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殊的新闻伦理思想
2022-05-30李华羊倩
李华 羊倩
【内容提要】在阐明袁殊新闻伦理思想研究价值基础上,从明确新闻工作社会主义立场、强调新闻真实、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批判新闻界伦理失范和加强记者素养五方面梳理袁殊新闻伦理思想主要内容,总结其鲜明时代烙印、前瞻性和中西合璧的特征及其对当代中国新闻界的启示:引进国外新闻伦理思想及理论需经本土化改造、新闻工作者须承担社会责任、新闻工作坚持群众路线、提升新闻观念前瞻性。
【关键词】袁殊 新闻伦理 新闻道德 新闻真实 言论出版自由
袁殊(1911—1987),本名袁学易,湖北蕲春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新闻实践经历丰富,新闻理论成果颇丰。中国早期新闻伦理改革倡导者任白涛认为袁殊“给一九三一年份的新闻学界创造了不少的新纪录。”①著名新闻史学家、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指出:“袁殊对于新闻工作实践和新闻学研究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的许多专著和教材中都有所记载,并对他作了积极的评价。”②本文以袁殊学术成果和新闻实践为依托,系统梳理其新闻伦理思想及当代启示。
一、袁殊新闻伦理思想的研究价值
众多研究者将研究重心集中于袁殊情报工作,对其新闻工作的研究有所欠缺。在袁殊新闻工作研究领域,成果侧重于其新闻实践,较少关注其新闻理论,对其新闻伦理思想尤其缺乏关注。而袁殊在新闻理论领域颇有建树,比如首倡集纳主义、为新闻学正名③;《报告文学论》一文首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述报告文学④;译作《新闻法制论》是“中国最早介绍新闻事业中保护个人名誉权的学术著作”⑤。
本文研究袁殊新闻伦理思想,价值在于:一是促进对袁殊新闻伦理思想的探讨,为袁殊相关研究与中国新闻伦理思想史研究略尽绵力。新闻伦理是新闻实践的价值遵循,是记者日常工作的内在依据。大量新闻实践使袁殊拥有丰富的新闻伦理思想。他在《记者道》一书和相关新闻论述中多次强调“新闻记者职业人格的贞操问题”,重视“新闻记者之社会使命”,呼吁记者做“时代的解剖者”及“注意新闻界的风纪问题”。袁殊是我国较早一批新闻伦理研究者之一。1919年徐宝璜在《新闻学》中专章列出的“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是中国新闻伦理研究的开端。袁殊紧随其后,其新闻伦理相关论述大多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二是揭示袁殊新闻伦理思想现代意义,尤其是关于新闻观念前瞻性的意义。
二、袁殊新闻伦理思想的内容
(一)明确新闻工作社会主义立场
袁殊虽然非“社会主义新闻学”概念的提出者,但他对此概念的进一步传播有重要作用。他认为新闻工作社会主义立场包括:
1.新闻事業阶级性
一方面,新闻实践应坚持阶级性。为声援《时事新报》辞退报社同仁,1931年11月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发表宣言阐明基本阶级立场:“愿为打倒操纵报界的资本家的前锋”,号召新闻界同人团结起来攻击“资本家,买办阶级,资本主义社会”。⑥在袁殊创作的《新闻记者歌》第三段,他指出阶级斗争应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帝国主义者,大肚吃不饱;社会恶势力,更在逞强暴。打开镜箱,照出他们醉生梦死的微笑,提起笔来揭发那些蝇营狗苟的奸巧。”⑦另一方面,新闻理论研究亦应坚持阶级性。1932年6月20日《文艺新闻》刊登《在这纲要指示下努力于新闻研究》,指出坚持阶级性是新闻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主张基于“当时的政治形态及社会生活”去认识、分析已有研究成果,进而构建基于客观需要的新兴新闻学及有历史价值的基础理论。
2.重视劳苦大众
袁殊重视劳苦大众主要体现在:(1)劳苦大众应是新闻报道主要对象。袁殊的《新闻记者歌》开篇阐述新闻工作职责:“申诉人间苦难,给社会知道”。⑧报刊设专栏反映劳苦大众生活,比如“上海街头之什”和“工场通訉”通过刊登照片、收录工人通信等方式呈现底层人民生活,谴责旧制度黑暗。(2)号召新闻工作者团结劳苦大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目的而斗争。袁殊在《报告文学论》中指出一个好的报告文学作者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和被压迫阶级共同努力,在《如何写报告文学给在厂的兄弟》中指出报告文学就是“要用赤裸裸的事实来说明、启发和鼓励;用不修饰、不夸张的报告来使人走上社会主义的方向。”⑨
3.坚持唯物史观
