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的要旨、时代价值及育人方略

2022-05-30林少栋刘珍

关键词:抗疫精神育人大学生

林少栋 刘珍

摘  要:抗疫阻击战汇聚中华儿女之精神特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革命精神,迎难而上、日夜奋战的英勇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实事求是、严谨扎实的实干精神,以人为本、扶弱济困的为民精神,熔铸中国抗疫精神的要旨,全民抗疫夺取的伟大胜利,彰显中国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使人们坚定信念砥砺奋进跟党走;筑牢认知中国制度之优越;内心撼动民族精神之伟力;使命牢记时代青年之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打开同频共振的对话、寻找自然醇厚的味道、弹奏动人旋律的情感、叩动震撼心灵的回响,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以达成思政育人主体旨意。

关键词:抗疫精神;教学;大学生;育人

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疫情从荆楚大地蔓延全國,全国人民休戚与共、共克时艰,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出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国精神,焕发出鲜艳耀眼的光辉,其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展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敬佩行为,彰显了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和要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硬核内涵,书写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成为中华民族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新时代培养守初心、担使命、勇作为大学生的应然题材。

一、抗疫阻击战汇聚中华儿女之精神特质,熔铸中国抗疫精神的要旨

(一)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革命精神

面对新冠疫情汹涌而至,全国人民迸发出不畏艰险、同仇敌忾的勇气和意志,发起一场可歌可泣的抗疫斗争。“我报名,不顾生死,不计报酬”“不胜利,不撤离”“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一封封请战书争先而至,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奔赴抗疫最前线;“95后”女医生甘如意骑车300多公里返岗上班。基层党员、社区工作者发扬“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1]的革命战斗精神,奔走在抗疫一线,以必胜的信心和勇气攻坚克难,筑起一道战斗堡垒。他们在祖国和人民最紧要时刻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曲曲雄浑壮丽的红色乐章,成为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不竭动力。

(二)迎难而上、日夜奋战的英勇精神

抗疫伊始,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履行救死扶伤的使命,成为抗击疫情的主心骨。李兰娟院士连轴奋战两个多月,时刻同病魔较量、与时间赛跑,疫情不退我不休。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连续三十多天奔走在抗疫一线“保卫武汉”,连续奋战而不退缩,打起十足“精气神”。因抗击疫情三天三夜几乎未休最终倒在病床上的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用生命守护生命”,书写抗疫的“精神韧性”。一道道口罩勒出的深痕,一个个彻夜照顾患者的身影,一个个志愿者主动开展爱心接力、义务接送、无私奉献……以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佑苍生,历经磨难而不怠,抒写了一首首波澜壮美的诗篇,迎难而上、日夜奋战的精神在抗疫战场上熠熠生辉,叩响时代最强音。

(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这场没有硝烟弥漫、没有旁观者的抗疫战,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举国上下激战疫情的壮丽画面,十四亿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成一股磅礴伟力。义无反顾的医务人员,坚守岗位的人民警察,四面八方的驰援者,不舍昼夜的建设者,不辞辛劳的快递小哥,兢兢业业的社区工作者,严防死守的人民群众。全国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抱一团,以众川赴海之势迅速奋力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抗疫长城。4.2万余名医务人员迅疾响应祖国召唤,主动请缨,别妇抛雏,悬壶入荆楚,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十余昼夜拔地而起,16座方舱医院快速改建完成,防护物资从严重紧缺到库存充足,亿万网友在线齐声呐喊“中国必胜!武汉必胜”,合奏出一曲心连心、手牵手的壮阔乐章。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精神旗帜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

(四)实事求是、严谨扎实的实干精神

疫情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防“疫”科普知识遍地开花、家喻户晓。钟南山、李兰娟等医学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为民众解疑释惑、拨开阴霾。人民群众由最初的慌乱心理转变为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各级党员干部靠前指挥,运用科学有力的举措阻断传染源,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科学的防治策略,做到事事用心、精心,事事落实、扎实。科研人员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中西结合医治方案,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全民应对病毒的风浪侵袭有了理性的“压舱石”。人工智能、数字治疫、生命健康等科技抗疫发挥领军作用。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2]实事求是、严谨扎实的精神映射出耀眼的色彩,为中华民族抗疫胜利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以人为本、扶弱济困的为民精神

