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走进儿童世界的“玛丽阿姨”
2022-05-30查静
我与讲台结缘于上初中二年级的上学期—— 英语老师接受了白内障手术,一时找不到代课教师,就安排我在班里当了一周的英语老师。每节课,我把前一天晚间在老师家里所学的内容,依葫芦画瓢上一遍。在同学们新奇、惊讶的目光中,在他们半玩笑地配合中,我隐约觉得当老师挺神奇。班主任坐在台下听了一周课后,特意约了我父母深谈一场。于是中考时,父母坚定不移地帮我选择了晓庄师范。
一、握住“神奇手袋”
1996年,20岁的我走上了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当上了“孩子王”。尽管初为人师,但是我心中早就立志:不能做误人子弟的庸师。成为像曹恩尧、叶树明、谢方泽诸位先生那样受学生敬仰的特级教师,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备课时,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语文课吸引学生,我希望自己成为英国作家特拉弗斯笔下的“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玛丽阿姨是无数儿童心中最期待的灵魂导师,打着那把鹦鹉头伞柄的雨伞,拎着毛毯做成的、无奇不有的手提袋从天而降,乘着东风来到孩子们的身边。一想到玛丽阿姨那个神秘宝袋,想到她给孩子们带来的一次次魔法之旅,我就心动不已。要是我的语文课能像玛丽阿姨的魔法手提袋那样,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心,那该多好!
我喜欢到大师的课堂里去偷师学艺。学校里两位特级教师聂永春、顾维平的课堂像磁场一样吸引着我们年轻人,一有机会我就扎进她们的教室里虔诚地听课。记得有一次,我去水池洗水杯,路过教室时,正好听到聂老师在上课。于是,我就躲在后门处,拿着水杯偷听了半节课。后来学校为了青年教师发展,成立了特级教师陈义鑫名师工作室。陈老师手把手地指导,耐心细致地点评,让我时常有醍醐灌頂的感觉。
我喜欢琢磨一节节语文课,从导入的情境创设,到环节的层层推进,再到过渡语的精心锤炼,还有练习的巧妙融合……《清平乐·村居》教学中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水》一课中内容体会与写法感悟相结合的“语用”实践,《石头书》引领学生探寻科普文独特的语文味儿……在课堂的40分钟里,我仿佛成了玛丽阿姨,手里握着一个神奇的语文口袋。
我非常感谢在成长之路上为我引路的师傅们,他们和教研员们会清楚地指出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时提醒我教学不能简单地做“加减法”,告诫我要跳出追求精致形式的怪圈,甚至在我飘飘然时浇上“冷水”,为浮躁的我降温。渐渐地,一节好课的标准在我心里渐渐清晰:“宁静以致远”。我追求务实清简的语文教学,追求语文课堂的“静”界。“静”,是一种净化,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简约,走向真实;“静”,也是一种力量,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回归朴实。我似乎明白了玛丽阿姨那只魔法手提袋明明无所不有,却又看上去“空空如也”的智慧了。
二、成为“玛丽阿姨”
有人说,只有了解儿童、时刻不忘自己曾是儿童的教师才能被称为好教师。我深以为然。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教师会让每一个儿童在学习中感受到自主与自由。这一点感触得益于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次“借班上课”。当时,学校承办了一次重要的教学活动,特邀于永正、徐善俊等多位重量级大师授课,借我的班级上课的正是于永正老师。换了新视角观察自己学生上课的表现,我在听课的 40分钟里被震撼了。不是因为“种子选手们”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更加自信、积极,而是我看到了平时内向胆怯、能力偏弱的几个学生,居然都抢着上台与于老师合作朗读、表演。对比于老师的课堂,我恍然觉悟: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顺利,满足于课堂教学“我问你答”的精彩,我沉醉在优秀学生的出色表现中,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热岛效应”将使教学最终走向两极分化,所谓的精彩课堂其实是以牺牲部分学生的发展换来的。再看看于老师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每个学生被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得到保证之后,课堂上的“热岛”就不复存在了。我在心中感叹:于老师才是走进儿童世界的老师。
那一瞬间,我心中仿佛有根丝弦被拨动:玛丽阿姨魔法的魅力绝不仅仅来自那个神奇的手提袋,最大的魔法秘诀其实是她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我心中燃起了新的渴望,我要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走进儿童世界,这样我才有可能成为语文课堂上神奇的玛丽阿姨,而我首先需要修炼的心法就是对儿童立场的坚守。
坚守儿童立场,首先要看见每一个儿童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站在课堂的中央。
玛丽阿姨了解她照顾的每一个孩子,同一个糖浆瓶子里倒出的一茶匙糖浆,不同的孩子尝到的味道却不同,可能是草莓味、橙子味、牛奶味……她知晓每个孩子的喜好,这就是对儿童的了解。
听完我执教的《小稻秧历险记》这节课,听课的老师好奇地围上来问学生:你们的小组合作分组是自由组合的吗?你们课堂上自由分组是怎么做到又快又静的?学生们自豪地抢着说:“我们的分组自己做主,当然快!”
