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研究综述
2022-05-30王小梅陈永福
王小梅 陈永福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5G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到来的背景下,网络舆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十年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集中在二者关系、存在問题和引导路径三个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研究的趋势在融媒体时代下会出现新特点和新问题,但是当前的研究存在未能适应融媒体的发展趋势、未能与“00后”学生群体特点紧密结合、未体现“三全育人”的要求的三个不足之处。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对象要与时俱进,切合“00后”群体的特点,同时,努力契合“三全育人”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三全育人
本世纪以来,互联网飞速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近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趋于丰富,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的主要成果、两者关系、研究问题和路径、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为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一、近十年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的综述
(一)主要研究成果概述
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的研究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就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
1.著作类
进入21世纪以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研究角度来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的专著井喷式发展,例如,在福建省高校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网络舆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出路》(潘清泉,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网络舆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域》(孟莉,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高校网络舆情与管理创新》(唐梅,延边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刁生富、李香玲、刁宏宇,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年版)等。学者孟莉在《网络舆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域》中以网络舆情作为研究的基础,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维稳策略和创新性策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有利于高校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相关预防、应急、处理机制。[1]学者刁生富、李香玲、刁宏宇在《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以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为立足点,对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基础,以及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2]
可见,近年来不断出版的专著,一方面说明了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2.论文类
在中文学术期刊检索中,对关键词“大学生与网络舆情”“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论文进行搜索。可知,主题词“大学生与网络舆情”研究成果较多,但相关度却较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大多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网络舆情单一的角度去论述,且文献大部分是从宏观方面入手;主题词“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和期刊较少,但与此次研究主题高度相关,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为此次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从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的学术论文共有2162篇,数量多,且大多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从表1的数据可知,研究主要集中在2014、2015、2016这三年。这三年是研究的爆发期、集中点,研究成果颇多,也较为深入。其原因有二:其一,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2016年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3.2%。[3]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及发展。在2016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会过后,学者们纷纷投身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2019、2020年这两年的研究成果偏少,原因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以线上教学为主,精力主要放在教学和学生的人身安全上,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减少,此外,学术界的关注点更多聚焦于疫情等议题。
从表2来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理论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教育与职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等几个期刊中,还有一些社科院、研究所,例如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哲学研究所等,此外还有很多高校推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通过阅读文献可知,研究该主题的文献大多是文科专业,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换言之,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二)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
关于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学术界已形成共识。不少学者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时,必不可少地要去探讨两者的关系。基于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多数学者认为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机遇,例如,带来新的领域、新的动力、新的方向、新的合力等。学者虞永飞在《略论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及引导机制》一文中提出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场域,并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阐述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4];学者顾赟、林丹在《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出高校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途径并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5]
2.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这主要体现在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三观”遭受冲击、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等等。如学者陶新宏在《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一文中,从网络是信息的“垃圾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被打破,网络吸引大学生投入过多的精力和关注,网络加剧意识形态的交锋等方面来阐述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6]学者蒋笃君在《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从高校网络舆情挑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指出目前一些高校网络中存在的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集体主义的反动言论,已经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三观”培养。[7]总之,学者们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和大学生的特征来阐述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带来的阻碍。这能使今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能避免陷入西方营造的“美好氛围”。
