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结构主义方法论初探

2022-05-30汤继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拉康结构主义

汤继委

内容摘要:拉康作为弗洛伊德之后最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不仅丰富发展了“无意识”、“主体结构”“能指链”等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还将结构主义思潮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拉康式精神分析学的结构主义方法论。本文将从拉康受到的结构主义的多重影响入手,对诸如“无意识”等概念进行诠释和厘清,以期明晰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文学研究的何种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拉康 精神分析学 结构主义

拉康(Jacques lacan,1901-1

981)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学之后,这一思想流派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身处法国的拉康也投入到精神分析的研究之中,并提出了“回到弗洛伊德”的学术口号。在20世纪中期,结构主义在法国兴起,并迅速成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潮流,而拉康则以结构主义为方法论指导,并将其与精神分析结合起来,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拉康式精神分析学。

在拉康的阐释下,无意识不再是个人作为动物的本能的原始储存,也并非是混乱不堪、无迹可寻的,而是一种有组织和规律的存在,拉康在结构主义语言下的影响下,还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对于能指与所指,拉康颠倒了弗洛伊德关于这两者的关系,他将“能指”视作是优先于“所指”的,两者的关系并不稳定,而“能指”总是处在变动不居的滑动状态中,因此无法建立牢固的对应关系,主体也就处在运动的过程之中。在拉康的主體理论中,主体依靠能指的变化而诞生,在“镜像阶段”和“俄狄浦斯”的过程中,自我通过与他者进行语言的沟通交流而实现欲望的置换,换句话说,自我即是一个他者,自我的欲望便是他者的欲望。至此,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总体框架已经逐渐清晰,拉康通过对无意识、能指、主体、欲望等概念的阐释建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而在这一体系之中,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拉康运用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完善了精神分析学,同时也在构建精神分析学体系的过程中促进了结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哲学对拉康的影响

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学术流派,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论体系,“顾名思义,结构主义与结构有关,特别考察结构借以工作的一般规律有关。”①这一思潮影响深远,分支众多,其中尤以法国的结构主义文论为代表,如列维·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拉康等人均是结构主义思潮中极为活跃的思想家。在结构主义思潮兴起之前,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诞生产生了革命性的范式转换,他将语言视作“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人的语言虽有不同,却通过这种稳定的结合构成了语言的普遍结构,这一思想即为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向内探求文本的结构奠定了语言学的基础。

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中,“能指”和“所指”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前者指声音或形象,后者指思想或概念,正如索绪尔所说,“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同时不切开反面,同样,我们在语言里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②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的连接是任意的一一对应关系,一旦两者联系在一起,那么便是相对稳定的紧密结构,无数对“能指”与“所指”的联系便构成了相对稳定的语言结构。但拉康对此不以为然,在拉康的理论中,构成语言表达的“能指”与“所指”不具有稳定性,这并不意味着这两者之间并无规律可循。拉康在这一点上借鉴了雅各布森的“转喻”与“换喻”理论,将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所提出的“凝缩”过程对应为“转喻”,“移置”过程对应为“换喻”,在“能指”的不断滑动和替代过程中形成了无意识,而拉康又认为无意识即是他者的欲望,这些欲望通过遮蔽、隐藏和转移而得以实现,就这样,拉康借用“转喻”与“换喻”这两个术语逐步构建了其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的运作机制。

此外,列维·斯特劳斯开创了结构主义人类学,提出了无意识并非个体内在的,而是集体共有的,这一观点对拉康关于“无意识”的理论影响深远。在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中,由能指构成的世界即是象征的世界,无意识即存在这世界的结构之中,他曾提到:“无意识就是那种将形式强加给某种外在内容的形式”③,在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中,这种外内内容其实是人的内在固有的思维结构,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人性的,与此相反,它更像是一种集体性共有的思维方式,是组成所有社会人类的共同结构,“这些结构作为一个总体便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无意识结构。”④拉康吸纳了这一点,并进一步推演出无意识实际上来自他者的语言,这是因为主体的诞生过程依赖于他人的不断确证,在获得他人回应和承认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的欲望,这样的一个过程才使得无意识得以长久地保存和传承,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拉康的主体理论也深受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影响。拉康用“主体”这个概念取代了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在无意识的运作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主体”,而且主体并非是固定可把握的,而是永远处于过程之中,在能指意义的不断滑动中建构自身。那么在主体的构建过程中,拉康受到结构人类学的启发,认为“能指”作为象征界的重要组成,因其不具有固定的意义而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拉康提出了主体构建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想象界、象征界与实在界。

