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2016-02-25陈美岐

世纪桥 2016年1期

陈美岐

摘要:“工业文化”的概念是由霍克海默第一次提出的,并且他把这个概念同“大众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文化的基本特征,即商品化特征、技术化特征、标准化特征、强制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进而对文化工业进行全面的批判。文化批判是霍克海默这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实践的重点,也是他们批判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他们的文化批判是现代文化批判的先河,为现代文化批判奠定了基础,成为后来一切现代文化批判的宝贵资源。霍克海默在对文化批判方面的贡献也是相当突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霍克海默;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文化工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1-0042-02

霍克海默于1930年担任了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的所长后,曾经在该所工作或在该所工作的部分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学术群体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这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大部分都坚持了黑格尔——马克思在批判现代性方面的传统,他们信奉马克思主义,以包括费罗伊德、尼采以及犹太思想等诸多资源为基础,全方位地批判现代性和它所表现出来的诸多方面。该派被看成是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激进派别,对西方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霍克海默虽然不是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创始人,但他在职期间,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发展方向,铸造了法兰克福研究所的研究风格,对法兰克福学派影响深远。

一、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孕育于1923年建立的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当时,以霍克海默为首的一批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以这一研究所为理论阵地,组成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批判的力量,以期通过理论上的批判来拯救人类,使人类摆脱当下受剥削、受奴役的“异化”状态。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理论也被叫作“批判理论”,它来自于霍克海默在1937年发表的知名文章《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亮出了“批判理论”的旗号,而在于它阐明了批判理论的性质和根本特征。从这种实践理论来看,它并非是单纯的理论内容吗,而是以社会生活的相关进程为目标。传统理论则完全相反,无论存在什么样的定义,它们的共同点是坚持理论只能是以经验为前提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自治系统。

传统理论和的批判理论主要区别是,前者非常关注事实上根本不可能的永久真理,后者非常强调改善人类具体的生活状况;后者不像前者那样将自己标榜为纯理论,它宣称自己是以直觉为基础的实践理论;前者通常将事实看作是外在于理论思想本身的东西,而批判理论则看来事实不死外在的东西。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有着不同的逻辑结构,前者只是描述事实并作出推理,它认为必然性和对事物的人为控制没有关系,只和人们预计会发生的可能事件有关;从后者来看,它的各个部分都是以批判当前秩序为基础,均是以理论的相关路线与当前秩序斗争为基础。总之,传统理论它是单纯理论又不是单纯理论,它是力求维持现状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而批判理论既是理论又不是纯粹的理论,它的目的在与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

从大众文化的产生开始,就遭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强烈批判。泛滥客服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最为积累,最为鲜明的。其中表现了法兰克福额学派的主要成员对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前景的极度忧虑、不满和愤怒,并在很大程度上对大众文化和其文化产业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分析和批判。在法兰克福的成员眼中认为,大众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化想象和文化反正发展本质,而是受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影响,而变成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以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在文化的基本立场上是维护文化、艺术的自律性变得本质,维护和捍卫文化艺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意义,进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大众文化的经济化、商品化、的批判,反对文化与政治对大众的控制,是大众丧失头脑,造成人的异化状态。

二、文化工业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艺术本质的独特见解是其批判大众文化市场化、商品化、经济化的根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尤其独有的特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生存的重要方式表现,是人类生产发展实践的历史性的产物。最早的艺术萌生在于人类生存活动之中,是与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直接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人分工发达,艺术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背离,成为了一种背离人而存在的独立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霍克海默认为艺术是涉及人的本身的私人领域,是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不可重复的。文化工业批判是霍克海默这一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实践的重点,也是他们批判理论影响最大的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有很多人在艺术方面相当有造诣,霍克海默也不例外,他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并且爱好喜欢写小说,他对艺术和与艺术有关系的相关内容高度敏感。在他看来,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艺术性质的重大改变,美感具备了独立地位,成为了非常纯粹的东西,只与个人的主观兴趣有关。但在霍克海默的眼中,艺术这个“审美对象”和个人、社会以及人生有密切关系,它体现了人类的自由,艺术很好地表现出人类要否定、超越现实的强烈愿望,代表着人类迫切地否定现状的需要。艺术确实有它的独立性,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本质和特征使被践踏的人们强烈感受自己已绝望的同事,还使他们感到义愤填膺的自由,人们凭借艺术品将自己的对现实的愤怒和反抗表达出来。在资本主义生活的条件下,人们已经失去了构造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只代表人类希望的艺术世界的能力。不管是“精英”抑或是大众,在给定的具体条件下都只能服从,只许可他们形成单一的反应机制。自由的本质变成了复制文化工业,在这种情况下扼杀了艺术自由的本质。

