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5-30覃海宁原容莲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覃海宁 原容莲

【摘要】本文结合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阐述数字经济环境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找准定位调整课程体系、结合需求充实课程内涵、注重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数字经济 电子商务专业群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1-009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要大力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的传统产业助力巨大,能够激发新的产业模式、新的产业状态,创设新的产业环境。在我国,伴随数字经济一同诞生的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一跃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因此,提高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了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很多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究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策略,为加快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领域加速融合提供参考。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现状

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电子商务行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出现了多形式、多元化、多角度的融合趋势。其产业模式愈发丰富,产业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新零售、社群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现代物流等多种电子商务形式层出不穷。电子商务从全领域电子商务服务,到基于网络营销、商务数据分析的流程分工,再到移动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场景应用等,形成了产业细分的新态势。《“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2020年电子商务相关从业人数超过6 000万,比2015年增加2 700余万,年均增长13%。与此形成对照的是,2020年由于受到国际环境和疫情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很多实体产业的发展难有成效。

在这样的数字经济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却不时出现问题,诸如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精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和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的现象。

首先,电子商务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精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类专业的教学前提仍以使用电子商务平台为主,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难以紧跟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虽然构建了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专业群,但是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各自独立。尤其在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调整后,电子商务产业向移动电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过渡,这也是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对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专业进行的一次结构大调整,但不少高职院校未能及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仍不够完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群的课程体系没有基于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开设的一些课程没有完全紧跟产业发展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依据产业链的课程体系,二是缺乏依据行业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的重组,三是缺乏针对学校自身特点开展的相关知识的教学内容。

最后,电子商务群专业群的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当前,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可在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过程中,很多企业并未与学校共享电子商务相关核心技术,故在电子商务学生实践环节中,学生缺乏关键岗位的锻炼,这必然会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在电子商务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质量。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形成集教学、研究、實践、创业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也存在着校政行企、课岗赛证、教学研创的数字人才实践能力全链条培养路径尚未打通的现象。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已将电子商务专业划至财经商贸大类下的二级目录,目录下设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移动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在这样的产业细分及新专业目录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合理有效地兼顾专业群的内容构建和教学安排,形成引领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标准范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找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群,以岗位为需求,加强电子商务群课程建设,坚持产教融合,多渠道提升电子商务群人才培养质量。

(一)找准定位,调整课程体系

随着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不断升级和变化,学院电子商务人才专业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思路。为了专业群长足发展,学院根据教育部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在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二级目录电子商务类所设的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移动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以及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等6个专业,从各专业的逻辑关联与特色发展,从内涵本质、学科底蕴、技术视野、培养路径和职业空间五个角度,对专业群从内涵层面上做了整体设计和谋划(如表1,见下页)。

如在制定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等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院坚持与产业发展对接的理念,将此三个专业的内涵本质按“零售—流通”划分。学科底蕴则划分为“商品学”“零售学”“商品流通学”“流通经济学”“管理学”等5大方向;技术视野的培养区分为“计算技术”“信息技术”“传媒技术”和“数据技术”等方向。结合现代职业需要,学院打造以“基础+主干+枝叶”为结构的人才培养路径,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为零售业态,主干为品牌商品开发、营销和销售,枝叶为相关平台运营和软件应用。同时学院为各个专业的学生规划相应的职业发展空间,具体可分为“零售经营”“贸易经营”“品牌运营”“供应链”等相关工作岗位,学院还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全力打造以“电子商务”全领域服务为主体的核心专业。

学院聚焦国家战略与数字经济产业需求,充分发挥学院农旅特色电商专业的优势,以数字经济内涵建设为导向,依托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升级改造了电子商务专业群中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移动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等六个专业。此外,学院把“产供消”的逻辑融入电子商务专业群数字化升级与改造的路径,多角度重新审视了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定位,重构了培养内容,构建了更凸显职业教育优势的电子商务群。

近年来,学院紧跟新技术新岗位新需求,找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时调整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专业群建设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学院的电子商务群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引领时代革新、支持社会发展、符合中国文化、体现专业水准的电子商务专业性人才,该专业群还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广西高水平专业建设立项项目。

(二)结合需求,充实课程内涵

在构建高层次专业群的过程中,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课程建设,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把课程建设作为抓手,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充实了课程内涵。