抗疫期间,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集中收治危重病人、提前介入轻重病人、密切关心疑似病人,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3]医疗队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一人一护理、一人一方案,将情深深、意浓浓的人文关怀落到每个细节。基层工作者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忧。社会各界人士勠力同心,给重点疫区切实有力的支援,给医护人员满腔热情的支持,给患病群众无微不至的呵护,以善举义行彰显人本情怀。湖北全力打好城市生活供应“保障战”,抓好“米袋子”、拎稳“菜篮子”,疏通城市、乡村物流运输“毛细血管”,完善社区配送服务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梗阻,物资送上门、群众不出门。政府部门为寡居老人、孤儿和困难群众“兜底”,确保生活物资供应到位,以人为本、扶弱济困的精神得到有力锤炼与弘扬。

二、全民抗疫夺取的伟大胜利,彰显中国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坚定信念:砥砺奋进跟党走

面对此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疫情,党中央坚强领导、精准施策,带领全国人民垒起一道坚不可破的防线,彰显出我们党强大的动员力、感召力、凝聚力,两个余月就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任何一个地区、部门都不可能单独打赢这场抗疫战。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抓落实,是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根本遵循。抗疫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深入疫区指挥战斗,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斗志。广大党员踊跃捐款,用行动为党分忧、为国解难。9000多万名共产党员以“我是党员、我先上”“共产党员跟我上”的豪迈气概,冲到抗疫最前线,坚守岗位、靠前指挥,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时的庄严誓言,用无私奉献阐释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深刻内涵。鲜红的党旗在基层党组织的坚实堡垒上高高飘扬,生动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力量,必将促进各族人民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与决心。

(二)筑牢认知:中国制度之优越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国家应急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法宝,以“对口支援”为代表的一系列防疫抗疫举措根植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亦有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疫情伊始,新增病例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党中央迅速吹响集结号,4.2万余名医护人员火线聚集驰骋湖北,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全力投入不见硝烟的战场,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从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实际存在问题,到构筑群防群治的全民防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出空前效应,这是党和国家推进治理能力建设的生动实践,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之源。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感慨“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抗疫精神是全国人民再次向世界交出的一份彪炳人类发展史册的“中国答卷”,书写着璀璨生辉的中国精神,而这种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的中国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5]引领各族人民深度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与治理效能。

(三)内心撼动:民族精神之伟力

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沉淀与凝聚,疫情再肆虐,也威吓不了人民群众的抗疫斗志,冲垮不了兵民一体的钢铁防线。中华儿女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医疗员、警戒员、巡逻员、宣传员、快递员、联络员、服务员……人民群众构筑成真正的铜墙铁壁,协作凝聚“治理共同体”的中国力量。全国人民在抗疫战场上面临生死考验时的空前团结,在面对恐惧的洗礼中整个社会处处迸发出来的人性与理性的耀眼光辉,皆然是民族精神的真情流露及其产生的必然社会效应。抗疫精神是全国人民与疫情顽强抗战中的精神结晶,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硬核精髓,凝聚了中国人民浓厚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时代车轮前行中的实践升华,在新时代命题下将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使全国人民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巨大力量,必将鼓舞全国人民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引领我们筑起新的钢铁长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四)使命牢记:时代青年之担当

