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谦翔绿色语文的教学智慧
2022-05-30罗胜代晓冬
罗胜 代晓冬
内容摘要: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人类发展,而教学就是人的教学。“绿色语文”概念,是清华附中语文特级老师赵谦翔先生针对传统的以升学为目的语文教育所提出的语文教育理念。强调要重视之前被忽视的素质教育,要将语文的知识教育传递功能与培养学生素质的育人功能相结合。他主张将传统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教育改革推动应试教育发展。“绿色语文”教学观顺应了新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要求,冲破了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桎梏与阻碍,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具有前瞻性,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赵谦翔 绿色语文 教学智慧 教学启示
对于中小最主要的教学科目,语文被学术界的人们给予了不同的定性,有人强调它的工具性,有人强调他的人文性。以前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就是常说的传统语文教学,又被叫做“灰色语文”。“灰色语文”强调的是以语文知识教学为重点,对知识的识记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将考试升学作为语文科目学习的目标,不考虑学生的其他发展,例如,为人处事,培养人文素养等等都不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目的范畴。教学方法与内容固定,学校训练形势单调。因此,赵谦翔觉得语文课的教学并不是死板简单地完成知识点的传递,而是应该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教学在这个互动中完成。而语文教育也应该充分展现人文的文化积淀,在教育过程中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绿色语文”是由赵谦翔所倡导的一个新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新课标改革理想为基础,建立在足够的实践基础上,遵循了教育变革的总体走向,为教学革新提供了相应实践经验。
一.绿色语文概述
赵谦翔先生在《绿色语文及其他--赵谦翔访谈录》中就指明了绿色语文的不同:“绿色”本身是一个环境概念,其要素,一是纯自然的,二是可持续性的。身为绿色语文的“纯天然”,则是指工具型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身为绿色语文的“可持续发展”,则不仅仅是“为升学”学语文课,更是要“为人生”学语文课。一言以蔽之,教语文和教作人水乳交汇,而他们正是绿色语文的精神魂魄,接着介绍了很多有关绿色语文的教学案例,阐发自己的教学设想。在《绿色语文的源与流》中,赵谦翔说自己从一开始就是在为应试教育而教书,但在九十年代初期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于一九九三年进行了改革实验,在一九九六到一九九九年进行的我国教育“九五”工作重点课题研究下的“语文教学与人的发展”成为了绿色语文的源泉。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非应对考试,而是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绿色语文”改革了传统语文课的教学模式,强调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在实践过程中感悟与掌握语文。语文课应该是一种富有人文气质的课程,有着更丰富的感情色彩,富有诗情画意与人文活力。
“绿色语文”是一门注重良好习惯培养的语文课,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对语句文章的精髓继续加以深刻的探讨,形成极具探究奉献精神的语言教育行为。“绿色语文”强调了对语言文字深厚的情感,表达了对身边事物和他人的关怀,也表达了对祖国的情感。
二.绿色语文的功能
绿色语文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能够获得社会的廣泛认同,有着其符合时代需求的功能。特别是在新时代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前沿思想,必然是和语文核心素养有一定的关联。绿色语文教育对语文核心素质的培育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同时在绿色语文教学中也有着陶冶性的功能。
1.绿色语文对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上,绿色语文强调语言学习动机的培养。绿色文言教学不同于以往教学中的“文白互译”,只有老师教、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变成了老师不断进行“范读”“领读”“导读”引导学生“齐读”,在朗读中强化学生语感。除了课堂之外,课后老师进行示范,让学生学习文言的写作。学生通过朗诵,能够在其中去感受一下中国古代文言的魅力,进而从中体会意蕴,品味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其中优秀的部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平时的写作中能够运用文言。绿色作文的要求主要有三:真实、准确、灵活。语言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训练,用心的去体悟文言的运用,进行文言学习心得的总结,进而把语言学习当作是乐趣。
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赵老师提供的学习方式可以外化学生思维过程,学生可以清晰呈现自己思维过程,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反思整个思考过程,发现思考过程的不足之处,以此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转变。在诗歌教学中赵谦翔先生特别强调对比及迁移法的运用。在作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自立吧,我可爱的弟子们》就是用诗歌来引入话题,让学生在诗歌的话语中感受到温暖和老师的期盼。由此,使得学生们都进行写作,而且在文章中展示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的内容也不再是空套话,而是富有真情实感、有着诗味的语言。散文教学中允许学生作多元化理解,并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在鉴赏课上引导不同的学生对要欣赏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强调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绿色语文理念下的学生勇于想象,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想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抒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的变成学习主角,不在是只会运用题海战术,只会应付考试的工具人。
