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图像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呈现的优化策略
2022-05-30武佳璇
武佳璇
摘 要:在图像时代,图文叙事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图文结合的说理逻辑更为契合青年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图文搭配的教材形式增强了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的实效性,图像日益成为思政课教材内容的重要载体。现行高校思政课教材存在理论阐释过分依赖文字、历史范例枯燥乏味、灌输色彩过于浓厚等问题。直面问题,探索高校思政课教材的图像化优化策略,就要将文本释义与图像阐释相结合,要将文本范例与图谱绣像相结合,更要将理论教化与图像启迪相结合。
关键词:图像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呈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9-0091-05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人的认知方式、话语表达方式、信息交流方式向图本思维和图像化转变”[1]。图像化时代,现代信息交流方式从以文字叙述为主导的抽象思维模式转向以图文并茂叙述方式为主导的观看认知模式,图像符号成为人认知和交流的重要媒介。高校思政课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本因素,“教材编写上能否突破陈旧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政课的成败和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高低”[2],因此,与时俱进地优化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对于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由单一文本转向图文并茂具有重要意义。
一、图像作为思政课教材内容载体的特殊价值
依托图像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教育的案例在我国古已有之。从先秦时期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到明清时期的小说绘本、人物绣像、插画故事均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化呈现的经典范例。在图像化时代,图像内涵的不断丰富、学生对图像识别和理解能力的不断增强让图像在教材内容呈现上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日益彰显。
(一)图文叙事的表达方式提升了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可读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实施后,高校思政课教材经历了多次的改版、再版,思政课教材的可读性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提升,但教材文风仍显刻板,难以触碰到学生的兴趣点,总体上仍然存在不足。较之于文字叙事说理的单一表达方式,图本结合的教材形式兼具纪实的特征与鲜明的视觉效果,以直观生动的视觉体验丰富了思政课教材的可读性。
图文叙事的表达方式提升了思政课教材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图片兼具纪实的内容特征和鲜明的视觉效果,鲜明的视觉冲击效果赋予图像更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如果说文本是以逻辑为中心的时间思维模式,侧重从纵向的时间维度阐述理论的内涵、价值和生成逻辑过程,那么图像则是以视觉为中心的空间思维模式,侧重从主体对图像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中培养主体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单一的文本形式刻板、枯燥、说教性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心理认同。而图像灵动、直观、感染力丰富,邹健东的摄影作品《我送亲人过大江》将我国军民的鱼水之情彰显得淋漓尽致。图文结合的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在保证教材学理性的前提下,赋予教材更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实现了教材内容事实呈现、情感呈现与价值呈现的有机统一。
图文叙事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思政课教材内容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思政课教材作为教育媒介,无疑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切入点。一方面,视觉早于文字……孩子在能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在看了”[4],视觉的直观性、可感知性赋予了图像符号天然的亲和力。另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是特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具象性表达,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和针对性。思政课教材中图像(尤其是生活图像)的高效使用,有利于消解教材“冰冷”文本与学生“灵动”生活之间的距离感,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同心理动机,同时也增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和“积极主动的学”的有机统一。
(二)图文结合的说理逻辑契合了青年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
有效的教育依赖于对教育对象的精确把握,高质量的教材基于对教材受众认知状况的准确分析,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而言,相比乏味的文字说理模式,图文结合的说理模式更加契合“95后”“00后”思维跳跃、好奇心浓厚、乐于探索知识、厌倦说教等认识和心理发展状况。
图文结合的说理逻辑构建了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之间的合理张力。高校思政课教材自身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教材中理论色彩浓厚的话语表达方式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真理”的权威性,但因為生活话语的缺失而使教材在趣味性与灵动性上稍显不足。教材图像资源的灵活使用赋予了思政课教材非强制性、愉悦性以及渗透性等特点,学生读图思考的过程就是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既有的理性认识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图文结合的叙事说理逻辑构建了教材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之间的合理张力,赋予了思政课教材更多的趣味性和灵动性,契合了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求异、求知的现实需要,实现了思政课教材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之间的合理平衡,促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心理转向。
图文结合的说理逻辑促进了意识形态教化与价值引导的同向性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但片面强调教材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而忽视了教材的价值引领作用,会使“说教式”的教材既不具备说服力又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从而出现了“书上文字异彩纷呈,书前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状况。图像作为个体认知世界的符号,本身蕴含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图文结合的叙事逻辑以课本插图为切入点,配合文字理论与教师讲解,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凸显了思政课教材意识形态教化功能与价值观念引导功能的双重作用。有利于学生在真读、真看、真感受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实现从“学马”“懂马”向“信马”“用马”转变。
(三)图文搭配的教材形式增强了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的实效性
