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RCEP新需求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2022-05-30李树娟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基于RCEP生效实施的背景,根据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总结国内对MTI培养模式的相关探索,指出MTI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构建“1+1+1”导师制度、强化项目导向型仿真翻译实训等举措,形成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部署、适应RCEP新需求的国际化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机制。

【关键词】RCEP 翻译硕士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1-0091-05

2022年1月1日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生效实施,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文莱、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等10个成员国对贸易自由的承诺正式生效。广西是中国面向RCEP成员国开放的前沿,自治区政府于2021年10月印发《广西加快对接RCEP经贸新规则若干措施》(桂政发〔2021〕37号,以下简称《措施》),要求自治区教育厅配合有关部门“挖掘服务贸易潜力”“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与交流”等。这些部署对广西翻译专业硕士(MTI)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为此,南宁师范大学聚焦高端MTI人才培养,开发旨在适应RCEP新需求的MTI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国内对MTI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培养理念和理论方面

国务院学位办在《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中明确指出:“翻译教学从职业需求出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和翻译技能训练(包括翻译职业知识)。”随着MTI培养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们发现,如果MTI教学仅局限于这三个方面,很难适应翻译人才职业化的社会需求。南华(2020)提出产学结合背景下高校MTI“双导师”制的构建策略,以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陶李春等(2021)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翻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翻译人才培养要结合时代特点、适应新时代需求。

(二)突出办学特色方面

突出MTI培养的鲜明特色,既是MTI办学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更是业界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提倡者,仲伟合(2014)认为,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是翻译专业教育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解决同质化问题,杨俊、朱达秋(2017)认为,翻译教学要注重系统地建设教材,注重创新性、实用性和衔接性。史兴松、牛一琳(2020)通过对比国内外MTI人才培养模式得出结论,培养方式方面,国外较国内更多地采用“模拟式”授课,课程实践性更强。还有学者提出从办学特色方面开展特色MTI人才培养,曾衍文(2018)从多角度基于不同的翻译理论讨论特定非遗项目的翻译教学,为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献策献力。

(三)MTI教学模式方面

MTI主要聚集培养人才的实战能力,刘和平(2011)主张要加强“实战式”的基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吸收并综合其他现行教学法的精华,通过任务的确定、设计和实施,带领学生在实战中理解、内化、总结、提高,逐步接触现实,培养翻译综合能力。杨俊、朱达秋(2017)提出MTI教学理应摆脱学术型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束缚,重视与现实需求的匹配性。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邴照宇等(2021)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融合在线学习、课程作业、混合语种工作坊与阶段性考核等要素,遵循“WATCH-READ-THINK-DO”的理念,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重要模块相对独立但又兼容贯通,促进MTI笔译教学。

(四)RCEP与MTI有机融合方面

RCEP涵盖20个章节,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大量复杂规则,这些与贸易有关的领域首先就对语言服务的需求,更对高端语言服务MTI研究生教育的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任务、新挑战。由于RCEP刚刚生效,国内外将RCEP的商务内容纳入MTI教学研究和实践仍为鲜见。

二、MTI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的必要性

(一)存在的问题

平洪(2016)和仲伟合(2014)一致认为,MTI人才培养未达到预期目的,主要是“人才培养理念不清、人才培养方案不妥、师资队伍建设不强、教学方法方式不新、实践教育不强、管理方法没有创新”等问题导致的。王立非、崔启亮等(2016)调研发现,72%的MTI教师认为所在学校MTI办学单位没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与窗口。为满足广西务实对接RCEP实施需要,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升级发展等地域发展需求,广西在语言服务方面,尤其是在MTI人才培养方面,创新的重点在于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引入符合自身地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比分析广西部分高校MTI人才培养方案与《指导性培养方案》(见表1),笔者发现目前广西人才培养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设置未体现地域需求。教育部两个方案都注重MTI人才培养,强调翻译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广西部分高校重点落在语言能力和基本功方面的培养上,专业百科知识不强,学科交叉培养不明显,未能体现地域人才培养特点和目的。二是导师制度不够清晰。教育部和地方都明确了人才培养要建立“双导师”制度,前者明确提出双导师制要兼顾跨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广西几乎没有高校明确“双导师”应怎样推进语言与跨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三是专业实践实训难以落地实施。根据教育指导性文件的要求,MTI专业实践实训侧重学习自主和教学互動,且要量化。尽管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宣传中体现了着重翻译能力的培养实践,但在实践实训中,如何确保实训开展、持续、保质保量并无明确的制度,在区内也暂未发现可以借鉴的经验。

