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钟梁语文观对大学语文课程美育的启示

2022-05-30刘宸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8期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是当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作用。陈钟梁先生高度重视美育在学生终生发展中的深远影响,其多年一线语文教育教学经历赋予美育内容与实践丰富内涵。本文立足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际,结合陈钟梁语文观,通过揭示“美的观点”、“美学元素”、“美学思维”与大学语文课程的牵系,探索当代大学语文课程美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陈钟梁 大学语文课程 美育功能 语文美育观

美育属于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应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美育学的理论作指导。[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陈钟梁先生指出:“美育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3]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融人文性、民族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育人课程,其所蕴含与阐释的理论知识与人生哲思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辉,激发广大教育者们对美育功能的思考和探索。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越来越重视课程改革中美育所发挥的独特功能。鉴于此,笔者以大学语文课程为切入点,分别围绕“美的观点”、“美的元素”、“美学思维”三个维度作深入剖析,以期为更好实现当代大学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提供思路上的借鉴与参考。

一.明晰“美的观点”,厚植美育教学理念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4]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探索美的能力,塑造学生完善心理结构,促进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大学语文课程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和实施环境,在当下高校美育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美育呢?这需要对“美的观点”有明晰的认识。马克思曾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类通过实践来创造对象世界,本质上是以改造无机物的方式来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5]“美的观点”的核心内容即美是人所拥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因此,教师授课之前的备课阶段便成为了明晰“美的观点”的“黄金期”。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涉及面甚广,教师需要在备课中对授课内容有全方位、多角度的“预设”,并且对其进行反复优化、筛选与凝练,有针对性地标注出符合学情、贴合教学目标且能展现美育功能的关键部分,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

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存在很大不同,它偏重于对人性、人格与情感的培养,是一种生命和情感的教育。[4]陈钟梁先生指出,美育是一场思想与情感的洗礼,以浸润的方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主要通过情感共鸣来实现育人目标,可以说在教学理念上与美育存在共通之处。美育教学理念即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从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求美的触动,从而增强感知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能力。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厚植美育教学理念便是将自身对“美”的理解与认识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精心设置的教学环节、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循序渐进的情感渲染引导学生在思想的陶冶中发现“美”、内化“美”、升华“美”。“厚植”的过程是任课教师对美育教学理念理解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的过程,更是美育与大学语文课程相通相融的过程,任课教师应高度重视这一过程,并善于结合学情、校情等因素,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二.发掘“美学元素”,善用美育教学方法

随着目前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新课程改革使得课程资源不断的更新与融合,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越来越显露出来,将眼光局限于书本教材这些“例子”已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美的探寻。陈钟梁倡导语文学科知识和语文教学内容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能关涉生活中的“美学元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体现出美育的现实功能。[6]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美学元素”主要指蕴含于文本中能给予学生“美”的认识、感知以及深刻思考的内容。作为任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美”的意义,并通过美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表层文本中发掘深层的“美学元素”应成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陈钟梁先生曾启发教师将美育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启发学生思考文本内容中的“美”与传统文化乃至精神境界等方面的联系。没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更新,想要突破当前高校美育的现实困境,发掘出“美学元素”几乎是不可能的。实现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便是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在面对审美素材时能举一隅而得三隅,让“美学元素”跳跃在学生被触动的思维之中并内化成为能力,而不是停留在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上,仅仅只是对美育“隔靴搔痒”。[6]

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任课教师不能脱离文本,只讲授“非语文”的美育内容,而应立足教材本身,结合美育教学方法,以一顆善于发现美的心对文本内容进行发掘探索,引领学生从细节入手获取美的启发。以记叙文教学为例,陈钟梁认为可以从“美的标题”这一层面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丰富学生的审美趣味。标题一直以来都被誉为文章的眼睛,而美的标题就如同一双明眸善睐,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够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促使读者进行深入阅读。有些令人过目不忘的标题,甚至还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用。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拟出美的标题,准确二字是重中之重。标题作为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与文章的内容必须相符,这就势必要求学生在概括时一定要做到准确。准确,是标题美的基础,也是正确审美情趣的判断标准。要实现“准确”,则需要注意概括时要注意层次,如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散文在文章标题的层次上是相异的,《春》概括的层次较高,因为该文是泛写春天的景象,不是特写某年某地春天的景象,而《济南的冬天》概括的层次是明显低于《春》的,原因在于该文所写的“冬天”是专指“济南”的。厘清了层次间的区别,学生对于文本的审美情趣自然会有随之深入并有所提高。除此之外,“美的标题”不可缺少新颖,新颖可以新颖也并非是故意标新立异,也需要有依据和凭借。每一样事物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同一篇文章完全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概括,如题材方面、思想方面、时间方面、空间方面等等。概括的方面不同,所拟的标题也会不同。事物的多样性,给拟标题以广阔的天地,如平实的标题具有朴素美,重彩的标题具有华丽美,显豁的标题具有直露美,内蕴的标题具有含蓄美。就拿朱自清的《背影》这个标题来说,未读全文就给人以悬念,诱使人去一睹究竟。读罢全文,重温《背影》标题,更能激起人们心中阵阵波澜,而人们心中的久未平静的情绪,由文发散的遐想便是自身审美情趣发展的体现。试想如若将《背影》改为《回忆我的父亲》之类的标题,那就逊色多了。陈钟梁启发学生在拟写新颖文章标题时可以从生活出发,使标题富有生活味,并融入自己的实际感受,不拘一格,不要刻意从形式上去模仿套用别人的标题,这样所获得的审美情趣便是源于生活且又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审美情趣。[6]又如在执教《古诗十九首》时,从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的“送”、“弄”字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挣脱苦闷官场后所流露出的身心契合之美,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美的感受。此外,还可借助互联网+美育等方式,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线上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动员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以短视频、采访调研等新颖形式表达内心感受,力求在学思践悟中丰富认识、深化感知、陶冶情操。