以往小组合作时,学生常为角色分配争吵,为任务承担推诿。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我尝试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跑组”,实现分组的自由自主。动态跑组,让学生得到尊重,彼此选择组成小组,学生有了强烈的合作需求,真正的合作也就发生了。动态跑组分为以下几步:
1.学生从四个角色(杂草、小稻秧、喷雾器大夫、旁白)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
2.在教师宣布“跑组开始”后,学生迅速找到同类角色,然后围坐;
3.新产生的动态小组合作完成学习目标,即品读文字,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练习表演;
4.在小组中推荐一位表演最佳的学生,在全班交流时上台表演。
动态跑组这一小组合作的创新形式与策略,让学生觉得十分新鲜有趣。学生围在一起,共同研究同类角色,小组讨论热烈。全班交流表演时,各组推荐上来的学生集小组内众人的智慧,表演惟妙惟肖。
动态跑组的成功,得益于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再思考、再认识,实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心—— 以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让小组合作学习从“泛合作”变为“深合作”,从“伪合作”变为“真合作”。
坚守儿童立场,教师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顺学而教。
儿童好奇心强,爱幻想,喜欢挑战,爱表现自我,具有展示自己生命潜能和才智的天性。这些天性让儿童成为天生的探究者、创意家。顺应儿童天性,提升儿童语文学习的生命活力,是我努力的目标。拿课外阅读活动的推动工作来说,我希望做儿童阅读之旅中的点灯人,像神奇的玛丽阿姨那样转动手里的指南针,带领他们开启一场场奇幻的旅行。我告诉自己,要让学生相信“书是甜的、是香的”,把学生拉进书的海洋,探寻读书的乐趣,让他们享受阅读魔法的无穷魅力。
魔法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我扮书中主人公”,学生化身为自己最爱的书中人物,借助角色扮演亲近书中人物:西游师徒四人、水浒英雄、三国名将……从名著中款款走出;香草女巫、闪电球探长、木偶匹诺曹……从童话王国来到儿童世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或重温熟悉的书籍,或点燃新的阅读期待,欢乐无限,收获丰富。
魔法2:阅读的交流与分享,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呈现。有别于摘抄、读后感等让学生视为作业负担的成果展示,“阅读行为艺术展”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在学生的创意中,他们读过的书,或成为载着他们乘风破浪的帆船,或成为帮助他们登高望远的阶梯,或成为助力他们自由翱翔的双翼……与身等高的书籍丈量出他们的阅读高度,铺满房间的书籍展示了他们的阅读范围,围聚成圈的书籍呈现了他们的阅读层次……
坚守儿童立场,还要善于发现儿童的学习障碍,化难为易,助力他们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坚守儿童立场,不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规律,还要找到支持儿童发展与成长的支点,发现儿童学习的障碍,鼓励他们掌握方法,这是儿童自我超越的过程。
习作是很多学生心里永远的“痛”,究其原因,学生怕写、不会写、写不好。我以具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学生怕写日记,我就把日记变身为“纸上微信”,为学生营造出激活习作热情的“朋友圈”。我和学生们一起商量并制定出了“纸上微信”的规则——
规则1:关于写作。学生每天在“纸上微信”本上写微信,内容自定,字数不限,图文并茂更佳。这是“纸上微信”的“发布”。
规则2:关于分享。老师阅读批改学生的“纸上微信”,把优秀的作品拍成照片,贴在班级板报,发布在班级家长群,这是“转发朋友圈”。
规则3:关于点评。学生、家长、老师阅读作品,可以“点赞”,也可以“评论”。定期组织学生交换“纸上微信”本,互读互评,结成“读评伙伴”,这是“加好友”。
“纸上微信”一改往日刻板枯燥的习作模式,让学生摆脱了为写而写的作业压力,创设出贴近生活的“纸上朋友圈”的任务情境。情境的模拟让习作训练更加有趣,不拘形式的表达、不受限制的内容,还原了实际生活的“微信世界”,让日常的习作训练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生活气息。“纸上微信”还将“即时”“分享”“生活化”等特质,融入“常态习作—交流分享—互动评价”的策略架构里,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习作训练体系,在充满乐趣的外在形式下,任务始终指向习作素养的养成,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指导学生关注表达,强化学生与人分享、交流评价的意识,提高了語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班内学生的习作热情和水平迅速提高。
三、永远陪伴儿童成长
书中的玛丽阿姨总是在每本书的开端乘着东风而来,在书的结尾随着西风离去。在她离开的日子里,孩子们想念她,又觉得她不曾离开,一直陪伴着自己……
于是我问自己:陪伴学生的几年时光里,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又能陪着他们走多远?
心里总是想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思考当下的语文学习与儿童未来发展的关系。我坚信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童年的一部分,又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既守护学生今日的成长,又助力学生明天的腾飞。这样想,语文教学便应当多一份使命感与担当。
我用项目化学习推进阅读与习作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融合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鲁滨逊漂流记》强手棋设计大赛” “我与高尔基比童年”“从《爱的教育》中受到的‘爱的教育”“中外魔法大比拼”“我的第一本小小书”……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读写活动,学生在项目任务驱动下,兴趣盎然地涵泳体察,充分发挥自主性,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锻炼了综合能力,学会分享,主动反思,更重要的是,学生语文学科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也在静悄悄地萌芽、生长。
回望从教的25载光阴,我在走进儿童世界的过程中,获益良多。我曾以为,我与儿童之间给予的一方必定是我,而实际是,我从学生那里得到的更多。我原以为,我走进儿童世界的最佳姿态是俯下身子,而实际是,很多时候我由衷地抬头仰望。我学会了像儿童一样用质朴的眼睛看世界,抛开杂念;我学会了从儿童视角、儿童立场思考问题,化繁为易……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们,最可爱的学生!也许你们会愿意看到我正努力成为那个神奇的玛丽阿姨吧!※
(查静,江苏省第16批特级教师,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教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