总体来说,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内核是与结构主义密不可分的,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思维为拉康的理论延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撑。在结构主义方法论的指引下,拉康的诸多概念集合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彼此联系和观照,为主体建构和无意识发展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路。与此同时,结构主义也在精神分析的发展中不断演进,在文学研究中也发挥了巨大的方法论意义,关注文本的结构与无意识表达也成为极其重要的学术风向。

二.拉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概念及理论结构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主要可概括为能指理论、主体理论与无意识理论三个部分,能指的滑动形成能指链,能指链是主体不可缺少的核心存在,而主体又在建构过程中完成无意识的运作,这三个部分互相交融和承接,构成了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核心内容。

如上所述,拉康将弗洛伊德理论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颠倒了过来,但这并非是简单的位置互换,而是在两者顺序互换之后凸显了“能指”的绝对优先地位,将其重要性和统治性置于“所指”之上;不仅如此,拉康还将原来两者牢不可分的对应关系转变为“能指”在意义链条上的不断滑动,如此一来,滑动的能指便对应着飘忽不定的所指,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即是洞察无意识的绝佳路径。因此,拉康的这一颠倒实际开辟了新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方向,为“能指”的优先地位奠定了基础,能指链条中的诸多能指即是无意识主体的构成。

在主体建构的过程中,拉康提出了其必经的两个阶段,分别是镜子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镜子阶段处于幼儿6个月至18个月之间,幼儿因在镜子中发现自己的影像而感到欣喜,这是主体第一次对自我的确证,这意味着他已经意识到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区别,不过在此之后,主体将感受到一种“他者”性的存在,在象征界中完成主体的建立,这一阶段即是俄狄浦斯阶段。俄狄浦斯阶段大约发生在幼儿3至6岁时期,是主体逐步意识到自己、他者与外界的各种差别而逐渐确立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父亲”这一角色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方面代指家庭生活中的血缘父亲的形象,另一方面“父亲”则指代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秩序或父权统治规则,幼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由对个体自我的模糊认知转向对语言社会秩序的接受和容纳,即“无意识在经过镜像阶段即想象级的自我认证之后,随着他人的出现进入了社会和文化,开始以隐喻和象征的形态出现。”⑤主体的建构至此方才完成。

拉康认为,主体应具有三层结构,分别是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想象界大致与镜像阶段一致,主要由各种想象画面或幻象构成,是人的个性化主观认识的集合,伴随着主体对外界的认识愈发清晰,想象界在跨越了镜像阶段之后便达到象征界。象征界即是能指链条所构成的符号世界,大致处于幼儿的俄狄浦斯阶段,象征界包括语言秩序和社会中的各种规则法度,幼儿随着语言的获得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外界,主体在此过程中逐渐确立。现实界相较于前两者是最難理解的,它并非指单纯的客观现实,也不是主体可以接触和存在的实在领域,而是一种无法言说和定义的东西,它是欲望来源的最初场域,它虽无法言说,但却始终在场。总而言之,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是互相贯通的三种主体状态,其并无严格定义的界限区隔,但彼此之间却有内在本质的区分与转化,它们共同组成了主体发展和成长的全过程。

对于拉康来说,他更多地从社会文化的语言秩序层面来解读无意识。拉康关于无意识有两个著名的论断,一则是认为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或者说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二则是认为无意识是他者的语言。拉康的这两个论断都将无意识与语言联系在一起,因为他认为无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在语言秩序内所形成的一种机制,而非单纯地生物学意义上的欲望,它总会在滑动的能指链条中展现出来,而由于无意识的运作过程中总存在“凝缩”和“移置”的过程,所以无意识的结构性在语言表现中总存在被包装和掩饰的现象,是脱离于个人的主观意识的,往往需要借助他者的欲望表现出来,因此主体的无意识往往呈现为他者的语言。总而言之,拉康的无意识理论与语言的结构是分不开的。