三.培养“美学思维”,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与其说任课教师是教授学生语文系统知识,不如说是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系统思维。想要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践行美育教学理念,系统培养学生“美学思维”,可以从“美”与“丑”的关系开始着手分析。陈钟梁在执教散文《丑石》时指出:丑石是以丑为美的,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世俗人浅陋的眼光中,丑石不如汉白玉温和细腻,亦不及大青石光整平滑,用途也远远不能和这两者相提并论。所以,人们用一个“丑”字来命名几乎毫无优点的它。而天文学家却认为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可以说,丑到极处,也是美到极处。丑石的价值得到了肯定,故丑石也是美的。[3]在厘清“美”与“丑”的逻辑关系后,对于培养学生的“美学思维”,任课教师还应做到两点:一是根据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审美需求,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播放与教材文本相关的优美配乐、讲解视频等方式,精心选择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证,创设更能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角色的审美情境;二是从施教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语文课堂中对作者背景的介绍、对文章主旨的概括、对重点段落的分析等途径,与学生共同潜入审美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轻松的身心状态下逐渐形成“美学思维”。

聚沙成塔非一日之功,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也都不可一蹴而就。美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育人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构成完整美育资源的必然组成,同时也是高校实施和推进美育工作的中流砥柱。[6]结合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美育的開展状况,在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还可以借助建立班级“学习共同体”的途径作为有效尝试。以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佳作《春江花月夜》为例,引导学生以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辩论、即兴演讲等形式对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一词之“美”进行深入赏析,让学生循着诗中美好的月色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之中感受游子之情、思妇之情、月光之情,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随着国家关于新时代大学生美育工作政策的相继出台,高校将进一步加大对美育工作的关注度与投入度,引领更多教师投身美育领域,发展美育文化,创新美育思路。大学语文课程包含丰富的美文素材与育人资源,一直以来都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顾黄初先生曾在其语文教育“三生观”中指出,生活处处皆有美学,生活是语文的“根”。陈钟梁倡导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与生活相互联系,从生活出发,又高于生活,能与生活中的美学元素紧密相关,培养学生过硬的语文能力的同时,体现出美育在现实生活之中的应有功能。教学方法能激发美学元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为美育的建设与发展助添动力,也可以通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锻炼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与鉴赏能力,激发所潜藏的美学元素,促使其蓬勃发展。美育功能通过教学方法这一最为直接的手段得到“输出”。但是,没有语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想要突破语文美育的困境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实现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便是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在面对审美素材时能举一隅而得三隅,让美学元素跳跃在学生被触动的思维之中并内化成为能力,而不是停留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上,仅仅只是对美育“隔靴搔痒”。在陈钟梁语文美育观的启发下,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应努力克服语文课程的思维定势,积极从相关美育工作的政策中汲取养分,探索大学语文教材资源与美育相通相融的“结合点”,可借助明晰“美的观点”、发掘“美学元素”、培养“美学思维”等途径,不断总结、优化、提炼美育教学理念与美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乃至综合素养的提升与飞跃。然而,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美育还在尝试与摸索阶段,还未形成扎实具体且科学完备的理论根基,也不具备较多的可供参考借鉴的实际案例和课程数据,希望今后更多课程的教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能加入到美育的探索征程之中,共同突破课程之间的藩篱,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徐林祥.论美育的目的和任务[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6):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

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1_377509.html.

[3]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0,216,19.

[4]王勇.通往美育之路:大学语文功能再检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145-147.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3.

[6]刘宸.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D].江苏:扬州大学,2018.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陈钟梁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语文课程的启示”,项目编号:2019SJA0366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