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常态化机制研究

2022-05-30吕顺岷苏欣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

吕顺岷 苏欣

【摘要】本文围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立足民族地区实际,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特点,提出构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一个意识、两个建设、三个融合”的常态化机制,助力铸牢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 大学生常态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1-0007-04

民族团结事关国家和平统一、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多次召开民族工作会议,部署安排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重要群体。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育人体系不健全、常态化教育不到位、教育形式方法单一等问题。如何切实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当前民族地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民族工作要求和政策方针,立足民族地区實际,结合青年学生特点,有效构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常态化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工作力度,形成成熟的育人模式和科学的育人体系,全面、系统、长效地做好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

一、深刻把握“一个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重点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一切民族工作都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要明确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长治久安的思想保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做好民族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是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检验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二)深刻认识民族地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聚居着不同民族,各族人民的历史发展、文化观念、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民族工作相对复杂。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进步的生力军和后备人才,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社会高速发展和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成熟和发展,社会意识也在不断变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国家民族工作、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点抓好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各民族大学生旗帜鲜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总体而言,高校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不断强化各民族大学生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意识,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环境。

二、扎实推进“两个建设”——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

(一)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课程体系

1.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至关重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地区高校要深刻认识思政课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为在思政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必要的统筹指导和条件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教学部门要统筹规划五门思政课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安排,明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大纲,细化教学内容,确保各门课程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上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由此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课程体系。思政课教师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思政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清楚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讲清楚学校所处地区的民族历史和民族特点,讲清楚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尤其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讲全、讲深、讲实,再通过讲述民族团结典型人物故事、开展民族特色实践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生理解,让学生对民族团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升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

2.全面开设民族专业课程和民族体育课程

民族地区高校要根据民族区域和学生专业实际,开设相应的民族专业课程,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课程的基础内容,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的融入,形成丰富的民族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例如,开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少数民族经济”“民族茶艺”等课程,让非专业学生以选修通识课程的形式,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增进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知,为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基础。体育学院或体育教学部门要注重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如在体育课中开展板鞋竞速、高杆绣球、踩高跷等民族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而且还能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少数民族运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从而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课程和课程民族团结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教务部门和授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首先,组织专门的教研团队进行民族团结课程研发,形成符合学情、区情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及教学模式;其次要扎实推进课程民族团结建设,即探索课程教学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融合的方法与途径,深入挖掘各学科各专业课程的民族团结教育元素,形成“课程承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寓于课程”的育人模式,发挥隐性教育作用,确保各类课程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向同行,通过日常课程教学对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积极影响,不断增强学生对维护民族团结的认知认同;最后,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课程和课程民族团结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坚持教师自评、专家评价和学生评教相结合,注重价值引领要素和学生满意程度,详细制订评价指标,把教师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效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评奖评优的重要内容,防止目标要求与实际教学脱节。

(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明确工作职责

民族地区高校要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就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落实、畅通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落地见效。目前,一些民族地区高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工作目标任务不够明确,工作职责内容不够清晰,仅靠学工部、辅导员开展基本规定动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民族地区高校必须要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机构,明确高校党委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领导机构,全面领导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要成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常态化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宣传、统战、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要各司其职,把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本部门工作内容,齐抓共管形成良好工作格局,确保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有计划、有保障、有落实。要明确高校全体教师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示范带动,组织学校领导、教授名师、教学骨干、党员教师等带头上课,走进学生群体,讲好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地区历史概况和建设发展情况,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2.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

民族地区高校要制订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出台管理措施,精细化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提升管理育人温度,真心真情服务学生,确保民族尊重、民族平等、民族和谐,维护平安稳定校园环境。例如,在学校食堂开设民族菜品窗口,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帮扶机制,选派优秀少数民族教师、辅导员对应联系少数民族学生,在政治认同、心理疏导、学习生活、成长发展上提供帮助和引导;加大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力度,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温暖;建立涉及民族因素问题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加强与属地有关部门的联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民族问题,防止事态恶化造成不良影响。

三、全面强化“三个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地方民族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地方民族工作相融合

1.把握好地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措施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中央民族政策宏观指导下,不同地区的民族政策有所不同。民族地区高校落实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除了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还要把这项工作融入地方民族工作中,准确把握地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措施,争取得到地方更多支持和保障,进而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与地方民族团结工作步调一致、同向同行。

2.校地协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地方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民族观会直接影响属地民族工作的成效。由此,高校与地方要加强联动合作,协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地方党政机关的宣传、教育、统战、民宗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属地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积极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指导帮助和创造有利条件,地方党政负责人、民族工作部门相关人员要经常深入高校开展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主动与地方相关部门交流沟通,形成校地良好互动,善于借助地方民族优势资源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探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地方社会实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建设的有机融合模式。校地协同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育人的效果。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1.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动态性、传承性、时代性的文化系统,是办学理念、教育特色、文化氛围的集中展现和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文土壤。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最直观体现,对学生的意识和潜意识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高校要结合地方区域特点,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在校园文化环境中体现民族团结元素,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张贴或悬挂民族团结标语、陈列民族特色物品、制作民族文化墙绘、建设民族民俗文化长廊(博物馆)等。此外,要注重网络环境建设,在融媒体时代充分利用校園网、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等媒介宣传民族团结,强化网络育人优势。全面打造线上线下协同教育的良好格局,使校园充满民族团结文化气息,使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氛围,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凸显环境育人成效。

2.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元素,善于利用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要结合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和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打造品牌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性强、覆盖面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活动格局。例如,举办民族文艺晚会、民族运动会、民族传统节日庆祝仪式等活动,或者定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班团会,成立民族文化兴趣社团,组建民族曲艺队、民族舞蹈队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各族学生提供学习民族文化的机会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三)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1.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做好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先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门、辅导员、班主任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对学生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教育、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育等。例如,利用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素材资源开展思政教育、介绍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和事迹、讲述身边的民族故事,由此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主题。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根据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结合不同民族地区实际,因势而化、因时而进,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时段,在重要节点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让新生对学校属地民族地区的发展历史、地理位置、聚居民族、民族文化习俗等情况有所了解;在日常的党史教育中,向全体学生普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使其掌握基本的民族理论知识;在毕业生就业择业教育中,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引导学生扎根民族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建设发展贡献力量,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2]徐晓宁.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20(12).

注:本文系202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委托项目“广西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路径研究”(21WT04)、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研究”(2020KY06004)、桂林理工大學2020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资助项目“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的研究与实践”(GUTDJ20200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吕顺岷(1992— ),广西百色人,本科,研究实习员,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组织部、统战部科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苏欣(1983— ),吉林人,副教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