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审美教育策略
2022-05-30王天培
王天培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人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今天,我们要打造一个现代化教育强国,努力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审美教育,经典古诗词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诗词审美 审美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新能力。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充分融入美育观念是当前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高中古诗词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审美教育的定义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其他各种形态的美对人施加影响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美育中内在地包含着智育与德育,而且是将德育与智育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它是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通过各种形态的美特别是语文美和语文教育美所进行的一种文化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1]。从古到今,世界各国对审美教育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毋庸置疑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完整的人格所不能缺少的一种品质。
(二)古诗词审美教育的意义
从1993年提出素质教育至今,我国一直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美育在建国初就受到高度重视,蔡元培曾提出五育并举,其中就有美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确定了古诗词的阶段性目标,同时我国还在世界各地创办了孔子学院,一是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各国多渠道的了解我国。二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将其纳入到教材中,是希望学生能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爱上我国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对古诗词进行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一是弘扬民族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古诗词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每一首古诗词都是在短短的二三十字里凝聚了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动人的音韵。可以说古诗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进行古诗词审美教育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去了解古代人的生活。二是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古诗词集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于一身,是其他文学形式无法媲美的。学生通过诵读宏伟瑰丽的山水诗必能领悟到祖国大好山河的神奇,油然而生对祖国河山的满腔熱爱。诵读悲凉慷慨的边塞诗,定能领悟诗人精忠报国的侠肝义胆。总之,每一种题材类型的古诗词都能给学生以启迪,古诗词有着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三是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短小的篇幅,辽阔的意境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他们能以短小的篇幅、精简的意象为基础,大胆想象,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想象是创新精神的灵魂,同时也是诗歌情感体验的关键,学生利用想象去描绘、补充、创造一幅新的画面,这样不但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精辟的措辞、优美的韵律、真挚的情感、感人的画面、深远的意境等都能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素材。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让学生“认识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无疑对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古诗词教学应担当起文化教育的重任,将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通过审美教育转化给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2]。然而现今的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令人陷入了思考。
首先是教师方面,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未将古诗词的魅力展现出来。一是因为很多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大多是在大学期间接触过有关古诗词鉴赏方面的书籍资料,多年来一成不变[3]。从事教育事业以后,大部分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古诗词的学习上,诗歌阅读更是寥寥可数,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喜爱古诗词,没有深入解析文本,缺乏古诗词理论。二是古诗词教学陷入了程式化教学之中不能自拔,几乎每一篇古诗词的教学都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这样一种固定的模式。试问这样的教学方法怎么能教好学生,学生又怎么会爱上古诗词,如何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三是教师在确定古诗词教学目标时往往过于偏重知识性积累,而较多的忽略了学生的感性体验,这与我国的应试教育密切相关,虽然我们目前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们普遍更看重学生的分数,这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忽视了他们对审美教育的需要。同时也缺乏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要素进行挖掘与深究,在讲授古诗词时,重理性积累,轻感性体验,古诗教学等同于词语解释、串解诗意,对于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展开想像、体验情感等几乎没有落实[4]。
其次是学生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以考试分数为主,所以他们的情感体验不深,这种审美心理会使他们对古诗词产生距离感,认为古诗词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很远。对文言文性质的古诗词他们在理解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通假字、倒装句、一语双关、创作背景的理解非常困难,学生连基本的意思都不懂,当然不愿意也没有兴趣主动阅读古诗词,这样的状况使学生无法与古人与文本对话,他们学习古诗词也难以获得成就感。现代社会中学校要声誉,靠的是成绩,家长也只看成绩,学生要进好学校还是看成绩。再加上部分一线教师错误的教学导向,他们认为现代数理化等学科更为重要,像古诗词这类文言文考试分值也少,老师根本不重视。这样的状况学生怎么会喜欢古诗词呢?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只知道对古诗词进行死记硬背无法真正的领会诗词中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所流露的真挚情感,长久下去学生必然将失去对古诗词的兴趣。
最后是教材方面,重庆市高中使用的语文教材是统编版本,在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其一,古诗词篇数太少;其二,古诗词教学课时太少。教材中古诗词的篇数是难以满足学生审美教育的需要的。现在各高中每天只有一节语文课,每学期20周,还有一些放掉的假期,一学期语文课少得可怜,教师要在四个学期这么少的课时完成143篇课文,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以至于大部分教师花在古诗词教学的课时很少,甚至只要求学生能背能默写就可以,不对古诗词进行讲解,更别说去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审美要素。
三.古诗词审美教育例谈
古诗词博大精深,古詩词根据有无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根据题材内容,可分为清新优美的山水诗、沉郁激愤的讽喻诗、缠绵婉转的宫廷诗、恬淡宁谧的田园诗、悲凉慷慨的边塞诗;根据形式演化,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绝大部分是近体诗,亦称格律诗,即律诗和绝句[5]。这些古诗词语言凝练,审美意蕴历久弥新,在此我将对统编版的古诗词李清照《声声慢》的教学做一个简要例谈。
《声声慢》是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桂芳老师在教学这首词时,通过创设有效阅读情境“还原现场”,带给学生一场精彩的审美体验课。桂老师设计了三方面的活动情境。
