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成类网络选秀节目的批判性反思

2022-05-30刘桁于熊依梦

新闻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工业异化劳动

刘桁于 熊依梦

【内容提要】养成类网络选秀节目本质是批量化、同质化、丧失独特性的文化工业代表,使得偶像成为被迫兜售的“符号化”商品,粉丝义务情感劳动也被异化为过度消费,由此形成了文化工业下环环相扣的深层逻辑链条。2022年1月6日,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全面叫停养成类网络选秀节目,日益庞大的“选秀工厂”在文化工业范式下出现了同质化、批量化、庸俗化等娱乐乱象,值得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选秀节目  文化工业  机械复制  异化劳动

自2005年《超级女声》开播以来,我国偶像娱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2018年《偶像练习生》和《创造营101》两档养成类网络选秀节目(以下简称为“选秀节目”)的火热播出,中国的选秀节目逐渐成了一种方兴未艾的娱乐文化产业,同时建立起一套从粗糙选拔到快速变现的工业运作模式,呈现出了模式化、同质化等特征,正式开启了国内选秀节目的娱乐工业时代。随着选秀工业的体系化畸形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社会影响,中央网信办对此强势出手,启动了“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以此来肃清文娱行业的不正之风。2022年1月6日,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召开,并正式宣布对选秀节目全面叫停,已然成熟而庞大的“选秀工厂”自此轰然倒塌,但基于此类选秀模式衍生的娱乐乱象却值得思考。

一、养成类网络选秀节目叫停为哪般?

中国偶像选秀的风潮是借助韩国PD系列节目的IP而产生的,因此国内选秀节目存在着大量的抄袭模仿,存在“撞车”的同质化现象,并且当一个产品成功后,其他平台就会一拥而上、跟风推出。各大选秀节目从赛制设置、剪辑手法、节目呈现等制作方面都存在“撞车”的现象。

从节目理念上看,《青春有你》系列节目通过台前幕后的呈现展示练习生们的逐梦之路,以此来传递节目输出的理念——“越努力越幸运”,并提出“X”概念旨在不定义男团、女团。《创造营101》以“敢,我有万丈光芒”为口号来输出敢于追梦的信念,并提出不对idol设限,但“换汤不换药”的内核本质使得不同选秀节目如同工业流水生产线一样,复杂的现实生活被加工简化成了抽象的文化商品;从叙事模式上看,选秀节目大多是以battle、竞演为主题的选拔类节目,同时为推出各种以呈现练习生们幕后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衍生节目,从剪辑手段、呈现方式等方面来看,不同的选秀节目都存在诸多雷同之处;从剧本人设方面,节目组提前准备剧本人设,制造话题和噱头,比如常见的越努力越幸运的剧本,往往是通过实力差的选手不懈努力来实现,而实力强的选手往往承担起“奶妈”的职责。网络选秀节目一边兜售标准化的偶像选手,一边灌输统一性的审美取向,向大众输送节目、平台、投资人的审美观。在节目中“肤白貌美”“帅气小鲜肉”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镜头和关注。选秀节目可以迅速掀起文化浪潮,不论是节目中的惯用语还是选手的经典语录和行为动作,一旦出圈都能掀起一股网络狂欢和模仿热潮,如虞书欣的“哇哦”、《偶像练习生》节目中的“PICK”(原意为选择挑选,在这里更多表达喜爱的意思)一词风靡朋友圈。

在选秀节目播出阶段的台前,各练习生的微博都会以“节目名+姓名”的格式设置,内容发布上也会延续自己在节目中的“人设”和形象。除此之外,节目组会安排特定的主题让练习生们分享动态,不论是既定的主题还是统一的话术,程序化的流程都让选秀类节目更加走向同质化和规模化。选秀节目中的练习生作为偶像的性格、技能乃至经历的故事,都成为文化工业的产物被呈现在镜头之下,为了便捷且迅速地打造“讨喜”的形象,选秀节目中的人设和剧本变成了通用的流行符号,它并非代表某一个选手,而是把选手套进人设剧本里,让其化身为超出其个体意义的符号商品。粉丝消费的是手拿剧本、树立人设的“剧中人”。选秀偶像作为符号商品成了被二次消费和售卖的对象,经纪公司和视频平台设置周期性的投票机制,甚至明码标价出售练习生们的服务项目。选秀偶像成为广告商、经纪公司实现快速圈钱的“快消品”。缺乏明确定位以及自身特色的偶像选手成为阶段性商业兜售的牺牲品,迎合娱乐工业的市场需求,仿佛变成了偶像选手们的唯一选择。粉丝在选秀工业的过程中同样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他们作为“过度消费者”是选秀节目最主要的触达人群。粉丝的情感投射和“为爱发电”本身属于一种义务情感劳动,但选秀节目明确设置了商业产品与粉丝助力之间的强关联,通过捆绑售卖投资方的产品来获利,在这种捆绑与煽动下原本单纯的节目夹杂上了利益,选秀节目使得非理性的粉丝增多,娱乐乱象接连不断,叫停成为一种必然。