1931年6月袁殊在《九江先生周年祭辞》中指出新兴新闻学应以“以大众为出发点,着重唯物观来解决新闻业的实际问题”⑩。同年10月21日《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宣言》相关内容进一步体现其唯物史观:“新闻之发生,是依据于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生活的整体,是基于被压迫的广大的万万千千的社会群众。”[11] 这既是中国新闻学研究会致力于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原因,也是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新闻本源的认识。
(二)强调新闻真实
坚持真实性是袁殊新闻实践及新闻学术研究基本原则之一,体现在:
1.新闻“不如照像写真样的,只是枪械的摄写事实”[12] 。意即新闻虽不可能和事实一模一样,但能无限接近事实。
2.新闻“必须具备着一定的目的与倾向的;然后把事象通过印象加以批判的写出”[13],意即新闻报道是客观真实与主观认知的统一。
3.新闻“只是将作者自己所看见的、听到的乃至经验事实,毫不修饰地对大家报告。”[14]意即新闻是对真实事实的报道,与小说等文艺作品不同。
4.为实现新闻真实,袁殊及其创办的《文艺新闻》持续、深入报道事件。1931年2月7日左联五烈士事件发生后《文艺新闻》刊载系列报道:3月30日刊发《在地狱或人世的作家?一封读者来信探听他们的踪迹》,最先报道该事件;4月13日刊发《呜呼,死者已矣!——两个读者来信答蓝布》公布五作家遇难真相;4月20日刊载五作家照片。之后几期,先通过《文艺新闻》固定栏目“每日笔记”的短讯刊出各界人士对五作家遇难的态度;然后特别刊载《白莽印象记》等几篇进步作家的祭文以揭露国民党残害进步青年作家的真相。
(三)争取言论出版自由
国民党统治下新闻媒体缺乏言论出版自由。袁殊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国民党为实现言论统一采取高压新闻统制政策[15];二是新闻界屈从于资本主义导致丧失大众信任,进而使媒体很难引导舆论和影响统治者。[16] 袁殊还进一步提出解决之道:1.从理论上“要求有正确的journalism的出现,并属望读者能于认辨之后而以群力获之!”[17] 2.试图在实践中突破国民党管控。比如袁殊参加的中国著作者协会纲领之一是“争取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绝对自由”[18] 。《文艺新闻》对左联五烈士事件的报道也是典型表现。
(四)批判新闻界伦理失范现象
20世纪30年代上海新闻界整体道德水平不高,故袁殊大力提倡新闻道德:
1.批判新闻工作者将新闻当成谋利工具
一方面批判新闻工作者将新闻当成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特别是以广告为本位的报纸经营理念盛行——具体表现为广告占据大部分版面,其中电影和戏剧的广告最多。[19] 另一方面批判新闻工作者将新闻当做谋取其他利益的工具:为小利小惠背弃读者,比如将“私人隐秘生活”写得“有声有色”;因顾全当局利益而对宝贵消息按下不表;对“足以威胁别人的社会名誉和地位的事”则是“预留余地以待讲条件” [20]。
2.批判黄色新闻现象
袁殊认为“爵士主义的流俗报道”(即黄色新闻)特点是:“搜求奸、淫、烧、杀等日常社会事变,并做着夸大的报道”,达到“刺激读者官能兴味”以营利的目的,其本质是“罪恶的资本主义的文明”。[21] 之所以严厉批判黄色新闻,是因袁殊认为其社会作用主要是负面的:它“不是忠实地为读者供给正确的新闻报道”,而“使他们对于生活不求理解与认识,陷于无自信的境遇”,同时“使人昏迷沉醉于一时颠狂一时。”[22]
(五)加强新闻记者素养
“时代的解剖者”是袁殊对新闻记者社会使命的表达与对新闻记者素养的要求,具体内涵包括有识、有能和有良心。[23] 为此记者应做到:1.加强反省和批判。这种反省和批判“要诚恳,严正的,用虚心的态度”且应抓住一切适当时机。[24] 2.需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新闻界同仁共同努力,用坦白的态度才有可能将部分失踪的气节找回来。[25] 除了新闻界自我批评,“社会各方也应一致的严密注意新闻界的风纪问题,并且尽可能搜集风纪问题的事实材料。”[26] 3.需长期坚持。因此即使在“新女性”事件后袁殊仍主张检讨风纪问题是今后的经常任务之一。[27]
三、袁殊新闻伦理思想的特征
袁殊新闻伦理思想诞生于特定时代,以其丰富的新闻实践为基础,融合其作为新闻记者、新闻学者和新闻媒体管理者多重身份的思考。其特征包括:
(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国民党对内专制独裁,高压统治新闻出版界。作为一名进步新闻工作者,袁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争取言论出版自由。1935年下半年国民党政府《出版法》修正案公布。与1930年《出版法》相比,该修正案更严苛,新闻界抗议之声鼎沸,袁殊及其同仁的注意力也由先前的风纪问题转向争取新闻自由。其间,袁殊及《文艺新闻》积累了在高压统治下合法办报的成功经验,比如以独立客观面貌出现,不打左派旗号。左联五烈士就义后,当时“各个报纸刊物均不刊载这一消息”。袁殊借助灵活的编辑政策,要求上海从事文化工作的共产党人冯雪峰伪装为读者以来信形式查询五位作家下落,从而首次报道五烈士被害事件。之后袁殊与冯雪峰通过“一唱一和”方式报道此事,以应对国民党当局对消息来源的盘查。
