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5-30周敏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辅导员的生命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共同需要。面对“内卷躺平”的现象,高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职业认知模糊、职业身份认同度低和职业生命力缺失三大挑战。因此,在把握方向性、精准化和创新性三大原則的前提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辅导员队伍建设要重点从角色转变、职业认同、事业生命发展等路径来培养辅导员的职业生命观,进而焕发辅导员工作的生命活力,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生命自觉。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职业生命观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它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1]。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范围、深度和广度均发生了新变化,这些变化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比如: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该如何开展、在线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冲击、高校精准帮扶如何开展、如何加强课程思政化的建设、高校十大育人理念如何协同合作,等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关注这种变化,注重辅导员业务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生命观的形成,建设具备生命自觉的辅导员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2]”。辅导员作为高校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提升辅导员的生命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共同需要。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既要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任务,也要充分认识辅导员能力建设的生命意蕴,深入挖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生力和向心力,提升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能力,系统建构具备生命力的辅导员职业发展观,最终建设一支具备生命自觉的新时代辅导员队伍。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截至2021年11月,在中国知网上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共有5981 条,其中学术期刊4392条,学位论文419条,其他1170条。
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文章的发表量达到峰值,此后文献数量又呈现平稳趋势,如图2所示,我国学者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一直都比较关注,研究发文量和主题分布可管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进展并对存在问题进行述评。
(一)辅导员职业认知模糊
明确“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到哪里去”的问题。回顾辅导员的发展历程和职责变化,辅导员职业内容的内涵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不同学科内容。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学生政治辅导员的选拔、使用、管理和培养步骤,辅导员职业属性慢慢由“政治为主”向“思想教育领域拓展”[3]。进入21世纪后,高校辅导员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延伸,职业属性也由“单一的政治属性”走向“综合事务属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2017)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明确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4]。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纲要指出了十大育人体系,指出要充分发挥这十大育人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5]。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被推举到历史新高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需要,辅导员从综合事务的“工作人员型”开始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型人才”转变[6]。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公平、学生资助、就业创业等方面要有新举措[7]。概言之,理清辅导员职业的前世今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辅导员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演变,是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时代产物。拥有清晰的职业认知是辅导员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模糊的职业认知将会导致辅导员产生职业认可度不高,职业归属感缺乏等问题。
(二)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度低
辅导员的职业身份认同可从社会认同、学生认同和自我认同等角度进行分析。动机影响行为,要探究身份认同则必须找寻职业动机,很多人选择辅导员这一岗位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职业理想、有的是因为热爱教师行业、有的是就业所迫,等等[8]。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是教育部对当代辅导员职业身份的官方定位,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需要辅导员具备“四有好老师”基本素养的同时也要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管理干部,然而在现实中部分高校辅导员身份常常处于“既非教师也非干部”的尴尬地位,虽可以“双线晋升”,两条腿走路,但职称晋升难度大,陷入“两条腿都不好走路”的窘境,职业发展瓶颈难以突破,职业获得感不强。
职业身份的低认同会加大队伍建设的难度,辅导员身份认同度低首先直接导致辅导员个人职业兴趣低下、职业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因此,提高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度、明确身份职能是从个体抓起到整体加强的关键,它不仅有助于个体职业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队伍整体的有序建设。在促使辅导员个人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的同时,也可以让辅导员作为专门的职业广泛受人尊重,提高其职业属性的社会认同度和学生信服度。
(三)辅导员职业生命力缺失
辅导员职业生命力缺失是辅导员过早出现职业倦怠和岗位人才频繁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用现在流行词语来表述是内卷后带来的躺平,持续内卷带来的一直躺平是阻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大障碍。辅导员面对新时代“活”起来的大学生,整日疲于应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繁杂的行政事务,缺少工作热情和工作智慧,距离成长为大学生成才发展的人生导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还有一定距离。相反,具备生命自觉的辅导员是指具有清晰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职业价值观和生命观,具有能动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基于实际工作进行反思重建能力的教师。因此,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要解决职业认知、身份认同等常见问题还要解决如何培养辅导员的生命自觉意识,提升辅导员职业生命力这一突出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原则,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站位
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决定了它的职业方向,方向性原则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始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是这支队伍建设的属性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秉持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理念,它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落实“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要始终做到坚持方向性原则,坚定理想信念。
(二)落实精准化原则,打造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建设的专业化要求遵循精准化原则,从“简单粗放”到“精准细致”是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体现,专业化是对辅导员职业知识性和技术性的要求,是对辅导员职业的复杂性和创造性的肯定。精准化原则的核心和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面对思维发散程度极高的“00”后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除了提升工作能力之外还要提升工作战略。“精准化”原则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既保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良心,也要实时动态关注特殊个别,不仅重视“做了什么”还要关注“做的怎么样”“以后怎么做”的问题[9]。一方面,要关注“学生中心”这一核心理念,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精准化帮扶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则要“有的放矢”,针对实际问题,提供精准的教育管理服务,以专业化的职业态度提升育人手段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三)貫彻创新性原则,彰显队伍的生命活力