活动情境一:还原一幕场景。在《声声慢》中,她让学生首先梳理这首词中的意象,然后把这些意象构成一幕场景,这些意象在你的脑海里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假若此刻你就站在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李清照身边,你会看到些什么?基于情境问题,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找到矛盾点和疑惑点。学生读到“乍暖还寒”,产生一个疑惑:这是春寒料峭的初春还是万物萧条的深秋?结合后文满地黄花堆积,可以推测这是秋天。学生继续寻找时间相关词语,发现“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时就会在脑海中还原出词人李清照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独自徘徊在庭院里的场景。
活动情境二:还原一个形象。鉴赏诗词当中的人物形象是诗词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鉴赏人物形象上,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还原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的李清照。比如《声声慢》开头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桂老师设计了一个情境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李清照到底在寻觅什么呢?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李清照相关作品,大胆的畅想一番。于是还原出一个身处乱世四处寻觅伶仃孤苦的妇女形象:深秋时节的清晨,晓风沉醉,李清照又从梦中惊醒了。她身披罗裳,踽踽独行庭院,四处寻觅那早年跟丈夫赵明诚的传情书信,寻觅旧时的大雁何时带来亲人的讯息,寻觅跟赵明诚一起研究金石古玩的甜蜜夜晚,可如今这一切都去哪里了?寻觅未得,只好独自守着窗儿。这个“守”字,同学们继续设想这个守窗妇人的神情和姿态是怎样的?于是学生在还原人物形象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形象:独自依着栏杆,从早晨到黄昏,再到夜色笼罩庭院,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出现,举起杯,独自饮下这凄苦之酒,独自转身回到空荡荡的房间,辗转反侧,一夜难眠。
活动情境三:还原一种腔调。古诗词特别重视诵读,通过声音的长短、轻重、缓急,在抑扬顿挫中去品味诗词的意蕴,并设置一个活动情境:如果来一场时空穿越,假如你就是千年前的李清照,你会怎样演绎?同学们跃跃欲试,演绎之后老师又作出了诵读示范,然后师生再一次配乐诵读全词。在这种沉浸式的诵读体验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桂老师没有一字一句的去分析每个字、每句话的意思,而是通过读和想象,用心去品味词中包含的真挚情感。我之所以选择这首古诗词做例谈是因为这位老师教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深深的震撼了我,她深厚的古诗词理论引得我啧啧赞叹,原来古诗词还可以这么教。这位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交给学生更多的是方法,在习得方法的同时还从中感受到祖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高中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审美主体的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两个要素,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审美教育也是同样的,教师只有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的做到不对学生进行理性知识的灌输,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6]。树立以学生为审美主体的观念不单单是指审美观念,在这里它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育观念。教师的发展可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审美观念、教学观念、教育观念[7]。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美的理解、认可、欣赏以视觉为主,缺少情感的共鸣、内心的感悟。而古诗词却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了无限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审美主体的观念。
(二)夯实教师深厚的古诗词理论
教师只有拥有了深厚的古诗词理论才能深攫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审美要素。唐诗宋词我国文化的瑰宝,特别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更是千年绝唱,现今社会对这些古诗词的研究也不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掌握基本的古诗词理论和当今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的流派及其代表作家,根据现有研究表明,中国古诗词的流派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花间派、豪放派、婉约派。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唐王维《鸟鸣涧》都是山水田园诗,语言恬静自然,简练明了。古诗词的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边塞诗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婉约派题材较狭隘,多是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古诗词中的言语知识,特殊意象在古诗词中都有特定的寓意等。教师只有拥有雄厚的古诗词理论,自己才能走进每首古诗词中,去体会那优美的意境,动人的画面,真挚的情感。
(三)突破程式化的古诗词教学模式
“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尤为盛行,三年的古诗词一直用这种教学模式令人堪忧的[8]。其实并不是每一首古诗词都需要按照这个模式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古诗词学段目标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我认为首先要确定古诗词教学目标,这一目标要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为基础,在教学中要以教材的这篇古诗词为例子,抓住作者的经历,领会感情,再例举作者的其他诗词进行对比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体会得以升华。教师范读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的语言和断句特别讲究,读起来朗朗上口。读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在课堂上进行范读。当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时,可以配乐想象朗读,体会古诗词中丰富的情感。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审美教育
形象思维的形成主要依靠的是借由现有客观的形象为依据,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再由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加之以想象和联想,最终形成再创造形象、幻想形象和空想形象等。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师教学的专业手段,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整体感知、精细理解、升华感情等全方位对课文进行解析,有利于学生从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深入课文内容。教师借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图片、音频、课文内容展示、情感梳理等方面来帮助学生体验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加之以引导,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展开思维联想和想象,利用图文结合,言语直观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形象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国敏.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J].语文课程教学论,2006(12):3
[2]秦晓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教学科学,2013(25):160
[3]余慧玲.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N].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273
[4]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59—260
[5]王勤.谈新课标下的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D].苏州:苏州大学中文系,2008:6-8
[6]王晨.论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与审美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6:1—3
[7]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15
[8]薛晓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83-94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