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人的小字
2022-05-30柳士镇
我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都要比今人复杂。先秦时期,同一个人有时会有好几种称呼姓氏与名字的方式,战国以后才逐渐趋于固定。我国古人在汉代以前有姓有氏,姓与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这就概括了姓与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姓作为一种族号,并非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由于子孙繁衍,同姓的氏族又分为若干分支,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于是合二为一。到了汉代则全都用姓,并且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既可称为姓,又可统称为姓氏。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者相同,或者相反,或者相关,这就是所谓的“名字相应”。
我国古人除去名与字之外,还有小字,或称小名,其内涵与现今所说的乳名大体相当。小字的使用自东汉兴起,至魏晋南北朝趋于鼎盛,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小字可以根据其呈现形式分为三类,虽大致可以区分开来,但彼此仍有交叉,详见下文。
一是不加缀饰的小字,这是指前端无缀饰“阿”字、后端无缀饰“儿”字的一类小字。例如——
1. 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庶也。小字镇恶。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隶已呼为镇恶郎。(《世说新语·豪爽》)
2. 式,桓歆小字也。《桓氏谱》曰:“歆字叔道,温第三子。仕至尚书。”(同上《政事》刘孝标注)
3. 僧弥,王珉小字也。《珉别传》曰:“珉字季琰,琅琊人,丞相导孙,中领军洽少子。”(同上)
4. 倪,庾倩小字也。徐广《晋纪》曰:“倩字少彦,司空冰子,皇后兄也。”(同上《赏誉》刘孝标注)
5. 嘉宾,郗超小字也。阿源,殷浩也。(同上)
6. 《晋阳秋》曰:“尚善音乐。”《裴子》云:“丞相尝曰:‘坚石挈脚枕琵琶,有天际想。坚石,尚小名。”(同上《容止》刘孝标注)
二是小字前端有“阿”字,表示亲昵。例如——
1. 伦败,惠帝反正,曰:“阿皮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阿皮,威小字也。于是诛威。(《晋书·司马威传》)
2. 万粗陈其意,崧便为叙刑政之要数百言。万遂起坐,呼崧小字曰:“阿酃!故有才具邪!”(同上《高崧传》)
3. 蕴问其故,恭曰:“与阿太语,蝉连不得归。”蕴曰:“恐阿太非尔之友。”阿太,悦小字也。(同上《王蕴传》)
5. 永乐弟长弼,小名阿伽。性粗武,出入城市,好殴击行路,时人皆呼为阿伽郎君。(《北齐书·阳州公永乐传》)
6. 及生昉,身长七尺五寸,幼而聪敏,早称神悟。……年十二,从叔晷有知人之量,见而称其小名曰:“阿堆,吾家千里驹也。”(《南史·任昉传》)
三是小字后端有“儿”字,表示亲昵。例如——
1.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小字车儿,武帝第三子也。晋安帝义熙三年,生于京口。(《宋书·文帝纪》)
2. 美风姿,善举止,湛每谓人曰:“我见谢道儿,未尝足。”道儿,述小字也。(同上《谢述传》)
3. 世祖武皇帝讳赜,字宣远,太祖长子也。小讳龙儿。(《南齐书·武帝纪》)
4. 谓其父子产曰:“昨见罗儿面颜憔悴,使人恻然,便是不坠家风,为有子矣。”罗儿,即皓小字也。(《陈书·司马皓传》)
5. 毕义云,小字陀儿。少粗侠,家在兖州北境,常劫掠行旅,州里患之。(《北齐书·毕义云传》)
6. 胡儿,谢朗小字也。《续晋阳秋》曰:“朗字长度,安次兄据之长子。安蚤知之,文义艳发,名亚于玄。” (《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