二、批判性反思网络综艺选秀节目

反思一:同质化的网络选秀节目削弱创新能力

阿多诺与霍克海默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物与早期的艺术作品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是由利益驱动,借由标准化程序进行批量生产,以售卖为目的的商品,它们丧失了本身的独特性。马尔库塞对于文化娱乐工业进行了深入阐述,认为其通过机械复制伪艺术品来麻痹大众审美,使其最终成为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失语者”。选秀节目具备成熟的选秀模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工业体系。从节目制作到播出的不同阶段,工业化的生产与组织模式确保了高效的产出,选秀节目的模式和节目设定存在同质性和齐一性的特点,已形成体系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流水线工业。究其本质,选秀节目是一场借由媒介技术推动的文化消费的工业狂欢,流水线式运作的程序配合消费与需求的爆发增长,让各大平台趋之若鹜,其快感的表征构成了同质化、规模化的工业式大众娱乐文化。在这样的模式下,程式化审美麻痹了大众的意志,人们对于新形式的创作想法和能力,也逐渐被削弱了。

反思二:標签化的网络选秀节目抹除个人特质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被人为制造的符号成了消费的来源。洛文塔尔指出在消费主义的强力推动下,“生产型偶像”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索取,并吸引他们投入消费。约翰·菲斯克认为符号化生产本质是一种意义生产,在符号化过程中,作为对象的人或物被解构为概念。选秀节目不论是从选拔机制还是节目模式都是服务且让位于消费主义的。在文化工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文化产品的范畴日益广泛,就连人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在选秀节目中的偶像选手们,也成为了一种可以加工、包装、售卖的商品。“偶像”的价值被商品化了,“偶像”的形象被标准化了,“偶像”所代表的力量和意义也正在被消解中。批量化制造偶像的市场将偶像定义为一种“无差异性的商品”。偶像真正的代表作变成了粉丝幻想的外形和所谓的人设,即便很多选秀节目都打着不定义偶像的旗号,但他们通过剪辑、呈现、设定剧本和人设,默默地输出自己的标准化审美取向。偶像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也慢慢习惯于接受节目赋予的标签,从而逐渐失去了自身应有的特质。

反思三:数据化的网络选秀节目诱导过度消费

随着艺术和文化的深度削减,带来选秀工业化、偶像商品化现象,文化娱乐工业正悄悄按照自己的尺度调节、操控和塑造人,粉丝的情感劳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异化现象。粉丝义务情感劳动的量化和可计算是其劳动异化的第一步,购买产品可以获得相应的助力值,单个助力值被明码标价换算成可计算的商品价值,粉丝的投入能够被十分精确地计算出来,此后借助选秀节目投票机制的周期性与规律性,可计算的义务情感劳动获得了永久化而不断得以加强。粉丝情感被异化,由他者建构了自身的主体性,原本抽象的情感被具体化为现实,粉丝的情感劳动被量化,其内心对偶像的喜爱反过来操控和塑造着粉丝,从而变得分不清自己真实需要以及相对应的客体,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扭曲且模糊。可计算性样式成为直接性的表现形式,而主客体被重塑的关系成为物化意识的真正代表,并借助永久化的机制渗入粉丝的思想,使之完全合理化。粉丝对偶像的喜爱度与氪金多少相关联,粉丝群体内部不乏各种鼓动“氪金”的言论,“爱他就为他投票”的饭圈思维将对偶像的喜爱程度与投票力度挂钩,不投票便会被认定为对于偶像的不喜爱、不忠诚,“白嫖党”更是成了饭圈鄙视链的低端。打榜投票伴随着整个节目,根据固定周期的综合投票排名来不断淘汰选手,只有不断重复打榜才能让自己的偶像从中脱颖而出,而数据战的本质正是粉丝的非理性消费。

反思四:狂欢化的网络选秀节目遮蔽现实本质

对节目流程模板的设定、对节目事件硬贴标签、给予粉丝多种互动渠道和关注方式,借由新媒体将多方联系在一起,節目制造者、节目参与者和节目观看者通过媒介与想象共同参与一场选秀狂欢。华丽精致的舞台布局与青春洋溢的现场演出打造视觉盛宴,快速吸引眼球,同时推出练习日常、个人直播、快问快答等多种互动渠道,拉动观众热情。随着与选手距离的不断缩小,观众所获得的精神快感也不断上升,粉丝开始成为选秀狂欢中的“偶像守卫者”,选秀节目以参与者的梦想为名义,设立有限的出道名额,将投票与出道建立强关联,在这种机制下,观众成了偶像们的唯一依靠,粉丝们也会给自己赋予使命,真情实感参与到每一次演出、每一次投票中去。在节目播出的短短数月,对于选手来说,不论曾经是歌手、演员还是网红,当下的目标都是不断练习直至出道,而对于粉丝来说,不论平时是学生、白领、老板,还是家庭主妇,在选秀狂欢的过程中,他们都只是偶像梦想的守护者。然而,节目的结束也基本宣告了这场选秀狂欢的落幕,选手们大多会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对于观众来说,没有了节目声势、投票进程的刺激,也更多地回归到自己原本的生活中去。为了“梦想”,选手们努力练习、粉丝们全力投票,却没有认清梦想的定义,仿佛出道就是梦想,出道后的方向却一片茫然,这样的现实问题在狂欢化的选秀节目中被掩盖,只停留在了那共同投入的短暂数月。