1931年10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袁殊在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过程中也表现出鲜明的中国共产党立场,比如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新闻学;坚持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新闻学相关知识;积极为劳苦大众发声;认可新闻事业阶级性。
(二)前瞻性
袁殊新闻伦理思想的前瞻性主要体现在对黄色新闻的清醒认识和对新闻工作社会主义目的的追求。前瞻性的形成并不只依靠与众不同,也有赖于后世多数人认可。袁殊在世时未必能预见到自己的哪些新闻理念与实践能获后人赞赏,但仍可从其经历中总结通往前瞻性的路径:
1.科学预判
袁殊新闻伦理思想中某些观点不仅超越时人认知,还能与现代主流认知基本一致。他对黄色新闻的评价相当典型:一方面批判黄色新闻,从而超越很多同时代国人的认知。黄色新闻源于美国,之后成为一种世界现象。自19世纪末中国商业报纸萌发出第一次黄色新闻实践,中国黄色新闻发展在民国初期达到一个顶峰,出现很多黄色报纸。丁淦林教授指出,民国初期的黄色新闻已泛滥成灾[28]。在当时“西学东渐”背景下,黄色新闻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界学习西方的一股潮流,国内涌现出大批黄色报刊和报人。面对该现象,袁殊结合报界现实严厉批判,并指出黄色新闻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袁殊并未一味指责黄色新闻,也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他肯定黄色新闻有其必然存在的理由[29]。袁殊对黄色新闻整體评价以负面为主、正面为辅。他对黄色新闻的认识与现代主流观点一致。
2.问题导向
为实现新闻工作社会主义目的,袁殊长期关注新闻工作者素养与言论出版自由,并积极采取行动解决问题。针对新闻界伦理失范现象,探讨记者风纪问题;针对国民党高压统治,既与新闻界进步人士联合开展斗争,又采取灵活手段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规避国民党管制,揭露国民党反动本质。袁殊新闻活动表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即时刻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探寻解决之道。
(三)中西合璧
袁殊新闻伦理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思想结合的产物,具有中西合璧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
袁殊幼年读过3年私塾,受过孔孟伦理观熏陶,后就读立达学园——该校宣导诚实,培养牺牲精神。[30] 正如袁殊之子曾龙所言:仁义礼智信的“信”扎根于袁殊心中,袁殊所受教育对其伦理价值观形成产生极大影响。家道中落后袁殊在上海棚户区度过6年,身处社会底层,由此奠定其向往人人平等的美好生活的思想基础。在这种伦理价值观及环境影响下,其新闻伦理思想表现为:更关注劳苦大众生活;主张记者要有“气节”;提倡检讨记者风纪;抨击记者谄媚广告主和官僚的行径。
2.列宁思想的影响
袁殊就学于立达学园时,十月革命的影响已深入学校并使袁殊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启发。1925年“五卅”惨案后袁殊以立达学园学生代表身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文艺新闻》创刊前后袁殊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了解到列宁新闻观。他开始翻译并编写大量此类文章,主张要建立新兴阶级的新闻理论。此后的新闻实践中袁殊始终坚持“新闻是为大众,属于大众的”[31] ;面对国民党当局高压管控,他努力争取言论出版自由,谴责国民党政府对新闻自由的摧残;在新闻理论研究中他明确提出新闻工作社会主义立场。正是马列思想激发了袁殊新闻伦理思想中的原初意识,升华了他的新闻伦理观。
袁殊经历表明:真正的中西合璧不是把从中国和西方国家随机获取的文化因素胡乱堆砌在一起,而是在对两种文化都审慎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机融合。无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还是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列宁新闻观点的认同都显示出袁殊新闻伦理思想基于优秀本土文化吸纳外来先进理念的特质。
四、袁殊新闻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新闻界的启示
新媒体时代,算法新闻、大数据新闻等新现象不断涌现,也诱发新的道德问题。袁殊新闻伦理思想虽有特定时代烙印,其中某些具有普适性的伦理思想对当今中国新闻界仍有较多启示,亦有助于新的道德问题的解决:
(一)国外新闻伦理思想及理论的引进需本土化改造