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绿色文言、绿色诗歌、绿色作文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赵谦翔在课堂上采用咬文嚼字、替字、换字的方法让学生真切体味诗中营造的意境。课堂之外,赵谦翔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诗意氛围,教师带头读诗,激发学生学诗热情。学生进而进行诵诗、创作诗,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注重文化传承,绿色文言要求学生用文言写个人生活感受,这样就让学生觉得自己与文言离得比较近,学习文言文就会相对更加轻松,把它当作是一种表达享受。绿色诗歌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文化修养。在熟读精思中赵谦翔先生不仅自己写诗,而且还教学生写诗,学生跟随着老师的节奏进行旧体诗的创作。通过创作旧体诗,让他们学习古人炼字、炼句的方法,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绿色语文理念下的教学没有死板的教条,只有灵活的运用和文化的学习。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用诗歌去表现,生活中的点滴用文言去表达;学生在进行诗歌的表达中可以运用前人的经典,这是他们平时积累的成果体现,也是学有所得的表现。在这些教学中,赵谦翔先生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知道对语文的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应当通过对语文学习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2.绿色语文的陶冶性功能
“绿色语文”是对语文陶冶性功能的研究和探讨。从曹明海教授的《语文教育智慧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课的陶冶性教育是指在语文课教育与练习的过程中让学习者了解语文课的知识,同时兼顾精神素质的提高,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把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当作最基本的条件,以培育学生的文化情感、人文素质。赵谦翔所提出的“绿色语文”以促进全人的发展为目的,关注人文精神与健康个性的养成,并重视学生的精神健康发展。而这些基本目标,均与语文课陶冶性功能的价值相符。阅读教学中体现陶冶性功能。赵谦翔先生以读书为教学手段,并在中国语文课程改革中探究阅读的新方式与试验,致力于寻找有效的读书教学模式。朗读是人类灵魂的交流活动。在朗读中,学生能通过朗读使自己的思维发生改变,心灵得到陶冶。在朗读中能够体验生命与生活,进而探索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性的现实意义,从而建立科学的价值理念,增强对个体生命与社会整体的责任与使命感。从这一点上来说,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相当大的熏陶与启发意义。
三.绿色语文在教学中的启示与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方式的劣势更加明显。这就让当下的教育家们直接面对了学生的现实基础。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绿色语文”总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发展”,这是当下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念。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就全社会来说,每个人都应该认识的,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任务就是要不断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通过教育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语文课程本身特征为基础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应从内涵与结构上进行具体实现。
1.注重实践,创新教学
提高阅读量、强调教学实践是“绿色语文”改革的特色所在。我们要改革原有的封闭性教学,不要让中小学生仍然挣扎在固有的课程中,而应使学习者置身于生活与社会性的环境中,体验其丰富性与可变性。在中国古代的教学中,所有教学目的都是围绕着语文来操作,但如今的语文课已经只是教材里诸多课程科目中的一种,因此中小学生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运用有限的精力来完成语文课学习。
赵谦翔的课堂教学方式独具特色,并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的绿色文言写作与绿色旧体诗课堂,让许多老师深刻认识。他鼓励学生求新存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开创了“创造性阅读课”,带给许多优质基础教育进行者更多创新性的启迪。在此影响下,提出“老师风貌”或“老师自我个性”,将是中国基础教育在学科发展和教学理论研究上严重滞后状况下的另一个突破口。王荣生觉得“教师风格”或“教师个性”指的是“老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自由选择与创生,即在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涵研究滞后的情形下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所做的创新性探索,是老师‘实践性知识的体现”,并认为即便在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涵研究相对齐备的情形下也应当大力提倡老师的“实践性知识”。
2.以人为本,加强审美,教学生活化
以學生最初的审美感受,来培育血性、良知与同情心,可叫做语文教育。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在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前提下选取作为教育例子的文学篇章。教师们要通过内涵深刻、含义深邃的文学篇章熏陶的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见识。同时我们也要用人文精神的视野重新定义传统的语文教育。以割裂文学基础、泯灭中华民族基本意识为代价所进行的文学现代化,是没有遗传基因的“骡子文化”。在全球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史上,我国古代文学发展有着辉煌灿烂的历程,文学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必须由传统语文教育的民族性来保障。当代文学精品,是现阶段传统语文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课堂上应该以学生多学、多看、多读为重点。
