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真实情境”,远离“教育孤岛”

2022-05-30刘影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道德与法治

【摘 要】真实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体验,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将德育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本文结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从多媒体的高效融合、结合实践的具身体验、进阶性问题的精心预设、生活事件的叙说与分享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创设出真实自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融情入境,在思辨成长和积极实践中实现德性的涵育,实现自我的成长。

【关键词】真实情境 课堂探索 道德与法治

情境教育,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真实的情境具有直观性、暗示性、代入感,在教学中可以引趣、激情,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教学中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自然导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些教师惯用满堂灌的说教泛泛而谈,使教学成了教师的“独白”,师生间的对话成了一堆堆的空话,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无疑成了一座“教育的孤岛”。如何远离“教育的孤岛”?如何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体验?如何帮助学生升华情感、内化道德,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学生德性涵育的有效场域?本文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为例,在以真实情境驱动,打造走心动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多媒体呈现生活情境,触发情感共鸣

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简便易行的手机应用程序,使各类视频、音乐、图片、文字、图表实现了高度的融合,使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了时代气息,这些来源于现实的画面生活气息浓郁,亲切又自然,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互动与探究。

四年级学生即将迎来人生的第一个十年,教学以珍贵的“十岁成长之礼”导入课题,向学生播放视频《我们在成长》。视频借助8位学生的照片依次串联起学生从呱呱落地、百天合影、蹒跚学步,到步入幼儿园、升入小学、光荣入队等成长过程,不仅记录了学生自身的变化,也呈现出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陪伴,而精心的配乐更渲染了成长的幸福、家庭的温馨。多媒体营造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全体学生相似的经历和生命体验,他们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彼此分享着童年难忘的故事和幸福的瞬间,感悟成长、感激父母的情感基调也由此奠定。

父母每天都在忙些什么?课前教师用“问卷星”推送了调查问卷,学生结合问卷完成的调查图文并茂,呈现了各自学情、成长背景、家庭状况,教师整合问卷信息制作的短视频《爸爸妈妈多辛苦》展现出父母在家与单位的工作情景,信息量很大。学生静静地观看着、寻找着,沾满泡沫的双手、专注操作的神情,娴熟的技艺、精美的晚餐、整齐的衣物……这些司空见惯的情景在课堂上更聚焦、更具体,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深度体验故事并进行道德想象,真切地理解了父母的艰辛,体会到了他们肩负的家庭重任,继而纷纷表达了美好的心愿——爸爸妈妈太辛苦,我要多做家务,为父母减轻负担。

多媒体的交互融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的界限,构建了个性化、形象化、立体化、可视化的教育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和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自我与父母之间形成了价值层面的同感与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结合实践的活动情境,推动具身体验

蒙台梭利说过:听过了,我就忘记了;看见了,我就记住了;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由此可见,体验即成长,体验即教育。《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体谅他们的不易,激发感恩父母的情感,并以实际行动体贴父母。围绕这一目标,教学先后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

体验一:

自制“时光之轴”,拓展教学时空。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绘制了时光之轴。时光轴从左往右,经纬交织,纬线以时间为节点横向延伸,浓缩了一日的24小时。经线从上至下,以事件为素材纵向拓展与纬线相交,上端标注的是父亲或母亲的一日生活事件,下端对应记录学生本人的生活事件。时光轴图文并茂,量身定制,情趣盎然,真实地再现了每个家庭的生活图景。时光轴的绘制也是“亲子生活大比拼”的过程,这番对比,源自真实的生活场域和调查体验。学生从“妈妈的失眠”中发掘到亲子睡眠之差,联想到父母积劳成疾的病痛;从“每日往返接送等重复事件”发掘出父母接送子女上下学所耗费的时间、雨雪天气里行路的困难……时光之轴拓展了教学时空,开放了儿童视域,它打开了情感的突破口,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父母的辛劳感同身受。

体验二:

动手剥大蒜,体验家务之苦。为了让学生对寻常的家务有真切的感受,课上教师组织学生体验了两分钟剥大蒜。学生们花样百出,用手抠、用尺子切、用牙咬,两分钟内只有5%的学生剥出了3~5瓣大蒜,27%的学生一瓣大蒜都没剥出。实践出真知:“剥大蒜看似简单,可是远没有想象的容易……”“爸爸妈妈每天做的家务比剥大蒜多太多,好辛苦啊!”“爸爸妈妈把最苦最累的活留给自己,把舒适与快乐留给了我们……”“我要多做一些家务,不让爸爸妈妈太劳累!”……实践体验引发了学生的心理冲突,其思维过程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