图像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图像资源,相较于传统思政课教材一味刻板的文字编排形式,图像资源在教材中的合理应用既有利于教师对教材变动的深入把握,又有利于促进师生平等对话,构建“教学命运共同体”,进而不断提升思政课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转化的实效性。
图文搭配的教材形式有利于深化青年思政课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把握和自身知识理论的成熟。“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材经历过多次再版和修订。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八次修订、再版过程中,教材内容、结构体系都出现过较大变动。教材知识的改动变化对青年教师深入把握教材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文搭配的教材形式,有利于青年教师更为精准地把握住教材知识并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教学话语,给予了教师适度发挥的空间,既避免了落入“照本宣科”的陷阱,又避免了误入“离题万里”的歧路。教师对教材图片的学理性分析客观上深化了教师对教材内容及图片蕴含价值观的理解和掌握,在不断提升其自身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的过程中,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有效转化。
图文搭配的教材形式有利于促进师生间良性互动构建“教学命运共同体”。思政课教材中富有学理性的文字表达蕴含着深邃的思辨逻辑,客观上凸显了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但也为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理解教材带来了现实挑战,进而出现“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尴尬状况。人对图像的理解源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既有的理性认识,因此,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图像的理解层次存在偏差,但都可以从图片中提炼出自身的观点。教材插图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推动“师生双方在对等的地位上就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争鸣。”[5]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依托师生就图片内涵的讨论交流,将“我讲你听”的单一讲授模式,转化为“大家谈,我指正”的互动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二、现行思政课教材内容呈现存在的若干不足
随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全面推进,尤其是“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历经多次的改版和优化。总体上来说,教材内容日趋完善,理论视野不断拓展,教材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但在教材内容呈现方面仍然存在着聚焦于文字内容的优化、插图的使用几近于无的问题。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例做简要分析。
(一)理论阐释依赖文字,图像阐释几近空白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习惯于采用依托文字进行理论阐释的教材风格。材料型图表、纪实性图片、隐喻性漫画等图像元素使用率低的问题一直是制约高校思政课教材可读性提升的一块“隐疾”。在2018版《纲要》中,没有一张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阐释的插图和图表,全书除封面、目录、页码、章节标题和部分小标题使用彩色印刷以外,均是黑白印刷。部分章节使用了大段繁复的文字来进行例证,却忽视了图像在教材内容呈现上独具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例如教材“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节中细数了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的不法行径,理论有余,形象不足,客观而不生动。相比之下,漫画《时局图》以地图上的熊、鹰、蛇、蛤蟆等代指列强,将列强瓜分中国之势跃然纸上。理论的文字阐释固然准确、简洁、逻辑顺畅,但单一的文字阐释方式难免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力有不逮,进而影响思政课教材的收效。
在图像化时代,传统教材枯燥的文字说理内容与新时代大学生图本思维模式之间的非适应性日益突出,大段说理文字的铺排以及教材内容图像阐释的不足成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材亲和力与说服力的主要障碍。编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校思政课教材不仅要依靠理论的文字阐释,更要为文本内容注入“图像因子”。国内外同类型教材或书目中不乏图本结合的经典范例,国外教材的内文设计具有版面富于变化、图表制作美观,注重教材插图的运用等特点[6],美国国际关系概论类教材“全部使用彩页、彩图,图文并茂,材料和案例极其丰富。”[7]国内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九十年》一书中同样运用了大量图表、漫画以及纪实图片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阐释。现行《纲要》中刻板的文本阐释、大段的文字铺陈、教材中图本元素的缺失削弱了教材的说服力和亲和力,制约了教材进一步的完善发展。
(二)教材范例枯燥乏味,人物形象不够鲜活
从纵向跨度来看,2021版《纲要》以“革命史”范式记叙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中华民族172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从横向跨度来看,教材内容辐射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对于时间跨度大、覆盖领域广的《纲要》而言,生动教材范例的列举与鲜活人物形象的描绘是学生看得懂、学得会、记得牢的重要条件。相较于2018版“纲要”课教材,2021版“纲要”中教材范例的使用明显增多,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或援引历史事件、或引用统计数据、或援用名家名言对文本内容进行例证。总体上虽有较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许多范例均是一笔带过,教材范例多而不精。有时寥寥几笔带过的结论性论断非但无助于缺乏近现代史基础的学生理解教材,反而会他们成为阅读过程中的绊脚石。此外,空泛刻板的教材范例与学生所期待的细节、人性化故事相去甚远,冷冰冰的人物形象难以刺激到“95后”“00后”大学生的“兴奋点”,难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图本例证的教科书比纯文字的教科书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8],缺乏图像对文本信息进行补充、整合、重现过程的教材,很难在读者头脑中形成记忆表象。一方面,文本范例的罗列为学生营造一种枯燥乏味的感官体验,让学生进入一种疲劳的阅读状态,使其对教材内容产生厌倦感,影响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图像例证的缺失无形中削弱了教材范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对教材产生疏远感。事实上,我国教科书编写积累下很多“图-史-论”相结合的优秀经验,例如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均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元素对教材内容进行例证,在我国近现代史历程中也不乏《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等能够为教材内容提供有效例证的珍贵图片。但遗憾的是,在大学思政课教材中,教材插图纷纷“销声匿迹”。教材中图像范例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材内容的灵动性,成为许多学生主观上认为教材刻板枯燥的主要原因。
(三)灌输色彩过于浓厚,思维启迪功能缺失