袁殊未盲目照搬国外新闻伦理思想及理论,其新闻伦理思想体现出基于优秀本土文化吸纳外来先进理念的应有特质。本土化既是对特殊国情与优秀品质的坚守,也是对国外思想或理论的批判性吸纳。这种理论认识与运用的态度可为当今中国新闻界借鉴。
袁殊生活在历史剧变期。传统儒家思想丧失主导地位,各种国外思潮充斥于思想领域,有抱负的中国人都急于寻找拯救中国的思想或理论。中国新闻从业者自19世纪后期开始接触西方新闻观,对以“客观主义”“无冕之王”“第四权力”等为代表的各种新闻传播思想或理论多多少少存在向往之意。在各种思想鱼目混杂的环境下,袁殊既能清醒认识到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也能慧眼识珠,从各种国外思想理论中找到马列思想;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新闻伦理思想。比如黄色新闻思潮作为当时被广泛追捧的—种西方意识形态被引进中国[32]后,众多国人趋之若鹜,唯袁殊能冷静地开展科学评判。
反观当今新闻传播界,部分研究者缺乏这种批判吸收的理念,尤其表现为难以批判地对待西方新闻伦理或理论。比如有人奉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为“圣经”,完全按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框架来分析中国问题,而忽视该理论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有学者谈论中国新闻伦理问题时言必称哈钦斯委员会的社会责任理论,却忘了该理论反映和总结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如何处理政府、媒体和受众间关系,也忘了该理论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媒体私有制和媒体应追求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而实际上形同虚设。西方新闻伦理思想或理论诞生于特定社会背景,只为解决特定问题而生。这是我们借鉴国外思想或理论的认识前提。只有明确这一前提,在结合中国国情基础上吸纳这些思想或理论中可能包含的共识性内容,才是正确的借鉴之道。
(二)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道德和责任紧密相连。袁殊新闻伦理思想体现了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主动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1.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
当时袁殊清醒认识到“日本的飞机,在东北,在平津,在淞沪,曾炸得我们国破家亡,曾炸得我们肢体惨乱”[33] “日本的“诚意”,原来是想强占中国的土地!独霸殖民地的市场呀!”[34] 。除了表达对国家正遭受入侵的担忧,他还号召新闻工作者积极参与抗日救亡。1932年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发表《檄全国新闻记者》一文,明确抗日救亡运动中新闻工作者的使命:通过充分报道战争实况,揭露日本侵略者恶行进而唤醒大众,以发挥新闻舆论引导作用。[35] 《文艺新闻》也用实际行动践行袁殊倡议,对日本侵华暴行刊发系列报道,并以头版头条、通栏标题及连载等形式加以突出。自1932年2月3日至2月17日,《文艺新闻》出版了13期战时特刊——《烽火》日刊。该刊以战斗姿态真实呈现“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情况,抨击不抵抗的政府,声援抗战前线。袁殊主张新闻工作者应全面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从新闻报道到新闻研究,从内勤到外勤,都不应缺席。[36]
虽然当代与袁殊所处时代大相径庭,但面临的舆论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备受部分学者推崇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第四权力等观念蕴含着反社会主义因素;另一方面,西方新闻媒体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歪曲、抹黑。为在国内国际舆论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大致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针对在中国传播的各种蕴含反社会主义因素的思想和理念,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使更多人真学、真懂、真信,进而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各种场合对这些理论进行批判及合理地中国化。其二,針对西方媒体对中国的造谣抹黑,中国媒体需审时度势。既要坚持新闻信息公开、及时、充分、透明、有效,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在适当时机进行舆论反驳甚至反击,掌握国内外舆论引导主动权。新闻媒体从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工具,不可能坚守超然立场。家国情怀理应是新闻从业者的必备伦理规范,体现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便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2.推动社会进步