三.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启示

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精神分析学家,他运用结构主义为方法论指导,吸纳语言学理论进入精神分析,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结构上的完善和方向上的修正,有力地推动来精神分析学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为世界结构主义的发展和法国哲学思潮的蓬勃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领域,拉康式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方法论影响。

在拉康的系列研讨班中,他曾经以爱伦·坡的小说《被窃的信》为例进行了一场精彩且经典的文本分析,从这场分析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拉康精神分析学背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启示。这一小说情节十分巧妙,里面蕴含着复杂的人物关系,若仔细分析,可归纳为双重结构和三类主体。国王、王后和大臣构成第一重结构,警卫、大臣和杜宾则构成第二重结构,而他们则分别对应着三类主体:第一类主体(国王和警卫)什么也没有看见,第二类主体(王后和大臣)则看见了第一类主体没有看见,却未曾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而第三类主体(大臣和杜宾)却是最清醒的旁观者,看见了所有的东西并实现了自身的目标。拉康通过这相似的两种结构和三种主体,将这封“被窃的信”视作是一个“不断滑动的能指”,它的所指在过程中不断地变化漂移。而在能指的意义不断滑动过程中,这封信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封信在发挥着它最本质的作用,即它的所有权属性制约着他者的行为,也就是说,看似人们在决定着到底谁拥有这封信,但实际上是这封信的所有权在支配者不同的主体。因此,这封信便作为一个能指,在意义的链条上不断滑动,因此形成的一种语言结构,即无意识。语言符号的能指连环决定了主体的命运和行动,而能指所具有的结构实际上来自主体的无意识。在弗洛伊德那里,无意识领域对主体的支配是盲目冲动的,但在拉康这里,支配者是某种具有深层结构的能指连环。

回到文本中,这封信便类似于文学作品,其作为“能指”的本身含义在不断流转的过程中渐渐模糊,而不同人对其的解读也变成了“流动的所指”,换句话说,作品本身存在的价值就是在不同读者的阅读中逐渐产生的,对作品的意义解读更是开放的和公开的,拉康“强调的是文本的文本性,他在梳理小说内涵结构和精神分析体系时,也参与了文本的构建。”⑥因此,拉康式的精神分析更倡导在一个公开自由的主体间场域进行文学批评,作品在作者完成之后便独立存在于无数作品链条之中,读者也是自在的主体进行文学批评,两者之间都是平等的个体而并不存在任何高低等级差异。

总体而言,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是在结构主义的思潮中诞生的,它对弗洛伊德以来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一场语言论革命,不仅使得精神分析学本身取得了巨大进步,也促进了结构主义向结构主义的转变,同时也对于后现代文化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方法论影响。如阿尔杜塞在拉康的影响下,提出了独具一格的意识形态理论,其“症候式阅读”的方法论在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再如上文所提到的拉康对《被窃的信》所进行的文本分析也引发了一大批思想家的热烈讨论,如德里达、霍兰德等著名哲学家均对此文本发表了极为精彩的文学批评见解;不仅如此,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也对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丰富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正如伊格尔顿所说,“依据注意的对象,精神分析的文学批评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它可以注意作品的作者,或作品的内容,或作品的形式结构,或作品的读者。”⑦毫无疑问,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所衍生的文学批评主要考察作品的形式结构,在以结构主义思潮为方法论指导的前提下,催生出许多经典有力的文学批评理论,这些理论大多都带有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色彩,它们不仅在精神分析和文学批评领域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也对现当代西方文艺思潮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促进作用。

注 释

①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4页。

②费·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8页。

③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④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陆晓禾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8页。

⑤李嘉娜:《拉康的无意识理论和结构主义思潮》,《龙岩学院学报》第24卷第5期,2006年10月。

⑥何宁:《<窃信案>:文本与批评的对话》,选自《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第139页。

⑦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96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拉康结构主义
论拉康的“我不在我思之处”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结构与症象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于舞台空间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思考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用拉康心理学理论解读《动物凶猛》中的我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