为国家奉献力量是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所想、耳中所闻、眼中所见,更是青年大学生担当重任的应有信念,不流于空想,不骛于虚声。12000多名“90后”“00后”医务人员驰援湖北。[6]大学生行动自觉构筑起一道健康与安全的防护网,主动组成志愿服务队,加入党员突击队,主动参与防疫工作,发扬“钉子精神”远程辅导医护人员子女。当代青年以己之力践行了可铭记、应弘扬、当传承的奉献精神,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责任与担当,已然成为国家的骄傲、社会的脊梁。人类因为其本性中具有精神性的一面,所以他们知道自己被赋予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尊严性,并感觉到必须维护它。[7]这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目睹全民抗疫行动,精神深受洗礼,进而思考所沉淀下来的对生命的理解、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已然是他们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相信大学生经过疫情洗礼与淬炼后,必将成为民族复兴征途上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的先锋力量,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三、凝聚民族复兴之智慧供给,再绘中国抗疫精神的育人方略

(一)打开同频共振的对话

高校教学育人中对话的话题较易打开,然而,师生之间对信息的过滤效果与认同落差会给交流带来障碍,这种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消解,课堂上的对话会较为牵强,氛围往往会令人窒息,这就要求教师从情绪到心理都成为可以亲近和互动的人。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搭建起主客体间顺畅交流的桥梁。疫情是一场大考,一种警醒,而教育则是一种引领、一种唤醒。教师将激人上进的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需要从“教师独唱”单向度传授转为“师生合唱、生生合唱”多向度争鸣,使课堂真正活跃起来,让对话同频共振。以收“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濡染观摩之效”。[8]

回眸那义无反顾、冒死前行的动人情景,聆听那朴实无华、坚毅果敢的肺腑之言,感人至深的是除夕夜在请战书上摁下的手印、脸颊上被口罩勒出的深痕?还是伴侣“隔空相望”“隔门拥抱”的深情瞬间、防护服上“我是党员”的醒目签名?“子弟兵星夜驰援”“白衣战士火线逆行”,面对与死神的较量,这是怎样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深深爱国之情?“社会各方捐款送物”“行业系统各显神通式增援”,这是何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主动投身家乡抗疫,志愿者无私奉献,大学生该如何读懂破茧成蝶的青春报国故事?这些对话可以打开抗疫先锋的内心世界,彰显动人情怀的伟大胸襟。而且,这些话题可以向现实延伸:如果你身在疫区,你会挺身而出吗?你身边的亲戚或朋友有投入抗疫一线吗?他们有退缩过吗?在这些问题的对话中,将学生参与讨论的情绪调动起来,“如何为国书写青春奋进之笔?”成为每个学生深入思考的人生话题。

(二)烹饪自然醇厚的味道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9],始终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之旨意展开教学活动。而纯理论的大道理不容易说服人,富有真情实感的话语更让学生容易接受,入耳贴心的生活实例会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宜于教育的内容只有一种,那就是万象纷呈的生活。[10]因此,美国历史学家鲁滨逊指出,“我们的知识必须重塑,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1]那么,怎样把抗疫精神烹饪成符合学生自然醇厚的“味道”呢?

全民抗疫行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71年党龄何积仁和68年党龄余祥祯夫妇捐款14万元,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湖南护士长李春来将“首届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奖金全部捐出抗疫,用爱心唤醒爱心,用善意传递善意。90后“雨衣妹妹”刘仙为医护人员免费制作盒饭送餐,用善心和爱意汇聚成汩汩暖流,在神州大地奔涌流淌。疫情面前展现的人性光辉极其温暖,这皆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展现着新时代中华人民的精神品格。什么叫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什么叫坚毅勇敢、向死而生;什么叫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如何让这些美好又朴实的词汇自然醇厚地流淌在学生心脉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抗疫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注重相连贯通的“思政点”,给课程教学加点“盐”,在课堂上适量、恰当地“调味”,把鲜活的素材“烹饪”成入口合味的“食材”,讓课堂“入情”“入味”,在愉悦的“生活大餐”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使抗疫精神在课堂中“自然引入—深刻阐述—思想认同—留下烙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实现从授业解惑向传道育人的升华,从注重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衔接,让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受到洗礼。

