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一个美丽的误会
2022-05-30顾静
顾静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区级赛课。这次赛课提前两天通知课题,我接到的课文题目是二年级下册《小毛虫》。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所以一收到课题,我就逐字、逐句、逐图地研读起了教材。读完教材后,我翻阅了几本参考书,这些参考书无一例外地将小毛虫成长的第三个阶段定义为“蝴蝶”,并且用上了“破茧成蝶”这个成语。我当时想都没想,直接在教案中用“蝴蝶”来称呼小毛虫破茧之后的形态。在苦思冥想、彻夜难眠之中,教案初稿出炉了。
第二天上午制作课件时,在搜索电子教材的过程中,我无意发现之前的教材当中,课文在描写小毛虫破茧之后羽化的那段文字旁插图是一只蝴蝶,但是最新版教材中将插图换为了一只看似蛾子的昆虫,有一对羽毛状的触角。教材为什么将“蝴蝶”插图换了?
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同学科的老师说我想多了,这并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没有人会在乎这只小毛虫最终变成的是什么。在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的同时,只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因为小毛虫乐观自信、坚持不懈,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才有了最后的华丽变身就行了。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还是在随文识字方面多下点功夫吧。但同事的劝说还是没有令我信服。
这样的赛课,无疑是在和时间赛跑。于是,我就按照“蝴蝶”的说法继续制作课件。同时,我的同事在帮我打印“小毛虫”“茧”“蝴蝶”的照片制作板贴,伙伴们的鼎力支持让我倍感温暖。
在教学设计中精讲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就是小毛虫破茧后生出一对“灵巧轻盈”“色彩斑斓”的翅膀时,我准备设计出示一小段小毛虫破茧、羽化的视频。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相信这一小段视频有助于他们感受小毛虫之前的努力与坚持都是值得的,正是有了小毛虫之前的“尽心竭力”“耐心等待”,才有了这奇迹般的华美变身。变身后灵巧轻盈的“蝴蝶”与之前那个“可怜笨拙”的小毛虫形成强烈对比,学生会与文字的描写形成心灵的碰撞,对小毛虫形象的情感体验达到一个高潮,也是为体会文章主旨做铺垫。不过,在查找毛虫破茧成蝶过程的视频时,我查到的都是破蛹而出的“蝴蝶”,而不是从“茧屋”里出来的“蝴蝶”。我就此问题请教了科学老师,结果她也不甚清楚。美术老师得知我遇到了找视频的麻烦,便发挥学科优势,在一个绘本动画片中,帮我截取了一段破茧成蝶的影像,并且还利用专业编辑软件为其配上了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视频虽然只有十秒钟,但是让我好生欢喜,反复观看着,头脑中已经想象出了学生观看时惊叹的表情。
课件做好了,板贴做好了,在试教的过程中,每当我说出“蝴蝶”这个词的时候,心中还是会没有底气:为什么没有找到哪怕一个毛虫织茧屋,而后“蝴蝶”破茧而出的视频呢?这更加重了我的顾虑,心中有一个声音在警示自己:“你自己首先得弄明白这幅插图到底是什么,可不能教错了呀!”这是我第二次对“蝴蝶”这个说法产生了质疑。
时间转瞬即逝,心存疑虑的我有点心神不宁。周围的同事又劝说我道:“你这是钻牛角尖了,为什么一定要弄明白這幅插图上的昆虫是什么呢?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于羽化后翅膀的描写那么丰富细腻,文字那么优美,你领着学生去体会这份美,读出这份美就行了,感受到小毛虫前后的巨大对比就行了,教学目标就达成了。”这话说得也有道理,课文中的词句那么优美,如果这确实是“蛾子”,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恐怕反而还会限制他们对这份美的感受和想象。何况,编辑精良的动画片段一定能为课堂增色不少。
但是,心中的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你可不能误人子弟呀!”不甘心的我还是静下心来查看了好几个蝴蝶羽化的视频,发现蝴蝶幼虫一般在植物叶子背面隐蔽的地方,吐几条丝将自己固定住,之后直接蜕皮变蛹,无茧。这与文中描写小毛虫锲而不舍坚持吐丝结茧的描述明显不吻合,此时是我第三次对“蝴蝶”这个说法产生了质疑,也是最彻底的一次。
那么现在教材插图上画的到底是什么昆虫呢?我突然灵机一动,将课文截图发给了在金陵图书馆工作的一位友人,请他帮忙向一位相熟的科普博主咨询。对方很快发来了一个链接,原来插图中的昆虫名叫宁波尾大蚕蛾,链接中详细准确地记录了它从毛虫形态到吐丝结茧,再到最后破茧羽化的过程,图文并茂,完全和课文及插图描述一致。原来有些大型蛾也长着无比漂亮的翅膀。至此,谜团解开。
于是,我重新修改了教学设计,为了避免“蛾子”一词可能给孩子们带来“不美”的印象,我在教学中并不说小毛虫破茧羽化后成了什么,只是说它破茧后生出了一对“灵巧轻盈”“色彩斑斓”的翅膀。我也将板贴重新打印,选择了那篇观察日志中的相关图片。那个蝴蝶羽化的动画片段也换成了漂亮的大蚕蛾破茧而出的真实视频。再次试上,我心里终于踏实了。
如果不是教这篇课文,我还真不知道“破茧成蝶”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因为蝴蝶并不作茧。我好似课文中的小毛虫一般,依靠坚持与努力,确定了在多种教学参考书中小毛虫破茧化为“蝴蝶”这种说法是不准确且不科学的。《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确确实实,教师的教学首要的是求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建康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