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阅读体系下的略读课文教学刍议

2022-05-30施晓芬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男子汉小标题小男孩

施晓芬

一、关注导读——找到打开自能阅读的密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文前都有一段自读提示。其与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指导性学文建议与达成性目标要求,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1.巧借导读语,明确略读课文疑难处。略读课文的自学提示,多以凝练的语句提出本课的达成目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导语,想想课文要求我们完成哪几个目标,把觉得特别难达成的目标画出来,锁定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处。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会的地方不教,学生不会的地方仔细教。

2.遵循导读语,勾连单元突破关键点。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特别是略读课文《猴王出世》,文中的语境、词句甚至是文字表述方式都与学生现有的语言经验有着较大的出入。怎样读懂陌生词汇,是本课首先要面对的一个教学上的关键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勾连本单元前两篇精读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这两课的时候,我们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陌生词汇的?”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这几种方法。这时,教师和学生明确:借助注释和查工具书,都属于“查一查”的方法;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都属于“猜一猜”的方法。继而引发学生思考:自读提示中提到了“猜一猜”的方法,除了以上两种,还可以怎么猜呢?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猜一猜,借助表演猜一猜,学生自主学习,很快就掌握了这些陌生词汇。

3.紧扣导读语,一课一得学以致用。再以另一篇略读课文《红楼春趣》为例,自读提示要求学生大致读懂课文,说说宝玉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这篇课文对宝玉有着较为细致的刻画。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感受宝玉率性、纯真的人物性格。在这篇课文中,还有黛玉、紫鹃等人物,我们同样可以抓住细节描写来体会。比如紫鹃是一个仆人,而宝玉是主人,但紫鹃与宝玉对话时,语言十分随意。从紫鹃这个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宝玉骨子里对女性的宽容。可见,只要学生紧扣导读语,就能顺利地找到打开自能阅读大门的钥匙。

二、谋篇布局——树立构建整体阅读的意识

从教材本身出发,精读课文是学习的重心,略读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项补充;可若从教学效果来看,精读课文是学习的准备,略读课文则是学习的应用。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除《文言文二则》外,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篇幅都很长。在精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中,提出“照样子列小标题”的要求,而后两篇略读课文的自读要求中分别提出了“换小标题”与“取小标题”的实践要求。可见,统编版教材旨在达成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时,笔者是这样来帮助学生构建整体阅读的意识的。

1.直面小标题,搭建学习支架。为了突破“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难点,笔者在教学时以“读了课文之后,我们发现,小标题放不放在文中,对我们阅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为什么作者还要写”这一问题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探究小标题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读,发现小标题下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小标题来写的。笔者继续启发学生思考:“除此之外,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标题?”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小英雄雨来》中学到的把握长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小标题。这也是小标题的另一个作用。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运用该方法来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化难为易。学生不仅学会了“用”方法,更知道了用上小标题,可以使长课文看上去更清楚,更有序。

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从整体入手,以小标题串起一篇课文,不仅厘清了脉络,还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2.打通课文壁垒,感悟人物形象。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时,“为什么称一个四岁的小男孩为男子汉”这一问题,让学生联想到四岁时的自己—— 爱吃、爱喝、爱玩、爱闹,怎么样也不能称为男子汉。这与文中的表述产生了冲突,这也成了学生学习时最大的疑难处。教学时,笔者将文中几个小标题下的事例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学生在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感受着小男孩的一件件生活小事,仿佛看到了一个可爱、率真、倔强、独立的小男孩。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在一次次触摸的文字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也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立体。此时,再去探寻“为什么称一个四岁的小男孩为男子汉”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时学生才能体会到,原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侄子的一份喜爱、一份肯定、一份欣赏、一份期盼。

在感悟人物形象的时候,同样是从整体入手,打通课文中一个个事例的壁垒,笔者引导学生由事及理,由他及己,由外及内,逐渐构建起整体阅读的意识,并能将其运用到其他课文的学习中去。

三、实践感悟——实现学用转换的最佳路径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和应用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对方法策略的领悟和运用,比学会方法本身更重要。

1.在实践中学会方法的迁移。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笔者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来展开教学。以主话题“《清明上河图》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得它名扬中外”,引导学生触摸文本。教学第2自然段画卷“人物众多”这一独特之处时,笔者给予学生“略中有精”的方法指导,启发学生思考:“三百六十行,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在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几十个字,就写出了‘人物众多这个独特之处,你知道他有什么秘诀?”经过思考,学生捕捉到了三个有用的信息:有选择地介绍了行业,巧妙地运用了排比,扣住中心句来写。而这,就是本课“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秘诀。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快速读文,看看这幅画还有什么独特之处,学生很快聚焦“街市热闹”这部分内容。此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以“先说说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来写,是怎么写清楚这个特点的”为话题来交流。学习方法的迁移,使学生在学习“街市热闹”这个点面结合场景的时候更加得心應手。

2.在实践中感悟方法的妙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第2~4自然段的写作十分典型,都是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在篇章上同样如此,全文围绕着一个意思来写。在进行学法迁移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这幅画会名扬中外?运用相同的方法,先说说这篇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是怎么写清楚这个特点的”来思考交流。有了之前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这个中心意思,并从中感悟到,正是因为画上人物众多、内容传神,所以这幅画才名扬中外。综上,在邂逅一篇略读课文时,教师应备在教材的关键点,教在学生的疑难处,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作者的谋篇布局中找到自主阅读的钥匙,不断实践,不断运用,实现学用之间的转换。※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男子汉小标题小男孩
巧用小标题为作文“点睛”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聪明”的小男孩
被打败的“男子汉”
小男孩
精心打造心灵的小窗
做个自强自立的小男子汉
真正的男子汉等
萌萌哒的小男孩
一定要成为一个 真正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