(三)弹奏动人旋律的情感

沿袭至今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忽视课堂教学对“人”的精神塑造的主体作用,一味固守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沦为应试教育中一种简单的信息输送工具,理论学习与精神成长之间的天然纽带被割裂,极具丰盈意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退化为一堆堆枯燥的概念及内容。教学演变成“只为我们耕耘未来生活这块荒原提供各式各样的工具,却不提供秋收的果实”[12]。教育并非只是传递知识,不是把“篮子”装满,而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用丰富多元的学习和实例课程,将学生的内心唤醒,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创造力。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13]一堂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向学生传递理想和信念,留给学生一生积极的影响。教师需要突破个体情感体验的局限性,超越“小我”的有限领域进入到国家、民族的“大我”天地,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模式,将事实、道理、观点有情感带入教学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抗疫精神恰如其分地融入课堂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新颖生机,成为可以“生根成长”的灵魂创新。当驰援湖北的集结号吹响,一封封饱含热血的请战书争先递交,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一群群“白衣天使”主动请缨奔赴疫情一线,这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一车车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这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一支支人民军队闻令而动奔赴疫区,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和铁肩担道义的胸襟,争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先锋,谱写出一篇篇气壮山河、勇于担当的民族诗篇。教师通过讲述抗疫勇士奋战在一线的感人事迹和逆行向前的崇高精神,让学生从情感加以体验,全方位开拓学生情感视野,得到更加丰富的多层次的感知,使学生“身临其境”燃生认同感,接受随之产生的论点及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成长成才历途中。

(四)叩动震撼心灵的回响

学校教学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力量来源于学生面对国家、社会、价值观的心灵回响,没有心灵回响,教学就达不成育人旨意。然而,学生内心的回响是相对隐秘的世界,这种回响并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积累的,需要教师在教学過程中的叩动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围绕学生“思考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困惑什么”展开教学,回应学生普遍关注的思想疑惑和热点问题。显然,课堂教学中要让抗疫精神成为学生丰盛的精神食粮,必须为学生的心灵回响提供“引擎”,让战“疫”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大的“思”能力和“政”能量。

回望上文的例子,逆行出征的钟南山、李兰娟等耄耋院士也好,倒在病床上的刘智明也罢,超强感染性的病毒有没有掩盖她们为国为民的情感底色?“90后”“00后”抗疫大军也好,骑行300多公里返岗位的“95后”甘如意也罢,大学生该如何绽放迎难而上、奋勇担当的青春风采?慷慨捐款的老党员余祥祯夫妇也好,免费制作盒饭送餐的刘仙也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是引发心灵回响的“引擎”,让学生在个人与国家、在现实与将来中架立丰盈的情感桥梁,为加深爱国情怀书写青春“奋进之笔”。

四、小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4]在授课过程中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5]抗疫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活水源泉,可以启迪思想,滋润心田,培植深厚爱国情怀,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的育人旨意。将抗疫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教学温度,让学生感受到抗疫行动中人性的温暖;可以掘进教学深度,让学生体会抗疫精神深处的灵魂;可以拓宽教学广度,让学生看到抗疫英雄中的情怀,在那里学生可以坚定地走向理想的远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 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 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24(01).

[2]习近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J].求是,2020(06):4-5.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27.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5]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N].人民日报,2020-05-11(06).

[6]人民健康网.支援湖北武汉医务人员约三分之一是90后、00后[EB/OL].(2020-03-06)[2022-02-21].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0/0306/c14739-31620988.html.

[7](英)阿·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3-4.

[8]陈吉宁.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06):1-5.

[9]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10](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1.

[11]张广智.历史学家的人文情环——近现代西方史家散文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4.

[12](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13](德)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5.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15]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08)[2022-02-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林少栋,广州航海学院海运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刘珍,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科员、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多重话语空间下在粤就读港澳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20GXJK190);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增强在穗就读港澳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202012595);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资助经费课题“‘抗疫精神有机融入大学思政课的课例研究”(课题编号:2021GZSZ1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