袁殊新闻历程推动社会进步主要体现为推进男女平等观念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使其由制度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
男女平等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口号。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纷纷在法律中确认男女平等。国民党在形式上重视妇女权利保护。1906年《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明确提出男女平等思想。1912年重订的《中国同盟会总章》进—步将“主张男女平权”规定为同盟会政纲之—。自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逐渐在法律规范中得以确立。但国民党主张的男女平等只停留于理论和制度层面,未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以就业为例,即使少数妇女获得就业机会,这些工作的重要程度均不高,妇女被视为“花瓶”。不仅如此,在以男性为主的职场圈中女性是被歧视的存在。[37]
袁殊对当时妇女的现实地位有清醒认识。他认为,少数的“女招待”“女店员”职位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女性地位;这仅仅是资产阶级为展示男女平等设置的橱窗,其本质与封建社会下女性受压迫的情形是一致的。他认为妇女解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新闻工作是实现妇女解放的重要途径。[38] 不仅如此,女性从事新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女性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的工作问题;帮助女性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帮助女性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女性通过扩大文化斗争来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39] 此外,袁殊详细阐述女性新闻工作者的任务与素养条件,为女性新闻工作者提供指引,鼓励更多女性进入新闻领域,从事更多实质性工作。这不仅是女性解放自身的需求,还有助于将男女平等理念从理论与制度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
推动社会进步是新闻工作者与新闻媒体永恒的追求。制度设计固然需要关注,制度实施更需监督。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進的制度,但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新闻从业者更应密切关注制度实施。比如我国最初设立收容遣送制度的目的是为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中的流浪者。但该措施在实践中逐渐演变为对外来人口的强制措施。正是以《南方都市报》为首的诸多媒体对“孙志刚事件”的高度关注,促成《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施行,才消除了走样的收容遣送制度的弊端。又如新闻媒体对“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的深度报道分别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和《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出台。事实反复证明,新闻媒体可在监督制度实施方面起到良好作用,这应是以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重点。
(三)新闻工作坚持群众路线
