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试题对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探析

2022-05-30汪雨娜

求知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事象尺度降水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越来越受重视。近几年文综高考地理试题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地理要素间关联的能力;分析地理要素构成的能力;空间尺度转换分析的能力;分析地理事象发展动态变化的能力;分析区域内部地理事象的能力;理解区际联系和差异的能力。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考;综合思维;要素综合;空间综合;地方综合

作者简介:汪雨娜(1996—),女,吉林师范大学。

一、地理综合思维概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指出:“地理综合思维是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笔者认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能够把地理事象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发现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预测地理事象发展的趋势;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不同地理事象的特征和成因,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从思维能力的角度来看,地理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地理环境是不同圈层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综合性特征。以上两方面要求人们在研究地理环境时应具备综合思维能力。近几年的高考有不少涉及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试题,对此,本文以近几年文综高考地理全国卷中的典型试题为例,探究高考地理试题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角度。

二、高考试题对要素综合思维的考查

(一)考查学生分析地理要素间关联的能力

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对某区域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该地的环境特征及地理事象成因。在认识地理事象特征时,我们需要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事物特征的主导要素。

(二)考查学生分析地理要素构成的能力

地理环境是由不同地理要素组成的整体,一般由气候、生物、水文、土壤、地形五大基础要素构成[1]。这五大要素又受其他层级的要素影响。如气候要素由气温要素和降水要素构成,影响气候的要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等。学生需要明确题目中的要素层级,厘清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要素构成的角度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

例:2019年高考全國二卷地理试题第36题(节选)。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实施小规模调水。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图1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1)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这道题以云南宾川县为背景,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其本质上是考查学生分析不同要素(地形要素与气候要素)之间关联的能力。在解答这道题时,学生可从地形对该地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的影响切入。宾川县山高谷深,山地地形会阻碍季风影响降水,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难以散失,导致谷内气温更高。

(2)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这道题要求学生从气候角度分析当地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的原因,实则考查学生分析地理要素构成的能力。关于这道的分析思路如下:气候要素包括气温和降水。题干中已知“当地用水得到保障”,暗示学生此题的分析角度应为气温要素。气温要素可从温度、光照两方面分析。此地全年高温,热量充足,水果生长期长;海拔高,光照充足,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三、高考试题对空间综合维度的考查

(一)考查学生空间尺度转换分析的能力

空间尺度转换:将在一种空间尺度上获得的结论转化为对其他空间尺度的分析的方法。主要方法有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尺度上推是指将小尺度空间上的结论推到较大尺度空间进行分析的方法。尺度下推是指将大尺度空间上得出的结论推到小尺度空间进行分析的方法。

例:2020年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第37题(节选)。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图2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这道题以金沙江流域为背景,考查金沙江断裂带成因,本质上是考查学生运用空间尺度转换思维分析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的能力。关于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如下:先将视角放在大尺度下(全球板块运动)分析该区域位置,该区域正好位于板块碰撞挤压边界(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地质活动频繁;再尺度下推到中国,该区域位于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质运动频繁。地壳运动带来的压力导致该区域岩石断裂发育。

(二)考查学生分析地理事象发展动态变化的能力

地理事象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即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是动态变化的。我们需要以动态的视角分析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和演变规律。如地质年代的演化过程,地球形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十亿年的动态演化才形成了如今的地球形态构造,且在不同的地质年代,地表环境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动态综合强调的是把某一时间的地理事象分析结果置于整个地理事象的时间发展序列中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地理事象的前后变化、演替规律和时间变化过程。

例:2018年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第11题。

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 河床       B. 沟谷       C. 裸露坡面       D. 植被覆蓋坡面

答案:  D

此题以黄土高原汾川河流域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汾川河流域第6次降水后洪水含沙量高的原因,本质上考查了学生分析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能力。此题的解题思路如下:若只注意第6次降水的情况,似乎河床、沟谷、裸露坡面和植被覆盖坡面均有可能是泥沙来源,对此,我们应纵观地理事象发展的全过程,将此时间节点地理事象的特征与之前时间节点地理事象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寻找答案。结合图表对比第5次降水和第6次降水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两次降水时长相同,第5次降水强度大于第6次,而题干信息表明“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这说明泥沙不可能源于河床、沟谷和裸露破面,只可能是由于经历了长时间的降水,在第6次降水时,河道的植被被冲走,导致其覆盖的土壤裸露在外,雨水冲刷这些土壤,造成河流的含沙量极高。

四、高考试题对地方综合维度的考查

(一)考查学生分析区域内部地理事象的能力

地方综合要求学生既要重视分析区域内部特征,又要关注区域之间的联系。从区域内部视角看,地方综合要求人们运用要素综合分析区域形成条件、区域特征影响因素,运用时空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变化规律。从区域联系视角看,地方综合注重区际对比,关注不同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及区域内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例:2021年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第37题(节选)。

如图3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

这道题考查圩田形成的区位条件,本质上侧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特定区域形成条件的能力。解答这道题时,学生可以先结合图示,分析圩田区影响农业发展的各个因素:圩田海拔(地势要素)、巢湖多年平均水位(土壤要素)、图示河流位置(水源要素),再结合该地纬度位置(气候、降水),分析总结得出答案。

(二)考查学生理解区际联系和差异的能力

例:2020年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第37题(节选)。

2010年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位置见图4),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聚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

这道题本质上考查的是学生理解区际联系和差异的能力,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可自选论述角度。如果回答有必要,学生可从节能降耗措施对贵安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积极意义角度作答;如果回答没必要,学生可从该区域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用电消耗、用电成本的差异对比角度来分析。

[参考文献]

李兴璐.尺度转换在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中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牛超.高考试题中地理时间思维的解析[J].地理教学,2021(1):8-13.

李小妹,景晓菲.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构成分析及对教学的指向[J].地理教学,2020(13):4-9.

李金国.高考试题如何考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以2017年高考地理典型试题为例[J].地理教学,2017(20):57-59,45.

猜你喜欢

事象尺度降水
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自然降水与有效降水对比分析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为什么南极降水很少却有很厚的冰层?
宇宙的尺度
降水现象仪模拟软件设计与实现
地理事象运动与分布的教学把握
ESSENTIAL NORMS OF PRODUCTS OF WEIGHTED COMPOSITION OPERATORS AND DIFFERENTIATION OPERATORS BETWEEN BANACH SPACES OF ANALYTIC FUNCTIONS∗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