一是自主开发电子商务专业群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学院根据产业发展,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建设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并着力开发一批专业拓展课以充实授课内涵。电子商务专业是学院的传统专业,教师团队既保留了传统优势的基础,又融入了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等跨学科课程。在视觉营销、网店运营推广等传统课程基础上,学院增加了选品与采购、电商直播﹑跨境电子商务、东盟贸易与文化、物联网基础等课程,与时俱进地丰富了专业新兴课程内涵。专业群教学团队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主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诉求,围绕职业具体需求设置课程,围绕岗位任务整合课程,满足企业对人才“从初始岗位到发展岗位”的发展需要。如融入“1+X”网店运营推广、直播电商等职业技能证书,体现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对接。电子商务专业群创立了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专业课程与跨境电商核心课程和市场营销的新组合,极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二是以电子商务群专业教学对接产业发展,以生产实例充实教学内涵。学院电子商务群专业教学团队以具体的生产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并通过高效的信息辅助手段,根据人才需求及时更新并充实专业群的课程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第一,教学团队充分考量电子商务群专业的产业链、教育链、价值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需求,以电子商务产业的“产供销”运营的逻辑为依据,遵循国家教育资源库课程一体化的设计,结构化的课程和颗粒化的建设理念充实教学内容。第二,教学团队从行业供给关系方面选择课程内容,以推动企业发展为目标而丰富课程内容。第三,紧扣“产供销”主线,搭建缜密的课程内容逻辑体系,改进电子商务课程内容相对松散的形象,并在课程建设中完善对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教学内容。第四,加入多媒体内容打造易学好教的教学课堂。教学团队在课堂实施中以视频单元为主线,辅以非视频单元教学。同时还补充了配套的课程标准教案、覆盖全程的教学视频试题及其他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学、教师轻松教学。第五,增加数字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比例。电子商务专业群教师团队充分利用QQ、微信的群组功能,积极融合数字技术,使学生、教师和建设团队之间的沟通反馈机制畅通,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反馈,及时调整并充实教学内容。如以电子商务专业“选品与采购”课程教学为例。课程基于真实的工作任务流程,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商品认知、选品、包装、采购和实战等五个模块,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在农业发展、食品安全、环境优化等视角下采购电子商务产品的能力。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很多领域的研究技术与成果不断转化为商品,而该课程的内容、技术和方法也及时进行更新和充实。而教学团队在教学的形式和模式上也做出调整,如实践部分的核心从传统验证和技术学习,转为解决和研究商品营销的思路和方法上。

(三)注重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院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实现产教融合所要求的核心技术共享相融、课证赛岗相融、教学研创相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融,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以书面形式保障校企双方共享相融。学院坚持每个专业与企业共建专业核心课程,每个专业每个班级至少与一个以上企业合作,依托企业项目入校的形式,每年制订相关方案并完成校企共同攻克专业技术或核心项目,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行以成果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打磨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共同打造实训实习基地。如学院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前,会考察企业是否具备开展校企合作的条件。而校企双方具体的合作协议除了明确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外,还将校企共同分享或完成的技术研究项目、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岗位实习、教师到企业实践提升、企业与学院共同研讨专业设置、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等相关条款列入其中。校企双方以成果和约定条款为基本共识进行校企深度融合,这不仅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也让学生对专业前景与市场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二是坚持课证赛岗相融。学院积极鼓励每个专业的学生考取对应的“1+X”证书,实现证书教育与课程相融。同时为每个专业安排对应的技能大赛,实现课程教育与比赛相融;每个专业有对应的实习岗位、见习企业。如2021年3月,学院承办了2021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跨境电子商务应用技能”与“电子商务技能”两项赛事。电子商务专业群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参与比赛,有的作为参赛选手,有的作为志愿者参与比赛的筹备、活动的组织等全流程。不管是参赛选手还是志愿者,都在实践中得到了磨炼,经历了将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赛二者结合的成长蜕变。

三是保证教学研创相融。学院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项目中,坚持项目来源于教学实践、以项目提升教学质量原则,努力实现教师研究项目与教学相融。通过实施全程全覆盖的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对底层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实现学生学习与项目相融。教师在研究项目时引导学生进课题、进实训室、进团队开展实践训练,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不仅专业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培養。

在当前数字经济大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结合为基础,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和数字化转型,高质量促进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发展,为开拓新的发展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撑。学院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切实做好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并通过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的探索与实践,打开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新局面,持续助推广西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韦英琴.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行业企业调研分析[J].广西教育,2019(39).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09-04-01)[2019-1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覃海宁.高职选品与采购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绿色包装,2022(2).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广西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思政的载体与方法创新研究”(YB2020110104)、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202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诊改背景下推进涉农职业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实践与研究”(YJJ223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覃海宁,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原容莲,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