如前所述,《文艺新闻》的受众定位为广大群众。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袁殊在办报过程中极其重视读者。其主要措施有:1.鼓励读者参与报纸运作。这主要表现为:(1)吸引读者为报纸写稿。比如三次面向读者的征文活动在当时都得到广大读者热情响应。 [40]又如开设“读者顾问”专栏以刊登读者对当时文艺作品及文艺刊物的评价。(2)鼓励读者参与报社其他工作,比如开设“读者公鉴”专栏。2.增进对读者的了解。比如在1931年6月13日之后的一个月里《文艺新闻》社派专人到各地访问了287位读者,之后刊发系列文章通报访问情况[41] 。3.倡导报纸应服务于读者。比如为解答读者问题开辟“读者·记者”专栏。又如“文艺新闻社代理部”是专为读者提供义务服务的部门。凭借以上措施,《文艺新闻》与读者充分互动;读者坚定支持《文艺新闻》,使它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发行不到半年,该刊发行量突破1万份。
重视读者、坚持群众路线是袁殊新闻实践获得群众认可的原因,也是袁殊新闻伦理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新闻媒体走群众路线应注意:首先,新技术条件为新闻工作者获取信息提供诸多便利,但这不应成为新闻工作者不深入群众的借口,而应借助这些便捷手段与群众进行更大范围的、更深入的交流。其次,媒介种类越来越多,媒介“窄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需要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定位。精细化定位可帮助媒体清晰认识受众、深入了解受众并为受众提供精准服务,进而为媒体培养忠诚型消费者。最后,自媒体降低普通网民发布信息的门槛。这既使普通民众获得前所未有的新闻自由,也可为新闻媒体提供更多信息来源,但也使网络舆论日趋复杂。新闻工作者需增强信息辨别能力,不能一味追求独家新闻,轻信网络言论。
(四)提升新闻观念的前瞻性
正因坚持科学预判和问题导向,袁殊新闻伦理思想才具有前瞻性。当代新闻工作者要使自己的判断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必须学习科学预判和问题导向。科学预判和问题导向并不能自然形成,需要科学的方法、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积淀。当代新闻工作者要想提升新闻观念的前瞻性,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提升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强,才能透过表象看本质,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发掘新闻价值高的事实,才能撰写出高质量新闻作品。要提升思维能力,就要学懂学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用历史辩证法学习、总结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用辩证逻辑来学习研究思维的普遍规律。唯物辨证法本质是革命和批判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刻领会这一本质,将其贯彻到舆论监督中。
二是夯实理论基础。如果只有科学方法却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新闻工作将失去正确方向。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惟如此才能开拓视野,获取丰富思想源泉。在诸多理论学习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为重要。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闻事业相结合的产物,能保证创新及引进一种理论或实践时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三是,增加新闻实践经验积累。新闻实践是一切新闻学习和研究的落脚点。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不仅让新闻工作者更了解新闻实践具体情况,还能让新闻工作者有可能总结出新闻实践发展规律,为新闻实践活动的预判奠定基础。要积累新闻实践经验,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新闻实践的最新变化、广泛参与到新闻实践中,还要深入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群众。
总之,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深厚的理论知识为引领,新闻工作者才可能具有前瞻性,进而创作出具有高度创新性且内涵深刻的新闻作品。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人工智能生成新闻著作权研究”(项目编号:22SKGH008)、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袁殊新闻伦理思想研究”(CYS21202)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袁殊.学校新闻讲话[M].上海:湖风书局,1932:4.
