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
2022-05-30马生富
摘 要:教育改革日渐深入,其影响范围也愈发广泛,若数学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为避免此问题,教师应立足学生,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案,以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重要教学目标。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马生富(1976—),男,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八珠乡许旗寨小学。
问题是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条件之一,也是强化其学习成效的关键催化剂。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所以为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同时,教师也应注意不要被传统的授课理念所禁锢,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和优化课堂教学计划,着重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质疑能力。另外,教师也应注意结合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调整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敢疑、善疑、会疑,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会选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教师传递的数学知识,其学习目标也只是获取优秀的考试成绩。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摒弃应试教育的观点,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其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最为关键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时刻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持续提升[1]。
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是学生提高考试成绩、强化综合能力的前提。尽管当前提倡改变考试为主的人才选拔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方式仍是当前比较主流的一种选拔方法,并且这种人才选拔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所以教师要做的是在顺应这种制度的前提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换种角度讲,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想显著提高小学生的成绩,需要创新教学形式,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掌握得更加熟练。
二、影响学生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讲,此时是他们好奇心最为强烈的阶段。无论面对哪类知识,他们都会提出质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五、六年级时,他们就很少会向教师发出疑问了。这一情况主要是受“问题意识缺乏症”的影响,表现为从不提问、没有问题和不敢提问。这也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不敢问。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会更全面。这一情况反而极易引发学生的自卑、紧张等情绪。甚至,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一旦提问,可能就会遭到他人的嘲笑,所以在这一心理动态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会拒绝提问[2]。第二,无疑可问。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大部分数学教师会着重突出结论性教学,即面对某一知识内容直接向学生灌输答案和结论,而且由于数学习题训练也多是建立在一个问题仅有一个答案的解题原则上,所以,当学生面对存在多种答案的数学问题时,难以产生多种答案的探究意识。第三,不会提问。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基础较差,逻辑思维不强,所以在产生疑惑或碰见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不知如何提问,更无法问出有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第四,缺乏提问契机。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偏向于提问具有一定深度且方向正确的问题,对于部分方向性错误,甚至是较为荒谬的问题多有忽视。还有,少数教师反感学生提问,认为学生突然提问会打破其原本的教学流程,导致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小学生逐渐丧失提问的动力,并认为自己只要回答教师的问题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即可。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质疑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提问自信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往,数学教师会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理论性内容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容易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下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不仅无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对教学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为解决此问题,教师需要摒弃固化的教学思维,改善以往带有强制性的提问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提问氛围[3]。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行探究和挖掘,从而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可尝试利用肢体行为和语言向其传递亲切感,通过建立朋友关系缓解小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小学生提问的勇气,促使其更好地完成数学探究任务。
以“小数乘法”一课的教学为例,为改善授课氛围,在课前,教师应深入学生群体,通过集体对话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已熟练掌握整数乘法。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本节课的任务是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技巧,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下,小学生能够主动调动数学思维,并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如部分學生会疑惑,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是否有相似或共同之处?小数相乘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这些问题的提出皆是因为学生对该知识进行了深入探究和挖掘。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完成本次的学习任务。轻松的提问氛围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更主动地向教师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疑惑,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授课方法,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为数学数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提供了诸多动力。在该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教师可将理解难度大、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和具体,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另外,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完成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质疑。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多媒体将数学知识以视频或图片等方式加以呈现,使问题情境更为直观,同时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提问动力。教师也可以在问题情境中适当引入生活素材,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主动提问。鉴于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更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改善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引导其尝试提问,勇于提问[4]。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前收集六芒星、棋盘等物品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小学生的生活关联密切的物品能够增强问题情境的生活化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因为学生看到的都是常见的生活物品,所以对如何计算该类物品的面积会产生兴趣,会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并提出自身所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则应利用这个机会导入计算方法,完成本次教学。等学生基本了解该知识后,教师提问:“是否有其他方法计算五边形或六边形的面积?”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继续带领学生进行二次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依托课外延展,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够形成的。若教师只是依托于课堂教学时间,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效果必然有限。因此,教师应对教学知识进行适当的延展。教师可巧妙利用评价契机,引导学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意识的作用,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也可适当延长公布数学答案的时间,并让学生来确定问题的答案,以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围绕数学答案进行多次探究,引导其以提问的形式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5]。
以“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额外为小学生布置拓展探究任务,如为学生提供几组不同的数据,要求学生分析每组数据是否能够构成三角形。这一拓展任务考查的是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实际掌握程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可直接给出答案,而应让学生共同讨论并做出判断,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并帮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之处。学生在分析和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时,能够巩固三角形的知识,强化自己的质疑能力。
(四)传授质疑方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1.思而疑,发现问题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除了常规性的教学引导,教师也应注意不断向小学生传授质疑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问。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先思考后提问的问题意识,以此让学生明确自己对哪一知识点产生什么疑问。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新旧知识对比引发学生质疑。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由于教师并未深入讲解,部分学生会产生疑问:“这一知识点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与之前所学的分数性质、商不变性质是否有直接关系?”第二,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质疑。比如,在教学关于“比”的知识时,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比的后项不可为0。对此,小学生会有很大的疑惑,因为部分学生认为,在看各种球类比赛时常会出现比分后项为0的情况。这一知识与其原有认知产生极大冲突,于是学生会陆续提问:“球类比赛的比分与所学的比是同一性质吗?是否在哪种特定情况下能够出现后项为0的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忽视,而应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避免打击学生的质疑主动性。
2.疑而问,提出问题
教师应明确“问”是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是其学习的重要起点。教师围绕数学知识巧妙设疑可激发小学生提问的兴趣。在課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并以此为导线构建完善的教学流程,以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确保数学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教会学生质疑问难,首先,教师应在新旧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问;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找出问题并提问;最后,教师应让学生结合自身难以理解的知识展开提问。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对于一些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适当鼓励和表扬,并且要特别说明该问题好在哪里。例如,在进行基本的减法教学时,为使学生求出处于“减数”位置的具体数字,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这个未知数处于哪个位置,随后引导其根据要求完成计算。这时有学生会疑惑:“如果这一未知数处于减号前面应该怎样计算呢?”面对该学生的疑惑,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其能够想到这一问题必然是经过深入思考的,并且其能够就教师所讲的知识对数学内容加以拓展,说明该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因此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结语
质疑问难是强化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点。教师通过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可促使其更为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质疑、好奇、求知是其天性,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营造质疑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加强课外拓展、传授质疑方法等多种策略使教学更为精准和全面,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徐珊.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9):151-154.
钟乐.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3):21-22.
周琦.建构问题意识,提升有效教学: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初探[J].新课程,2022(1):104.
马世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1(14):153-154.
徐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J].智力,2020(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