反思五:奇观性的网络选秀节目带来多方利益角逐

一场选秀节目的爆红不仅是粉丝和偶像的狂欢游戏,同时也是平台与资本等多方利益的角斗场。道格拉斯·凯勒提出“媒体奇观”包括媒体制造的戏剧化、豪华场面,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借助媒介技术的多手段呈现,选秀节目不仅是媒体奇观,更是朝着社会奇观、消费奇观的方向拓展,给社会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这场由媒介掀起的奇观性景观,已经深入到社会文化、消费领域、社交网络等多方面,同时成了各方争夺的利益焦点。从视频平台来看,借助节目实现会员拉新、周边售卖、虚拟商品以及广告招商达到商业变现的目的。如选秀节目将购买平台VIP账号和定制卡与投票打榜挂钩,将投票与销售绑定,形成最为直接的利益输送模式。从饭圈角度来看,粉丝应援打榜、控评集资等行为催生出一条灰色的产业链,不法分子趁机牟利,如“超级星饭团”“魔饭生pro”等追星App(现已被取缔)功能主要聚焦在集资、明星资讯、应援打榜和周边购买等方面,而粉丝群体内部也存在着等级区分,部分“大粉”靠贩卖选手周边商品等方式赚得盆满钵满。由此可见,依赖选秀节目而生存的上中下游已然形成一整条系统化、规模化的产业链,选秀工业成了名副其实的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而在这一场各方利益的角斗场中,选秀节目作为契机和焦点,成了多方都想分一杯羹的“大蛋糕”,每一方既得利益者都企图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带来的只有无止境的恶性竞争与更深层的权力控制。

三、结语

选秀节目风潮形成的背后是整个文化工业的娱乐化推动,新形式的选秀节目改变了大众原来处于局外的被动观看模式,使受众能更好参与其中,甚至主导节目进程,将娱乐产业与大众联系起来。一系列选秀节目都有着相似的流程与口号,逐渐裹挟着选手和受众的思想,形成娱乐工业。

在这种文化工业的笼罩之下,类似节目批量生产,剧本同质化,偶像的标准也有明显的齐一化特征,节目选手宛如流水线上等待加工的商品,各种人设的撞车成为常态,娱乐工业的观点被选手内化,选手自身也逐渐失去自主性,转而迎合做出各种符合娱乐工业常态的行为。粉丝们更是在参与的过程中被饭圈文化磨灭了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爱打榜的情感被异化,为爱发电成为免费的劳工。严格规范综艺类节目的发展成为该类型节目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的首要任务,这需要平台方、投资方以更加健康的标准设计节目模式,确保文化产品能够将趣味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促成其在价值导向与主流文化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张璁.2021“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开展——治理网络乱象净化网络空间[N].人民日报,2021-05-09.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德]马克斯·霍克海姆,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译.上海: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6.

[4]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5][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何静.大众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J].社会主义研究,2015(03):63-67.

[8]谭亚丹.消费主义视野下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探析[J].出版广角,2019(08):71-73.

[9]唐梓寒.基于文化工业理论视角对“女团审美”再定义的浅析——以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为例[J].新闻传播,2020(12).

[10]余俊雯.中国团体选秀节目的奇观变化与反思[J].当代电视,2020(11):48-53.

[11]彭心祎.网络综艺节目批判性分析——基于文化工业视角[J].新闻研究导刊,2020(10).

[12]张书雅.文化工业视域下的选秀综艺分析——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视听,2021(03):41-42.

[13]魏琪.偶像工厂中的粉丝劳动:基于对网络选秀综艺《青春有你2》的考察[J].声屏世界,2021(05):77-79.

[14]刘洋佳迪.选秀狂欢对文化工业的反抗与颠覆——以“创造营”系列选秀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10):87-91.

[15]王薇.“饭圈”文化透视与综艺娱乐内容生态重建——“倒奶”打投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国电视,2021(07):67-70.

[16]道格拉斯·凯勒.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霍连彬.媒体奇观视角下网络选秀节目的批判性解读——以《偶像练习生》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4(12):119-121.

作者简介:刘桁于,华东政法大学新媒体数据研究院研究助理、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熊依梦,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 孙祥飞)

编辑:徐   峰

猜你喜欢

文化工业异化劳动
文化工业视域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审美思考
浅析阿多诺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从《百鸟朝凤》的戏剧命运看中国文艺片的生存困境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浅析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略谈文化工业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浅谈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