②丁淦林.袁殊的传奇式经历[J].新闻与写作,2007(10):47-48.
③李秀云.论袁殊对新闻学术研究的贡献[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3):12-17.
④赵风.袁殊传略,袁殊文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14.
⑤参见孙平.言论自由与人格权冲突的三种形式[A].莫纪宏,谢维雁.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577.
⑥新闻学研究会宣言勖时事新报被辞同人[N].文艺新闻,1931-11-09(02).
⑦⑧袁殊.新闻记者歌(初稿)[N].大美晚报(中文版),1935-03-14(03).
⑨如何写报告文学给在厂的兄弟[N].文艺新闻,1932-06-06(03).
⑩黄天鹏等.九江先生周年祭辞[N].文艺新闻,1931-06-01(04).
[11]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宣言[N].文艺新闻,1931-10-26(02).
[12]袁殊.报告文学论[N].文艺新闻,1931-07-13(03).
[13]袁殊.报告文学论[N].文艺新闻,1931-07-13(03).
[14]如何写报告文学给在厂的兄弟[N].文艺新闻,1932-06-06(03).
[15]谈言论与出版之自由[N].文艺新闻,1931-05-25(01).
[16]谈言论与出版之自由[N].文艺新闻,1931-05-25(01).
[17]谈言论与出版之自由[N].文艺新闻,1931-05-25(01).
[18]参见中国著作者协会发起纪[N].文艺新闻,1932-01-25(01).
[19]袁殊.上海报纸之批评,袁殊文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73.
[20][24]郁飞.风纪问题小讽刺[N].大美晚报(中文版),1935-02-07(04).(注:郁飞系袁殊笔名。)
[21][22][29]袁殊.JAZZ主义的流俗报道,记者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46、46、50.
[22]袁殊.JAZZ主义的流俗报道,记者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46.
[23]怀云.在座谈席上[N].大美晚报(中文版),1934-08-31(04).(注:怀云系袁殊笔名。);袁殊.谁是时代的解剖者,记者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12.
[25]郑石仁.我们正在找寻“气节”![N].大美晚报(中文版),1935-03-07(03).(注:郑石仁系袁殊笔名。)
[26]伟卓.检讨风纪问题是我们今后经常的任务[N].大美晚报(中文版),1935-02-28(02)(注:伟卓系袁殊笔名。)
[27]《新女性》影片“侮辱”记者事件[N].大美晚报(中文版),1935-02-14(04).
[28]丁淦林等.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59.
[29]袁殊.JAZZ主义的流俗报道,记者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50.
[30]曾龙.我的父亲袁殊[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6:30.
[31]袁殊.文艺新闻之发刊[N].文艺新闻,1931-03-16(01).
[32]吴高福.西方新闻思潮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84-185.
[33]怀云.九一八三周忌前朝日机来访平津[N].大美晚报(中文版),1934-09-14(04).
[34]袁殊.日本对华的新闻政策[J].世界与中国,1932(4/ 5):11.
[35][36]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檄全国新闻记者[N].文艺新闻,1932-04-18(01).
[37]茜.活跃在实业界上的女战士[J].妇女生活,1935(02):126-127.
[38][39]袁殊.略论女性之社会出路并谈女记者,袁殊文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93、95.
[39]袁殊.向街头的女性——略论女性之社会出路并谈女记者,袁殊文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95.
[40]参见金大璞等.读者联欢会第二次征案发表[N].文艺新闻,1931-06-01(03);《文艺新闻》新闻部.读者们:我们谨向你们征求下列两个意见[N].文艺新闻,1931-10(01).
[41]读者访问的前后[N].文艺新闻,1931-07-13(01).
作者简介:李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法治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羊倩,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編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