传统语文课堂一个劣势就是重工具,轻人文。轻学生感受、重老师传授教学是现代课堂的普遍性问题,这些方法都掠取了学习者与文字之间的对话交流,从而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读书的兴致。注重人文科学、关注生活,是“绿色语文”的教学内涵。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是学习者与文字对话交流的重要过程,是陶冶学习者精神情操、让学习者获得文化审美心理情感的重要过程。赵谦翔先生提出在素质教育具体实施中要让学习者注重“口诵心惟”,“总体感受,涵养精神”。总体感受是启迪和提高生命意识、丰富生命经历的重要活动,学习者具有更强烈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会用自身的生命经历、内在的思想情感,去体味和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必须关注知识对学习者思想感情和性格上的影响。对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也不应仅停留于表层上,当知识被赋予人文情感意义时,对于知识的掌握、了解与运用都会被提高到一种全新的高度。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与学习实践过程中,老师与学习者都应该在与知识的交流中全心全意地倾注自身的人文情感,从而进一步理解知识中所承载的人文意义,使知识显得更为灵动、充满了人文气质。
在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中,语文教育的变革可以被清晰地了解到。最开始的语文教学以课本为出发点,对在课堂上所触及到的东西加以深刻的剖析与理解,而忽视了实践教育和课本以外的教学内容,从而产生了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绿色语文”的提倡在观念上革新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一个好的语文叫应该不能局限与课本之中,同时还应该关注到身边的日常生活、实际工作,自己亲身用心的去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3.做教育教学的创新研究者
一个老师,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除了能够上好课之外,还应该做一个教育课程研究者。要勇于正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主动研究新课标,在既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变革与创新,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赵谦翔先生在“绿色语文”的课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从“教死书”到“教活书”,从教学工具到教学改革者。他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写感悟性的文章,他走在创新与研究的道路上,并有很好的效果。而当下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些教师局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不进行课程的教学研究,在羡慕别人的成果的同时,又担心因创新导致应试分数过低。甚至还有些老师思想依然守旧,按部就班的教学,这样,他们的课堂就缺少了活力。所以,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发个性,勇于思考。
同样,老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的科学研究是老师通过知识的掌握与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动过程。因此,赵老师对绿色语文中的写作教学不断地调研、反省,上了一堂作文课,如果还不能取得自己所期望的教学成效,就会进行自我反省,找出问题并解决,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師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效果,要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改进教学。此外,老师也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便让自己能够在教学上更有进步,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学,是为了教,要做到学以致用。语文教师必须研究教育资源,并全面发掘教育资源中的育人因素,在教学生语文的同时也教学生做人;另外需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社会接受能力入手,制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而老师不但要作教育教学的研究员,还要作教育反思的实践者,上完一节课及时发现问题所在,找出改善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推行的今天,赵谦翔的“绿色语文”为中国语文教育界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实现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相统一、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相统一,学生在获得分数的同时,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提升。也引起我们很多在教师岗位或者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语文教育者的思考。在进入第二个一百年,在新时代的今天,绿色语文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给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新的启示和思考,打开了新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冯韵洁.赵谦翔“绿色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J].课外语文,2021,20(25):91-93.
[2]孙迎迎.赵谦翔教育理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赵谦翔,蒋文学.绿色语文及其他——赵谦翔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焦晶莹,许彩娟.评析赵谦翔绿色语文教育观[D].长春师范大学,2017.
[6]赵谦翔.绿色语文的源与流。中国教师[J].2016(04):65-69.
[7]赵谦翔.赵谦翔:绿化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8]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