做是学的中心,做是教的中心,教学做合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在劳力上劳心,学生在一番手忙脚乱中便会获得更多的意义和领悟。

三、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引发深度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既要兼顾问题的开放性、发散性,又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唤醒学生感知价值问题的热情,激发探索答案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实现德育价值的生成。

课堂教学中,借助时光轴学生进行了亲子生活大比拼,发现了自己和爸爸妈妈每日的睡眠之差。课上,教师引领学生就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追问和思考:观察一下自己的时光轴,你和家长的睡眠差是多少呢?能具体谈一谈吗?为了给全家做早餐,爸爸妈妈每天要比自己早起多长时间?夜晚,忙完一天家务的爸爸妈妈要比自己晚睡多长时间?”“××同学发现妈妈每天比自己少睡了大约2个小时,长此以往,一周失去的睡眠时间是多少?那一年呢?”“从出生到现在,同学们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这十年期间,你的爸爸妈妈大概缺失了多长时间的睡眠?”“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十八岁上大学才开始独立生活,这十八年里,家长大概缺失了多长时间的睡眠?这个数字你能想象得出來吗……”“24小时为一天,这个数字相当于多少天?相当于多少年……”“看到这个如此庞大的数字,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情感也得以真实地表达。学生惊叹于一组组的数据,他们思绪万千,由数据想到爸爸的白发,妈妈的皱纹、偏头痛……原来,缺失的睡眠里藏着父母为承担家庭责任所付出的辛劳,以及对子女付出的疼爱与照顾。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回忆成长经历的过程中发生了对自我生活的观照,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情感的自忖,在倾诉与表达的同时,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得以升华。

四、适度拓展的叙事情境,激发自我成长

道德教育中发生的叙事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讲故事”,尤其是以生成性为特点的自我生活叙事。这种叙事从故事分享推进至个体间有价值的对话交往,可以帮助学生从经验的交流转向情感的理解、生活的反思、意义的探讨,因此叙事本身是个体反观自我生命历程的过程,也是儿童内在道德成长的过程。

教材第25页“阅读角”板块提供了学生小娟的习作,习作描述了父亲在生活中的辛苦,这是对前面以时间为维度的观察活动的补充,枯燥的文字材料如何使用才能喚起学生对类似情感体验的共鸣呢?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做了如下设计:

为了表彰那些在为家庭的和睦、为子女健康成长而辛劳忙碌的优秀家长,徐州市举行了“彭城好爸妈”评选活动,小娟讲述的故事《爸爸,您辛苦啦!》深深感动了评委会的专家,小娟爸爸因此荣获了2020年“彭城好爸妈”的光荣称号。你认为小娟爸爸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出来的?……你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也被评为“彭城好爸妈”吗?那就把他们的感人故事讲给大家听吧,相信你身边的故事一定可以深深感动评委……

在叙事情境中,教师邀请所有在场的学生组成大众评委团,为讲述者的故事进行评价,为优秀的爸爸妈妈现场颁发奖状。“争做彭城好爸妈”的叙事情境充满了浓浓的仪式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叙说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讲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照顾、为家庭做出的牺牲,透过学生的动情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优秀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伟岸形象,感受到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激敬重,教学由此再掀新的高潮,学生们由此升华了情感、内化了道德,实现了自觉的唤醒、自我的成长、自主的发展。

走心动情的道德与法治课,需要真实的情境来驱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托,以学习为中心,精选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生活化的素材设计多元的教学情境,可以远离“教育的孤岛”、苍白的对话,唤醒学生感知价值问题的热情,融情入境、做思共生,实现对生活的观照和情感的自忖,在积极思辨和深度体验中实现德性的涵育,让个体的成长得以真实有效地发生,而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也因此充满生机与活力,呈现出生命自觉生长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姚琴.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J].知识文库,2020 (18).

[2]王雅丽.儿童自我生活叙事的道德教育思路——基于课例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2).

[3]刘影.巧借时光之轴 打开共情之门——以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为例[J].教师,2021 (24).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道德与法治
用情境式抛锚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双重情境学习模式(DSLM)案例介绍及评析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