以上问题给广西MTI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挑战,如何引进和开设符合广西地域特点,满足RCEP需求,实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RCEP相适应,同时在师资结构上进行相应安排,是广西高校MTI人才培养应思考的问题。

(二)必要性

RCEP生效实施短短几个月内,广西与RCEP成员国双向投资高速增长,跨境电商加快发展,贸易便利化规则加快落实。2022年1—2月,广西对RCEP成员国实际投资额同比增长89.7%;RCEP成员国投资广西总额同比增长228.2%;南宁、崇左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6.8亿元;南宁海关签署RCEP原产地证书234份,签证金额1.27亿元;开行中越跨境班列同比增长69.4%。这些数据说明广西与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势头迅猛,表明广西对外合作交流的加速深化,由此也对高端语言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广西对接和融入RCEP的关键和主要内容之一是语言互通。目前广西翻译人才培养的准备、发展、规划、师资等应该逐步满足RCEP对语言服务的新需求,尤其是全面落实《措施》、深度融入RCEP急需的高端语言服务人才,应该成为广西MTI人才培养的新焦点。

三、MTI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举措

自2007年广西高校相继开设MTI教育专业,在十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构建了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相较于国(境)外MTI办学时间较长的高校而言,国内有的高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发展较快,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不断进步,体现在翻译需求的持续性、方向设置的灵活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科学性、系统性等方面。有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注重对接本地人才市场的需求,强调翻译教学的真实性和职业化,学生毕业后真正实现专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南宁师范大学2011年获得开设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2018年获得新设MTI专业学位硕士点,先后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语言服务人才。自MTI硕士点获批以来,南宁师范大学根据生源教育背景等因素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MTI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基础。作者对近三年的招生统计发现,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越来越多样化(见表2)。其中,商科背景占比越来越高,工科类近两年皆有录取名额,这对教师的商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针对RCEP新需求和自治区《措施》部署要求,结合教育部学位设置方案和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按照“需求导向、语言优势、商科整合、业界联盟”的思路,南宁师范大学加强MTI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培养规划、课程建设、实践过程、教学管理、培养质量等,在遵循翻译硕士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语言服务高端教育的特点,结合我区RCEP实践领域翻译人才紧缺的实际,探索基于RCEP新需求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也充分体现了学科专业定位,进而决定人才培养最终达成度。许钧和穆雷(2009)指出:翻译活动不是孤立的,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翻译要“通”与“专”相结合,译者在跨越陌生性时必须具有通用性知识素养,在面对某一具体翻译任务时拥有该领域的专门学科知识(谭燕保等,2020)。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南宁师范大学MTI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采用通用翻译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偏好专业方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制订课程体系,如图1。

该课程体系将文学类和非文学类纳入必修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充分体现MTI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首先,在类别方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托外国语言和文学课程体系,协调校内资源,与经管、物流、国际教育等专业协同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共同创新课程体系。其次,在内容方面,按模块化设计,根据RCEP的新需求加以补充,将财经类翻译纳入课程体系,推进思维与技能、跨界学习、实操应用相结合。再次,在实践方面,重点支持打造非文学类翻译理论与实践精品课程。利用学校商务英语一流学科建设的优势,在非文学类课程方面充分发挥商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优势,强化财经、商务方向翻译教学与实践,并将其纳入学位课程。借鉴商务英语专业一流学科建设中《商务英语笔译》和《商务英语口译》核心课程的建设经验,优化研究生《商务经贸翻译》《应用翻译》和非文学类翻译课程教学内容、理念和方法,并新增RCEP协定文本研究与实践的内容,增加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RCEP专题,使学生能够具备全面的RCEP知识体系架构。最后,通过“三跨改革”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课程群。将跨语言学科的选课列为必修学分,通过跨语言学科和商科学科(专业)推进课程建设,建设跨学科精品课程,融合相关学科的互补优势,促进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和发展,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商务技能,如图2。

(二)创设“1+1+1”导师制度

导师的遴选聘请是MTI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指导性培养方案,MTI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南宁师范大学突破MTI培养的常规做法,在师资上采用“1+1+1”的指导模式,即由语言专业导师、行业导师加ESP专业导师组成指导团队,如图3。

