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学课中有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30张海悦

求知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合作能力小学低年级小学科学

摘 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分析当前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困境与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与终点”一课为例,分析如何有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小组合作;合作能力;小学科学

作者简介:张海悦(1995—),女,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红光学府高店小学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亦需创新提升,从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向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迈进。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授学生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科学实验发现世界,解决生活问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合作探究的实验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科学实践的重要前提。《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能够独立与合作学习”,做一名有科学探究意识的终身学习者。《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合作能力,是贯穿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现状

合作学习模式早已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其要求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分享思维与方法,共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以组员相互协作的方式达成共同的目标。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互动,能促进学生高效完成科学探究任务,在保证科学课程实效性的同时增添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其科学探究的兴趣[1]。

作为富有新意的教学策略,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成为一种常态化教学形式[2]。但部分小学科学教师更关注如何培养中高年级(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合作能力,对于认知水平尚处在发展阶段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发掘与培养缺乏关注与思考。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启蒙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尚不成熟,学生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较弱。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合作概念的理解局限于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缺乏共同目标意识。教师如果在缺乏引导的科学活动中简单划分学习小组,强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不能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甚至会让学生迷失在小组交流活动中[3]。

因此,基于小學低年级学生的学情,为有效培养其合作能力,教师需要把握适宜时机,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深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开展小组合作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等因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给予学生具体的合作内容支持与详细指导,不单纯为“合作”而合作[4]。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之形成有序的合作小组共同体,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究中启发,以增强课堂合作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文章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与终点”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对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探索如何在面向小学低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与互帮互助高效而愉快地完成科学学习。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科学合作能力的实践探索

“起点与终点”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使学生明白如何用起点和落地点测量纸蛙的跳远距离,学会标记起点和终点,并学会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该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如何确定起点与终点。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托教材中的纸蛙跳远比赛进行实践探索。分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设计组内跳远冠军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起点与终点的概念开展测量活动,学会以图表组织和交流信息,在合作中理解如何公平、客观地测量距离,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方法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由于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活跃性,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容易出现盲目无序的状态。这不仅打乱了课堂教学秩序,还容易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导致学生难以投入课堂,难以全身心地投入测量纸蛙跳远距离的活动。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配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为“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想要落实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在科学课堂中组建实验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科学探究实验,参与组内的交流分享活动[5]。在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科学课堂中,教师常以4—6人为一组划分合作小组,但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他们的集体观念较弱,缺乏具体而明确的小组概念,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两两合作、同桌互助的模式逐渐向四人小组的合作模式过渡。在两人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分配任务,让学生快速适应一人操作,一人观察记录的分工模式;然后互换任务,重复操作和记录实验,反复多次实验,共同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开展对话与交换意见,在亲身体验中逐步理解如何协作交流,积累一定的探究活动经验,逐步形成合作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以前后两组同桌为一个合作小组继续探究,让学生从同桌互助模式向前迈进一步,接受固定的小组搭档,形成合作小组,在科学探究问题的驱动下,按照交叉分工的模式,逐步掌握科学合作的方法。

在“起点与终点”一课中,学生利用自己折的纸蛙开展跳远比赛。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前后桌的同学组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自行推选小组组长。小组组长负责监督组员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组内跳远竞赛,标记纸蛙的不同跳远结果。在这样基于同伴情谊的小组合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科学探究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都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分享信息、交流互动,共同学习与进步,养成协同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二)细化合作要求,帮助学生探索合作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初入科学课堂,缺乏系统而规范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教师不能要求学生能与有着丰富经验的实验教师一样,只通过简单的文字提示就能迅速理解活动流程并开展实验。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想学生所想,为学生排忧解难,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之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稳,走得踏实。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设计活动时要细化合作要求,用具体的图文解说或动态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实验步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指导或者实验演示的方式,手把手带领学生突破合作实验的重难点,对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的操作逐点分析解释,让每一位组员都能够理解合作要求,从而高效地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在“起点和终点”一课中,教师首先需要和学生共同思考一个问题:纸蛙跳远比赛应该怎么比?通过交流研讨,学生一致认为竞赛的基础是公平,参加小组跳远竞赛的纸蛙需要从相同的地方起跳,即一条相同的起点线。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示范纸蛙跳远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讨论怎么记录单只纸蛙的跳远距离,最终确定以纸蛙最靠近起点线的落脚点为定点,即距离的终点。而后,教师示范如何划定、标记纸蛙跳远距离的起点和终点,判断纸蛙的跳远距离。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研讨的过程中探索了纸蛙跳远竞赛的小组合作方法,强化了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科学学习习惯。

(三)重视实验过程,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科学探究实验,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实践。但是,教师不能仅以学生是否完成预设的实验结果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过程。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小组组长合理分工,使其带领小组组员共同完成实验与数据记录,提醒组员在合作过程中注重交流讨论,相互协调,让合作探究活动顺利开展,使合作探究活动更加有序高效[6]。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小组合作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同的學生对于合作环节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缺乏讨论与交流,小组就容易因为对某一环节认知不足,使合作学习方向发生偏移,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实验结果。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鼓励各个合作小组充分交流,相互帮助,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通过不断交流反馈,合作解决困难,在思考与总结中提高合作能力。

在“起点与终点”一课中,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测量纸蛙的跳远距离。教师就如何开展公平竞赛给学生做实验演示,指导学生让纸蛙从同一起点弹跳。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需要就在什么地方标记起点,用什么方法标记不同组员纸蛙的终点,纸蛙每次起跳采用固定起跳点还是用同一起点线等操作细节开展讨论,共同探索适合本小组的实验操作方式,从而准确记录每一只纸蛙弹跳的距离,找出跳得最远的纸蛙,明白如何判断距离的远近,让小组合作活动有趣且有意义,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掌握合作实验方法,学会科学合作。

三、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低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的总结反思

在学生小组合作实践中,教师既是小组活动的引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应给学生创设有趣多样的小组合作探究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合作空间,时刻关注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在探索中解决问题。教师应精心组织、细心指导,使小组合作活动有序进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明白什么是合作,在协作互动中学会合作。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与反馈。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评价与鼓励,适时对各个小组的表现做出点评,重点突出小组合作中的优秀表现,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明白如何更好地开展合作,以促进不同合作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在表扬与鼓励中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越来越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能助力学生科学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参与体验、分享聆听、畅所欲言,在讨论与探究中让学生的科学思维火花自由绽放,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沈奕赟.核心素养目标下提高小学科学分组实验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周娴.小学低年段科学课堂有效活动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16):80.

李怡芳.小学低年级科学课合作学习初探[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9(5):90-91.

梁惠娟.例谈提高低年段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途径[J].广西教育,2019(17):91,106.

孙杰峰.逐步推进 螺旋上升 层层建构:小学科学课程低学段测量活动有效指导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8(22):18-19.

猜你喜欢

合作能力小学低年级小学科学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以“养植”活动为契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