忽视教材的思维启迪作用、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一直存在的通病,教材思维启迪功能的不足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尴尬状况息息相关。一方面,教材中大量结论性的文字论断,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压缩了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养成了“没讲的不看”“讲过的不想”的思维惰性,从而对教材内容表现出“无感”的淡漠状态,客观上阻碍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图像元素的缺失不利于师生就教材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尽管“纲要”每一章节都设置了“学习思考”环节,但大部分题目均是对教材文本的回顾。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分析、表达自身见解的题目不到40%,与其说是“学习思考”,不如说是“复习总结”。部分教材观念陈旧的教师仍然将教材文本奉为金科玉律,变互动的启发教学模式为单方面的理论讲授模式,照本宣科的现象总体上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
在圖像化时代,片面依赖文字进行单向灌输的教材特点与新时代大学生寻求个性化学习的心理趋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成为学生对思政课教材产生厌恶、逃避、冷漠等负面情绪的心理根源。思政课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绝不是一条单纯依靠理论灌输的“单行路”,而是由文字的理论灌输与图像的思维启迪共同构成的“双向道”。文字灌输固然具有清晰、精炼、易于掌握等独特优势,但学生对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的感同身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真诚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心理认同、对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憧憬和期待,却必须经过自身反复的思考、感悟、总结、凝练。教材中图像元素的缺位,学生结合文本读图思考过程的缺失,使高校思政课教材的思维启迪功能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把握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改进思政课教材内容呈现的图像化策略
一流的本科教育依托于一流的本科教材,对于高校思想理论课而言,教材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编写出为“95后”“00后”喜闻乐见的高校思政课教材,是当代学生“乐学”“愿学”“会学”的基本前提,也是提升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直面思政课教材内容呈现存在的不足,发挥图像在教材内容呈现方面的重要作用,探析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图像化策略势在必行。
(一)兼收并蓄,文本释义与图像阐释相结合
有研究发现,纯文字性教科书和纯插图性教科书的阅读效果均不理想,而图文结合的课文阅读效果最好[9]。文本释义具有深刻、精辟、鞭辟入里的特点,图像阐释独具直观、生动、引人入胜的“魔力”,二者互为支撑、互为阐释、互为补充的教材内容呈现形式是编写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思政课教材的必然选择。其一,将文本表述与实景实物类图片相结合,通过图片对事物、人物、景物以及特定社会历史活动的纪实性描述,以生动的视觉体验和强烈的画面冲击感,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其二,化繁为简,以简洁准确、纵横向对比清晰的图表代替现行教材中文字形式的数据列举,充分发挥图表直观、说服力强的特性,为教材文本提供一目了然且“掷地有声”的佐证。其三,针对思辨性较强、学理性丰富的教材内容,要辅以契合主题又富于哲理的漫画类图片进行补充阐释,充分利用漫画类图片幽默、诙谐又蕴含丰富哲理的特点,消解复杂的思辨逻辑为学生带来的理解性障碍,帮助学生更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原理。
(二)图文并茂,教材文本与图谱绣像相结合
图像作为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对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文本具有重要作用,图文并茂的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首先,巧用“章节序言图”,针对教材各个章节的序言部分,辅以体现序言内容、照应章节主题的“序言图”,将生动传神的图片与提纲挈领的序言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章节内容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其次,善用“思维结构图”,在理论知识较为繁杂的章节部分插入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充分利用思维结构类图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易于掌握的优势,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教材知识,理解章节结构,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程度。
最后,活用“人物绣像图”,选取插入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图谱,通过绣像对人物形象的直观描绘,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避免落入传统教材“久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尴尬陷阱,消解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淡漠感和疏远感。
(三)学思并重:理论灌输与图像启迪相结合
传统教材观仅仅将思政课教材视为教师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的依据,而图像化时代的“大教材观”将教材视为可供师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工具。因此,在图像化时代,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呈现不仅要依靠文字的理论灌输,更要发挥图像的思维启迪作用。其一,发挥“意识形态图像”的方向引领作用,选取社会生活中充分展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图片编入教材,借助图像“活化”马克思主义,淡化学生对文本理论的疏远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注重“明理图像”的思维启迪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插图所蕴含哲理的反复思考、深入探究,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其三,发挥“育情图像”的价值导向作用。着力凸显图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培养的润物无声作用,通过图像中道德情景的设置和情感氛围的渲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 周琪.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J]. 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1-14+90.
[2] 林建辉.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几点思考[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04):84-89+94.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4] 伯格. 观看之道[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5] 邢中先,张平. 困境与消解: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4):107-111.
[6] 周嘉硕,杨玲. 中外大学教材差异研究[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4):122-125.
[7] 邢悦. 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依托于世界一流的本科教材[J]. 中国大学教学,2019(05):85-89.
[8] Levie,W.H.,Lentz,R.. Effects of Text Illustration:A Review of Research[J].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Journal,1982(04).
[9] 陈月茹. 关于教科书插图问题的思考[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03):28-31.
(荐稿人:蔡勇强,闽南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