3.网络舆情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
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影响网络舆情。学者荣燕在《论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一文中从两方面阐述两者的关系,一方面,从网络舆情中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功能来阐述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来描述,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群体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疏导能及时化解网络舆情中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净化网络舆情环境等。[8]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存在问题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者岳鑫在《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研究》一文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情引导中出现诸如引导主体效果不佳,引导内容和引导方法浮于表面等问题,指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在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网络舆论环境被污染,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等问题。[9]学者刘娜和张丽丽在《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政教育引导》一文中描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管理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不健全以及管理队伍建设不到位等现状,说明网络舆情引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10]
总之,学者们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的研究中,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主体发挥不出作用这一问题,而网络舆情的处置与引导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成为难题。因此,学者们从引导主体、机制建设、环境等方面去寻找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存在的问题。
(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离不开以强有力的方式引导人的思想和行动。而引导内容中少不了网络舆论和舆情的引导,尤其是网络舆情。面对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就急需拓宽领域、创新途径。显然,关于路径方面的研究是学术界近十年来对本论题的研究热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的研究重点。孟莉、刘娜、张丽丽、周刚、虞永飞、孙伟、蒋笃君、闾春飞、张鹏超、陶新宏、顾赟、林丹等学者都对高校思想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路径提出了创造性的对策。一方面,部分学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措施。例如,学者虞永飞在《略论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及引导机制》中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队伍、内容、主体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思路。[11]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从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层面进行探究。学者闾春飞、张鹏超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讨》中提出从组织支持、沟通交流、管理保障、信息汇集研判、危机应急五大机制等方面建立与完善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12]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舆情相结合提出对策,学者周刚在《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中提到既要深化网络舆情引导,加强监督和管理,规范网络舆情;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责任。[13]
总之,学者们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培养意见领袖、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明确引导方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可操作方案,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研究的成果。
二、近十年来研究的不足之处
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发展迅速,随之产生了融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研究的趋势在融媒体时代下会出现新特点和新问题,而研究载体也应随之变化。时代在发展,研究对象也应发生变化。研究应积极探讨“00后”学生会出现哪些与“80”“90”后学生大不相同的特点,“00后”大学生群体又会引发哪些网络舆情。教育要做到“三全育人”,那研究势必要思考怎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让网络舆情做到“三全育人”。
(一)研究未能适应融媒体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已进入多媒体时代,融媒体也随之产生。融媒体相较于以往的自媒体来说,是一个更加先进的模式,即是一个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先进运作模式。在融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具有自由随意性强,情绪化严重、社会多元性强,影响力深远、思维活跃从众多,参与度较高等新特点,因此研究要充分考虑研究载体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方法策略。但以往的研究都是把重心放在移动互联网上,例如,学者孟莉只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的关系,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下的融媒体时代发展。随着5G时代的来临,我国的融媒体发展迅速,出现了“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及手机客户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常常通过微博、微信、QQ、贴吧等网络媒体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有调查表明,我国80%的危机是由网络引发的,这表明网络已经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过去,由于没有如今发达的网络媒体,学者们的研究不能很好地与如今发达的融媒体结合起来,但现在是人人皆可在网络发声的时代,学者们就应把重心转移到融媒体上,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因为融媒体和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且现在的年轻人上网时间一天平均两小时,所以进行网络舆情引导也应该在融媒体的视域中进行。
(二)研究未能与“00后”学生群体特点紧密结合
任何的理念都要结合主体的特征来进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理念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得到普及。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0后”大学生已成为我国手机网民的中坚力量。我国“两微一端”的产生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影响,各种自媒体纷纷涌现,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从2018年起,大学生群体逐渐从“95后”向“00后”群体过渡,“00后”成为大学新生的主力军。“00后”作为21世纪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是具有特殊性的特定群体。特别是与“80后”、“90后”相比,他们生来就属于网络时代,天生就是“网络土著”。在互联网的缔造下,他们具有追求个性化的特点,认知取向和表达方式极具独特性。他们乐于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向外界吐露心声,具有更加自信、更加张扬的个性,也更愿意以文字、图像、视频、语音等形式在自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媒体宽松的话语氛围为“00后”大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他们更加活跃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交流互动性也大大增强。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主体是“80后”“90后”,是成长环境完全区别于“00后”群体的主体。在信息社会化极速发展的时代,研究要与时俱进,契合主体特点,才更具先进性和实效性。