辅导员职业自产生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关于队伍建设、专业发展的问题也早有研究,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有明确的政策要求,但辅导员队伍建设如何通过创新来唤起辅导员的生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辅导员的工作对象要求辅导员的工作生命力需要时常唤醒和不断激发,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讲求“新”。这种“新”一方面要求辅导员要常做常新,要不断革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将已有的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则要求辅导员工作能力要不断地“更新换代”,除了具备强大的“输血”功能以外还要提高“造血”功能,通过增强知识储备、积累工作经验来创新工作方式,实现以“新”换“心”。这种“新”的要求首先来自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学生,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是不断变化的。它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持续提升辅导员自身能力,树立创新思维和理念,以开放创新的理念面对新学生。其次来自辅导员工作的大环境——新时代,面对新时代、新情况和新问题,辅导员必须要有新对策、新理念,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批判—再建,才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成长飞跃。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不能满足于现状,持续改进和不断创新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职业发展研究中长期关注的焦点。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不同历史背景和立场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多种发展路径。相较之前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更需要具备时代眼光,把准时代脉搏,符合新时代主流特点来进行。因此,基于辅导员生命力提升立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则需要培养辅导员的生命自觉意识,唤醒辅导员职业的内生力。
(一)明环境,把握辅导员职业规律
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变化而演进。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2014)》(以下简称“标准”)、《规定》(2017)、《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2020)》(以下简称意见)三重制度保障的加持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环境逐渐优化。
其中《标准》的颁布明确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能力特征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规定》开启了辅导员事业新时代,明确了辅导员既是干部又是教师的双重身份,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晋升提供了双重通道,开拓了新的局面;《意见》进一步深化了辅导员队伍的晋升发展之路,要求“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同时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全面厘清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国家政策变化,了解辅导员职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历史演进过程,把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随着不同历史场景转化而不断提升完善的历史规律。
(二)明职业,形成辅导员职业价值观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上的工作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具备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习近平曾指出“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10]。《标准》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有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11]。用“纷繁复杂”“一专多能”或“千头万绪”来形容辅导员职业内容不为过,从最初选择辅导员职业到逐渐接受辅导员职业的工作内容、薪资待遇、职业地位到最后形成职业价值观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关注的内容。这对辅导员具有职业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是考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
(三)明自我,拥有对自我职业生命的自觉意识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辅导员在职业发展得到环境优化和制度保障的同时需要拥有对自我生命的自觉意识。这是对辅导员自身成长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辅导员能够做到自觉自为地干工作,积极主动地做实事,以追求自我生命完善的信念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做到明自我需要经历三个历程。
阶段一:从“被动接受工作安排”转向“主动寻找工作兴趣点”。
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辅导员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都十分丰富,但日常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却以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为主,工作方法常以“经验法”为主。在新入职的辅导员中,大多数人的工作状态属于“被动接收”型或“文山会海”型,工作群常用语是“收到,谢谢”,工作时间更是被戏谑为“5+2,白加黑”。如此状态下的辅导员工作谈何事业生命发展,队伍建设道路更是任重道远。因此,辅导员要在千头万绪的日常工作中主动寻找工作兴趣点,预防职业倦怠的过早到来。职业定位也要从简单的喜欢转向真正的热爱,从短期的职业选择走向长久的事业建设。
阶段二:从“主动寻找工作兴趣点”拓展到“追求事业的生命发展”。
在履职尽责的工作过程中主动寻找兴趣点是激发辅导员将“完成一份工作”向“追求一项事业”理念转向的前提。从职业认知到职业认同再到事业追求是辅导员职业生命发展的理想轨迹。辅导员工作要在不断重复中寻找兴趣点并扎根下去才能谈及事业生命的发展,要在“认同——不认同——再认同”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来明确职业价值进而形成职业生命价值观。
阶段三:从“追求事业的生命发展”推进到“培育职业生命自觉”。
在共鸣与迁移的事业生命发展信念下培养辅导员的生命自觉。一是情感共鸣。相比专业教师,与学生相处和陪伴学生在校时间最长的还是辅导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更容易成为学生的直接倾诉对象,更容易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二是情感迁移,它是辅导员职业观到事业观的重点保障。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事业来做,而不是当饭碗和跳板,把对辅导员职业的利益认同迁移到价值认同,降低辅导员职业存在的负性情感,增强辅导员职业带来的吸引力和认同度,提升辅导员职业生命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产生正迁移的积极效应。辅导员在职业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与情感迁移是辅导员职业生命力唤醒的表征体现,是辅导员开始具备个体生命自觉,寻求事业发展的体现。
四、结语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出发与回归的过程。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一定不是单向努力的结果,而是双向奔赴的成效,是高校与辅导员自身的互相促进和彼此成全。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队伍发展建设要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为大背景进行整体设计和架构,从明晰职业认知到身份认同再到提升生命力,都是在促进辅导员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的,都是为了解决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问题而建构的。只有辅导员具备自觉自为的职业生命观,才能真正焕发辅导员职业的生命力,才能促进辅导员个体的主动作为和自觉担当,职业队伍建设才能更有活力、走得更长远,也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组织提高育人实效贡献学工力量和学工智慧。
参考文献:
[1]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EB/OL].(2021-03-08)[2021-11-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598009207320825&wfr=spider&for=pc.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5]左殿升,刘伟,张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三维透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3):149-153.
[4]孙仁卫.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228.
[6]张正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有效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04):1-4+9.
[7]向伟.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8]肖述剑.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内在机理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2):121-125.
[9]费萍.以“精细化”标准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2):126-130.
[1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11]王书剑,李冬雪,马路瑶.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4):45-51.
责任编辑 杨定明
作者简介:周敏,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辅导员。