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儿童本位”的语文课堂

2022-05-30陈峰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板书课文

早在三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遇到了孩童时代的至爱—— 任大霖先生的作品集《童年时代的朋友》。记得那本书很旧,封面甚至有点破,然而翻开泛黄的书页,那些质朴动人又耐人寻味的文字一下子抓住了我。从此,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以至于三十多年后的我,依然可以清晰记得里面的每一个故事,当然也包括《牛和鹅》。三十多年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再遇《牛和鹅》,亲切之余也充满惊喜,这使我坚信有些文字确实是有魔力的,它们自有其存在价值并不会轻易被时间淹没。因此,这次省级优课评选,选择执教《牛和鹅》一课,对我来说是极其自然的。

我开始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教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围绕这一要素,我的起始设计是由预习单开始导入的:通过预习单反馈并集中解决学生在预习时的一系列问题,扫清字词和内容感知方面的障碍,然后结合课文片段逐一学习旁边的批注范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批注。整堂课似乎做到了从学生学情出发,关注了“得言”“得意”,也兼顾了“得法”,单元语文要素也得到了落实。从试教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基本能按照课本中提供的范例写出比较“规矩”的批注,算是一堂“成功”的课。

可我又隐隐觉得这样执教有些不妥。细细寻思,诸多问题随着思考的深入逐渐显露出来:本单元重点是在教会学生阅读,还是教会学生批注?批注是不是全都需要教师来教?一堂好课的标准是追求教师精致地教还是学生连滚带爬地学?如此种种最终汇成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语文课应该有的样子?

思考陷入瓶颈时,三十年前阅读《牛和鹅》的回忆再一次提醒了我。当我们这些年来以教师的姿态不断追问的时候,也许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接近语文本身。恰恰相反,回到原点,站在学生的视角,如果文字能入乎其内,课堂怎会缺少感动和精彩?文字的意义也许从来不在表面,而在文字背后的身心感悟与生命体验里,不应该只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字符和标签,而应是孩子们全面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张张通行证。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帮助每个学生发现、打开,如此而已!

需要感谢的是,指导我的诸位专家们(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许红琴,张家港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研训员陈静,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总校长何建军等)能充分尊重我的想法,容忍我在这样的场合任性一回,这才有了优课评选活动中课堂教学的呈现。我基本上是顺着学生的阅读展开不同层次的对话,让学生在数个来回间有了真学习、真阅读、真感受。除了大致的框架,课堂上呈现的是大量师生对话、学生批注,甚至板书都是基于现场学习自然生成的。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在点评本课的时候,特别欣赏我课堂上的一句话:“所有的批注都是从心里冒出来的。”这句话确实是我在课堂真实情境下自然而然地“冒出来的”。我想,这种去除精致雕饰感的真实表达,才是课堂上师生最应有的常态。

打磨一堂课,就是一次自我叩问,一次自我成长。梳理这些年的执教历程,我理想中的語文课堂应该是这个样子——

一、坚持“儿童本位”,寻准起点

当下,在“学科育人”思想观照下,我们理应坚守儿童本位立场,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儿童发展的多样性、独特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班级里的“每一个”,研究班级里的“每一个”,寻找他们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可行的教学策略。

从语文角度讲,无论是阅读还是表达,都和读者的个体经验是分不开的。以阅读为例,要真正培养学生产生阅读的自觉,必须是在一种自由的、个性化的阅读境地中才会发生。与作者写下的文本意义相比,读者“带到文章里来的意义”更具有生成上的决定性。 因此,在关注教材语用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审视教材中“人的发展”意义,借教材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紧贴学生的个性体验,帮助他们在不同的阅读过程中看见自己,并完善自己。执教《牛和鹅》第一课时,我在学生第一次阅读时不给具体的要求,第二次阅读时不给具体的段落,第三次阅读时不给明确的批注角度,就是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这也使得从教者能及时看见每一个学生的真实学力。基于儿童具体学情,在学而不当处、说而不明处、悟而不得处开展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教学价值。

二、坚持“学为中心”,立足实践

坚守儿童本位,我们应更注重学生的习得过程,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学习的时间,使其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实践,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学习心得,并不断完善,达到内外融汇、读写贯通、自悟其法、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学会适度地教,“不抢戏”,更不能“加戏”,有时候“不教”,就是最好的“教”。

在课文课堂上有效落实学生的“习”,并在“习”中做到有所得,这在当下“双减”政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牛和鹅》是篇长课文,这就决定着课堂上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有效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历多重维度的学习操练。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话感知,梳理脉络的:

1.聊聊“牛”,学习体会三个“提手旁”动词。

2.聊聊“鹅”,学习体会三个拟声词,感受画面。

3.聊聊“人物”,再学三个“提手旁”动词,比较差异。

4.聊聊“故事”,梳理课文脉络,板书完成课文基本框架。

5.勾连已学读法,指导阅读。

如本课的生字教学,我选择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提手旁”生字进行词串教学。这样,不仅仅是让学生关注生字的结构规律,更需要学生在文章情境中体会这些手部动作的区别,最终通过辨析理解走向实践运用,并为之后的批注做好铺垫。另外,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三处集体阅读,从朗读到默读,到批注式阅读,前后共计十分钟,以这样大量的阅读实践为基础展开针对性指导,学生才会形成自我学习认知,逐步由开始的无意识阅读到有意识阅读,最后达成有方法有角度的阅读。

三、坚持“多元对话”,走向共生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研究成果,向我们揭示了参与互动式学习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已有的学习水平上,达成能力与认知的自主建构,言语智能才能获得有效发展。

以往这类对话不能真实发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较教师、编者而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三者之间无法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儿童本位的教学观需要教师真正尊重学生,以开放的姿态对待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应答,哪怕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当然,我们尊重的是他们的人格,而不是他们的所有选择。执教《牛和鹅》一课,在学习批注环节时,我第一时间呈现的不是课文中已有的批注范例,而是来自学生的阅读收获,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这些“半成品”式的批注,在得到教师充分认可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写成板书,这是一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聚焦板书,通过对比,从中寻找到不同的阅读角度,又形成了一次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学生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一次去完善拓展之前写下的批注,最终形成了一次自我的对话。这一次次的对话,让学生的成长过程变得清晰可见。

“儿童本位”不是什么新词,然而知易行难。为真正看见“每一个”,语文课堂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呈现开放、灵动、自然、和谐的良好样态。※

陈峰,江苏省第22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优课评选特等奖暨李吉林语文教学奖获得者,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曾获得江苏省第17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优课评选特等奖。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板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背课文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好玩”的教育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儿童本位,让语文课堂智趣飞扬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