排行常常也是小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用“伯、仲、叔、季”来区分表字排行有别的是,较早时期的小字排行往往使用与基数词同形的序数词来表示。例如梁武帝萧衍第四子萧绩小字四果(《南史·南康简王绩传》),第六子萧纶小字六真(《南史·邵陵携王纶传》),第七子萧绎即梁元帝小字七符(《梁书·元帝纪》),这些都应该不是纯然的巧合。不过,萧衍第三子萧纲即梁简文帝小字六通(《梁书·简文帝纪》),其立意涉及佛学的六种神通力,显然又与兄弟顺序不相吻合。看来,此时这种取小名时暗合排行的做法,虽非无意为之,却也尚未形成相互对应的完整序列。到了唐宋時期,用数字表示排行的做法盛行起来,三娘、四娘,二郎、五郎比比皆是,“大”字也理所当然地承着此前已经出现的用法,成为兄弟姐妹中最先出世者的排行,例如公孙大娘、武大郎。唐代还常常将姓氏冠于同曾祖兄弟或姐妹的大排行上作为称呼,顺序往往延续数十之多,例如白居易称为白二十二,刘禹锡称为刘二十八。后来,又有单用数字排行冠以前缀“老”或前缀“小”来作为称呼的,如老二、小四。不过,这些重在指明排行的称呼,就未必都与小字有着必然的联系了。
关于小字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小字起先称为小名,有人认为我国起小名的习俗已有春秋时期的史料可以为据,如郑庄公小名寤生,晋文公小名重耳,但要说这些就是本文讨论的小字,或许只是后人的一种笼统而粗略的说法。我国古代遵循“幼名冠字”的礼制来命名起字,“名”与“字”常常被今人大致地比附为小名与大名,其实这两种称呼还是有显著差别的。“名”与“字”的关系已如前说,此不赘述。即以小名与大名内部关系而言,上述认为“可以为据”的古人“小名”寤生、重耳,终其一生也仅仅是以“小名”为名,并未见到另有其他的“大名”。例如《左传·桓公十一年》“郑伯寤生卒”、同书《僖公三十二年》“晋侯重耳卒”。既无原本意义上的“大名”,又何来与之相对的“小名”?此外,许多古人之名甚为怪异、不重雅驯,外形更像现今随意所取的小名,例如晋文公重耳之子晋成公黑臀,《列子·汤问》中为琐事而杀人的魏黑卵,但也只是反映古人认为“贱名长命”因而起名时不避恶名、不避粗俗而已。盡管这种观念也会受到某些势家贵族的厌恶,如《南史·张敬儿传》记载:“已而有娠,而生敬儿,故初名苟儿,又生一子,因苟儿之名,复名猪儿,宋明帝嫌苟儿名鄙,改为敬儿,故猪儿亦改为恭儿。”但是,“贱名长命”的观念在民间却一直延续至后世。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有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工人被评为劳动模范,名字叫作陆阿狗。
关于小名的较早而又较为可靠的例证是,西汉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宋人王楙《野客丛书》卷三十“小名犬子”条对此阐释说:“所谓犬子者,即小名耳。然当时小名、小字之说未闻,自东汉方著。相如小名,父母欲其易于生养,故以狗名之。”也就是说改名为相如后,为易于生养而起的原名犬子可以算作小名。不过,这也只是“慕古易名”,与《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贞索隐引项岱云“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以及《汉武故事》中传闻武帝初名“彘”,立为皇太子时易名“彻”的两例“即位易名”,均应属于改用新名的范畴,而不属于自幼所取的与“名”相对而又长期共存的“小名”。真正有名有字而又有小字的情况大约始见于《后汉书·傅燮传》:“燮慨然而叹,呼干小字曰:‘别成,汝知我必死邪?”别成是傅燮之子,名干,本传李贤注引《干集》曰:“干字彦林。”此为同类用法中的较早例证。可见,《野客丛书》关于小名、小字之说“自东汉方著”的判断是可信的。今人游国恩《离骚纂义》中也说:“小名兴于两汉,盛于六朝,前此则未之闻,所谓无征不信者也。”小名此后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趋于大盛,又可称为小字,而以后者更为常见;用于帝王身份时偶或还可称为小讳,例如《南齐书·武帝纪》载世祖武皇帝“小讳龙儿”,同书《明帝纪》载高宗明皇帝“小讳玄度”。小字、小名二者相比,并无用法与适用范围上的差异。例如《宋书·武帝纪上》称高祖武皇帝“小名寄奴”,同书《文帝纪》称太祖文皇帝“小字车儿”,同书《明帝纪》称太宗明皇帝“小字荣期”。再如《梁书·武帝纪上》《南史·梁本纪上》均载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而《颜氏家训·风操》却称为“梁武小名阿练”;宋代周密《齐东野语》卷四“避讳”也称“梁武帝小名阿练”。又如《宋书·鲁爽传》载:“鲁爽,小名女生,扶风郿人也。”而《南史·鲁爽传》则称:“鲁爽,小字女生,扶风郿人也。”这些材料完全能够说明,称为“小字”还是称为“小名”,二者的使用在此期是并行不悖的。※
(柳士镇,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