三类导师共同组成导师组,从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行业翻译实践、专业方向翻译实践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使其从通用语言翻译知识和实践的学习到专业偏好翻译实践综合贯通。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强化外语学院语言类、商务英语类MTI导师的选拔与培养,加强MTI研究生语言学科的学术指导;二是精心选聘翻译行业导师;三是从校内财经等商科类院系聘用商科导师,為MTI研究生培养提供相关专业的学术指导;四是配置特殊导师,主要是针对理工类翻译方向的研究生。据此,在“1+1+1”导师的配置基础上,再根据研究生的特殊情况进行单独指导。

(三)项目导向型仿真翻译实训

翻译是一个过程活动,对语言、思维、技术等多方面都有专业要求,尤其是大型的翻译活动犹如一项工程,它不仅对翻译者个人专业有要求,而且需要团队协作提供支持。现代翻译项目人力资源不但包括译员,还包括从事审校、排版、质检、编辑和语料库建设的翻译支持人员,而项目经理作为整个项目的直接主管,其组织、协调、控制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王传英等,2011)。项目导向型仿真翻译实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可促进学生职前掌握标准化翻译服务、译前准备、译中协调、译后沟通等全面翻译项目管理流程。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翻译项目管理技能,进一步培养其翻译职业素养,南宁师范大学MTI通过传授笔译相关理念并辅以仿真翻译实践训练,借助Trados机辅翻译技术,分角色项目实操练习的形式(见图4),采取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笔译职业,掌握必要的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其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专业型人才。

学校通过仿真翻译项目实训实践,将大量的实训翻译项目引入实践操作中,以标准化翻译服务流程要求学生,帮助其构建职业翻译工作模式。将学生分组并分配不同角色进行翻译项目实操,例如翻译、审校、外部审校等,让学生熟悉职业化的翻译流程和模式。项目以学生训练为主,老师讲解分析为辅,按照翻译项目实训流程归纳总结并找出翻译问题,逐一解决问题。在文学、财经、商务和其他等几大项目类别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1到2类,使每名学生在一年的学习过程中完成10万字以上翻译实训量,切实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

南宁师范大学MTI培养模式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区域性研究生人才队伍,初步形成适应RCEP新需求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培养机制。本项目突出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优化原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锻炼,帮助MTI研究生拓展国际化视野,掌握商务语言服务技能方法,在培养一批适应RCEP新需求的高层次专业型翻译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今后学校还将结合RCEP生效后的新需求、新变化,继续探索适应RCEP新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邴照宇,柯可,刘中荣.WATCH-READ-THINK-DO:走近蒙纳士大学MITS笔译的“翻转课堂”[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1).

[2]李继民.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再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3]刘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5(5).

[4]南华.产学结合背景下高校MTI“双导师”制的构建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6).

[5]彭青龙.探索构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J].中国外语,2017(3).

[6]平洪.对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反思[J].中国翻译,2016(5).

[7]史兴松,牛一琳.国内外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中国翻译,2020(5).

[8]谭燕保,曾令宙,胡子杨.“通专”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探究: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2(3).

[9]王傳英,闫栗丽,张颖丽.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训练[J].中国翻译,2011(1).

[10]王立非,崔启亮,蒙永业.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M].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11]王志伟.美国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及其对我国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界,2012(4).

[12]杨俊,朱达秋.关于俄语MTI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17(2).

[13]许钧,穆雷.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4]殷健,陶李春.交际术语学视角下的中华典籍术语英译策略探索[J].外语研究,2021(4).

[15]曾衍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现状分析及探讨:基于2007—2016年数据[J].四川戏剧,2018(1).

[16]张志勇,郑义.澳大利亚翻译人才培养对我国MTI教育的启示:以麦考瑞大学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7]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4).

[18]仲伟合,姚恺璇.从专项评估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问题[J].东方翻译,2016(2).

[19]仲伟合.十年扬帆,蓄势远航:MTI教育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17(3).

[20]广西商务厅.RCEP生效百日广西高质量实施RCEP跑出“加速度”[EB/OL].[2022-04-15].http://swt.gxzf.gov.cn/zwgk/zwdt/gxsw/t11745611.shtml.

注:本文系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基于RCEP新需求的广西翻译硕士(MTI)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GY202222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树娟(1980— ),河南民权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翻译、国际商务。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