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背离其本质,变成为了社会文化工业的生产品和消费品,控制着人们的头脑。艺术变为商品和消费品已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艺术产品在社会的发展下已成为一里如何效益为目的,艺术也由于涉及了商品工业生产而成为了获取利润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艺术也就必然服务于市场机制、商品价值和经济规律的发展和制约。

文化工业,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即文化产业。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商品化已经进人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文化的工业化是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不等同于艺术的商业因素。在资本主义的生活中艺术抛弃了其本质和其独立性处心积虑的承认它是商品。值得人们注意的新现象是艺术背弃了其独立性而甘愿的与一般消费商品为伍。文化产品工业将艺术的自由是以商品经济为前提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工业的特殊之处就是将艺术完全纳入市场的规则和发展之中,再没有别的原则。资产阶级艺术的独立性与市场本事对立统一的,但从当代社会艺术品来看,它们已从根本上不具备艺术的独立性特征。和其他产品一样,艺术品变成了工业生产中的门类之一,可以购买,可以替代,成为一切商品的共同目的,除消遣外,还有利润。法兰克福学派的立场认为,艺术失去了其本身的自由与超越性的本质,堕落为大众文化,并陷于异化的状态。文化工业体系是由于国家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并由国家制造生产的先进技术文化手段所控制生产,如:电影、广播,音乐、杂志等。

文化工业除了其经济目的外,还有其意识形态意味,还有其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消遣和工业商品生产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为社会辩护,因为快乐就是赞同。消遣就不去思考,就忘记痛苦和忧伤,这就是一种逃避社会现实,实在逃避最后一点反抗的思想。文化工业打造出的世界是虚幻的,看起来似乎消除了所有的不平等现象,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了社会的本质,然而真实的痛苦都被掩盖起来或暂时治愈了。所有辛酸都转变成了微笑,这是个十分美好的世界,明天充满了很大的希望,这就是所谓的工业文化的终极目标。然而从事实上来看,每个消费者都被它欺骗了,它向人们许诺了无论何时也兑现不了的谎言。处在工业文化中的社会成员也是幻相,工业文化能够规划、制造以及控制社会成员的需求,人不再以自我为单位,而变成了向鸽子一样倾向汇聚的中心。人表面上是自由的,但实际上工业文化证实的是某种匿名方式,受到了它的强烈控制,人们失去了自己的感觉以及理智,心甘情愿地被改造为文化产业的特定消费者。霍克海默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操控性和统治性的特征,大众文化的消遣功能也促成了人们的逃避主义和遵循注意的倾向。文化工业为大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娱乐消费品,从而给人们带来的满足而忘记一切痛苦,造成了人们严重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而变成了一种逃避。文化产业所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垄断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在大众文化产品的们蒙蔽下逃避现实,开始丧失内在的维度,习惯与大众文化的生存模式。

三、霍克海默对文化批判的意义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文化产业的批判属于政治文化领域的批判,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批判活动,它的批判锋芒直接地指向了形成文化的那种社会存在。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他们对文化产业的批判仍然有效,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愈多的去证明。对社会的存在受文化产业的影响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深刻地反思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工业发展状况,从他的批判观点能够看出,尽管现代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它的负面效应远大于其正面效应,他对文化产业的批判告诉我们文化产业的消遣娱乐性的严重后果。这种文化娱乐和消遣性质势必造成的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分析是深刻的,是值得我们在时隔半个世纪后继续借鉴和学习的,并对愈演愈烈的文化工业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半个世纪的今天对我们的启示任然很大,对与构建和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

[2]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 出版社,1993.

[3]霍克海默.霍克海默全集(第四卷)[M].法兰克福:费 舍袖珍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