);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西藏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编号:SK2021-06)研究成果】

注释:

①皇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9.

②王晓红主编.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11.

③艾小平.立足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四元多维”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④傅忠贤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9.

⑤王君超.新闻实践教学之“学”——兼谈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背景下实践教学的“1+1”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8(08):26-30.

⑥⑦袁贵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兼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论[J].天津社会科学,1985(03):32-37.

⑧王润泽.新闻学面临的挑战与新闻教育变革[J].中国出版,2020(14):10-14.

⑨何志武,董红兵.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逻辑[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05):37-45.

作者简介:金石,西藏民族大學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么静涛,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