(三)研究未體现“三全育人”的要求
“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的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关于高校教育的新要求,即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前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全员育人”,不少学者都有提到要加强学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也有考虑到在学生中培养“舆论领袖”,动员全校各方面的人员加入。但是以往的研究中缺乏一个持久的建设过程,也就是说,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而成立一支专业队伍,但却没有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各方面考虑。加上现有的研究队伍是远不能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舆情的需要,从目前我国现有的研究人员看,活跃在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和“三全育人”相结合的学者非常少,中青年更加是寥寥可数。因此,结合当下的“三全育人”政策,吸引学者投身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研究值得我们重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研究的未来展望
在如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融媒体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并与社会成员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占领上越来越重要。而网络舆情工作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所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就很有必要去关注融媒体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主体也会发生变化,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对象也应与时俱进,切合“00后”群体的特点。同时,研究应努力做到“三全育人”的要求。
(一)研究需积极适应融媒体的发展趋势
融媒体与网络舆情息息相关,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舆情无处不在,融媒体也时刻渗透到人们的方方面面,研究阵地也应转移到融媒体领域。融媒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事物,以往的学者的研究没有融媒体的语境和条件。但随着“两微一端”的发展,学术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的研究在当下及未来都该把视野投入到融媒体中,并积极适应融媒体的发展趋势。此外,研究人员应积极学习融媒体技术,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融媒体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研究。同时要建立一支具备思想政治教育高素质并掌握融媒体技术的人才队伍,动员其投身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研究中。对于学习融媒体的问题,可以采用学校加工厂、线下加线上等方式进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的相关人员的思想,促使研究做到与时俱进。
(二)研究需紧密结合“00后”学生群体的特点
受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信息大爆炸等影响,“00后”学生和“80后”“90后”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进行研究时,研究对象不应按照“80后”“90后”的群体特点进行,而应具体分析“00后”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舆情中具有的特点,寻求新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据了解,“00后”大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第二,追求个性化,注重个体意识。第三,生活方式网络化。正是因为“00后”学生具有的这些特点,网络舆情更加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由此增加。今后的研究应多关注“00后”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疏导他们存在的矛盾心理,把握他们的价值追求,同时重视情感关怀。
(三)研究需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研究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目标,就要做到如下:其一,全员育人即在网络舆情产生后,人们应积极关注它并参与,而不是只有少数的专业人员通过“删、堵、瞒”等方式来阻止网络舆情的发展,因为在全民皆网的时代,人人皆可为自己发声,网民乐衷于合理引导的网络舆情,而不是单方面删除、封锁消息的做法。当网络舆情发生危机时,应及时把最真实的消息告知公众,然后展开有效的引导,在网民中培养“意见领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占领舆论阵地。其二,全方位育人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研究不是一个方面、一个主体的单一模式,应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当网络舆情出现时,研究者不应只是关注其中的一方面,也不应只有专业人员在研究,而应引导广大网民加入,全方位考虑引导主体、引导过程、引导范围等方面。其三,全过程育人即在网络舆情产生之时就应迅速作出反应,在它发生影响时,应进行积极的引导,让舆情在可控范围内不再发酵。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研究在打破单一主体的前提下,要服务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孟莉.网络舆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域[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
[2]刁生富,李香玲,刁宏宇.網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22-04-02].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52022.htm.
[4]虞永飞.略论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及引导机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12(02):10-13.
[5]顾赟,林丹.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15):40-42.
[6]陶新宏.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1):72-77.
[7]蒋笃君.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7):67-69.
[8]荣燕.论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J].教育探索,2014(06):128-129.
[9]岳鑫.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10]刘娜,张丽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政教育引导[J].新闻战线,2016(14):113-114.
[11]虞永飞.略论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及引导机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12(02):10-13.
[12]闾春飞,张鹏超.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2):90-92.
[13]周刚.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65-67.
责任编辑 宋 猛
作者简介:王小梅,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陈永福,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年度项目“提升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国际传播力研究”(项目编号:FJ2019ZTB066)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